俱樂部君:「繼馬雲爸爸任性買下肯德基以後,麥當勞叔叔也要易主了.」
1月9日午間,麥當勞宣布其為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尋找的買家已敲定,入局者為中信和美國凱雷集團,最高收購價為20.8億美元。交易完成後,三方將在中國組建合資公司。中信和凱雷在新公司中持有的股權將分別為52%和28%,剩下的20%股權由麥當勞掌握。三方都將派人員進入董事會。而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1750多家直營餐廳將轉由該合資公司特許經營,期限為20年。從股權結構不難看出,中信方面將成為未來麥當勞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控股股東,而中信是不折不扣的國有企業。
哎,這幾年麥叔叔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賣身也是早晚的事。只是,肯德基只賣20%股權,公司的事還是管理層說了算。這回,麥當勞異常絕決,只留20%麥當勞中國全由你們說了算!看來這回是真的要撤了...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無非就是洋快餐在中國市場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颯爽英姿啦。小夥伴們看看自己在不同事物上的話費也不難發現,新的餐飲店,便利店,還有各種外賣等,都逐漸代替了洋快餐。所以導致麥當勞的市場份額下降,已由高點時的57%下滑至37%。
然而百勝集團和麥當勞為自己找尋解決方法卻大有不同。百勝中國選擇從百勝集團的全球構架中剝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然後出售其19.9%的股權。然而麥當勞是把自己在中國市場未來20年的品牌經營權賣掉,其中包括正在營業的2200家店鋪的經營權。兩家公司都因此輪交易獲取了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就會成為接下來投資的重要來源。
畢竟年輕人都偏向於更舒適,更設計新潮的用餐環境。
百勝和麥當勞的「出售」都相當於把中國市場的經營權交到了本地團隊手中,這意味著產品研發、開店決策等層面的「本土化」。過去二十多年,正是「本土化」三個字幫助肯德基在市場份額上贏過了麥當勞。
肯德基早在麥當勞之前就推出了本土化的豆漿、油條、粥等產品。
怎麼理解正宗?其實小夥伴們以往在中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吃到的漢堡、炸雞可能都在口味和製作方式上做了本地化的調整。所以要理解產品在公司出售之後還正不正宗,我們需要先理解其中國業務和全球公司之間的關係。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麥當勞中國也將擁有產品研發權。畢竟,麥當勞此番出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更「本土化」。中信看中的也是麥當勞自身的品牌元素,他們會使用西餐的產品方式,製作中國消費者喜歡的食物,比如中國消費者不喜歡蘋果派,他們就會保留「派」這種西式產品形式,而製作出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麥當勞說它會根據中信控股的特許經營方的表現,到時候做一個評估,再決定是否續約。如今,麥當勞方面聲稱將有更多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也可以吃到麥當勞了。這是麥當勞在1月9日的電話會議中新給出的擴張計劃,即在未來5年內至少新開1500家餐廳,其中主要是三四線城市。這些地方目前還是麥當勞的空白市場,同時還將在菜單創新、便捷服務、數位化零售、外賣等方面進行提升。
要想知道20年後會怎樣,可以參考星巴克在中國的發展路徑。2016年10月,星巴克宣布王靜瑛升任中國區CEO,同時計劃5年內將門店增至5000家。而在本土化方面,星巴克不僅開設了天貓旗艦店,也有消息稱,其有意發展自己的外賣業務。12月8日,內地近2500家星巴克門店更是同步上線了微信支付,加速擁抱網際網路的意味可謂明顯。
對以上外資餐飲企業而言,這些動作不僅意味著它們看好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速,也有著整合自身業務結構以獲取更大利益的野心。所以這樣的公司,在乎的也是那些相對更大的生意。從這一點來說,排在百勝中國之後的麥當勞,可以說是中國第二大連鎖餐飲公司了,而其國際化的影響力顯然是夠格的。如果想要在基建、金融等周期性較強的行業之外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中信也的確需要一個更強的觸及普通消費者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滿足中信需求的標的並不多,麥當勞中國應該是他們不想錯過的。
阿德桌遊吧成立啦! 我們期待你的加入!
報名請掃二維碼!
或關注阿德萊德留學生俱樂部公眾號,回復「阿德桌遊吧」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