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誕生起就深陷中東衝突漩渦中的以色列本月8日迎來建國60周年。60年來,以色列人居危圖強,創造出世界上少有的現代經濟、科技奇蹟。然而,曠日持久的巴以衝突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在以色列人心中久久徘徊。在舉國慶祝建國華誕之際,以色列人仍在困惑:如何才能獲得安全的生存環境?
在逆境中「成長」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猶太民族曾多次遭受驅逐、屈辱和屠殺的磨難。在失去土地1800多年後,直到1948年猶太人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有了自己的國家。從此,居危圖強的精神逐漸植根於以色列人的心中,並使他們在貧瘠的荒漠上創造出令世人讚嘆的現代奇蹟。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以色列國內生產總值在1948年建國時僅為2億美元,但在2007年飛躍至195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1767美元。
60年來,以色列在許多領域的高科技研究和開發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甚至位居世界第一;在通訊設備、軟體開發、化學產品、醫療設備、航空航天、能源開發、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和開發等領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高科技農業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因地制宜地研發了無土種植、溫室蔬果、土壤改良和滴灌等一系列農業技術,奇蹟般地使一個被沙漠覆蓋一半的國家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為衝突所困惑
然而,自以色列建國之初,衝突就開始伴隨著它。以色列先後同阿拉伯國家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幾次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包括埃及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聖城耶路撒冷以及黎巴嫩南部。後來,在阿拉伯人的鬥爭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以色列先後從埃及西奈半島、黎巴嫩南部、加薩走廊撤軍,但迄今還佔領著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和耶路撒冷。對阿拉伯土地的持續佔領成為阿以衝突的根源。而巴以衝突是阿以衝突的核心。
巴以和平進程走過了曲折的歷程。1991年在馬德裡舉行的中東和會開啟了巴以和談的風氣。但此後,由於以巴在多輪談判中立場難以趨同,加上各自內部存在不同意見,雙方迄今未能達成一項全面的和平協議。巴勒斯坦雖得以自治,但以色列以安全為由,經常在約旦河西岸設立檢查站和路障,而且不斷在那裡擴建猶太人定居點。另一方面,目前控制著加薩走廊的巴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不斷向以色列南部城市發射火箭彈,時時威脅著以色列的安全。以色列也頻頻對加沙展開軍事行動。
2007年底,美國在馬裡蘭州安納波利斯主持召開了中東問題會議,期望以巴在2008年底前達成內容廣泛的和平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然而,儘管期限迫在眉睫,但以巴和談依然步履艱難。
未來在於和平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以巴衝突在使巴勒斯坦人遭受不幸和痛苦的同時,也使安全成了以色列所面臨的頭號問題,它不僅牽扯了以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嚴重阻礙其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如何保持國家的猶太特性,也是以色列面臨的嚴峻挑戰。
以色列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猶太移民是以色列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但以巴衝突造成的災難使以色列移民數量自2002年以來呈連年下降趨勢,2007年甚至出現了20多年來的首次移民數量負增長。一些以色列學者發出警告,除非以色列放棄部分被佔巴勒斯坦領土,否則以色列將無法既成為猶太國家,又成為民主國家。因為在民主國家中,不同民族的人擁有同等的公民選舉權。如果巴勒斯坦人有朝一日擁有人口優勢,他們將可通過「一人一票」的選舉權,不戰而勝,順利奪取政權。
以色列有關機構去年底進行的一項民調表明,儘管只有41%的以色列人相信以巴之間能夠最終達成一項永久性的和平協議,但72%的以色列民眾支持以巴之間應該繼續和平談判,認為實現和平是以色列未來的唯一出路。(黃曉南 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