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2020-12-14 周衝的影像聲色

我的一位來訪者來自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公司2018年業績不好,來訪者所在的部門被整個裁掉。

拿到了一筆很可觀的補償金的來訪者,在拿到錢的當天,就定了去旅行的機票,回來之後,也並不著急找工作,決定好好休息一下。

怎麼休息呢?就是不給自己做任何安排,人生第一次,體會一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結果,來訪者在這種框架思想的指導下,結結實實躺了三個月。

傷筋動骨100天都好了。

可是,躺了三個月之後的來訪者,還在繼續躺著。離不開那張床。

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想幹,而是處在這樣的持續拉鋸心理活動中:

睡醒了已經十點了,那就去吃一頓豐盛的早午餐吧!要麼再睡會兒?要麼再刷刷手機?要麼看個劇再出門吧?!這麼一拖,再看表,下午兩點了;要不要索性睡個午覺再出門呢?那睡醒得幾點了啊?好餓啊,可畢竟到點了,要麼就睡一下吧;也許睡著了,也許沒睡著又刷了下手機,再看時間,下午五點了,趕緊出門去吃飯吧!等等……等我起床收拾好之後出門至少六點,到了地方至少六點半,正趕上晚高峰,吃飯還要等位……為什麼我在家躺了一天,吃個飯還要趕晚高峰,我瘋了吧?!要不算了?可是好餓啊,吃個泡麵?

或者:

想去見朋友,上周推到這周,這周推到下周;想去泡溫泉,想想還要收拾,好麻煩,要不算了;想去看車展,好遠,不去了……

從一天的安排到一件具體的事情,每件事情都在拖延。

他覺得,拖延症,毀了他整個人生「半場休整」的計劃。

他自己想像中的休息是這樣的:讓自己沉浸在書的海洋中,和朋友暢聊,或自己沉靜思考,總之,應該是一種雖然留白、或許也慵懶,但是卻很充實的一個階段。

現在,全都成飄渺水雲。

因為,想做的每一件事,都被他的「拖延症」生生給拖黃。

起不來床,出不了門。

他覺得自己嚴重地病了。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

但是,當我們在一個規則世界中,拖延症似乎不會那麼明顯地爆發。因為,規則世界有規則的邊界,這些邊界會限制我們。

比如:工作會要求我們九點鐘上班要打卡;下午兩點要開會;文案周四下班前要提交;周日早上八點要送孩子去補習班。

這些規則的限制,掩蓋了我們的拖延症。

這種情況下,我們糾結更多的是:上班打卡總是踩著點或者晚五分鐘;提案不到最後一刻不提交;去送孩子上補習班明明六點半起床可以妥妥的,非要七點起床然後在路上衝刺那幾個紅綠燈。

這也是拖延症。

自己一邊拖延,一邊痛恨自己為什麼拖延,然後下次繼續拖延。

就這樣,好像「我身由人不由我」,自己根本管不住自己。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拖延症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現象,背後的原因也是錯綜複雜,比較常見的,有這麼四個原因。

一、這件事,並不是我真正想做的,只是我覺得「應該」去做的。

我們覺得,做一件事是對的,是「應該」要做的,但是,卻不是發自我們真實的想法,我們沒有真正的心理動力。

比如,上班。

很多人對上班並沒有熱情,也談不上實現什麼個人價值,這些只是面試時說給面試官聽的。

自己真正的想法其實是:為了養家餬口,我必須要賺錢,所以必須上班。因此,每天早上,在床上多賴一分鐘都是好的。

再比如說,我的這位來訪者自己幻想的「讀書」。

他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是,一段不工作、長時間的空白,如果說還不讀點書,那麼,他自己都覺得「天理難容」。

所以,「讀書」、「和朋友暢聊」、「思考人生」都是為了應對自己「不工作空白」帶來的「無意義感」而被硬塞進去的事,是他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那麼,他不會有動力走進書店。

你拖延,是因為你並不是真正想做這件事。

二、拖延,因為糾結。

我們的頭腦中,經常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個一句,那個一句,想這樣,又想那樣,不知道聽誰的。

為什麼會糾結?只是因為你是天秤座,你就「天生」糾結?

也許,「天秤座」確實對你影響很大,同時,有些心理因素也在影響你。

從心理學角度說,糾結源於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權威」出現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並且提出過各種要求,時間長了,每一個「權威」都成了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小人」。

潛意識是沒有判斷的,它只是牢牢記住了曾經出現的各種要求。

因為你一直以來,在致力於滿足不同的要求,長此以往,所有這些權威的想法,逐漸內化成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長大後,讓你誤認為是你自己的各種想法在互相纏繞較勁,好像真的是你又想這樣,又想那樣。

去還是不去?行還是不行?換還是不換?吃還是不吃?要還是不要?

我們沉淪在這種不斷拉鋸的心理戰當中,這種拉扯,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同時,也消耗掉我們很多能量,讓我們動彈不得。

就像我的來訪者,躺在床上,1天,100天,就這麼過去了,根本起不來床。

三、固化的某種模式,不想輕易改變。

一旦形成一個固化的習慣或者模式,我們就習慣於依著這個軌跡運轉,不想輕易改變。任何打破模式的行為,都要耗費巨大的能量。

比如,有的人,在一個地方上班,就只吃寫字樓旁邊的這三家館子,雖然周圍可能有三十家。

再比如,工作日,我們每天都是兩點一線,上班、下班回家。今天,忽然你被告知,周三晚上一個老同學要到你所在的城市出差,我們很可能就覺得好像「很麻煩」,而不想去。因為,這打亂了你本來固定的時間安排。

四、如果我不做,我就不會失敗。

朋友找工作,一拖再拖。

他本來設想的是,從三個渠道同時並向進行:一個是找圈子裡的資源,熟人給介紹;第二個是通過獵頭公司給推薦;第三個是網上「撒網捕魚式」地投一批簡歷。

從2019年元旦時就說要開始行動,不知不覺拖到了春節,春節說春節回來,春節回來說要麼等3月份,就這樣,到現在為止,什麼都沒做。

家人說他太懶了,其實,並非他懶,他只是怕失敗。

為什麼做一件事情會拖延,背後的動因之一就是懼怕失敗。

潛意識裡的臺詞是:如果我不做,那麼失敗就不會發生,那麼在我心理,我還是那個成功的人。

不去做,就不會打碎自己全能的夢想。

其實,拖延症背後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比如,以上所說的四個原因,每個原因背後,都還有原因。就是,你之所以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去拖延,也是有原因的。

所以,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意義,它們都在試圖告訴你一個真相。哪怕讓你惱火的拖延症,也是如此。

很多人覺得自己拖延症晚期,罪魁禍首就是「懶」,其實,拖延的背後,絕不是「你懶」。

你並非天生拖延。

相關焦點

  • 「拖延症」說白了就是「懶」
    實不相瞞,我就是這麼一個積極的「拖延症」患者,就拿自己寫文章來說吧,本來是計劃每天寫一篇的,但是由於「拖延症」嚴重,總是從早上拖到晚上才開始動筆,等寫完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時後來我發現這樣下去真不是辦法,於是便總結了一下自己總愛拖延的原因:一個字:「懶」。
  • 拖延症真的是因為懶嗎?不,你對 "拖延症"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但是,每當它給我我們帶來困擾,深深折磨我們時,我們往往僅僅用"懶"將它存在的原因一筆帶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帶著火眼金睛一起瞅瞅拖延症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拖延症"到底是什麼?"拖延症"是由"拖延"和"症"兩部分組成。①拖延"拖延"的拉丁原意是"將事情推至明天"。小編給拖延的定義是:拖延是以犧牲長期目標為代價而推遲預期任務的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 別給自己找藉口了,拖延症的根本原因不是懶!
    拖延症是困擾每個人已久的事,但根本原因並不是懶。我用心理學研究的數據和實驗來告訴大家拖延症到底是什麼,如何克服。心理學家在研究拖延的時候會考慮兩件事:如何停止拖延以及如何開始做事。當我們拖延時,我們知道這麼做並不是好主意,但我們還是會選擇這麼做。拖延本質上是不理性的,但我們依然要做會產生負面後果的事情。
  • 「拖延症」是因為懶嗎?科學說,還真不是
    這也是人們口中所俗稱的——拖 延 症調查發現,超過20%的美國成年人可能是長期拖延者(Ferrari, 2010; Block, 2003)。而這比例在學生群體中則更高,約有80%-95%的在校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的問題,其中有50%的人認為長期拖延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困擾(O』Brien,2002; Day, Mensink, & O』Sullivan, 2000)。很多人認為,這種習慣性的拖延,是因為懶、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或是因為有些人純粹不把他人的時間當時間。
  • 你有拖延症?不,你就是懶
    「我感覺我拖延症越來越嚴重了。」「我也是,好多事都耽誤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治好。」我當時心裡就在琢磨,拖延症?這是什麼病,我是不是孤陋寡聞了?這個話題成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把能集中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耳朵上面。「我感覺沒希望了,我男朋友對我的現狀都習慣了。」「還說呢,上周我跟我男朋友想吃披薩又不想出去,就點的外賣。
  • 你為什麼會有拖延症?帶你看清拖延症的真實面目
    喬治很清楚,說自己犯了拖延症,他因為這個發現而下子說明了之前大家從來不知道的拖延症問題,並因此得了諾貝爾獎。我們倒不必羨慕他因拖延而得獎,只是應該看到,拖延真的是不分年齡、國家和身份、地位的。說到喬治阿克洛夫的拖延,有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但從最後他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印證了一句話:「人在可以懶的時候,不會不懶。」拖延的種類有很多,但在若干種拖延中,懶惰是最常見的。早知道這件事應該做,也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做,更知道做完之後能得到的好處,可就是遲遲不肯行動。因為,人在本能上都喜歡自由自在不付出的生活狀態。
  • 拖延症患者,因拖延症而誤事的四大星座
    拖延症的世界觀裡,秉持著一句話: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拖延症總是會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甚至就是說不做。但是就這麼一整天下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些啥。而這些拖延症們,更是出門必備吐槽的一個星座,每次都想讓人一棒子打死。所以今天一起來盤點那些因拖延症而誤事的星座們。
  • 拖延症,原來是一種「綠茶病」
    昨天看了「Rongrong姐的深夜書房」關於拖延症的一期視頻,給了我一個很底層的認知啟發,就是我們研究了這麼久如何克服拖延症,分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原因,其實反而忽略了拖延症本身的「病根」。而這也是視頻中首先闡明的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拖延症,就是懶!」
  • 你得的不是拖延症,是懶!
    現在人的社交好像沒幾個病都不敢和別人聊天了,而最被人掛在嘴上的除了強迫症就是拖延症了。最近讀到一段諷刺的故事:因為想擺脫拖延症而買了一本治癒拖延症的書,直到7年之後努力克服拖延症,這本書才被打開。一般人之所以拖延,是因為沒有嚴重的後果。畢竟現在嚷著拖延的人,也沒有因為拖延不吃飯而受餓的。但是拖延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 「拖延症」是因為懶嗎?科學說,還真不是!
    這也是人們口中所俗稱的——拖 延 症調查發現,超過20%的美國成年人可能是長期拖延者(Ferrari, 2010; Block, 2003)。而這比例在學生群體中則更高,約有80%-95%的在校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的問題,其中有50%的人認為長期拖延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困擾(O』Brien,2002; Day, Mensink, & O』Sullivan, 2000)。很多人認為,這種習慣性的拖延,是因為懶、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或是因為有些人純粹不把他人的時間當時間。
  • 用思維管理撕掉孩子拖延、學習不好、懶等標籤
    孩子是真的有拖延症、真的學不好、真的懶嗎?用思維管理,幫助孩子高效完成作業、提高成績、愛上運動。Adam Grant是一名著名的組織心理學家,他也是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他有一本書叫做《離經叛道》,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七年前有一個學生找到他,希望能投資他們的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4個還在商學院裡讀書的學生,他們想在網上賣東西,而且認為自己可以覆蓋整個行業。Adam Grant猜想他們4個人應該是為了這家公司籌備了很久,畢業之後也應該會全情投入在這份事業上。
  • 拖延症對抗拖延症的幾種有效方法
    心理學家班杜拉於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主體是否能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項活動的能力判斷、信念或自我控制和感覺。它與一個人的能力水平有關,但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實際能力水平。由於個人成長環境或個人歸因偏差,個人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面對學習任務,人們認為自己沒有完成任務的能力或技能。在這個情況下中,為了避免失敗,人們會延遲。
  • 這比拖延症更恐怖
    01說起拖延症,總想起上學的時候,每次作業都會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奮筆疾書。大學的時候,最喜歡在考試最後關頭,做臨時抱佛腳的事。工作之後,感受沒那麼深了。因此,工作之後的拖延症,稍微收了一些。加上工作有輕重緩急,對於老闆交代的重要且緊急的工作,這點數,心裡還是有的。可是,有拖延症並沒有消失,拖延的原因,只因為一個字,懶。懶,是人性。
  • 拖延症真難治
    以前看過一個微博,說拖延症、選擇困難症、強迫症,根本就是懶、窮、賤仔細想想,也的確是這樣。拖延症就是不想幹自己的活麼,一直拖著拖著,等到非幹不可了,才開始幹活強迫症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一遍遍看,一遍遍來,這不是賤是什麼?
  • 拖延症天天說,但到底怎麼治?
    但當你感到你在拖延某事時,說明你已經開始排斥它了。這就是「拖延症」,許多人都被這個問題深深困擾。那麼,如何克服拖延呢?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 Burka) 和萊諾拉·袁(Lenora M.
  • 焦慮情緒導致拖延,這些方法可以改善拖延症
    儘管科學家已經對「拖延症」的神經基礎有了 一定了解,但現有的研究尚不能證明,刺激大腦能否 改變拖延者的神經生物學特徵和行為特徵,從而根治 「拖延症」。不過,很多心理學家還是提出了一些可能 有助於減少拖延的行為幹預或情緒幹預方法。
  • 學霸有拖延症嗎?孩子寫作業拖拉,後來才發現,不是懶而是「怕」
    >不得不承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拖延症」的毛病,即便是我們成年人,有時候也會拖延。我作為一個老師,開學了也有不想去上班的想法,批改作業也會往後推遲,所以作為孩子,作為學生,有「拖延症」是正常的。
  • 《戒了吧,拖延症!》| 大多數人都知道 只是懶得改
    「我在看半個小時電視劇,就去工作」「我在刷會朋友圈,就去睡覺」「我再躺一會,就去幹家務」「吃完這一點,明天就開始減肥」以上情況都是拖延症的典型症狀,大家看到這些一定都會對位,心想:「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 職場「拖延症」危害巨大
    說好今年要開始健身的,但是因很多原因至今沒開始;明明知道今天是deadline交稿日,還是有很多理由幹這幹那就是打不出一個字;那件火燒眉毛的事,因各種瑣碎拖住或者只是偷個小懶而沒辦成。從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叫做「拖延症」的病狀。  業內專家介紹說,「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明明知道該做什麼卻總下不了決心。
  • 如何讓孩子擺脫「拖延症」?四招徹底讓孩子告別「拖延症」
    實際上,拖延症是現代社會人們的身上一種很普遍的「症狀」,有很多人 自小就這樣,醒來時磨磨蹭蹭,吃個飯慢慢吞吞,外出念書必須花上個三十分鐘。到長大了成人後,拖延的習慣性自然還是無法改正,有的乃至越來越嚴重,不管針對生活還是工作中,沒有時間概念、做事情沒有方案,下意識拖延,全是一件很不太好的事情,非常容易誤人誤事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