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後出國20年杳無音訊,家長們都該反思一下了

2020-12-13 紅星新聞

近日,據媒體報導,一則「北大博士後出國20年杳無音訊,病危老母親盼見兒子最後一面」的消息引發關注。

熱心網友根據家屬提供的信息,找到了「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王永強,但王永強只回復了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看到回復後,親人們表示「失望至極」。沒想到,多數網友沒有罵王永強不孝,而似乎是對他多了一些理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知全貌不予置評」等一度成為熱評。

之前,有媒體在採訪時問我,這名北大博士後不願見病危母親,是不是做得很不對?連基本的孝心也沒有。對此,我回答說,這很難用對或不對來判斷他的行為,就是輿論把他「罵死」,他不願意見,也是他的選擇。他和他的父母之間有什麼樣的過往,外人不得而知,所以也就無法簡單地予以評價。

這起事件,對於我們的啟示是,在家庭教育中,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長期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需要避免兩種家庭教育傾向:一是以物質給予代替情感交流,不關心孩子的思想和情感變化;二是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外的一切,並要求子女按自己的意願去做,支配孩子。這兩種家庭教育傾向,都會製造出親子間嚴重的衝突與矛盾。

在長期的物質給予式家庭教育中,子女不易學得感恩,和父母也難建立最深的感情,加之物質給予居多,而感情陪伴較少,子女的行為就很可能會產生偏差。一旦父母無法滿足他/她的物質需要,就有可能會引發「反目成仇」,甚至造成置父母於死地的嚴重後果。近年來發生的弒母案,有部分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而在父母極為強勢的支配式家庭教育中,子女缺乏獨立性、自主性,但同時又對獨立性和自主性充滿強烈渴求,於是就想掙脫父母的支配,有的孩子還會對父母不尊重自己感到極為痛恨,導致其在長大後會選擇離開家庭,與父母「決裂」。

去年,一名北大畢業留學生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發萬字長文「痛訴」父母,曾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在一封15000餘字的長信中,他回顧了自己與家人的過往。行文間言辭激烈,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最終沒能讓他樹立起足夠的信心。

可能有一些網友會說,父母當初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你好」,有些做法可能確實欠妥,但畢竟還是把你培養為名校高材生。況且,每個父母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記仇、背離或者決裂,總歸還是不太好。

其實,這也正是我國很多家庭父母最普遍的想法,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常常忽略了子女個體的情感和需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每個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因人而異,但基本的原則是相通的。

首先,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自主性和責任心,這是讓子女今後能自食其力的基礎性教育,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給孩子適當的自主空間;其次,要重視對子女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不能只強調知識教育,我國對高材生的定義,往往是「名校+高分」,而這只是片面的,很多高材生的人格並不健全(甚至扭曲),身心並不健康(有嚴重的認識障礙和興趣障礙),這與其成長的環境密切相關。在「物質給予式」+「支配式」家庭環境中,子女感受不到家庭溫暖,這樣的家庭教育,即便培養出「高材生」,也是失敗的。

不可否認,我國社會還是大量存在以「子女是否考上名校」來評價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失敗。因此,類似「北大博士後20年不見父母」「北大畢業留學生10年拉黑父母」等事件,也還是會繼續發生。要想真正減少或者杜絕,就需要父母們改變家庭教育理念了。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熊丙奇

編輯 汪垠濤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社)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失聯20年北大出國博士之舅:一家人也不想再找他了
    記者 | 毛玉婷北大一博士後出國20年杳無音訊,如今母親病危想見最後一面,卻被告知不要再找他了。對此,當事人的舅舅對界面新聞表示,親屬們已不抱希望,也不想再找。近日,北大博士後王某某出國失聯20年,在美國被找到後不願與家人見面一事引發了網友關注。12月3日,其舅舅郭先生向界面新聞表示,王某某通過中間人表態不想聯繫後,自己曾給他打過電話,也沒有接聽。「現在,我們不抱什麼希望了,也覺得沒什麼意思了。我們一家人也不想再找他了。」郭先生說。
  • 北大博士後出國20年無音信,病危母親盼最後一見,他為何如此冷漠
    曹學佺的對聯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贊同,然而這幅對聯的寓意卻在現實中上演了。最近這兩天,都在關注一位名叫王永強的北大博士後。對他的關注,除去博士後這個令人羨慕的身份外,更多的是關注他是否能夠出現。據媒體報導,這位名叫王永強的北大博士後,出國20年都未曾與家人聯繫。目前他的老母已經病危,非常渴望能夠見他一面。在眾多網友的努力下,有人在美國找到疑似失聯的王永強。
  • 被罵白眼狼的北大博士後,有了新消息,網友們都錯了嗎?
    前不久,一則北大博士後出國不歸20年的新聞引發了全網的關注。新聞的主人公名叫王永強,北京大學博士後,1999年留學日本,隨後去到了美國,並從此失聯。2019年,王永強的母親病重,臨終前希望能再見他一面。在網友們的幫助下,這位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有了音信。原本網友們以為會一家團聚,可結果卻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回覆。
  • 北大博士後出國留學20年未與家人聯繫 病危母親想見他最後一面
    母親郭巧娣卻一直有一個心結,她希望能夠再見到自己的小兒子王永強最後一面,1999年,王永強從北京大學博士後畢業後出國,自此與家中再無聯繫。77歲的郭巧娣因為病重,已經躺在家裡的床上幾周的時間了,床邊放著一個氧氣瓶,不時地為她提供著氧氣,因為嚴重的腎病,醫生告訴郭巧娣的家人,她已經進入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 「北大博士後與家人失聯20年」,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遇言姐本月初,某報社刊登了一篇新聞《北大博士後出國留學20年未與家人聯繫, 病危母親想見他最後一面》。但「北大」、「博士」、「出國」、「失聯」、「母親病危」,「不肯回應」,這些暗示性的語言足以勾勒出一個飛黃騰達後與窮家撇清、六親不認的「不孝子」。
  • 失聯20年北大博士後被找到了,卻用一句話回應,你怎麼看
    可是同樣出身寒門的王永強,卻在北大博士後畢業後,與家人失去聯繫長達20年,來看看他的經歷。王永強1969年,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一個農村,他是家裡排名老三的孩子,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王遠強至少就比較愛看書,學習成績也很好,同時由於成績突出在當地屬於,眾人皆知的人。
  • 賣老鼠藥供出的博士後,出國20年無音訊,病危母親想見見他
    父親靠賣老鼠藥供出北大博士後王永強出生於1969年,老家在江蘇常州新北區春江鎮新華村,家中一共三個孩子,王永強是最小的,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2月1日,王永強的舅舅郭學武告訴記者,以前外甥家的條件不好,所以很多時候都是住在自己家,和自己的關係也很好。
  • 北大博士王永強出國離家20年,有種就永遠不再回來
    近日,江蘇常州的郭巧娣老人已經20年沒有小兒子王永強的消息在網絡上炸開,老人在彌留之際,希望見兒子一面。 王永強,1969出生,天資聰穎,從小就是學霸。早年從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考取中科院博士,後又考取北京大學博士後,1999年,王永強博士後畢業,選擇與妻子出國。
  • 北大博士後,赴美後消失20年,母親患癌也不回國,背後另有隱情?
    引言 孝順自古以來都是我國最注重的品德,也是古代治理天下的綱領。一個人如果不孝,那麼無論多麼有才華都不會被重用。但是最後來慢慢出現了一些疑問,對於父母是否應該一味的孝順服從,如果父母有不義之處,又該如何?對此孔子認為:該順時則順,不該順時不能愚孝。
  • 北大女博士後精通一項技能,竟流落美國街頭被遣返;誰之過
    被人稱為學霸的,讀書期間必有著輝煌的人生經歷,備受人們追捧;稱為學霸的,往往都是和著名大學相關聯,在清華北大復旦中科大等,讀碩、讀博,或者出國深造,在學習科研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久,公司領導有意想考察一下新招的這些博士生,就組織了一次員工聚餐。公司領導故意專給這些新人點了一大盤牛肉,要求這些新人消化掉!看這些博士如何處理。其他人都很客氣禮貌地想法子和其他沒有牛肉的員工一起分享,唯有蘭直接把盤子往桌上一扔,說「我吃不了」。就這麼一個舉動,開啟了蘭一生的悲劇!可以意料,蘭就被公司禮貌地解僱了。
  • 北大博士後不相信他母親的眼淚!!!
    「寒門子弟」,來自常州一個有著三個孩子的貧寒農民家庭,在最困難的時期,家裡人也都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供王永強上學。滿載著整個家族希望的王永強一路開掛,考入蘇州大學讀本科,碩士,畢業後又考入中科院讀博士,再然後又考進北京大學當了博士後,就連找的媳婦也是北大教授的女兒。這就是一條狀元之路,可這些狀元都看似光芒萬丈,卻又病態無比。以前總會詬病 ,狀元是高分低能,這次,倒不來以他們會,應付考試的技巧之高,這一舊套路了,直接上升為遺棄父母,與最傳統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直接對壘。
  • 國內博士後,也「擴招」了
    滬上各高校博士後工作站目前已陸續推出博士後招聘計劃,今年一些高校的博士後招聘人數較之往年最多的擴容40%以上,而且不少高校通過打通博士後進入教職的通道,提升博士後崗位的吸引力,並為未來儲備優質師資和研究力量。對於博士後「擴招」,有輿論擔心會影響其培養質量,這就走入了把崗位擴招理解為學位擴招的誤區了。
  •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出國深造後都留在了美國,如今怎樣了?
    北大是世界一流大學,最令北大引以為傲的是數學系。數學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在很早就存在,比如古時人們發明了算盤,中華民族從那個時候就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生活中處處都能接觸數學,可以說是非常的實用。現代學科中有很多都離不開數學,比如金融專業,計算機專業,工程專業等等,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北大也培養出很多數學系天才,特別是在2000年前後,北大出現一批天賦異稟的年輕數學天才,比如當時有名的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分別是許晨陽,張偉,惲之瑋和朱歆文。遺憾的是,這四人出國深造後,都留在了美國,那他們如今怎麼樣了?第一位許晨陽,老家在重慶,他算得上是四大才子之首。
  • 如果你是北大的博士後,你願意去一所高中當老師嗎?他們就做了
    無疑,這些畢業於北大、清華的高級人才們,確實是一隻只的光彩奪目的金鳳凰。那麼,這棵「梧桐樹」又如何呢?先看一下深圳中學學校2019年的喜報:全省理科前100名,深中10人,全省第一(深中最低排位95位);理科屏蔽生深圳7人,深中4人,全市第一;文科屏蔽生深圳8人,深中2人,深圳市並列第一;文理屏蔽生人數均全市第一。(註:高考高分考生的分數被屏蔽,該做法是各省為了響應號召,防止所謂「高考狀元」被過度炒作而出臺的措施。)
  • 網友:清華北大該反思
    目前該學術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科學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而回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年來的科研成果,可以說是不斷湧出,以潘建偉教授為代表的一些著名科學家研究出了世界頂級的科研成果,中科大教授陳秀雄,王兵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的數學論文證明了困擾數學界長達20餘年的核心猜想。可以說,以上僅僅是中科大近年來取得科學成果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中科大實至名歸!
  • 花20萬補數學,卻由語文老師來教,家長該反思補課了
    四川一個家長花20多萬給孩子補數學,誰知道補課老師卻是一個教語文的。孩子講,這位老師反覆講簡單題,填空題都很少講,大題幾乎不會。孩子以為是自己基礎差,誰知卻是老師自己也不會。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成績直線下滑。這件事情讓人很氣憤。許多人對這個培訓機構不負責任、唯利是圖的行為強烈譴責,大加批判。我也非常贊同網友們的意見。
  •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去哪了?5年大數據告訴你:只有16%的人選擇出國,留學首選是美國......
    ,於是超模君也就給大家簡單講了一下(傳送門)。但是,超模君在看大家的留言的時候,就看見不少模友好奇清華和北大兩所高校的畢業生去向。那麼,近5年,清華和北大培養的畢業生,都去了哪裡?北大約31%的本科畢業生、約5%的碩士畢業生、約11%的博士畢業生選擇出國(境)深造。而且,這5年間,清北人才出國深造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本科生出國人數降幅都在3%左右,碩士生1%。與本科、碩士不同,博士畢業出國深造的人數有上升,清華北大分別有5%和1%左右增漲。
  • 北大博士後要求品學兼優,翟天臨如何通過審核,北京大學不能甩鍋
    但是問題在於北京大學錄用博士後,要有相關標準和審核程序的,根據目前反映的翟天臨的問題,北京大學能夠在錄用翟天臨問題上,把鍋全部甩給北京電影學院嗎?北京大學作為國內最知名的高等學府如果錄用了一個學術不端的人作博士後,不應該對自己的錄用過程進行反思嗎?
  • 在國內做博士後到底值不值,待遇如何?
    問:博士將畢業,導師讓繼續做他的博後,校友卻說在國內做博士後不值得。想問一下:在國內做博士後到底值不值,現在國內博士後待遇如何?博士畢業後要不要繼續做博士後,你要先自問一下這幾個問題:你要做博士後的目的是什麼?博士後出站之後你該怎麼辦?找教職?還是去工業界?還是去科研機構?不管未來去哪兒你現在要是留下做博後對你的下一個職業目標有幫助嗎?成年人不管做什麼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做好長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