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一次不為人知的突圍——維諾格拉多夫中尉的故事

2021-02-13 北方的故事

這篇文章是我的朋友Brigitte(網名)寫的,她寫作時參考的是英文版的維諾格拉多夫回憶,人名地名原為英語,我修訂成了俄語。目前只認證了我的帳號,你們如果打賞,我會把錢轉給她。

「各種口徑的炮彈像雨點一樣砸向我們的陣地,當一切都平息下來時,我們所面對的是被四處燃燒的大火燒塌下來的天花板,還有重傷員喊出的呻吟和詛咒。」 

這是維諾格拉多夫中尉在1956年接受採訪時所回憶的。透過文字,我們不難感受到79年前布列斯特戰役的殘酷。在這場戰役中,相較於維諾格拉多夫,「E-1」命令中的其他三位指揮官(福明·葉菲姆 、祖巴喬夫、 加夫裡洛夫)更為著名。而在這裡,我想講的是維諾格拉多夫中尉的故事,一位不為人知的英雄的故事。          

維諾格拉多夫中尉,全名 阿納託利.·亞歷山德羅維奇·維諾格拉多夫(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иноградов)。1912年生於俄羅斯沃洛格達州(Вологод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1930年參加了蘇聯紅軍,193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曾參加過蘇芬戰爭,西部特別軍區步兵第六師445團防化兵主任。(可以清晰的看到右側領章上的防化標誌)在布列斯特戰役期間,他臨危受命,成為中央堡壘防禦部隊的指揮官。            

1941年6月22日凌晨4點,德軍第45步兵師(約17000人)向中央堡壘發起進攻。

 

1941年6月布列斯特要塞的防線配置圖:科布林防線(Brzezinski fortification),威林斯克葉防線(Valvoline Fortification),泰雷斯波爾防線(Polyester Fortification)

   「6月22日凌晨4點左右,我在總部值班時,正沉迷於一本有趣的書。突然,聽到遠處爆炸的聲音。我從椅子上跳下來,跑到西邊的窗戶上,看到一串火舌在後面閃閃發光,火焰迅速蔓延。在我甚至無法確定它是什麼之前,一連串炮彈掉在了堡壘上。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把我拋到了一邊。」

維諾格拉多夫隨即上到堡壘的高層並嘗試與總部取得聯繫,在聯繫未果後,下令:「還擊!」在中央堡壘守衛部隊中,有兩名軍官,中尉亞歷山大·馬科諾赫(Алехандра Монохромный),以及政委彼得·科什卡洛夫(Петр Калашников)。鑑於情況的特殊性,維諾格拉多夫擔任了中央堡壘守衛部隊的指揮官。

「炮彈和各種炸彈直接砸向我們的堡壘,堡壘頂層的建築倒塌了。許多戰士和指揮官甚至還沒有醒來就死了。由於沒有足夠的指揮官,指揮單位和各個國防部門的主要負擔被分配給共產黨員和共青團成員。在我們的部隊裡,許多人都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尼古拉·波波夫(Николай Попове),中士謝羅夫(Серов),政治教員亞歷山大·斯米爾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мирнов),中士伊萬諾夫(Иван)還有許多其他真正的愛國者,但我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了。」

德軍的第一輪進攻在轟炸後的一個半小時展開,受到驚嚇的蘇聯守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正面防禦,許多士兵和指戰員還在睡夢中就斷了氣。因此,他們由全面防禦轉為重點防禦,保衛要塞主體。僅在6月22日一天,中央堡壘防守部隊就抵擋了德軍6次的進攻,共造成281名德軍士兵的陣亡。

在接下來的兩天中,德軍為避免重大的損失,對要塞採取了封鎖戰略。在封鎖了堡壘後,德軍加強了對整個水系的控制,增大了火力,增加了轟炸和使用戰略決定性武器的頻率。截止至6月24日,德軍共有368名士兵陣亡,同時也有4000-5000名紅軍被俘。

6月24日晚18:00,維諾格拉多夫向政委福明做了以下報告:

 

「1.傷亡巨大。

2.堡壘內彈藥供應很少。

3.醫務人員,藥品極度匱乏,傷員,兒童和婦女的處境極為困難。屍體腐爛的氣味令輕傷員不適。

4.餘糧告罄。」

 

  自6月23日,德軍對要塞採取封鎖戰術以來,蘇軍就面臨「坐吃山空」的境地。24日-25日,戰鬥已經蔓延到蘇軍在要塞內的根據地中,科布林防線以北的大部分陣地已經被佔領。要塞內的守軍也曾嘗試從地下室打通一條通往穆哈維茨河(Река Мухавец)的通道,但均告失敗。  

 「堡壘的中心部分正處在激烈的戰鬥中。由於在對岸的城牆(科布林防線以北)已被法西斯佔領,因此無法從穆哈維茨河中取水,那裡有許多屍體浮在水面。白天,敵軍從那裡開火,晚上,呼嘯而過的火箭彈和重型炮彈照亮了河岸。我們迫切需要大量水源,戰士們反覆嘗試挖掘從地下室到河流的通道。但在一次次的轟炸的阻礙下,行動失敗了。」

流經布列斯特要塞的穆哈維茨河

拍攝於2017年6月11日 李珂

基於如此糟糕的狀況,維諾格拉多夫執行了福明與祖巴喬夫的1號命令。該命令指出,需要立即果斷地採取行動,堅決地與敵人作戰。維諾格拉多夫決定領導一支120人的「敢死隊」,他們將自布列斯特要塞南部防區向外突圍,打開一個缺口,朝巴拉諾維奇方向前進,並與大部隊取得聯繫。 

轟炸後的布列斯特要塞

「6月25日,我組建了一支由三個步槍排和一個機槍組組成的小隊,裝備好彈藥,並將其集結在三道拱門的廢墟旁。隨著黑暗的來臨,我們計劃從堡壘中撤至布列斯特南部郊區,隨後朝科巴拉諾維奇方向前進,並在那裡與我們的部隊聯繫。6月26日晚,小隊已集結完畢,小隊的各排都配備了中士。第一排是由一個低級軍官指揮的,我不記得姓了。小隊的每個人都配備了衝鋒鎗和手榴彈。」

「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向祖巴喬夫大尉和福明政委匯報了要帶領小隊突圍的決定。在聽完我的報告後,團委詢問了士兵和指揮官的健康狀況和執行戰鬥命令的決心,然後下令收集所有重要文件並將它們與我們第455步兵團的團旗一起藏在安全的地方。通過各個排長,我收集了大約25至30張團員證,再加上我的黨證、紅星勳章和兩張身份證明。我和亞歷山大·斯米爾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мирнов)用紙將團旗和文件裹上,然後裝在袋子裡,放在從地下室聯通穆哈維茨河的管道中,用碎磚塊封住。」

在向祖巴喬夫大尉請求在強渡穆哈維茨河時提供火力掩護後,維諾格拉多夫向團政委福明,祖巴喬夫大尉和他的密友彼得·卡什科洛夫道了別。6月26日凌晨12:00,小隊開始強渡穆哈維茨河。但是,蘇軍的火力不足以給小隊提供嚴密的火力掩護,一些戰士被河水吞沒。小分隊上岸後,採取了臨時的環形防禦隊形,以分散德軍的火力。派出的敢死隊員艱難地爬上城牆,用手榴彈摧毀了德軍的機槍組。6月27日7:00,小分隊終於突破了德軍重重圍困的要塞南部。當然,代價是十分慘重的,約有50名戰士永遠地留在了要塞的東南郊。

「我們衝出去了,終於衝出去了!華沙-布列斯特公路就在前方!」

剩餘70名戰士繼續沿著預先計劃的路線前進。但很快,德軍就將原先部署在要塞東南的部分守軍抽調出來,對小分隊進行阻擊。維諾格拉多夫和剩餘的戰士被困在了要塞外空曠的草地上。

「納粹發現了我們,並且部署了步兵。我下令實施圓形防禦,我們雖勢單力薄,但敵人也遭受了人員傷亡。事實證明,德軍不僅在高速公路上旁部署了步兵,還部署了威力強大的大炮。既然我們無處可藏,那麼就接受這最後一戰吧!」

6月27日上午8:00,在距離小分隊突破封鎖僅1個小時後,重傷的維諾格拉多夫與其他的12名戰士被俘,其他108名戰士,全部陣亡。布列斯特守軍所嘗試的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突圍,就以這樣悲壯而慘烈的結局收場了。

在接下來的2年中,維諾格拉多夫輾轉了多個集中營,包括:哈默爾堡(Hamelburg)集中營,施韋因富特(Schweinfurt)集中營,以及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他參加了地下反法西斯囚犯組織,在歷經倆次失敗的越獄後,終於在第三次帶領6名獄友逃離了集中營。和大多數從集中營逃離的蘇軍戰俘一樣,維諾格拉多夫選擇參加了遊擊隊。期間,他還領導過盧茨克(Луцьк)的地下工作。在1944年蘇軍反攻之際,重新回到了戰鬥隊伍中,當上連長,並參加了柏林戰役。

 上圖可以看到維諾格拉多夫左胸佩戴的紅星勳章

與要塞其他三位指揮官不同,維諾格拉多夫帶領的這次突圍直到1965年才逐漸明晰,甚至直到今天還鮮為人知。1965年,《布列斯特要塞》一書的作者謝爾蓋·西蒙諾夫在沃洛格達州見到了已經轉業做鐵匠的維諾格拉多夫,形容他是一位「比較年輕,身體強壯,有著英俊臉龐和得體談吐」的人。被問到「你到現在還不像你的戰友一樣出名,為什麼不上報或者把自己的事跡提供給報社?」維諾格拉多夫聳了聳肩,咧嘴笑了笑,這樣回答:

「我做了什麼?我是英雄,還是什麼?好吧,我仍然是布列斯特要塞的保衛者。我知道,保衛要塞確實是一段艱難的歲月,是令我們痛苦的傷口。但其他人又談何容易?我的一位鄰居在史達林格勒丟了一條腿,另一位犧牲在了塞瓦斯託波爾。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婦人,三個兒子都犧牲在了戰場上。我是不會在這些無名英雄前面標榜自己的,我只是像其他人一樣戰鬥罷了。聽著,難道您認為如此種種『英勇』的行為會讓我們的人民感到驚訝嗎?畢竟,在那個年代,幾乎每個人都是戰士,都是英雄,不管是在前線,還是後方;不論是在納粹集中營裡,還是我方的陣地上。」

「在這場戰役中,守衛要塞的不只有蘇聯人,還有德國人——維亞切斯拉夫·邁耶(Vyacheslav Meyer)。①他是一位擁有崇高國際主義精神的樂觀的好戰友。他參與了要塞中的第一次白刃戰;當敵軍的機槍手向我們掃射的時候,是他第一個衝在前。在戰鬥間隙,有片刻寧靜的時候,他仍然在鼓勵我們。這位樂觀的好戰友死於6月底。而福明政委,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為戰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死是光榮且高尚的。我們知道他們的姓氏,有他們的照片,可以向他們致敬,可還有許多的無名英雄呢?那位在廢墟中奏響《國際歌》的音樂家,那個為了給我們打水而被狙擊手射殺的小男孩都是英雄。」

「許多人都是這樣的無名的英勇頑強的人,因為在我們戰鬥過的地方,在堡壘中,幾乎每個人都成為了真正的英雄,在我們這個時代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曾經的萬人冢上,建立起了手持步槍和手榴彈的戰士的青銅雕像,他們神態堅定,保持著衝鋒的姿勢。當年布列斯特要塞的廢墟就是戰士們最忠實的墳墓。希望您的書在這宏偉的萬人冢上豎起一座豐碑,並讓讀者記住,每一個光榮的防禦英雄背後都有數十萬戰士的英魂。」

 

1975年,維諾格拉多夫在他的家鄉俄羅斯沃洛格達州溘然長逝。蘇聯政府在他的房子旁放置了榮譽牌,以紀念這位英勇的要塞保衛者。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曾經的小分隊成員重回布列斯特,並在曾經的那個位置,找到了445團的軍旗,現在它被陳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紀念館中。

 

參考文獻:

Смирнов 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Крепость на границе,Москва:ДОСААФ, 1956, c - 95.

Смирнов 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В поисках героев Брестской крепости, Москва: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1959,c- 140.

部分圖片來自:360個人圖書館-《英雄要塞--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①編者註:原文為「維亞切斯拉夫」,但是這是斯拉夫人的名字,德國人沒有這樣的名字。應該是曾生活在德國統治下的波蘭人,在波蘭語裡應該是「瓦茨拉夫」(Wacław)

封面圖片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者紀念碑

拍攝於2017年6月11日 李珂

相關焦點

  • 大潰敗中的微弱星光,來自布列斯特的電波,這裡是要塞正在戰鬥!
    分別由福明政委,祖巴喬夫大尉,加夫裡洛夫少校,基爾瓦託夫中尉帶領。但在頭一天的戰鬥結束之後,蘇軍有四五百人負傷,由於要塞守軍缺醫少藥,所以不得不允許傷員和軍屬向德軍投降。 德軍在第二天又一次進攻科布林堡壘,德國人的炮擊還摧毀了布列斯特的東炮臺,蘇軍被迫從堡壘北門撤退到了東部倉庫地區繼續戰鬥,形勢正在急轉直下,布列斯特要塞的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 與著名的「石牌保衛戰」要塞遺址「不期而遇」在三峽人家
    遊三峽人家「偶遇」抗戰著名的「石牌保衛戰」要塞遺址。從三峽人家碼頭乘船順江而下,至「燈影峽口」的「湖北旅遊名村」石牌村碼頭,準備去午餐。還沒到岸遠遠就看見碼頭上方矗立著一座石碑——石牌抗戰紀念碑,周圍還有老式炮樓、碉堡和陣地沙包,詢問導遊才知道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戰時期「石牌要塞」遺址所在。沒想到就這樣和聞名天下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石牌保衛戰要塞遺址不期而遇了。
  • 1900年清軍幾乎打贏大沽保衛戰:俄軍一名中尉阻止了八國聯軍敗退
    這場在史書上被記錄為「失敗」的戰鬥,具體過程中卻發生了一次鮮為人知的曲折:聯軍的陸戰隊面對清軍炮臺不敢發動進攻,多名指揮官已經提議撤退,但在一名俄軍中尉的堅持下,聯軍陸戰隊才勉強繼續戰鬥,最終獲得了勝利。第四次大沽口保衛戰,在夜間打響這個歷史細節幾乎不被當代中國人所了解,卻恰恰反映了大沽口守軍的頑強善戰。
  • 布列斯特普希金國立大學
    布列斯特普希金國立大學УО «Брест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
  • 南京保衛戰
    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
  • 石牌保衛戰:子彈用盡,與日軍肉搏三小時,陣前屍體堆成金字塔
    中國人民為了這場偉大的勝利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石牌保衛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它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取得了深遠的影響。石牌保衛戰石碑保衛戰發生在1943年的湖北宜昌,是一場中國軍隊以弱勝強,並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勝利的一次著名的戰役。
  • 石牌保衛戰,碧血照青天
    25日,渡過清河逼近石牌要塞。為堅決保衛石牌要塞,5月27日國民黨軍隊調整部署,決定以石牌一線為決戰線。至此,鄂西會戰進入決戰階段。為保障決戰勝利,陳誠命第十集團軍第九十四軍主力轉移到長陽資丘附近,掩護江防軍右翼。同時調動空軍戰機協同地面陸軍作戰,並對日軍後方實施轟炸,切斷敵之增援和補給。蔣介石指出,石牌是中國的史達林格勒,是關係陪都安危之要地。
  • 軍婚文,強推《中尉,立正稍息!》,瘋子中尉與女妖精最登對
    軍婚文,強推《中尉,立正稍息!》,瘋子中尉與女妖精最登對大家好,小編又來推薦優質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5本軍婚文,強推《中尉,立正稍息!》,瘋子中尉與女妖精最登對。這是一個女主重生撩寵鐵血長官的故事,也是一個腹黑長官挖好坑等女主跳的故事。免費入坑《中尉,立正稍息!》作者:舞清影6年前的軍訓,陳慕楓是科班出身的冷峻瘋子教官。
  • 教育碩士|白俄羅斯布列斯特普希金國立大學
    布列斯特普希金國立大學是在布列斯特國立師範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南京保衛戰,武林高手怎麼突圍?一位團長手刃3個日軍,成功突圍
    最近電影《八佰》正在熱映,其中故事的背景就發生在上海淞滬抗戰失利後,由於80萬國軍在上海抗日失利,導致日本軍隊迂迴從金山衛登陸,遠東第一門戶上海立即失守,很多中國民眾流離失所,被迫背井離鄉。
  • 石牌保衛戰:重慶如何絕處逢生?
    1943年在這裡發生的石牌抗戰,曾被蔣介石譽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保衛重慶的要塞抗戰時期日寇進攻重慶,有三條路線可選。一是陝西,二是雲南,三是鄂西。日本佔領了山西大部,卻未向與之一河之隔的陝西發動大規模進攻。佔領河南全境,也沒有沿隴海線西進。日本曾制定了進攻西安的作戰計劃,最終未能實行。
  • 南京保衛戰中,一批高級將領丟下部隊逃跑,傷兵們破口大罵
    當1937年11月蔣介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南京防禦時,與會將領其實都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蔣介石自己也知道,但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不守或者象徵性的守衛說不過去,故而還是傾向於組織保衛戰。隨後蔣介石與唐生智有過一次接觸,說出了「關於守南京的問題,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的話,唐生智答「你怎能夠留下呢?與其是你,不如是我吧」。所以在隨後的第三次軍事會議上,蔣介石表態後,唐生智則「自告奮勇」。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組建長官部開始部署。
  • 獨家一年制教育學|白俄羅斯布列斯特普希金國立大學
    布列斯特普希金國立大學是在布列斯特國立師範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二戰之最大規模刺刀戰:石牌保衛戰,緬懷先烈,勿忘國恥
    第一道位於湖北宜昌市,第二道則位於宜昌西北部的石牌要塞。日軍要進攻重慶,就必須打通長江,而打通長江則必須佔領石牌,石牌便成為保衛重慶的關鍵之地。石牌要塞一旦失守,重慶就會門戶大開。民國政府當局認為「石牌要塞是中國的史達林格勒」,嚴令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守衛石牌要塞。
  • 打開這本書,傾聽25位老兵講述南京保衛戰歷史
    守衛南京10餘萬守軍中除4萬左右艱難突圍外,絕大多數守軍或在戰場上戰死,或在城破後遭到日軍集體屠殺。  據張連紅透露,這25位老人居住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當年他們參加南京保衛戰之時,風華正茂,其中年齡最大的是1908年出生的楊昌文老人,最小的是1923年出生參加南京保衛戰時只有14歲的胡偉老人,遺憾的是,25位老兵中超過三分之二已經離世」。
  • [宜昌]石牌保衛戰
     為拱衛陪都,中國海軍於1938年冬就在石牌設置了第一炮臺,其左右有第一、第二分臺,安裝大炮共10尊,為長江三峽要塞炮臺群的最前線。與之相配套的還有川江漂雷隊、煙幕隊等。駐守石牌的海軍官兵共有100多人。由於石牌與宜昌幾乎處於一條線上,要塞炮臺的炮火可以封鎖南津關以上的長江江面,極具威懾力,令敵望而生畏。為保衛石牌要塞,軍委會派重兵防守。
  • 南京保衛戰慘敗,唐生智有多大責任?他真的背了歷史的黑鍋?
    南京保衛戰,中國15萬大軍不到一個星期便以慘敗告終,慘敗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近30萬軍民慘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大屠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來飽受詬病。那麼,從實事求是出發,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負有多大責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塵封記憶: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英雄們
    提起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大家一定會想起經典影片《兵臨城下》。影片中,由裘德洛扮演的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裡·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展開生死之戰。1047步兵團774航空團副中隊長伊萬中尉第5獨立坦克團KV-1坦克連連長馬洛西莫夫中尉近衛步兵第13
  • 抗日戰爭石牌保衛戰,五萬日軍進犯,胡璉取勝為何僅需兩營兵力?
    1943年5月,駐紮於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向國軍第六戰區發動鄂西會戰,國軍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下令誘敵深入,在石牌要塞對日軍形成反包圍。然而石牌要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日軍沿長江逆流而上進攻重慶的最後一道屏障,因此蔣介石嚴令陳誠必須堅守石牌要塞十日,否則將實行連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