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中國15萬大軍不到一個星期便以慘敗告終,慘敗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近30萬軍民慘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大屠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來飽受詬病。那麼,從實事求是出發,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負有多大責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1937年11月12日,歷經三個多月的淞滬會戰結束,中國80萬大軍兵敗淞滬,30多萬官兵付出了犧牲,卻只給日軍造成了4萬餘人的殺傷。最要命的是,日軍挾戰勝之威向南京進逼,中國守軍一路潰退到南京,作為首都的南京城岌岌可危。
淞滬慘敗,南京已經危城。在此情況下,要不要守南京,花多大兵力守南京?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11月17、18日兩天,蔣緊急召見了何應欽、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劉斐、谷正倫等人開會。在會上,何應欽、白崇禧、谷正倫等人都反對死守南京,因為淞滬大戰中國折損嚴重,日軍兵鋒正盛,南京已成危城,死守無益。不如保存實力為上,將南京城內軍民和財物轉移後方,以焦土抗戰與日軍進行消耗戰。
在會上,白崇禧推演了南京保衛戰的三種結果,三種結果是不利於中國,而在這種必敗的結局之下,白崇禧建議以最多6個團到12個團的兵力象徵性地防守南京,並由川軍劉湘部來擔任這個重任。白崇禧認為,轉移軍民物資積存實力比無畏血拼更有意義,南京已成危城,減少損失才是當前該考慮的重點。況且在歷史上的戰爭中,一些王朝被打得多次遷都、多次慘敗的現象是很多的,只要最後能獲勝,過程曲折一些、屈辱一些也是暫時的。
白崇禧的建議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贊同,按照白崇禧的戰略,既能使得丟失南京的顏面不至於那麼難看,也能保全南京大多數軍民性命,還能及時轉移戰略物資、文物古蹟不落入敵手。但是唐生智持反對意見,唐生智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南京是首都,如果不死守南京,對於國際觀瞻不好;二是南京是總理廬墓所在地,不能盡毀於敵手,死守南京能夠讓日軍看到中國軍隊的決心,遲滯日軍的進攻步伐。當時眾人爭論不休,並未形成共識。
11月18日,在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時,蔣拍板同意以12個團的兵力為基礎守南京,後期再不斷增加兵力。南京必須死守,但誰來當衛戍司令呢?蔣問完話後,看了看與會的眾將領,眾人沒有一個說話。停了大約一分鐘,唐生智主動站了起來,唐生智說:「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偷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人選,我願意負此責任與南京城共存亡!」會議結束時,唐生智向蔣保證:死守南京將臨危不亂,臨難不苟。
11月19日,唐生智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有:桂永清的教導總隊、第71軍87師,第72軍孫元良的88師,徐源泉的41師,徐繼武的第48師,憲兵兩個團、炮兵第8團,後來,王耀武的74軍、葉肇的第66軍、83軍第154師等陸續加入,南京保衛戰總兵力約為15萬左右。
12月4日,蔣在離開南京前召集眾將領開了最後一次會,蔣在會上說他到武漢後將親自率領3個師的兵力前來解圍,請諸將領配合唐生智死守南京,像唐長官學習他死守南京的精神。唐生智表示將率領部下與南京共存亡,如果南京失守自己將第一個與日軍同歸於盡,絕對不會辜負誓言和南京父老。
蔣飛離南京後,唐生智將手裡的15萬大軍分成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兩個層次進行抵抗。在最外圍,以俞濟時的74軍為主力在板橋和淳化鎮一線堅守;以第83軍鄧龍光部守衛孟塘至龍潭一線。在復廓陣地,以36師宋希濂部擔任獅子山及城北一帶防衛,第88師孫元良部防守城南安德門至雨花臺一線,以第87師堅守河定橋和工兵學校,教導總隊桂永清部佔領紫金山及蔣王廟一線。粵軍第66軍則佔領揚水鎮東西之線,沿著京杭公路阻擊日軍。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堅守在各處陣地的守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廝殺。為了顯示破釜沉舟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唐生智下令將沿江船隻大部焚毀,只留少數作為巡江之用。為了讓軍民一體與城共存亡,城中數十萬居民和大量財產並未做有序的疏散和轉移。
南京保衛戰中,中國守軍士兵是相當英勇的,無論是教導總隊還是74軍還是粵軍第66軍,在各處戰場打得相當英勇熱血。但15萬大軍僅僅堅守了一個星期,日軍就攻破了城門,南京城防線全線潰敗,一座堅固的南京城就此被日軍佔領。
在南京保衛戰之前,唐生智曾口口聲聲保證「臨危不亂,臨難不苟」,若日軍攻陷南京他將第一個與鬼子同歸於盡。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南京保衛戰竟然是在一片混亂中進行的。南京保衛戰指揮混亂,各部之間聯絡不暢,各自為政的情況時常發生,在戰鬥中還出現友軍互相開火的情形。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士兵,大多是臨時抽調而來,大戰打響之後,唐生智才發現有些軍隊他根本無法指揮。
在各部守城作戰時,並未有良好的溝通與協同。各部隊之間經常彼此不信任,還未開打就先防著友軍何時開溜。在南京城無法堅守時,唐生智下令讓各部長官開會相機撤退突圍,但此時在第一線廝殺的部隊已經與日軍膠著在一起,很多部隊並未有機會前去開會,並且得到突圍的命令。於是前去開會得到了撤退命令的部隊,便在戰鬥還在繼續的時候就離開陣地開溜,導致友軍遭到日軍圍攻死傷慘重。
南京無法堅守,撤退也並不是胡亂撤退,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官來說,如何組織掩護部隊,如何疏散居民,如何尋找或打造渡江船隻,如何銷毀城內機密文件,如何布置阻擊線層層抵擋日軍,確保大部隊突圍。這些都是作為一個指揮官要具備的軍事素養,但這一切都沒有。從大量的資料來看,南京城內大多數部隊並未接到突圍通知,當流言遍布全城時,全軍陷入混亂之中。大量潰兵與平民夾雜在城中,形成一大股人流往下關奔去。在挹江門、在下關被擠死的人不計其數。
到了下關之後,渡江船隻已經被提前燒毀,不少軍民用門板、竹筏渡江,淹死在江中者不計其數。日軍又以飛機、炮船殘殺江中軍民,其狀悽慘。無法渡江突圍的士兵,最後只得丟棄槍枝,脫下軍裝混入難民區內。日軍進城後,為了搜殺這部分士兵,又開始了大肆屠戮,直接導致了30餘萬軍民慘死日軍屠刀之下。
據戰後日軍資料顯示,日軍在攻克南京後殺死的中國守軍人數就有9萬餘人之多,殘殺的平民多達20餘萬。9萬多士兵慘死日軍手中,整個南京保衛戰總兵力才有15萬不到,就有9萬多人死亡,而且大部分不是死在戰鬥之中,而是放下武器後被日軍殺害,僅逃到雞鳴寺當和尚逃過一劫的教導總隊工兵營營長鈕先銘,就親眼目睹了3萬國軍俘虜被日軍殘殺在河灘邊上又被鬼子拋到江中衝走的情形。如此慘狀,真是令人心痛。
正是因為指揮混亂,協同作戰混亂,撤退混亂,就連後來的74軍的師長王耀武,38師師長宋希濂,教導總隊副隊長周振強,廖耀湘、邱清泉、張靈甫等人都差點死在混亂撤退之中。粵軍第66軍軍長葉肇丟下槍枝,化裝成為老百姓突圍時,被日軍逮去做了兩天挑夫,最後才在日軍放鬆警惕時溜走。而南京和平居民中,大量人家慘遭日軍屠戮,大量婦女學生遭到日軍強暴,如此種種慘狀就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南京城成為了一座煉獄。
而這個時候,以雄心壯志要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唐生智去了哪裡?人們不得而知。誠然,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曾身先士卒到前線指揮過作戰,也拒絕了日軍的投降書,在眾將領都不願意冒險守南京的情況下,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肩負起了這個重任。不論當初他是如何打算的,至少從這些方面來看他是一個有血性、有擔當的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戰爭的結果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造成了人間慘劇。
整個南京保衛戰,唐生智在指揮上是存在重大失誤的。不少人認為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上是背了鍋,不應該將南京保衛戰失敗的責任歸給他一個。但是在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的很多重大決定直接造成了嚴重後果,導致了南京大屠殺的慘劇發生。
由此可見,說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沒有一點責任,替人背了歷史的黑鍋,這種說法是不客觀的。
【本文由稗史候說收集抗戰資料、回憶錄整理和書寫,錯漏失誤之處,敬希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