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慘敗,唐生智有多大責任?他真的背了歷史的黑鍋?

2020-12-20 稗史候說

南京保衛戰,中國15萬大軍不到一個星期便以慘敗告終,慘敗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近30萬軍民慘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大屠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來飽受詬病。那麼,從實事求是出發,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負有多大責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唐生智

1937年11月12日,歷經三個多月的淞滬會戰結束,中國80萬大軍兵敗淞滬,30多萬官兵付出了犧牲,卻只給日軍造成了4萬餘人的殺傷。最要命的是,日軍挾戰勝之威向南京進逼,中國守軍一路潰退到南京,作為首都的南京城岌岌可危。

淞滬慘敗,南京已經危城。在此情況下,要不要守南京,花多大兵力守南京?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11月17、18日兩天,蔣緊急召見了何應欽、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劉斐、谷正倫等人開會。在會上,何應欽、白崇禧、谷正倫等人都反對死守南京,因為淞滬大戰中國折損嚴重,日軍兵鋒正盛,南京已成危城,死守無益。不如保存實力為上,將南京城內軍民和財物轉移後方,以焦土抗戰與日軍進行消耗戰。

中國軍隊

在會上,白崇禧推演了南京保衛戰的三種結果,三種結果是不利於中國,而在這種必敗的結局之下,白崇禧建議以最多6個團到12個團的兵力象徵性地防守南京,並由川軍劉湘部來擔任這個重任。白崇禧認為,轉移軍民物資積存實力比無畏血拼更有意義,南京已成危城,減少損失才是當前該考慮的重點。況且在歷史上的戰爭中,一些王朝被打得多次遷都、多次慘敗的現象是很多的,只要最後能獲勝,過程曲折一些、屈辱一些也是暫時的。

白崇禧的建議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贊同,按照白崇禧的戰略,既能使得丟失南京的顏面不至於那麼難看,也能保全南京大多數軍民性命,還能及時轉移戰略物資、文物古蹟不落入敵手。但是唐生智持反對意見,唐生智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南京是首都,如果不死守南京,對於國際觀瞻不好;二是南京是總理廬墓所在地,不能盡毀於敵手,死守南京能夠讓日軍看到中國軍隊的決心,遲滯日軍的進攻步伐。當時眾人爭論不休,並未形成共識。

南京光化門

11月18日,在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時,蔣拍板同意以12個團的兵力為基礎守南京,後期再不斷增加兵力。南京必須死守,但誰來當衛戍司令呢?蔣問完話後,看了看與會的眾將領,眾人沒有一個說話。停了大約一分鐘,唐生智主動站了起來,唐生智說:「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偷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人選,我願意負此責任與南京城共存亡!」會議結束時,唐生智向蔣保證:死守南京將臨危不亂,臨難不苟。

11月19日,唐生智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有:桂永清的教導總隊、第71軍87師,第72軍孫元良的88師,徐源泉的41師,徐繼武的第48師,憲兵兩個團、炮兵第8團,後來,王耀武的74軍、葉肇的第66軍、83軍第154師等陸續加入,南京保衛戰總兵力約為15萬左右。

日軍第6師團侵入南京

12月4日,蔣在離開南京前召集眾將領開了最後一次會,蔣在會上說他到武漢後將親自率領3個師的兵力前來解圍,請諸將領配合唐生智死守南京,像唐長官學習他死守南京的精神。唐生智表示將率領部下與南京共存亡,如果南京失守自己將第一個與日軍同歸於盡,絕對不會辜負誓言和南京父老。

蔣飛離南京後,唐生智將手裡的15萬大軍分成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兩個層次進行抵抗。在最外圍,以俞濟時的74軍為主力在板橋和淳化鎮一線堅守;以第83軍鄧龍光部守衛孟塘至龍潭一線。在復廓陣地,以36師宋希濂部擔任獅子山及城北一帶防衛,第88師孫元良部防守城南安德門至雨花臺一線,以第87師堅守河定橋和工兵學校,教導總隊桂永清部佔領紫金山及蔣王廟一線。粵軍第66軍則佔領揚水鎮東西之線,沿著京杭公路阻擊日軍。

日軍侵入城中

12月5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堅守在各處陣地的守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廝殺。為了顯示破釜沉舟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唐生智下令將沿江船隻大部焚毀,只留少數作為巡江之用。為了讓軍民一體與城共存亡,城中數十萬居民和大量財產並未做有序的疏散和轉移。

南京保衛戰中,中國守軍士兵是相當英勇的,無論是教導總隊還是74軍還是粵軍第66軍,在各處戰場打得相當英勇熱血。但15萬大軍僅僅堅守了一個星期,日軍就攻破了城門,南京城防線全線潰敗,一座堅固的南京城就此被日軍佔領。

日軍佔領中山陵

在南京保衛戰之前,唐生智曾口口聲聲保證「臨危不亂,臨難不苟」,若日軍攻陷南京他將第一個與鬼子同歸於盡。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南京保衛戰竟然是在一片混亂中進行的。南京保衛戰指揮混亂,各部之間聯絡不暢,各自為政的情況時常發生,在戰鬥中還出現友軍互相開火的情形。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士兵,大多是臨時抽調而來,大戰打響之後,唐生智才發現有些軍隊他根本無法指揮。

在各部守城作戰時,並未有良好的溝通與協同。各部隊之間經常彼此不信任,還未開打就先防著友軍何時開溜。在南京城無法堅守時,唐生智下令讓各部長官開會相機撤退突圍,但此時在第一線廝殺的部隊已經與日軍膠著在一起,很多部隊並未有機會前去開會,並且得到突圍的命令。於是前去開會得到了撤退命令的部隊,便在戰鬥還在繼續的時候就離開陣地開溜,導致友軍遭到日軍圍攻死傷慘重。

被俘的中國士兵

南京無法堅守,撤退也並不是胡亂撤退,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官來說,如何組織掩護部隊,如何疏散居民,如何尋找或打造渡江船隻,如何銷毀城內機密文件,如何布置阻擊線層層抵擋日軍,確保大部隊突圍。這些都是作為一個指揮官要具備的軍事素養,但這一切都沒有。從大量的資料來看,南京城內大多數部隊並未接到突圍通知,當流言遍布全城時,全軍陷入混亂之中。大量潰兵與平民夾雜在城中,形成一大股人流往下關奔去。在挹江門、在下關被擠死的人不計其數。

到了下關之後,渡江船隻已經被提前燒毀,不少軍民用門板、竹筏渡江,淹死在江中者不計其數。日軍又以飛機、炮船殘殺江中軍民,其狀悽慘。無法渡江突圍的士兵,最後只得丟棄槍枝,脫下軍裝混入難民區內。日軍進城後,為了搜殺這部分士兵,又開始了大肆屠戮,直接導致了30餘萬軍民慘死日軍屠刀之下。

被俘的守軍官兵

據戰後日軍資料顯示,日軍在攻克南京後殺死的中國守軍人數就有9萬餘人之多,殘殺的平民多達20餘萬。9萬多士兵慘死日軍手中,整個南京保衛戰總兵力才有15萬不到,就有9萬多人死亡,而且大部分不是死在戰鬥之中,而是放下武器後被日軍殺害,僅逃到雞鳴寺當和尚逃過一劫的教導總隊工兵營營長鈕先銘,就親眼目睹了3萬國軍俘虜被日軍殘殺在河灘邊上又被鬼子拋到江中衝走的情形。如此慘狀,真是令人心痛。

正是因為指揮混亂,協同作戰混亂,撤退混亂,就連後來的74軍的師長王耀武,38師師長宋希濂,教導總隊副隊長周振強,廖耀湘、邱清泉、張靈甫等人都差點死在混亂撤退之中。粵軍第66軍軍長葉肇丟下槍枝,化裝成為老百姓突圍時,被日軍逮去做了兩天挑夫,最後才在日軍放鬆警惕時溜走。而南京和平居民中,大量人家慘遭日軍屠戮,大量婦女學生遭到日軍強暴,如此種種慘狀就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南京城成為了一座煉獄。

日軍屠殺暴行

而這個時候,以雄心壯志要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唐生智去了哪裡?人們不得而知。誠然,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曾身先士卒到前線指揮過作戰,也拒絕了日軍的投降書,在眾將領都不願意冒險守南京的情況下,他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肩負起了這個重任。不論當初他是如何打算的,至少從這些方面來看他是一個有血性、有擔當的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戰爭的結果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造成了人間慘劇。

整個南京保衛戰,唐生智在指揮上是存在重大失誤的。不少人認為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上是背了鍋,不應該將南京保衛戰失敗的責任歸給他一個。但是在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的很多重大決定直接造成了嚴重後果,導致了南京大屠殺的慘劇發生。

日軍俘獲的婦女

由此可見,說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沒有一點責任,替人背了歷史的黑鍋,這種說法是不客觀的。

【本文由稗史候說收集抗戰資料、回憶錄整理和書寫,錯漏失誤之處,敬希讀者指正】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的失敗是什麼原因,最高指揮官唐生智,到底負不負責任
    幾十年來,唐生智一直被認為是南京保衛戰失敗導致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 背負了半生的罵名,但是,他究竟要付多大責任呢,今天小編帶領你們一起來討論討論。在當時南京的情況,日本人剛剛獲得淞滬會戰的勝利,氣焰極其囂張,兵力和軍備充足,南京的陷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局。就連當時的總統蔣介石都是先搬往重慶,早就預料到了南京會被攻陷。但顧及到了南京之戰不僅僅是軍事戰爭,更多的是「政治仗」。因此,唐生智其實並不需要為南京陷落的結果負責,但是他必須對南京陷落的過程負全部責任。
  • 南京保衛戰,為何會輸得如此慘重?歷史終會銘記「唐生智」其名
    南京保衛戰,這場為保衛當時的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進行的浴血奮戰,最終以無以計數的傷亡而慘敗告終。被屠殺的軍民達到40多萬人,更由此發生了隨之而來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從古至今,每場戰役的輸與贏都有跡可循、有其原因。
  • 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輸的這麼慘?唐生智「功不可沒」
    但是對於守軍的英勇我們還是要緬懷,當年這群先烈為了保衛南京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可是碰上這必死之局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而當時最高統帥部和唐生智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次,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發生也在於唐生智一開始的部署,南京大屠殺之中8萬士兵有3萬人成功逃出了日軍的包圍圈,然而有將近5萬士兵最終死於日本的屠刀之下,這和唐生智的指揮失誤不無關係。
  • 打開這本書,傾聽25位老兵講述南京保衛戰歷史
    「真的是搶救歷史,和時間賽跑,我採訪的9位老人都已經離開了。」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保衛戰戰跡尋研團團長張定勝從2013年開始陸續與這些老兵取得聯繫、整理口述史。在南京周邊堅持抗戰遺蹟的尋訪研究三十多年,張定勝感慨良多,「我看過無數檔案史料,但這次尋訪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老兵更有色彩,他們都是鮮活的歷史,有著一線士兵樸實的思想和情感,『人』去描述這段歷史,你會發現戰爭殘酷背後其他的細節」。  「同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這本書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 南京保衛戰,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為何只守了10天就被日軍攻破?
    學術上比較被認可的南京保衛戰時間範圍是:12月4日日軍開始攻擊南京外圍防線起,到12月13日破城結束,共計10天。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最終卻只守了10天,而且在最後階段,軍隊無組織撤退,完全失控,被日軍大量屠殺。人們不禁會問,南京保衛戰為何會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潰敗?
  • 25 位抗戰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南京保衛戰鮮為人知的細節
    該書收錄了25名抗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真實還原了南京保衛戰的細節。書中還首次披露了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 孫宅巍表示,關於唐生智最後如何撤離到江邊、如何突圍的,他幾十年來都沒有找到答案。但這本書中有4個老兵從不同角度提到了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彌補了唐生智最後撤離南京的歷史細節。
  • 南京大屠殺前夕:蔣介石趁夜逃離,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破釜沉舟
    唐生智當場向蔣介石保證,他將在指揮南京保衛戰時,「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04 小結南京守衛戰,是悲壯的!在一場沒有希望的守衛中,將士們浴血奮戰,殺生取義,為國盡忠!這些軍人的名字,值得後人銘記,敬仰,永遠祭奠!對於南京大屠殺遇難的同胞,作為國民政府首腦的蔣介石和南京守備司令的唐生智,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 他誇下海口要死守南京,卻第一個逃跑,後一度回老家面壁思過
    唐生智是民國時期備受爭議的一位大人物,而讓他飽受爭議的原因就是他指揮了南京保衛戰,結果遭遇了一場慘敗,還進而引發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讓他幾乎背負了一生的罵名,但其實唐生智應承擔的戰爭責任並不在失敗的結果上。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收錄本書的25位老兵除了楊昌文、曾瑞田和程雲3人擔任過(代理、見習)排長外,其餘22人均為普通士兵,他們親歷的南京保衛戰反映了戰場第一線普通士兵的戰場體驗,這對於形成完整全面的南京保衛戰的歷史記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普通士兵在城破之時如何從長江逃離南京的口述令人唏噓。於百英回憶說:「俺在秦淮河那兒,看有個破船,船上沒人,俺排長說,估計人們都避難去了。
  • 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未戰先逃躲進妓院?他的真實表現究竟如何
    尤其是60年代,國民黨戰犯所寫的回憶類材料,其身份之敏感,時代之特殊,很難確保內容能完全客觀真實,這更需要歷史愛好者謹慎對待,不能盲目引用。 上一篇文章,有評論認為孫元良的逃跑行為主要在南京保衛戰當中,我只提淞滬會戰而不提南京保衛戰,是以點到面地為孫洗白。
  • 南京保衛戰中,教導總隊為何全軍覆沒?一位旅長的日記道出了實情
    南京保衛戰過去80多年了,但至今人們仍然忘不了那場慘烈的保衛戰。在南京保衛戰中,有一支實力強悍的軍隊浴血奮戰,上演了最壯烈的殺敵一幕,這支軍隊就是教導總隊。那麼,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打得有多慘烈?為何實力強悍的教導總隊會全軍覆沒呢?一位旅長的日記為我們道出了實情,說明了原因。
  •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拼盡了全力,為什麼還是輸了?
    後世哪怕有無數抗日穿越文,抗戰神劇出現,但目前為止,也都沒有看到有出奇招把南京保衛戰打贏的。當時的情況就是日本軍隊已經是現代工業國家的現代軍隊,而我們國家的軍隊則基本上還是農業國家,封建內核構成的偽現代軍隊。粗看上去,陸軍在武器裝備上,與日軍差距並沒有代差,但是軍隊的性質擺在那裡,我們可以不客氣的說一句,把當時雙方武器整體置換過來,南京保衛戰照樣打不贏。
  • 南京保衛戰
    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
  • 他立下誓言與南京共存亡,南京保衛戰失敗後舉槍殉國,年僅45歲
    1937年,日寇佔領上海後,繼續南下入侵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命令,兵分三路進攻南京。民國政府領導人命唐生智擔任南京保衛戰的司令長官,指揮將士們作戰。由於參戰雙方實力懸殊,即便守軍節節抵抗,犧牲了無數將士,還是沒能守住南京城。
  • 《南京保衛戰全史》記錄31次戰鬥,「最後一道作戰命令」將首次公開...
    記錄南京保衛戰 31 次戰鬥," 讓每一滴鮮血開出光榮之花 "" 南京保衛戰距今已經 83 年了,它是一場首都保衛戰,在抗戰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希望《南京保衛戰全史》可以進一步把這段歷史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從頑強抗戰到瞬間潰退
    一、南京保衛戰的背景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決定在上海開闢新的戰場,使中日戰爭成為全面持久的戰爭來拖垮日本。1937年8月11日,蔣介石將他最精銳的、由德國將軍親自訓練的全德式裝備的三個師: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投入上海,主動向在上海租界的日軍進攻,使中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全面戰爭。
  • 慘烈的南京保衛戰:15萬人僅剩5萬
    嚴開運所在的教導總隊便是計劃中的防衛部隊,他們已經在南京地區駐防四五年,被稱作蔣介石的「鐵衛隊」,轄有三個步兵旅,仿效德國步兵的編制,全隊3萬多人,是南京保衛戰中裝備最好、實力最強的部隊,總隊長桂永清,參謀長邱清泉。
  • 南京保衛戰中,一批高級將領丟下部隊逃跑,傷兵們破口大罵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情節是,此時早已多年未掌兵權的唐生智自告奮勇,而且還宣稱誓與南京共存亡,故而由唐生智擔任了衛戍司令,指揮各部防守。實際上這裡面的事情並不簡單,當時的高級軍事會議一共召開了三次,唐生智是第二次參加的。他雖然認同南京應該組織防守,但認為應該以谷正倫、桂永清為城防正副司令,或者再加上羅卓英為總司令。
  • 老兵回憶南京保衛戰:對不起 當年沒能守住南京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戰火很快燒到了南京,南京守衛部隊緊急抽調黃埔生趕赴戰場擔任軍官,17歲的程雲跟隨部隊來到南京,擔任見習排長。年輕的他並不知道,他即將參加的就是南京保衛戰。  「和我們對抗的日本軍隊武器十分精良,還有空軍和坦克支援,可我們什麼都沒有,只能靠挖戰壕,等日本兵靠近了再肉搏。」程雲嘆了一口氣,「我們死守了七天七夜,晚上睡在戰壕裡,誰都不敢合眼!」
  • 為何南京保衛戰慘敗?將帥燒毀渡船,部隊解體成待宰羔羊
    在進行南京保衛戰時,國軍在這場戰役中明顯犯有錯誤,當時國軍指揮官的愚蠢,宣傳完口號還不負責,導致軍隊僵化,最後解體成待宰羔羊。此前,在淞滬會戰中,雖然日軍宣布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滅,但仍留有攻擊力量,而國軍最精銳兵團被悉數摧毀,大約有30萬傷亡,基本上多年來的建軍成果化為烏有,使之失去了正面對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