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是民國時期備受爭議的一位大人物,而讓他飽受爭議的原因就是他指揮了南京保衛戰,結果遭遇了一場慘敗,還進而引發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讓他幾乎背負了一生的罵名,但其實唐生智應承擔的戰爭責任並不在失敗的結果上。
當時日軍士氣高漲,兵員和武器也都非常充足,反觀中國軍隊實則並沒有什麼抗衡的能力,所以南京淪陷其實是必然的結局。但是考慮到南京城的歷史地位,所以這一戰在蔣介石眼裡必須要打。
早在唐生智參與討論防守南京的事宜之前,其實蔣介石已經召集國軍將領開過一次會,但是大家得出的結論都是南京不能防守,這讓蔣介石非常失望,於是蔣介石就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唐生智就是第二次會議的與會者。
在會上蔣介石陳述了必須要防守南京的原因,他說這裡是國家的首都,是國父陵寢的所在地。此時唐生智就站出來響應,說自抗戰以來犧牲的都是下級軍官,高級軍官很少犧牲,他願意留下和南京城共存亡。雖然話說得很激昂,但其實與會者大多都對唐生智持擔心的態度。
成為南京保衛戰的指揮官之後,唐生智確實擺出了要和日軍死戰的架勢。當時他在城防工事、城內軍事工事和城內部隊的安排上都是按照死戰來設計的。甚至為了表達死戰的決心,唐生智還讓部下把長江下關口的所有船隻全部清除,並下令私自撤離南京的人全部軍法處置。
然而唐生智最後卻成了第一個撤離南京的人,他乘坐僅剩的兩艘火輪出逃,直接讓南京城中的軍民陷入了絕望。而他的撤離也讓南京城守衛部隊在突圍行動中方寸大亂,根本不能將其稱之為撤離,明明是毫無計劃地逃竄。而軍隊的混亂進一步影響了百姓逃離的速度,最終導致絕大多數人都被困在了城裡,隨後日本人攻進南京城,並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直接導致30萬人成為亡魂,也讓其成為了中國永遠的一道傷疤。
這才是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應該為之負責的地方。
唐生智也知道自己的行為對不起中國軍民,於是就選擇了回到湖南老家面壁謝罪,在新中國成立前再沒有出過山。直到解放戰爭的尾聲,唐生智才和程潛、陳明仁等人一起選擇了起義,後來還擔任過湖南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