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就乘船過秦淮河到江裡,後來小船被江水衝散了,我們幾個人,每人抱著一塊木板,被江水衝到了北岸……俺們的隊伍,走得早都活命了,走得晚的都淹死了。
"
抗戰老兵於百英的這段講述,將人們帶回到了1937 年南京保衛戰時的長江邊。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
7 月 5 日下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
該書收錄了25名抗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真實還原了南京保衛戰的細節。書中還首次披露了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
1
25名老兵如今在世者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南京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為了守衛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蔣介石從廣東、貴州、湖北、四川等省不斷調集大軍前來南京參加防守,由南京衛戍軍長官唐生智將軍統一指揮,但最終由於敵強我弱,南京淪陷。
守衛南京10餘萬守軍中除4萬左右艱難突圍外,絕大多數守軍或在戰場上戰死,或在城破後遭到日軍集體屠殺。
1937年12月9日,日軍第9師團步兵第36聯隊派出工兵對南京光華門城牆實施爆破。——《一億人的昭和史》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是《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之一,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南京保衛戰南京民間調研團團長張定勝等聯合編著。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
「2016年至今,我們已經搶救採訪了近1400名抗戰老兵,足跡幾乎遍布全國,行走22萬公裡。這本書收錄的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口述史,是我們搶救採訪的重要組成部分。」張連紅教授難掩激動之情。
據悉,書中25名老兵當中,如今在世者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2
首次披露唐生智最後突圍細節
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南京保衛戰研究專家孫宅巍研究南京保衛戰30多年。
孫宅巍表示,關於唐生智最後如何撤離到江邊、如何突圍的,他幾十年來都沒有找到答案。但這本書中有4個老兵從不同角度提到了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彌補了唐生智最後撤離南京的歷史細節。
唐生智
老兵華宣恩是唐生智的衛士,他在書中回憶說:
"
12月12日傍晚,當聽到中華門城牆被日軍炸開缺口並佔領城牆了,而且88師全線垮下來時,唐生智連日勞累,實在支持不住了,立馬暈過去了,將吃藥的茶碗也掉在地上。副官從屋裡緊急出來招呼我們幾個進去把唐生智扶在桌邊,並立即決定撤退。就這樣幾個衛士連扶帶背地將他弄到了門口的黑色轎車上,幾十人匆忙由百子亭向下關挹江門馳去。我們衛士跟著他汽車跑步前進,路上不時有障礙和逃難百姓……
"
書中,老兵黃鎮東回憶說:
"
一天傍晚宋師長找到我說:「你帶你的人馬上出城到江邊警戒,有大人物晚上要過江」。我們當時也不好問「大人物」是誰,也就同我這幾個弟兄扛著機槍就到了指定的江邊去了。一到江邊就看到一條小火輪停在江岸,有三層武裝士兵看守。周圍全是渡江無船的國軍士兵到處尋找渡江用具,但沒有人敢靠近這條船。指派我們到船上警戒,上了船人很多都不認識。等了很久天也黑了,估計晚上九點多鐘,上來一隊人,其中所謂「大人物」就是唐生智司令。後來船開了,但到江心時日本飛機發現了,機關槍就掃射,我們就護著唐生智,當時船上衛士被打死了不少。
"
孫宅巍表示:「這些回憶具體鮮活,對於研究南京保衛戰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3
專家薦讀:該書對研究南京保衛戰史有重大價值
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
"
這25位老人居住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當年參加南京保衛戰之時,這些老兵都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大多數是20多歲。年齡最大的是1908年出生當時29歲的楊昌文。2017年,項目組在貴州凱裡採訪楊老時,他已經高壽109歲了,楊老是採訪老兵中最為長壽的老兵。十分遺憾的是,楊老在採訪的第二年2018年去世。年齡最小的是1923年出生當時14歲的胡偉老兵。
"
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保衛戰戰跡尋研團團長張定勝:
"
真的是搶救歷史,和時間賽跑,我採訪的9位老人都已經離開了。我看過無數檔案史料,但這次尋訪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老兵更有色彩,他們都是鮮活的歷史,有著一線士兵樸實的思想和情感,「人」去描述這段歷史,你會發現戰爭殘酷背後其他的細節。
"
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孫宅巍:
"
同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這本書對研究南京保衛戰史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一方面普通士兵南京保衛戰的戰場體驗填補了南京保衛戰史料的空缺,另一方面憲兵、勤務兵、警衛兵、衛生兵等不同兵種的戰場體驗極大豐富了南京保衛戰的多面性。
"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副館長薛剛:
"
2017年,我採訪了一位叫周廣田的湖南老兵,南京保衛戰的經歷對他影響巨大,2009年,老人當時已經92歲了,陸川導演拍攝的《南京!南京!》上映,他堅持要到電影院去看,那一天,老人在電影院裡大哭不止。周廣田老人已於2018年8月9日離開人世。
"
4
「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將陸續推出
為進一步推動南京保衛戰研究、傳播和教育,2018年,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聯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推出「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我們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編寫一套史料,一份關於南京保衛戰遺址遺蹟的調查報告,還有一本《南京保衛戰全史》。」
張館長介紹道,史料系列中的《紫金山的碉堡》、《南京保衛戰歷史文獻(1937—1949)》和《南京保衛戰文史資料》已於去年出版,「『南京保衛戰的日方資料整理與研究』、『南京保衛戰報刊史料整理與研究』這兩個系列已列入今年國家公祭日前重要的圖書出版計劃」。
目前,由紀念館牽頭的數據平臺已通過各項驗收。張館長說:「目前進行了一年的電子化,接下來全網關於南京大屠殺相關論文史料也會被收錄進來,免費開放。未來,平臺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研究的檔案數據中心,全球研究這個課題的人都能夠參與進來。」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俞月花
編輯 | 潘琳娜
素材 | 南京日報 交匯點
籤發 | 凌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