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位抗戰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南京保衛戰鮮為人知的細節

2020-12-18 騰訊網

"

我們就乘船過秦淮河到江裡,後來小船被江水衝散了,我們幾個人,每人抱著一塊木板,被江水衝到了北岸……俺們的隊伍,走得早都活命了,走得晚的都淹死了。

"

抗戰老兵於百英的這段講述,將人們帶回到了1937 年南京保衛戰時的長江邊。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

7 月 5 日下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

該書收錄了25名抗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真實還原了南京保衛戰的細節。書中還首次披露了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

1

25名老兵如今在世者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南京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為了守衛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蔣介石從廣東、貴州、湖北、四川等省不斷調集大軍前來南京參加防守,由南京衛戍軍長官唐生智將軍統一指揮,但最終由於敵強我弱,南京淪陷。

守衛南京10餘萬守軍中除4萬左右艱難突圍外,絕大多數守軍或在戰場上戰死,或在城破後遭到日軍集體屠殺。

1937年12月9日,日軍第9師團步兵第36聯隊派出工兵對南京光華門城牆實施爆破。——《一億人的昭和史》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是《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之一,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南京保衛戰南京民間調研團團長張定勝等聯合編著。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

「2016年至今,我們已經搶救採訪了近1400名抗戰老兵,足跡幾乎遍布全國,行走22萬公裡。這本書收錄的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口述史,是我們搶救採訪的重要組成部分。」張連紅教授難掩激動之情。

據悉,書中25名老兵當中,如今在世者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2

首次披露唐生智最後突圍細節

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南京保衛戰研究專家孫宅巍研究南京保衛戰30多年。

孫宅巍表示,關於唐生智最後如何撤離到江邊、如何突圍的,他幾十年來都沒有找到答案。但這本書中有4個老兵從不同角度提到了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彌補了唐生智最後撤離南京的歷史細節。

唐生智

老兵華宣恩是唐生智的衛士,他在書中回憶說:

"

12月12日傍晚,當聽到中華門城牆被日軍炸開缺口並佔領城牆了,而且88師全線垮下來時,唐生智連日勞累,實在支持不住了,立馬暈過去了,將吃藥的茶碗也掉在地上。副官從屋裡緊急出來招呼我們幾個進去把唐生智扶在桌邊,並立即決定撤退。就這樣幾個衛士連扶帶背地將他弄到了門口的黑色轎車上,幾十人匆忙由百子亭向下關挹江門馳去。我們衛士跟著他汽車跑步前進,路上不時有障礙和逃難百姓……

"

書中,老兵黃鎮東回憶說:

"

一天傍晚宋師長找到我說:「你帶你的人馬上出城到江邊警戒,有大人物晚上要過江」。我們當時也不好問「大人物」是誰,也就同我這幾個弟兄扛著機槍就到了指定的江邊去了。一到江邊就看到一條小火輪停在江岸,有三層武裝士兵看守。周圍全是渡江無船的國軍士兵到處尋找渡江用具,但沒有人敢靠近這條船。指派我們到船上警戒,上了船人很多都不認識。等了很久天也黑了,估計晚上九點多鐘,上來一隊人,其中所謂「大人物」就是唐生智司令。後來船開了,但到江心時日本飛機發現了,機關槍就掃射,我們就護著唐生智,當時船上衛士被打死了不少。

"

孫宅巍表示:「這些回憶具體鮮活,對於研究南京保衛戰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3

專家薦讀:該書對研究南京保衛戰史有重大價值

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

"

這25位老人居住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當年參加南京保衛戰之時,這些老兵都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大多數是20多歲。年齡最大的是1908年出生當時29歲的楊昌文。2017年,項目組在貴州凱裡採訪楊老時,他已經高壽109歲了,楊老是採訪老兵中最為長壽的老兵。十分遺憾的是,楊老在採訪的第二年2018年去世。年齡最小的是1923年出生當時14歲的胡偉老兵。

"

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保衛戰戰跡尋研團團長張定勝:

"

真的是搶救歷史,和時間賽跑,我採訪的9位老人都已經離開了。我看過無數檔案史料,但這次尋訪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老兵更有色彩,他們都是鮮活的歷史,有著一線士兵樸實的思想和情感,「人」去描述這段歷史,你會發現戰爭殘酷背後其他的細節。

"

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孫宅巍:

"

同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這本書對研究南京保衛戰史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一方面普通士兵南京保衛戰的戰場體驗填補了南京保衛戰史料的空缺,另一方面憲兵、勤務兵、警衛兵、衛生兵等不同兵種的戰場體驗極大豐富了南京保衛戰的多面性。

"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副館長薛剛:

"

2017年,我採訪了一位叫周廣田的湖南老兵,南京保衛戰的經歷對他影響巨大,2009年,老人當時已經92歲了,陸川導演拍攝的《南京!南京!》上映,他堅持要到電影院去看,那一天,老人在電影院裡大哭不止。周廣田老人已於2018年8月9日離開人世。

"

4

「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將陸續推出

為進一步推動南京保衛戰研究、傳播和教育,2018年,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聯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推出「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我們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編寫一套史料,一份關於南京保衛戰遺址遺蹟的調查報告,還有一本《南京保衛戰全史》。」

張館長介紹道,史料系列中的《紫金山的碉堡》、《南京保衛戰歷史文獻(1937—1949)》和《南京保衛戰文史資料》已於去年出版,「『南京保衛戰的日方資料整理與研究』、『南京保衛戰報刊史料整理與研究』這兩個系列已列入今年國家公祭日前重要的圖書出版計劃」。

目前,由紀念館牽頭的數據平臺已通過各項驗收。張館長說:「目前進行了一年的電子化,接下來全網關於南京大屠殺相關論文史料也會被收錄進來,免費開放。未來,平臺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研究的檔案數據中心,全球研究這個課題的人都能夠參與進來。」

審校 | 李凌 趙伊漢 俞月花

編輯 | 潘琳娜

素材 | 南京日報 交匯點

籤發 | 凌曦

相關焦點

  • 25位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不一樣的「南京保衛戰」
    老兵於百英的口述,仿佛將人們帶到了 1937 年南京保衛戰時的長江邊。7月5日下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據了解,該書收錄了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目前,書中三分之二老兵已「歸隊」。
  • 打開這本書,傾聽25位老兵講述南京保衛戰歷史
    交匯點訊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對那段歷史的講述與回望,他們的記憶是國家記憶的特殊篇章。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一卷不該被忘卻的歷史,凝重鋪展開來。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央廣網南京7月8日消息(記者景明)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表示,與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本書搶救訪談的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 老兵回憶南京保衛戰:對不起 當年沒能守住南京
    他們是老兵,當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烈與不屈,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卻心存歉疚。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日前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的紀念南京保衛戰76周年座談會上,吳春祥、張修齊、馮宗堯和程雲4位老兵一起向南京人民敬禮:「我等幾位對不起南京人民,12月12日撤退的時候部隊慌亂,沒能很好地組織戰鬥,使得南京人民在之後的日子裡飽受痛苦,在此向南京人民道歉了……」  浴血奮戰  程云:我們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肉搏
  • 大學生走訪南京30位抗戰老兵 拍攝敬軍禮照片(圖)
    近3個月,南京財經大學一個學生團隊利用課餘時間,走訪南京30位抗戰老兵,為他們拍下肖像照,並記錄「口述歷史」視頻資料。這30個老兵中,有28位從黃埔軍校畢業。團隊負責人袁啟婓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現在南京還沒有專門的抗戰老兵紀錄片,他們將把採集到的視頻資料做成紀錄片,「這些老人年紀最小的89歲,最大的已經100歲,就在我們結束走訪的幾天後,已經有兩位老人先後去世,這些工作還是要趁早做啊!」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南京美麗屋|抗戰老兵,向您致敬
    1月23日,南京美麗屋攜手58安居客、魔方公寓、泊寓,一起走進抗戰老兵身邊,為他們送上冬日的溫暖中午12.30分,小夥伴集結完畢,帶著鮮花、微波爐、取暖器、輪椅等年貨,來到南山園護理院、僑馨護理院以及小區人家,看望了3位抗戰老兵。
  • 9位抗戰老兵重走勝利路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上午9點半,馮宗堯、張修齊、侯陸卿等9位抗戰老兵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南京1213志願者聯合會志願者的攙扶下,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向死難的同胞們敬獻菊花,表達哀思。  每一次紀念,都是堅守和承諾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這些老兵都已是近百歲的老人。老兵們說,每一次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都是堅守和承諾。
  • 南京祭奠已故抗戰老兵感恩先輩
    4月5日,旨在呼籲公眾銘記歷史的「祭之以誠、安之以禮」2018年清明共祭南京故世抗戰老兵活動,在南京大報恩遺址博物館內的人生軌跡廳舉行,抗戰老兵馮宗堯、盧華和已故抗戰老兵家屬依次焚香、讀祭、獻花、追思,以此重溫歷史,致祭英魂,感恩先輩。 泱波 攝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各地迎來了祭掃高峰。
  • 聽97歲抗戰老兵劉克群講述當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
    15歲扛起紅纓槍,20歲加入八路軍,聽97歲抗戰老兵劉克群講述當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歲月流轉 英雄精神屹立不倒解放戰爭時的劉克群(受訪者供圖)劉克群老人正在讀報直播南陽訊 15歲時,他拿起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全力保護鄉親安危。
  •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拼盡了全力,為什麼還是輸了?
    1937年12月,日軍兵鋒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城下,中國軍隊隨即展開了南京保衛戰,守城將士也算是浴血苦戰拼盡了全力,總共有十七位少將以上將領(其中一位追晉中將,六位追晉少將),還有數萬官兵犧牲,中國最精銳的教導總隊也都幾乎拼光,不可謂不英勇,但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很簡單,南京保衛戰原本就沒有贏的可能。
  • 渾江區婦聯傳承好家風家訓之聽「最美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尋找「最美老兵」 2019是個特殊的年頭,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建國70周年,是偉大共產黨建黨98周年,是建軍節92周年,為響應習近平主席關愛退役軍人的號召,在此「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新建街道園林社區黨總支、婦聯共同發起在老兵中尋找「最美的你」活動。
  • 大學生青龍山尋訪「新莊中國兵墓」 這裡埋藏著南京保衛戰的回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學生張京勇介紹說,他和這幾位同學都是學校紅色文化宣傳志願者協會的成員。今年暑假期間,他們作為志願者在江寧區黨史辦統一指導下進行全區抗戰遺址尋訪和定位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從指導老師那裡了解到,新莊中國兵墓按照以前的歷史遺址普查記錄,應是與南京保衛戰有關。青龍山公墓範圍每年都在擴大,這讓他們下定決心從幾萬座墓碑裡尋找和定位。
  • 濟南學生專程赴泰安看望抗戰老兵 贊泰療養老服務細緻
    活動結束後,同學們與泰山療養院張護士長合影留念      大眾網泰安1月16日訊(記者 聶豔豔)1月16日下午,在泰山療養院養生養老中心一間會客室內,七八位朝氣蓬勃身著校服的高中生,正圍坐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爺爺身邊,仔細聆聽老者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並不時發問,氣氛十分融洽。
  • 抗戰老兵告訴你
    這是一個黃埔老兵擊斃日本高級將領後的真實故事。看後更知抗戰之艱辛不易、心酸無奈……(抗戰老兵配圖)一、南京大屠殺養肥野犬先來看看美國前記者貝爾加米尼寫的一句話:「南京城唯一倖存的動物就是野狗,這些野狗體型肥胖,它們是啃食屍骨變得胖起來的……」這是他在戰後寫的《
  • 牽住英雄的手,記住來時的路,1345份抗戰老兵手印背後的故事
    如今,圖中長沙老兵已全部辭世。照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袁汝婷、周勉 從1197位到575位,這是一個特殊群體2018年到2020年的人數變化。 據公益組織不完全統計,兩年多來,僅在湖南,已有622位抗戰老兵離世。
  • 【鐵血記憶】抗戰老兵龍瑞清講述:我在衝繩關島接收日本戰略物資
    記者  丁時慧/文 陳歡/圖    8月25日,武陵區丹洲鄉明月村村民龍瑞清的家門口和往常一樣熱鬧,5、6個老人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龍瑞清的藍色polo衫在人群裡極為顯現,左胸口位置上「抗戰老兵」幾個大字無聲訴說著他不平凡的過往。
  • 抗戰老兵為你講述:「在長沙與日寇激戰了三天兩夜」
    深重苦難 恥辱 血淚 哀痛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華兒女從未忘記 不要以為歷史太遠 今天日報君要帶給你這個真切的抗日故事
  • 菏澤97歲老兵講述難忘抗戰經歷……
    今年已經97歲高齡的郝洪文曾先後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9月2日,這位老兵精神抖擻地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講述了激蕩的抗戰故事。子彈從頭頂嗖嗖飛過,十幾歲少年用身體護著情報9月2日下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郝洪文老人家中,見到了這位97歲高齡的老兵。
  • 老兵楊良平去世:經歷抗戰全程,松山戰役加入敢死隊攻克主峰
    抗戰老兵楊良平。攝影:高宇 澎湃新聞記者4月16日從楊良平先生親友處及保山市旅遊局方面獲悉,抗戰老兵楊良平4月11日在雲南保山家中去世,享年100歲。楊良平追悼會已於4月15日在保山舉行。據團結網介紹,楊良平出生於1919年8月,參加主要戰役有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保山戰役、滇緬戰役、怒江戰鬥、松山戰鬥、密支那戰役、臺兒莊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