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7月8日消息(記者景明)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表示,與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本書搶救訪談的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據介紹,該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為依託,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教授團隊與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吳先斌館長團隊合作,搶救採訪了近1400名抗戰老兵(其中新四軍老戰士569人,八路軍老戰士202人,國軍抗戰老兵645人)的口述史,訪談者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在抗戰勝利75周年前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張建軍館長的大力支持下,《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由南京出版社順利出版。
附:張連紅教授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上的談話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集體學習會上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要做好戰爭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儘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為了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從2016年以來,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為依託,我們和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吳先斌館長一起合作,至今已經搶救採訪了近1400名抗戰老兵(其中新四軍老戰士569人,八路軍老戰士202人,國軍抗戰老兵645人)的口述史,除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西部省自治區外,我們訪談者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在抗戰勝利75周年前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張建軍館長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匯集的《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由南京出版社順利出版。
南京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為了守衛首都南京,蔣介石從廣東、貴州、湖北、四川等省不斷調集大軍前來南京參加防守,由南京衛戍軍長官唐生智將軍統一指揮,但最終由於敵強我弱,南京淪陷。守衛南京10餘萬守軍中除4萬左右艱難突圍外,絕大多數守軍或在戰場上戰死,或在城破後遭到日軍集體屠殺。本書收錄的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他們居住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其中江蘇5人,湖南6人,貴州、臺灣各3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河南、山東和北京、重慶各1人。
當年這些老兵參加南京保衛戰之時,正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年華。在我們所訪談的25位老兵中,他們在參加南京保衛戰時,大多數是20多歲年輕人,年齡最大的是1908年出生29歲的楊昌文,2017年我們項目組在貴州凱裡採訪楊老時,他已經高壽109歲了,楊老是我們項目組所採訪老兵中最為長壽的老兵,十分遺憾的是,楊老在我們採訪的第二年即2018年去世。年齡最小的是1923年出生只有14歲的胡偉老兵。據我們所知,25位老兵中已經超過三分之二的老兵已經歸隊了。時間不等人!我們在與時間賽跑。
同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本書搶救訪談的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下面我談幾點認識:
一是普通士兵南京保衛戰的戰場體驗填補了南京保衛戰史料的空缺。收錄本書的25位老兵除了楊昌文、曾瑞田和程雲3人擔任過(代理、見習)排長外,其餘22人均為普通士兵,他們親歷的南京保衛戰反映了戰場第一線普通士兵的戰場體驗,這對於形成完整全面的南京保衛戰的歷史記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普通士兵在城破之時如何從長江逃離南京的口述令人唏噓。於百英回憶說:「俺在秦淮河那兒,看有個破船,船上沒人,俺排長說,估計人們都避難去了。我們就乘船過秦淮河到江裡,小船順江漂了三十裡才到江岸。小船漏水,快到江邊的時候,船裡面水都快慢了,我們拿頭盔舀水。後來小船被江水衝散了,我們幾個人,每人抱著一塊木板,被江水衝到了北岸。到了江邊,江邊岸沒有實地,都是稀泥灘,船過不去,我跟排長就開始走。但是江邊逃難的人太多,上岸那一段路都走成稀泥灘了,我跟班長深一腳淺一腳往江邊走,但腳陷下去,就拔不出來了,走一步,陷進去一步,走了半天,半尺都沒有走過。我在前面走,排長說,你拿著我的頭盔,舀點水,往我身上潑,腳上有點水,腳好拔出來。後來,排長就讓我們把大衣脫了,墊在稀泥上,滾過去。後來身上衣服基本都脫了,褲子上衣都脫了。上了岸,俺排長到村裡找老百姓,買了衣服換上,當兵的手裡都有錢。俺們的隊伍,走得早都活命了,走得晚的都淹死了。」於百英儘管到了晚上,但對逃離長江時細節的印象十分深刻。另外,諸如向華清、華宣恩、李昌邲、李若虞、周廣田、周義雲、陳德興、胡偉、黃鎮東、曾瑞田、程峙等老兵回憶避或跟隨部隊或結伴而行,伴隨著槍聲、炮火與子彈,乘小船、排筏,甚至在長江中抱緊木桶等漂浮物,絕處逢生。從老兵的口述中,我們深切感受到那一場戰爭的慘烈與悲壯,切身體會每一位抗日老戰士的艱辛與堅貞,深刻領悟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
二是不同兵種的戰場體驗極大豐富了南京保衛戰的多面性。收錄本書25位老兵的身份,如25人中有3人是憲兵,當時於百英是憲兵教導隊2團,李若虞則憲兵教導5團,周義雲則在憲兵特務連。有3人是勤務兵,如華宣恩擔任唐生智的警衛兵,李益芳則是粵軍83軍鄧龍光軍長的特務連特務兵,李高山也是粵軍83軍的勤務兵。有4人是衛生兵,如從山東來南京投奔老師的孫晉良直接當了37陸軍醫院的衛生兵、李連仲當時擔任第10軍41師衛生兵司藥員、14歲的胡偉臨時成為衛生兵、徐傑則負責運送傷兵。25人中的步兵最多,他們來自不同部隊,在部隊中也擔任不同角色。如王耀武是南京陸軍步兵學校的學生兵,當時擔任高炮手,李文華是重炮10團的炮兵。來自貴州部隊的向華清、孫永清是步兵,教導總隊新兵的吳春祥、教導總隊的重機槍手曾瑞田、教導總隊見習排長程雲、第71軍的楊昌文,時為南京航空委員會特勤兵守護機場的張國榮,當時擔任戰車營摩託車手的程峙負責傳送指令,36師宋希濂部的李昌邲在南京保衛戰時雖然文書,則負責軍需,88師陳德興時任迫擊炮馭手、從上海戰場撤退南京的黃鎮東臨時編入36師。另外,嵇正先與他的父親都是南京地方部隊保安隊員。
三是4位普通士兵見證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指揮南京作戰以及最後突圍的諸多細節。我們訪問的25位老兵中,令人驚訝的是有4位老兵見證了唐生智從長江突圍的情景,彌補了唐生智最後撤離南京的歷史細節。華宣恩是唐生智的衛士,他回憶說:「12月12日傍晚輪到我在唐生智屋外執崗,參謀、副官裡裡外外跑的不停向他匯報戰況。當聽到中華門城牆被日軍炸開缺口並佔領城牆了,而且88師全線垮下來時,唐生智幾日以來的辛勞實在支持不住了,立馬暈過去了,將吃藥的茶碗也掉在地上。副官從屋裡緊急出來招呼我們幾個進去把唐生智扶在桌邊,並立即決定撤退。就這樣幾個衛士連扶帶背地將唐司令長官弄到了門口的黑色轎車上,幾十人匆忙由百子亭向下關挹江門馳去。我們衛士都是跟著他汽車跑步前進,由於路上不時有障礙和逃難百姓,我們才能跟上慢行的汽車。」在挹江門唐生智也未能出城,華宣恩回憶說守門士兵看了汽車裡仍未清醒的唐生智,因為沒有看到唐生智的手令,拒絕放人。孫永清則回憶了在江北通過燈光暗號來接應唐生智的細節。當時在江北負責守衛的重炮10團士兵李文華回憶說:「划子口是戰略要地,敵人也是必須要佔領划子口而登陸。我們準備在此進行阻擊。那時,划子口有一個廟。我們在那裡接的唐生智。唐生智乘坐法國產的汽艇,趁夜由南京到這裡,我們營騎馬去接唐生智。畢竟唐生智最關心的還是我們重炮團。唐生智在這裡住了一晚。」臨時編入宋希濂部的黃鎮東回憶說:「一天傍晚宋師長找到我說:『你帶你的人馬上出城到江邊警戒,有大人物晚上要過江』。我們當時也不好問什麼『大人物』,也就同我這幾個弟兄扛著機槍就到了指定的江邊去了。一到江邊就看到一條小火輪停在江岸,有三層武裝士兵看守。周圍全是渡江無船的國軍士兵到處尋找渡江用具,但沒有人敢靠近這條船。指派我們到船上警戒,上了船人很多都不認識。等了很久天也黑了,估計晚上九點多鐘,上來一隊人,其中所謂『大人物』就是唐生智司令。後來船開了,但到江心時日本飛機發現了,機關槍就掃射,我們就護著唐生智,當時船上衛士被打死了不少。」這些回憶細節豐富,十分生動。對於研究南京保衛戰的歷史,其價值不可取代。
另外,本書收錄南京保衛戰25位老兵中有3位居住在臺灣,同大陸抗戰老兵的抗戰經歷一樣,都擁有一段相同的激情歲月,寧死不當亡國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位是居住在臺北的胡偉先生,今年97歲,祖籍安徽,年幼父母雙亡,10歲左右逃難到南京,收容到南京市立救濟院,14歲時報名參軍擔任看護兵,胡偉是25位老兵中年齡最小的一位。胡老當年還是南京市立救濟學校的孤兒,在南京保衛戰前夕積極報名參加守軍醫院的救護隊,現在也已經97歲了,據採訪者稱前幾年胡老已經痴呆,失去記憶。一位是居住在新竹的嵇正先先生,南京六合人,1921年出生,在南京保衛戰中他同其父親都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前幾天,我將本書快遞到新竹嵇老手中,他十分興奮,讓其家人拍了一張手持本書的照片寄給我。另一位是居住在臺中市的王耀武先生,1917年出生於安徽南陵,19歲入伍教導總隊擔任高炮手,很不幸的是他今年1月4日去世,享年103歲。這三位臺灣老兵的口述史都是委託一直致力抗戰老兵口述史調查的臺灣中興大學歷史系郭冠佑先生協助採訪整理的。
本書是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不是老兵口述史中的南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是25位老兵一生中無法磨滅卻最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歷,但由於南京保衛戰戰敗和無數戰友的犧牲,更加激起他們繼續走上保家衛國的戰場,與日軍戰鬥到底,直到迎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因此,南京保衛戰老兵一生的口述史有利於我們理解抗戰老兵的心路歷程。本書收錄的湖南老兵周廣田,是薛剛兄2017年採訪的(採訪的第二年2018年8月9日去世),南京保衛戰的親歷對他影響巨大,特別是晚年92歲時(2009年)自己堅持要到電影院看陸川拍攝的電影《南京!南京!》,在影院裡大哭不止。
「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今年是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編寫組全體成員謹以此書向所有參加南京保衛戰的老兵致敬!向每一位抗日老戰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