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南京保衛戰:15萬人僅剩5萬

2020-12-18 央視網

「鐵衛隊」代理連長嚴開運 死守南京18天,糞桶渡長江逃離屠城。

  老兵檔案

  嚴開運

  1913年生於四川邛崍市

  193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0期,加入教導總隊,在讀期間分別以上尉排長、少校連長身份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後黃埔畢業,考入陸軍大學

  1945年到南京參加受降儀式

  1950年1月在四川以少將參謀長身份起義。先後在西南軍政大學、南京軍事學院、新華炮兵學院、二炮戰術研究處任教

  1979年退休到南京市白下區軍隊幹休所。現在和兒子嚴正愉一起在南京生活

  嚴開運和他的戰友是藉助幾個糞桶飄過長江才逃離南京的,更多的戰友就永遠地留在了長江水中、紫金山上以及它們所環繞的這個古城。1937年12月,慘烈的南京保衛戰在這裡展開,提起這一場戰鬥,參加的易謹感嘆:「這南京啊,那就很慘,南京是混戰。」而另一個部隊的蔣堂華說:「南京,提起來就是血淚史啊。」嚴開運也正是從這「混亂和血淚」中趟過來的。

  1937年11月26日,從淞滬戰場撤下的教導總隊第二團十三連第一排排長嚴開運帶著他的炮兵排回到南京,投入守衛南京的戰備中。這個時候,中日戰爭已經打了5個月,中方已經丟失了北京、天津、包頭、安陽、太原等等北方重鎮以及上海,傷亡軍民200多萬。可是雙方並未正式宣戰,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也正在中日之間斡旋,希望雙方能夠和談,由於日方提出的要求過於苛刻,和談於第二年的2月破滅。

  戰爭並未因和談有絲毫的延緩,淞滬會戰剛結束,日軍便在華中方面軍司令長官松井石根的指揮下進軍南京,而11月12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從廣義上講,這個時候南京保衛戰已經開始了。當時的南京衛戍軍參謀科長譚道平說:「首都衛戍戰的開始,是我軍退出上海戰區的那一個日子。」  

  布防南京

  「鐵衛隊」預備死守三個月

  淞滬一役,日軍攻下上海,可付出的代價超出了他們預料,而此前所預想的「三個月亡華」的美夢也破滅了。一種欲速不達的焦躁,茫然、憤怒的情緒蔓延在日軍之中,就像一部記錄片裡所講,「南京保衛戰是在一群幾近瘋狂的劊子手之前展開」。

  本來,按照軍事委員會1935年制定的《首都要塞計劃》,日軍不應該來得這麼快,南京保衛戰也不應該在南京城打響。這個計劃是張治中主導的,其戰略思想是,「南京的防衛並不在南京本身,而在外圍太湖地區」。這個區域,國民黨軍隊多年經營了兩道防線:吳福線南起蘇州,北迄福山,錫澄線南起無錫,北至江陰。他們橫亙於鐵路、公路、運河間,充分利用江南湖沼如網、河流縱橫,兼有山丘的地形特點,是阻擋日軍西進的理想地域。

  嚴開運所在的教導總隊便是計劃中的防衛部隊,他們已經在南京地區駐防四五年,被稱作蔣介石的「鐵衛隊」,轄有三個步兵旅,仿效德國步兵的編制,全隊3萬多人,是南京保衛戰中裝備最好、實力最強的部隊,總隊長桂永清,參謀長邱清泉。去淞滬戰場前嚴開運在南京負責防空,而四年前在這裡的中央軍校也就是黃埔軍校第9期上學,南京的山水、街道都是他學習訓練時便熟悉了的,而南京的外圍地區:無錫、蘇州等地也是他常常行軍訓練、演習的場地。

  嚴開運回到南京時,已經進入唐生智的布防體系,教導總隊在紫金山、麒麟門、中山門一帶設防。總隊的左鄰是王敬久的87師,他們和孫元良的88師共同防衛紫金山、雨花臺一線,這是自古守南京城必爭的兩個據點,如果這兩個地方失守,南京城也就守不住了。

  悒江門是通往江北的必經之地,萬一要撤退,必須從這裡渡江。唐生智在布置防務時,為了表示背水一戰,「誓與南京共存亡」,讓原來的兩艘可坐七八百人的輪渡開去漢口,剩下的只有幾艘小火輪,還被他交由36師看管,不允許守城官兵私自渡江,同時唐指示江北的胡宗南第一軍和江南悒江門外的宋希濂36師:有人私渡,軍法處置。

  「官兵間有死守南京三個月的說法」,嚴開運回憶,戰事開始之前的某一天,他在路上遇上了同期同學謝造時,一團三營迫擊炮排排長。謝邀請他到駐地便餐,這是明孝陵東南的一個小村,謝還讓嚴看了該排飼養的豬、雞和儲存的糧油、木柴等,很自信地說:「你看,夠三個月用了吧?」當時湖南有一個師要謝去當連長,電報已經到了,總隊也同意他去,謝說「我把這一仗打完就走」。可是,這一仗還沒打完,他已經在梅花山南側陣亡。

  江邊潰退

  多少官兵葬身長江中

  12月7日凌晨5時,乘敵機沒有出動,蔣介石乘坐「美齡號」機在一小分隊飛機的掩護下,飛往江西廬山。

  第二天,日軍的總攻開始了。12月9日,松井石根致牒唐生智投降書,勸其10日中午前交出南京城。唐生智拒絕,並要求守備部隊「應與陣地共存亡」。

  戰事最慘烈的,正是雨花臺和紫金山兩地。嚴開運此時已升任代理連長,他帶的小炮連屬於第二線陣地,12日下午,第一線的二團十四連連長顏希孺到小炮連掩蔽部,與嚴開運作了一次短暫的聯繫。多年後,嚴開運記憶中的對話是這樣的。顏跑來第一句話是,「有酒沒有?拿來給我喝!」他接過嚴遞來的瓶子,一飲而盡,接著說:「現在第一線夠吃緊的,穩不穩得住還很難說,要是撤退的話,你走不走?」嚴說:「有計劃的撤退,當然要走,沒有計劃,就麻煩了。」顏聽了發出一聲冷笑,「還能有計劃地撤退嗎?」嚴反問:「你準備怎麼辦?」顏說,「不管怎麼樣的撤退,我不走了」。他從腰部取出兩枚卵形手榴彈,一手拿一個,無限感慨地說:「你看,夠本了吧」。

  據顏希孺的一個排長對嚴開運說,「黃昏的時候,連長接到撤退命令,很快召集班、排長作了傳達,並安排我負責指揮,立即撤退。他說全連撤退後,他還要到各陣地檢查,看有沒有什麼遺漏,幾個戰士要求與他同行,被批准了。而我們,再也沒見他們的蹤影」。

  顏希孺的話裡,嚴開運讀出了異樣,而另一位軍官的回憶就很直白了。87師副師長兼261旅旅長陳頤鼎回憶,「南京城的保衛戰,糊裡糊塗打了5天,這5天裡,上級沒有同我們見過一次面,也沒有告訴我們南京保衛戰的一般部署情況,事後也沒有聽說哪一個指揮官因為失職而受處分」。

  唐生智雖有誓死守城的決心,卻臥病在床,沒有守城的指揮能力,更沒有撤退的計劃。嚴開運則批評他:「始而單憑主觀願望,缺乏現實考慮;繼而倉皇撤退,棄城而逃。」

  唐生智的指揮紊亂在撤退中表現得更明顯。12月12日中午,雨花臺失守,此後,中華門、光華門等相繼告破。下午4時,唐生智召集師長以上各將領在唐公館開會,會議進行了20分鐘,唐向眾人宣讀了蔣介石11日的兩封撤退令。

  按照原來的撤退命令,南京守軍應是「大部突圍,一部渡江」,即只有直屬部隊、第36師以及憲兵部隊渡江,但宣讀撤退令後,他又口頭命令,第87師、88師、74軍、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也可過江,向滁州集結」。

  因為輪渡被開走,衛戍部隊手中,只有幾艘小火輪和民用船,一夜之間能運送兩個師已屬不易。而唐的口頭命令,又讓等待渡江的人增加5個師,而當時各部隊、陣地間電話已經不通,很多部隊無法收到撤退的命令,甚至有的軍官沒有傳達命令就自己先跑了,各部隊聞風而動,局面一下子異常混亂。

  通往江邊的路上,有被槍戰打死的,也有被踩死的。作戰參謀劉庸誠聽說被踩死的屍體達兩三層之厚。

  即便到了江邊,少量的船也無法讓這麼多人渡過。第78軍軍長宋希濂後來回憶:「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因爭奪船隻,互相開槍斃傷者有之,將船擊毀沉沒者亦有之。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製造門筏,行至江中,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哀號呼救之聲,南北兩岸聞之者,莫不嘆傷感涕,真可謂極人世之至慘。」

  有多少官兵葬身長江中,現在已無法考證,在一個紀錄片中,87師的李文秀說渡江過程中被日軍炸死和在江中淹死的超過5萬人,而據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孫宅巍《南京保衛戰》的研究,參加戰役的15萬人,最後剩下的只有5萬左右,損失的人員在戰鬥中陣亡1萬左右,剩下9萬左右都是在撤退、突圍時陣亡,或者留在南京被殺。

  擊毀敵機

  領獎金領來撤退命令

  唐生智在開會布置撤退的同時,嚴開運的連隊擊毀了一架敵機,當時總隊的規定是擊毀一架敵機獎勵500元,於是嚴特地跑到指揮部去領獎金,這一次他領來的是撤退的命令。

  據作戰參謀劉庸誠回憶,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回到指揮部後,傳達了命令,指示參謀處只帶少數重要文件,其餘銷毀,同時促參謀長邱清泉同行前往下關渡江。當時守衛紫金山主陣地的第三旅仍在激烈戰鬥,守衛光華門的謝承瑞團,也在極力反抗,於是邱說:「你先走,我暫留下,以便和各團營研究一下撤退的辦法。」

  桂永清走後,邱清泉靜坐在電話機旁,慢慢地抽菸,有時雙目緊閉,若有所思。這個時候,嚴開運興致勃勃地跑到指揮部,向參謀長行了一個軍禮,並報告了擊落敵機的情況。

  「打得好!」邱清泉首先說,稍停又說,「獎金以後按規定發給你們。撤退的命令接到沒有?」

  「怎麼?撤退嗎?命令沒有接到。」

  「是的,馬上行動,隊伍先到馬標集合,再渡江到浦口。火器和不便攜帶的器材,全部毀掉,或者埋葬起來。」

  「我捨不得。」這麼說的時候,嚴開運沒有料到撤退時的混亂和無法渡江的情況。

  邱清泉深深吸了一口煙後說,「那好,捨不得你們就帶走吧,但要記住,帶不走的時候一定破壞掉,絕對不能讓敵人利用。」

  「是的,知道了。」嚴莊重地行了一個軍禮。

  關於邱清泉這一戰的命運,嚴開運聽到了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在南京陷落後化裝成難民逃出南京;另一種是他和馬威龍旅長一道突圍衝出蕪湖。「無論哪種說法,」嚴開運說,「邱一直堅持到戰鬥的結局,這在當時的將領中,還是少見的。」

  離開指揮部,嚴開運便帶著他的連隊向下關碼頭出發,他不曾想到的是,撤退的路上竟然埋著地雷,很多地方都用白色標語寫著:「小心,地雷!」這樣一來,原來的並列縱隊必須變成一列縱隊從路旁繞過,原本兩個小時的路程,他們走了四個多小時。

  下關碼頭

  火炮沉江糞桶渡江

  嚴開運連隊到達下關時,已經是午夜12點,他們也明白了眼前的境地,「大江茫茫,連人都不知道怎麼辦好,哪還能渡炮呢?」於是嚴下令把火炮沉入江底,當他宣布這一決定時,有的炮長流淚了。

  沉炮後,一個排長建議向上走,「這裡這麼多人,有什麼渡江器材早被拿走了。如果能到蕪湖,那就好辦了」。於是他們集合全連剩下的30多個人沿江而上。走了一段後,他們發現前往蕪湖的人也很多,而這麼多人被日軍的火力封鎖住了,一時路邊犧牲的人非常多。

  這時嚴的身邊只有4個人了,他們順著地形向低洼的地方運動,通過一個池塘邊緣時,一個受傷的軍官躺在那裡,突然拉住嚴的衣角,發出悲切而壯烈的哀求:「請你做個好事,補我一火吧。免得我留下來受罪。」站在嚴旁邊的傳達班長戴勳舉起駁殼槍,嚴向他狠狠瞪了一眼,示意「不許打」,戴才放下槍。嚴說了一個謊:「後面有擔架來了,你等等,我們要向前衝。」傷員於是放開了手。

  走過一段以後,戴勳以責怪的口吻問嚴:「剛才為什麼不許我打那個傷員?」嚴說:「你忍心嗎?」戴說:「好,你不忍心,你把他留給日本鬼子,讓他受罪。」嚴沒有吭聲。

  嚴開運和他的戰友最後在一個地方發現很多人用一隻由幾塊木板結成的小筏擺渡,他們同意帶著嚴等到江心洲。嚴開運他們本來以為江心洲四面環水,一定有不少划子。但他們沒有發現,據說本來不少,但是兩三天前就被某些部隊用光了,門板、水缸等等工具也被用光了。他們發現一個戰士騎著一頭牛想渡江,遊了一二十米,牛就回頭了,戰士拼命扭打,毫無效果,人愈急,牛愈犟,突然一發力,竟將戰士拋到長江裡去了。

  最後還是戴勳想到了用糞桶渡江的辦法。他們把桶的口部向下,當作浮囊,四個角用一些樹枝連在一起,解下綁腿捆得牢牢的,再鋪上江邊的枯蘆葦,他們的渡筏就做成了。他們登上了這「一葉扁舟」,用碗做槳,向江北划去。劃到一半的時候,有的桶開始浸水,筏身慢慢下沉,嚴開運他們緊張起來,加勁向前劃,希望下沉以前趕到北岸。日軍的飛機在天亮時已經趕到,開始在江面上轟炸、掃射。這個時候的嚴開運一行,對江面上空來回掃射的日軍飛機,只好聽之任之。危急時刻,北岸一條小船駛向他們,船上一個50多歲的老漢,說是來接應他們的,嚴開運多年以後還感嘆:「多麼難得的好人啊!」

  上了老漢的船,他們很快到了江北,這時已是13日黃昏。在岸上他們找到一條裝著麵粉的船,吃了船民做的餅後,他們連夜向滁州趕路了。

  南京的淪陷  

  1937年12月,淞滬會戰後,中國軍隊一路撤退,日軍也一路追擊,南京保衛戰揭開了帷幕。

  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長官松井石根的想法是「嚴懲支那軍,使中國屈服」,後來在南京城施行的燒、殺、搶、強姦從上海便開始了。參與這次戰爭的日本軍人曾根一夫後來在《南京大屠殺親歷記》中寫道,「從上海到南京300公裡,如果後防一直都沒有持續運送補給的話,食物越來越少,上級有了命令,自己找食物吃。那時中國老百姓也沒有食物吃,如果被日軍搶走的話,只能挨餓,所以無論如何不給日軍,只能蠻橫地強搶。」另一位日本軍人永富博道則說,「從上海到南京,已經到了沒有任何一位女人是處女的程度,日本軍人施行徹底的強姦、輪姦,並加以殺害」。

  日軍進發的同時,在南京的軍事委員會卻遲遲未對南京的防守做出決定。蔣介石在11月中旬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才做出堅守的決定。李宗仁此前早就提出「南京不可固守」,他把南京稱為「絕地」,日軍可以三面包圍,而我軍無退路,何應欽、白崇禧等同意這一看法,而唐生智則主張:「南京系我國首都,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國父孫總理陵寢所在,如果放棄,何以對國父在天之靈?因此,南京非守不可。」蔣介石認同了唐生智的意見,而唐生智主動請纓,於11月20日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蔣介石把一切可調得動的兵力都調去防守南京,至12月5日,總計15個師,15萬人左右。但這些軍隊大多數是剛從淞滬戰場撤到南京的,十分疲憊。

  本來中國軍隊在太湖地區設置了兩道防線作為首都外圍的防禦,但是由於最高指揮者的失誤和淞滬戰後撤退的混亂,這兩道防線未能起到作用,被日軍輕易穿過。12月5日,日軍華中方面軍下轄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團,一共9個師團30萬人逼近南京。  

  12月7日凌晨,蔣介石離開南京。8日,日軍發起總攻,9日發出勸降通牒被拒絕,13日,南京淪陷。

  12月12日,唐生智命令撤退,撤退也是在倉促間決定的,沒有任何計劃,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南京保衛戰的結束比中日雙方預想的都要快。按照原定的方案,雙方都認為這一戰會持續一到兩個月。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孫宅巍在其著作《南京保衛戰》中認為,南京保衛戰在三個方面都失敗了:南京未能守住,也未能爭取到充裕的時間;極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兵力;消滅敵人數量有限。總之,就是未能達到打持久仗的目標。

  分析失敗的原因,孫認為客觀上雙方兵力差距很大,同時南京城不利於防守的地形也極大地影響了戰局。

  而主觀上,中方在組織指揮、防禦工事和後勤供給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很多親歷此戰的官兵在後來的回憶中都說,這是一場「混戰」。

  南京淪陷後,日軍在南京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大量南京市居民、滯留南京城的官兵被殺害,大量婦女被強姦、輪姦。被殺害的人數,中國官方認同的是30萬,而戰後東京大審判中判定的人數是20萬。

  東京大審判中,指揮作戰並下令屠殺的松井石根被判絞刑,於1948年11月22日在東京被處死,南京大屠殺的主要指揮官谷壽夫則被判死刑,1947年4月26日在南京雨花臺被槍斃,南京大屠殺中進行百人斬比賽的向井敏明、野田毅以及另一個連續屠殺俘虜和非戰鬥人員的田中軍吉也於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雨花臺被槍斃。  

責編:劉英來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
    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
  • 抗日戰爭之中,最慘烈的5大戰役,僅此一戰,傷亡人數多達30萬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長城抗戰(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當時日軍主動與我國守軍發生戰役,在長城以北地區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我國軍隊(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與侵華日軍展開了一場非常慘烈的戰鬥,這場戰役中日雙方共投入了31萬餘人,國軍25餘人萬,日軍7萬餘人,其實日軍僅僅投入4萬,還有3萬偽軍跟隨日軍作戰,戰爭結果為侵華日軍勝利。
  • 南京保衛戰,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為何只守了10天就被日軍攻破?
    當時參加守城的部隊包括中央軍、粵軍、東北軍等總兵力約15萬人。學術上比較被認可的南京保衛戰時間範圍是:12月4日日軍開始攻擊南京外圍防線起,到12月13日破城結束,共計10天。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最終卻只守了10天,而且在最後階段,軍隊無組織撤退,完全失控,被日軍大量屠殺。人們不禁會問,南京保衛戰為何會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潰敗?
  • 南京保衛戰慘敗,唐生智有多大責任?他真的背了歷史的黑鍋?
    南京保衛戰,中國15萬大軍不到一個星期便以慘敗告終,慘敗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近30萬軍民慘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大屠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來飽受詬病。那麼,從實事求是出發,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負有多大責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央廣網南京7月8日消息(記者景明)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表示,與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本書搶救訪談的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 25位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不一樣的「南京保衛戰」
    老兵於百英的口述,仿佛將人們帶到了 1937 年南京保衛戰時的長江邊。7月5日下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據了解,該書收錄了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目前,書中三分之二老兵已「歸隊」。
  • 打開這本書,傾聽25位老兵講述南京保衛戰歷史
    交匯點訊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對那段歷史的講述與回望,他們的記憶是國家記憶的特殊篇章。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一卷不該被忘卻的歷史,凝重鋪展開來。
  • 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輸的這麼慘?唐生智「功不可沒」
    然而僅僅過了一天,南京就宣布淪陷,之後日軍進城爆發了令世界震驚的「南京大屠殺」,對於南京保衛戰的失敗史學家看法是出乎意料的一致:唐生智要為這次戰役的失敗負全責。守還是不守:南京的抉擇公元1937年,11月13日,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宣告淪陷,此時為了避免在上海的70萬大軍被日軍合圍,最高統帥部下達了撤退命令,不過由於命令太過倉促,所以撤退最後變成了潰敗,70萬大軍在逃亡的過程之中被日軍炸死數十萬。
  • 25 位抗戰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南京保衛戰鮮為人知的細節
    《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 7 月 5 日下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 1 25名老兵如今在世者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南京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 老兵回憶南京保衛戰:對不起 當年沒能守住南京
    ,請靠邊停車鳴笛;如果您走在路上,請停下腳步;如果您在工作,請起立,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致哀……  今天10:00~10:33  拉響防空警報  今天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紀念日,上午10時至10時33分南京全市試鳴防空警報。
  • 南京保衛戰中,教導總隊為何全軍覆沒?一位旅長的日記道出了實情
    南京保衛戰過去80多年了,但至今人們仍然忘不了那場慘烈的保衛戰。在南京保衛戰中,有一支實力強悍的軍隊浴血奮戰,上演了最壯烈的殺敵一幕,這支軍隊就是教導總隊。那麼,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打得有多慘烈?為何實力強悍的教導總隊會全軍覆沒呢?一位旅長的日記為我們道出了實情,說明了原因。
  •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從頑強抗戰到瞬間潰退
    一、南京保衛戰的背景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決定在上海開闢新的戰場,使中日戰爭成為全面持久的戰爭來拖垮日本。1937年8月11日,蔣介石將他最精銳的、由德國將軍親自訓練的全德式裝備的三個師: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投入上海,主動向在上海租界的日軍進攻,使中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全面戰爭。
  • 南京保衛戰,為何會輸得如此慘重?歷史終會銘記「唐生智」其名
    南京保衛戰,這場為保衛當時的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進行的浴血奮戰,最終以無以計數的傷亡而慘敗告終。被屠殺的軍民達到40多萬人,更由此發生了隨之而來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從古至今,每場戰役的輸與贏都有跡可循、有其原因。
  • 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未戰先逃躲進妓院?他的真實表現究竟如何
    上一篇文章,有評論認為孫元良的逃跑行為主要在南京保衛戰當中,我只提淞滬會戰而不提南京保衛戰,是以點到面地為孫洗白。本來筆者不打算再聊這個人,既然大家感興趣,那我就再翻翻南京保衛戰當中與孫元良有關的歷史資料吧。
  • 大學生青龍山尋訪「新莊中國兵墓」 這裡埋藏著南京保衛戰的回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的學生張京勇介紹說,他和這幾位同學都是學校紅色文化宣傳志願者協會的成員。今年暑假期間,他們作為志願者在江寧區黨史辦統一指導下進行全區抗戰遺址尋訪和定位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從指導老師那裡了解到,新莊中國兵墓按照以前的歷史遺址普查記錄,應是與南京保衛戰有關。青龍山公墓範圍每年都在擴大,這讓他們下定決心從幾萬座墓碑裡尋找和定位。
  • 83年前,15萬國軍大潰敗真相
    原創 最愛君 最愛歷史南京保衛戰83周年。1937年,集結了15萬大軍拱衛的南京城,從12月5日至13日,短短8天時間,就在日寇的強攻下土崩瓦解。隨後日寇進城,對30萬中國軍民展開了滅絕人寰的大屠殺。
  • 《南京保衛戰全史》記錄31次戰鬥,「最後一道作戰命令」將首次公開...
    △南京保衛戰最後一道作戰命令複印件多年來,南京保衛戰的相關研究一直在繼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主持出版了《南京保衛戰檔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紫金山的碉堡》等書,《南京保衛戰全史》計劃將於明年出版。
  • 20萬黃埔生集體赴死:僅剩1萬人,十分之九沒能活下來
    之後的南口戰役更加慘烈,國軍傷亡3萬3000多人,其中來自黃埔軍校的青年就有近3萬,他們的犧牲和付出,將日軍死死抵擋在居庸關外,近一個月不能前進寸步。可殘酷的戰爭還在繼續著,犧牲還遠遠沒有停止!接下來的南京會戰中,黃埔系國軍第87師旅長易安華,第88師旅長朱赤、高致嵩,團長韓憲元,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團長李昌齡、謝承瑞等將領,全部壯烈犧牲!
  •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拼盡了全力,為什麼還是輸了?
    1937年12月,日軍兵鋒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城下,中國軍隊隨即展開了南京保衛戰,守城將士也算是浴血苦戰拼盡了全力,總共有十七位少將以上將領(其中一位追晉中將,六位追晉少將),還有數萬官兵犧牲,中國最精銳的教導總隊也都幾乎拼光,不可謂不英勇,但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很簡單,南京保衛戰原本就沒有贏的可能。
  • 歷史的另類臉譜: 壯士出川12年,26萬袍澤戰死,演繹川人未曾負國
    民國二十六年,川軍作為淞滬會戰的阻擊部隊,首次參戰現代化戰爭,參戰的川軍第26師成為與3支德械師並列的戰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但在最後撤離戰場時,全師僅剩600餘人。南京保衛戰外圍防線,固守廣德的川軍125師身陷重圍,師長饒國華中將在最後親率僅剩的一營將士反擊日軍,彈盡援決,自戕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