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從頑強抗戰到瞬間潰退

2020-12-18 中國軍網

堅守中華門和雨花臺的八十八師抵抗也十分頑強,到12月12日為止的3天激戰中,日軍傷亡人數多達7200餘人(死2600人,負傷4600人),但仍沒有能夠突入南京城內。

一、南京保衛戰的背景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決定在上海開闢新的戰場,使中日戰爭成為全面持久的戰爭來拖垮日本。1937年8月11日,蔣介石將他最精銳的、由德國將軍親自訓練的全德式裝備的三個師: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投入上海,主動向在上海租界的日軍進攻,使中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全面戰爭。隨後蔣介石向上海投入了70萬大軍,迫使日本向上海派出了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的20萬人的上海派遣軍來與中國軍隊抗衡。上海戰役中日軍的傷亡多達5萬餘人,中國軍隊的傷亡也多達27萬餘人。為了打開上海戰線的膠著局面,日軍又派出以柳川平助中將為司令的10萬人的第十軍在杭州灣登陸夾擊中國軍隊。1937年11月5日第十軍在杭州灣登陸後,使中國軍隊面臨背腹受敵的局面而被迫撤退。1937年11月9日,上海失陷。

上海陷落後,距離上海300多公裡的首都南京直接處於日軍的威脅之下。上海失陷兩天後的1937年11月11日,蔣介石召集各路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在該會議上,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等大部份將領都主張放棄南京。因為上海和南京之間一路都是平原,無險可守。而且中國軍隊的主力在上海戰役中死傷消耗甚大,戰鬥力的恢復需要相當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對日作戰戰略是持久戰,並不在於爭奪個別城池的得失。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也主張放棄南京,不作「無謂的犧牲"。

可是這時唐生智卻站出來激昂地說:「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就放棄南京,怎麼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人願意守衛南京,我願意與南京共存亡。」唐生智本是湖南軍閥,在過去曾二次參加倒蔣運動。到1937年,唐生智在國民政府中已僅僅是一個坐冷板凳的名譽官員。這次唐生智出來主動請戰,也是出於一種企圖恢復軍權的功名心。唐生智這樣激昂的愛國主義發言和決心,使其它將領都失去了反駁的勇氣。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負責南京保衛戰。

從內心來講,蔣介石也是主張放棄南京的,因為即使日軍佔領南京,在戰略上也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但由於9。18事變以來,蔣介石一直被貼上不抵抗的「恐日病"標籤,蔣介石害怕下令不戰而放棄南京,又會被社會輿論和他的政敵指責為投降和賣國。所以蔣介石希望在南京進行一下象徵性的短期抵抗,以應付社會輿論。但唐生智的充滿愛國激情的死守南京建議,在道義上盡佔上風,使蔣介石不得不同意唐生智的死守南京作戰計劃。死守南京的作戰計劃造成了後來南京軍民的重大傷亡,是南京大屠殺的契機。

當時日本政府並沒有發動進攻南京的計劃,日本政府和軍部本來準備讓在經歷了3個月艱苦作戰和巨大損失的日軍「凱旋歸國」。1937年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上海派遣軍的松井司令和第十軍的柳川司令發出的命令是:「掃蕩上海附近之敵,追擊的戰線為蘇州、嘉興以東」。可是當時日軍中的狂熱軍官並不肯就此停戰,「下克上」的現象再次出現。11月15日,第十軍召開了柳川司令臨席的軍團擴大會議,在會上血氣方剛的年輕軍官提出了第十軍單獨進攻和佔領南京的瘋狂計劃,最後會議達成決議:「全軍獨斷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擊。」有人提出糧草和彈藥的補充如何解決,狂熱的軍官們說:「糧草不足就現地解決,彈藥不足就打白刃戰。」

陸軍參謀本部的參謀次長多田駿中將,11月20日非常吃驚地接到第十軍已擅自向南京進軍的情報,多田次長當即下令第十軍停止進軍,但沒有任何效果。11月22日,多田又接到上海派遣軍松井司令打來的電報:「為了儘快解決事變,要求軍部批准向南京進軍和佔領南京。」原來松井率領的上海派遣軍看到柳川率領的第十軍向南京進軍,按捺不住爭功的心情也開始向南京進軍。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就象在運動會上爭奪第一名一樣,開始爭先恐後地向南京進軍。多田次長等不擴大派本想阻止對南京的進攻,但參謀本部的少壯派軍官也是攻佔南京的積極支持者,在參謀本部的會議上少壯派軍官們高喊:「南京!南京!」。最後參謀本部不得不在11月28日批准佔領南京的計劃。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光華門一仗打得如何?日軍中隊長:中國軍隊很頑強
    1937年11月13日,中國80萬大軍兵敗淞滬戰場,日軍第9師團一路追擊,第9師團輜重兵第9聯隊中隊長伊藤勇跟隨日軍一路西進,記錄下了沿途的情形和南京光華門之戰的真實瞬間。在淳化鎮,中國守軍頑強抵抗,一直打到12月8日,第9師團投入了幾乎全部主力部隊連續攻擊後,終於突入了陣地,得以向南京方向突進。在金壇城,伊藤勇收到了三田村聯隊長的命令,要他們迅速前進,為脅坂步兵聯隊補充彈藥。伊藤勇當即下令追趕主力部隊,伊藤勇與兩名班長一起,一邊眺望著紫金山,一邊快馬加鞭衝到了部隊的先頭位置,並且迅速與脅坂步兵聯隊取得了聯繫。
  •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拼盡了全力,為什麼還是輸了?
    1937年12月,日軍兵鋒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城下,中國軍隊隨即展開了南京保衛戰,守城將士也算是浴血苦戰拼盡了全力,總共有十七位少將以上將領(其中一位追晉中將,六位追晉少將),還有數萬官兵犧牲,中國最精銳的教導總隊也都幾乎拼光,不可謂不英勇,但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很簡單,南京保衛戰原本就沒有贏的可能。
  • 大學生青龍山尋訪「新莊中國兵墓」 這裡埋藏著南京保衛戰的回憶
    今年暑假期間,他們作為志願者在江寧區黨史辦統一指導下進行全區抗戰遺址尋訪和定位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從指導老師那裡了解到,新莊中國兵墓按照以前的歷史遺址普查記錄,應是與南京保衛戰有關。青龍山公墓範圍每年都在擴大,這讓他們下定決心從幾萬座墓碑裡尋找和定位。「我們只知道新莊中國兵墓在青龍山公墓,但具體位置並不清楚。」張京勇和其他三名同學7月5日來到青龍山公墓,在幾萬座墓碑裡苦苦尋找。
  • 南京保衛戰慘敗,唐生智有多大責任?他真的背了歷史的黑鍋?
    南京保衛戰,中國15萬大軍不到一個星期便以慘敗告終,慘敗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近30萬軍民慘遭屠戮,造成了近代以來最慘烈的一場大屠殺。作為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一直以來飽受詬病。那麼,從實事求是出發,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負有多大責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1937年11月5日:中國軍隊潰退,上海淪陷
    1937年11月5日:中國軍隊潰退,上海淪陷 2005-04-21 09:21 作者:李菁 2005年第15期
  • 南京保衛戰
    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
  • 老兵回憶南京保衛戰:對不起 當年沒能守住南京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戰火很快燒到了南京,南京守衛部隊緊急抽調黃埔生趕赴戰場擔任軍官,17歲的程雲跟隨部隊來到南京,擔任見習排長。年輕的他並不知道,他即將參加的就是南京保衛戰。  「和我們對抗的日本軍隊武器十分精良,還有空軍和坦克支援,可我們什麼都沒有,只能靠挖戰壕,等日本兵靠近了再肉搏。」程雲嘆了一口氣,「我們死守了七天七夜,晚上睡在戰壕裡,誰都不敢合眼!」
  • 25 位抗戰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南京保衛戰鮮為人知的細節
    " 抗戰老兵於百英的這段講述,將人們帶回到了1937 年南京保衛戰時的長江邊。 該書收錄了25名抗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真實還原了南京保衛戰的細節。書中還首次披露了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唐生智最後突圍的情景。
  • 石牌保衛戰,讓日軍知道最不該攻打中國這個城市
    石牌保衛戰是指1943年5月至6月間,發生在湖北宜昌的一場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並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石牌保衛戰的意義極其重大,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甚至可以說,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結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川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重山峻岭,密林深河,從軍事上來講,可以說是易守難攻。唐代詩人李白就為此寫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名句。
  • 南京保衛戰之血性辨識:戰場處處呈現張揚血性
    那麼,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的血性是否缺失呢?血性缺失是不是南京保衛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呢?筆者就這個問題先展開南京保衛戰的戰場畫面以及中國軍隊的表現,主要聽親歷者講述。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淞滬會戰失敗,中國軍隊全面潰退。11月12日至12月6日,是南京保衛戰戰略戰役層面的外圍作戰。
  • 南京保衛戰,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為何只守了10天就被日軍攻破?
    學術上比較被認可的南京保衛戰時間範圍是:12月4日日軍開始攻擊南京外圍防線起,到12月13日破城結束,共計10天。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最終卻只守了10天,而且在最後階段,軍隊無組織撤退,完全失控,被日軍大量屠殺。人們不禁會問,南京保衛戰為何會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潰敗?
  • 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未戰先逃躲進妓院?他的真實表現究竟如何
    上一篇文章,有評論認為孫元良的逃跑行為主要在南京保衛戰當中,我只提淞滬會戰而不提南京保衛戰,是以點到面地為孫洗白。本來筆者不打算再聊這個人,既然大家感興趣,那我就再翻翻南京保衛戰當中與孫元良有關的歷史資料吧。
  • 兩男子在南京紫金山抗戰碉堡前穿日軍制服合影,警方介入
    兩男子在抗戰遺址前穿日軍制服合影網友「@上帝之鷹_5zn」微博配圖顯示,兩名男子穿著日本軍裝擺拍合影。他們頭戴軍帽,其中一男子手持軍刀,另一人拿著帶刺刀的步槍,上面綁著日本「武運長久」旗。兩人的臉部都被打上了馬賽克。記者注意到,網友「@上帝之鷹 _5zn」並非第一次曝光此類事件。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在抗戰勝利75周年前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張建軍館長的大力支持下,《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由南京出版社順利出版。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集體學習會上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
  • 《八佰》謝晉元為團副,團長韓憲元2個月後死在南京保衛戰,2人均晉...
    實際上這些士兵包括他們的團長,也沒有當孬種,524團團長韓憲元帶領剩下的士兵撤退到南京,在2個月後南京大屠殺之前的南京保衛戰中,駐守城南雨花臺陣地,全團將士壯烈殉國,長眠於南京雨花臺這塊浸透先烈熱血的沃土中。
  • 從淞滬到南京:蔣介石的戰略失誤和轉向
    從淞滬抗戰爆發到南京保衛戰結束,在這短短的4個月時間內,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的對日政戰略的選擇實質上奠定了之後中國抗戰的走向。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靠什麼防空?
    這種機關炮勉強可以那麼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是靠什麼防空的呢?難道任憑日本侵略者的飛機來去自如嗎?根據資料記載,中國軍隊在抗戰之前是有防空部隊的。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一系列大戰中,防空部隊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武器主要有瑞典博福斯M1929 75毫米高射炮、德制flak18 37毫米高炮、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瑞士制厄利空20毫米機關炮、法制哈奇開斯雙聯13.2毫米高射機槍等。
  • 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輸?因為消極退縮,你以為只有你愛國嗎?
    談及南京保衛戰為什麼會輸,很多人都說是國民黨的消極抵抗最終放棄,導致這場戰爭最終輸得這麼慘,所有的一切都是國民黨的罪責。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有十足的能力的話,誰還會去侵略我們?誰還會去消極抵抗?為什麼消極抵抗?是毫無理由的嗎?
  • 從抗戰到抗疫,時隔82年兩次「武漢保衛戰」,英雄的武漢人民始終...
    82年前,在「武漢保衛戰」中,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武漢會戰更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戰役,達到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標,標誌著抗日戰爭從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82年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湖北和武漢是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
  • 抵淞滬憶抗戰艱辛 ,訪軍隊悟八連精神
    抵淞滬憶抗戰艱辛 ,訪軍隊悟八連精神 —— 河南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徵程小分隊 「一寸山河一寸血」這是世人曾對淞滬之戰的描述;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是毛主席曾對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讚頌。懷著強烈的好奇心,8月13日,徵程小分隊開啟了此次的探索之旅。 上午八時,隊員們來到淞滬抗戰紀念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