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英雄的手,記住來時的路,1345份抗戰老兵手印背後的故事

2020-12-16 環球網

本文轉自【新華社】;

▲這是2009年,志願者在長沙為老兵們組織的一次聚會。如今,圖中長沙老兵已全部辭世。照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袁汝婷、周勉

從1197位到575位,這是一個特殊群體2018年到2020年的人數變化。

據公益組織不完全統計,兩年多來,僅在湖南,已有622位抗戰老兵離世。

幾天前,志願者老魚找出一張舊照片。那是2009年在長沙,27位中國遠徵軍老兵在「湖南老兵之家」的幫助下聚會,拍下的紀念合影。今年8月27日晚,照片裡的老兵黃天離世。

「至此,照片中的長沙籍遠徵軍已聚齊在天堂。」老魚在朋友圈裡寫道。

對老魚和志願者們來說,世界上最殘忍的就是時間--他們面對一群平均年齡95歲的抗戰老兵,他們為每一位老兵留下手印,妥善保存;有時,他們反覆尋找艱難確認了老兵住址趕到當地,老兵卻在前一天離世。有時,因為老兵雙手都已佝僂蜷曲無法伸展,印在紙板上只有五個點u2026u2026

他們與時間賽跑,因為牽住英雄的手,才能記住來時的路。

▲這是鞠文業老人(中間坐者)在志願者幫助下按下自己的手印。

銘刻:一方手印就是一份榮光

2015年8月,湖南平江縣城關鎮鐵道巷123號一戶尋常人家裡,86歲的老兵鞠文業將右手掌鄭重其事地貼合在紙上,摁下一個鮮紅的手印。待印痕晾乾,志願者蘇東小心翼翼地將它收進包裡,不捨得摺疊。

鞠文業1944年在山東入伍後,被分到八路軍膠東軍區14團。當年下半年,他在山東多次參與對日作戰,身上留下了8個彈痕。他當時的副排長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任常倫,當年,十幾歲的鞠文業在子彈打光後與戰友們一起和日軍拼刺刀,親眼目睹了任常倫的壯烈犧牲。

留手印那天,是蘇東第一次見到鞠老。老人動情回憶起當年的故事,眼含熱淚。他說,能成為「任常倫英雄連」的一員,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光榮。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親歷者講述八路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戰鬥。」蘇東說,留下這個手印時,他覺得自己是在收藏一份寶貴的光榮。

此後,鞠文業被納入「湖南老兵之家」的關愛對象,蘇東常常會去看望他,每逢中秋、端午和春節,總要陪著老人說說話。2019年,鞠文業去世。

▲老兵陽洪隆手印。

老兵陽洪隆的左手手印能清晰辨認出中指和大拇指殘缺。18歲的陽洪隆參與了雪峰山會戰,英勇負傷;老兵鍾振權的手印只有八個手指,在安徽與日寇作戰時,他的左手食指和中指被炸斷,成為「八指英雄」u2026u2026

▲志願者在為鍾振全老兵拓印手印。

「湖南老兵之家」的志願者們尋遍三湘四水,就為儘可能多地拓印下老兵手印。他們與時間賽跑--有時,反覆尋找艱難確認了老兵住址趕到當地,老兵卻在前一天離世;有時,因為老兵雙手都已佝僂蜷曲無法伸展,印在紙板上只有五個點,他們就換成最柔軟的紙,儘量讓紙張與手掌有更多接觸。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為抗戰老兵留下一些印記。最開始想出影集,可是考慮到經費的原因,我們決定留手印。」「湖南老兵之家」負責人老魚說,留手印是既有紀念意義、又「花錢少」的方式,「我們的經費很寶貴,每一分錢都要直接用在老兵身上。」

2018年,老魚帶著1207份老兵手印來到四川,將它們捐獻給建川博物館。此後兩年,收集老兵手印的努力仍在持續,如今,「湖南老兵之家」已收集到1345個老兵手印。

每一紙手印,都是一份榮光。

牽手:給老兵的暮年增添溫暖

志願者蘇蘇腦海中,有個畫面揮之不去:深秋的陽光裡,96歲的老兵陳德興坐在自家曬穀坪裡,目光定定地看著志願者們忙忙碌碌,一棟嶄新的房子一點點壘高,他的身後,是因一場大雨而開裂的黃泥老屋。

▲老兵陳德興在住院期間。

2015年6月,「湖南老兵之家」的志願者在長沙縣黃花鎮銀龍村尋訪到96歲的陳德興老人。他是國民革命軍第88師的迫擊炮連戰士,這是電影《八佰》講述的那支隊伍。

當時,陳老身患重病,家境貧寒,帶狀皰疹等疾病的折磨讓老人痛不欲生。志願者們將他從村裡接出來,老魚多方聯絡溝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為陳老打開了綠色通道,為其診治;短短一個半小時,志願者為老人募集到17000多元善款用於醫療救治。

住院的二十多天裡,因為陳老家人稀少,請不起護工,志願者們主動排班,輪流照顧陪護。值班最多的是年輕志願者小林,她給老人餵水餵飯、洗腳擦身無微不至。陳老說,小林比親孫女還要親。

與此同時,老魚、蘇蘇、小林等人又想辦法籌資,開始給一輩子沒住過磚房的老人蓋新房,打地基、搬磚頭、運木材、攪砂漿u2026u2026整整三個月,陳老坐在曬穀坪裡,滿懷希望地看著房子一點點「長」起來。

可那天,卻是陳老生命中最後一個夏天。在新房完工的前9天,陳德興去世。

今年8月,《八佰》上映。在電影院觀眾席上,老魚淚流滿面。他的淚點和大多數人都不一樣--

電影中有個鏡頭,四行倉庫得到一些物資補給後,有戰士用一個豬腰子型的飯盒喝酒乾杯。看到這,他的眼淚奔湧而出,止也止不住。他想起五年前,在陳老家中見過一個一模一樣的飯盒,那是家徒四壁的房子裡,唯一能與當年的德械師掛上鉤的物件。「刮痕累累的軍用飯盒,是陳老一生光榮時刻的見證。」老魚說。

▲老兵陳德興使用過的飯盒。

也是在2015年,老魚和志願者夥伴們從湖南出發,將病重的91歲老兵庹長發送回了老家重慶。

1949年,軍官易祥隨國民黨敗退臺灣,行前,他將妻子和一雙幼子託付給自己的勤務兵、時年25歲的庹長發。易祥請求庹長發照顧其妻小。

這一等,就是66年。易祥沒能再回來,庹長發就在易祥的老家湖南邵陽縣,照顧了易妻和兩個孩子一生,終身未娶。直到2015年,病重的他告訴「湖南老兵之家」志願者:「離家77年了,想回家看看。」

「湖南老兵之家」面向社會徵集了一輛房車,讓庹老在路途中可以躺臥,車行600餘公裡,回到重慶彭水縣。在路上,庹老告訴老魚,老家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樹,「小時候經常吃,如果能再吃一口,這輩子的心事就了了。」

回家的深秋,正是柿子成熟的時候。到了村裡,老家的房子早已不在,可一棵亭亭如蓋的柿子樹卻映入眼帘。志願者們趕緊找來長竿,打下幾個柿子。老魚半跪在輪椅邊,餵庹老吃柿子,老人吃下第一口,就淚流滿面。

回家三個月後,庹長發離世。

除了一紙手印,採訪中,這樣關於「暮年心願」的故事還有許多,一些故事跑贏了時間,還有一些故事,成為永遠的遺憾。

「時間太殘忍了。」志願者蘇東說,「我只想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

追尋:不能讓英雄湮沒在紅塵深處

「湖南老兵之家」的成立,源於一場猝然的告別。

2005年,這個公益組織的雛形--一群走村串巷的驢友,在湖南岳陽的深山裡結識了曾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老兵潘振華。

當時,老人已失明了15年。他會在腰間系一根長長的繩子,將另一頭綁在家裡,摸爬到山上撿柴,再拉著繩子回到家中。志願者們發現了老人,給他送去米、肉、油等。老人有一個兒子,已搬到山下居住,可他不願隨兒子下山,家人只能不時上山探望。

原來,在新牆河一線的一場戰鬥中,潘老所在的連隊拼死抵抗,只有三個人活了下來,他就是其中之一。戰友們都犧牲在了那座山上,老人決定要留在山裡,為戰友們守靈。

2008年,驢友們再去看望潘老,卻得知他已經去世。因為在一次出門時,腰間的繩索斷了,他永遠地倒在了山裡。

潘老的離開,讓悲痛的驢友們決心把分散在各地的志願力量整合成一個正式的公益組織,在老兵有生之年給予他們更多關懷。「湖南老兵之家」,就是在那一年正式成立。

到2010年,自發加入的志願者已遍及三湘四水,志願者網絡延伸至湖南絕大多數區縣。

他們與民政部門等單位聯繫,通過數據比對,去尋找每一個鄉鎮、農村裡,耄耋之年的老人,對1945年之前已滿14歲的老人進行入戶尋訪,同時藉助媒體發出尋找老兵的信號。

志願者的足跡走過地處偏遠的農村,和人跡罕至的深山,敲開許多陌生人的家門。到2015年,他們在湖南找到在世抗戰老兵1960人。

在「湖南老兵之家」準備的各種物資、慰問金等禮物中,老兵們無一例外,最喜歡的是一件價格低廉、印著「抗戰老兵」四個字的T恤。

志願者藍冰說,相比於物資與慰問金,老兵們最在意的是對他們的認可與尊重,「有的老兵,T恤都洗得發白了還是穿著。有的不敢洗,怕一洗字就沒了。還有的老兵,天氣很涼時還穿著短袖T恤,家人怎麼勸都不肯加衣,因為不想u2018抗戰u2019兩個字被遮住。」

垂暮之年的老人,對烽火連天的那段回憶,有微小而執拗的堅持,那是他們最最珍視的光榮。蘇東說,關愛老兵的志願者們所做的,就是去守護這份光榮,並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少英雄,不讓英雄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抗抗(右二男孩兒)照顧老兵。

老魚的兒子剛滿17歲,小名叫「抗抗」。13歲那年,在父親的幫助下,抗抗在母校長沙市一中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個關愛抗戰老兵少年組織--「湖南老兵之家」抗抗愛兵班。抗抗和一些「00後」的同學一起,全年照管五位「20後」「30後」老兵,如今還有兩位健在。

對老魚來說,讓年輕一代與英雄牽手,去傾聽和銘記歷史,無疑有更深遠的意義--記得親,記得痛;知來路,識前途。

相關焦點

  • 1207枚湖南抗戰老兵「英雄之手」手印永駐四川建川博物館
    73年後的今天,為紀念這個特殊日子,也為致敬抗戰老兵,《老兵印像》——湖南抗戰老兵手印捐贈儀式在四川建川博物館舉行,1207枚湖南抗戰老兵手印捐贈給建川博物館永久珍藏。 此次活動由九三學社湖南省委、湖南老兵之家、湖南省攝影家協會主辦,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員會協辦、建川博物館承辦。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古藺抗戰老兵劉光明,一路走好!
    作者 | 饒偉2020年3月26日,瀘州市古藺縣魚化鎮抗戰老兵劉光明,因病醫治無效去逝,享年96歲。今年1-3月瀘州市去逝10多位抗日老兵。我們又ー次回顧五年前的經歷。我們根據民政部門提供信息,2015年7月16-18日,對古藺縣電話初核的10多位抗日老兵進行ロ述視頻、圖片、文字、手印等全面採集工作。
  • 山水含笑迎歸客 抗戰英雄文正國老兵榮歸湘潭故裡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流傳千年的唐詩描述了一位老人回鄉時的情景,場面令人感慨。相似的一幕,昨天就發生在湘潭楊嘉橋鎮,而且,這位老人還是位抗戰英雄。他就是曾參加過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天安門廣場閱兵式,並受到習近平主席親自接見的中國遠徵軍抗戰老兵——文正國。
  • 重溫崢嶸歲月 長沙博大泌尿專科醫院慰問抗戰老兵
    紅網時刻9月3日訊(通訊員 黃玉甜)9月3日上午,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3周年,長沙縣紅十字會志願服務隊及長沙博大泌尿專科醫院愛心志願者來到老兵家中,為老兵們送上了慰問品,慰問關愛抗戰老兵。   長沙博大醫院志願者見到曾鎮國爹爹時,90歲的老人依然認真地在讀著報紙,精神矍鑠。「我們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倖存者。」
  • 抗戰老兵吳福龍有望魂歸故裡[圖]
    1月27日,本報刊發了《90歲抗戰老兵江西尋人 為完成營長犧牲前遺願》的報導,在本報幫助下,90歲安徽抗戰老兵盛孝如終於尋到了江西籍老營長吳福龍的親人,完成了戰友的遺願。  3月4日,從高安市傳來好消息,抗戰老兵吳福龍有望魂歸故裡。本報1月27日對盛孝如尋戰友吳福龍親人事跡的報導。
  • 「一個老兵的經歷是故事,一百個老兵的經歷就是歷史」
    最樸素的老兵精神 新京報:和老兵交流時,會聊到他們當年抗戰的故事嗎? 李君放:有一些健談的老人,講起抗戰的故事時會眉飛色舞,但大部分老人都不會這樣,他們都是很平和地表達。
  • 誦讀經典,銘記歷史 山河永固抗戰詩詞誦讀會舉行
    8月15日,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傳來慷慨激昂的朗誦聲,抗戰老兵後代、藝術家、媒體人和自發報名參加的市民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辦的「山河永固抗戰詩詞誦讀會」。活動現場,68歲的施立群向新江蘇分享了她創作的詩歌《錦纏道》背後的故事。施立群的父親施光華是新四軍老兵,曾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政治部幹事。「江抗戰士的故事一直影響著我,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我寫了這首詩。」在寫作這首詩時,施立群腦海裡總是會浮現出29歲就犧牲的江抗英雄吳尡用棉被擋子彈的畫面,「吳尡和多名江抗戰士英勇拼搏的精神是我創作的靈感。」
  • 「三個必勝」史實展開展:重溫抗戰記憶,見證勝利榮光
    老兵記憶 ——   親眼看到岡村寧次低頭弓著身子進入會場   步入門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處名為「老兵記憶——我們勝利了」的場景。左側牆上的電視裡播放著14位八路軍、新四軍和國民黨軍隊抗戰老兵的資料,象徵艱苦抗戰14年。正面為一尊銅雕,他的名字叫於文瑞。
  • 銅陵:聽「老兵爺爺」講抗戰故事
    9月3日,在市第四中學,「老兵」戴恆勤給學生們講述抗戰故事,勉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官塘社區關工委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來自市第四中學的700餘名學生聆聽老兵講述抗日名將戴安瀾的抗戰故事,銘記戰爭的苦難與勝利的光榮。記者 詹俊 通訊員 王發雲 攝
  • 四川抗戰老兵清明節祭祀川軍陣亡將士
    5日上午,10位白髮蒼蒼的川籍抗戰老兵站在成都建川博物館中國壯士群雕廣場前,胸前佩戴勳章,拄著拐杖,努力挺直腰背,緩緩的獻上一束鮮花、一碗白酒、一個標準的軍禮,緬懷犧牲的戰友。  4月5日是一年一度清明節,正是祭掃祖墓時。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四川各地民眾紛紛為抗日陣亡將士送上花圈,脫帽默哀,表達對英雄的無限哀思和紀念。
  • 老兵不老,記參加過宜昌戰役的96歲抗戰老兵陶巖林
    作者:莫碧蓮 今天看到陶老兵時,老兵已臥床。聽他兒媳說,十幾天前他摔了一跤,沒傷筋動骨,卻因肌肉受傷,需臥床休息。
  • 老照片:抗戰時期中國童子軍,請記住那些有名無名的抗日小英雄吧
    相信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都曾經看過,故事是以抗日戰爭為題材,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敘了孩子王嘎子在我地下黨工作者的幫助下,不斷成長,最終真正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八路軍小戰士的故事。《小兵張嘎》雖然以誇張的手法描敘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農村地區的兒童團長,抓漢奸打鬼子的故事,但在真實抗戰中,像這樣的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日本鬼子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後,中國的抗日熱潮高漲,全民皆兵,老少齊上陣已經成了當時的大趨勢,少年兵童子軍全國無處不在,這股新生的力量也使日本鬼子膽戰心驚,惶恐至極。
  • 長沙威尼斯中英文學校開展系列關愛抗戰老兵活動
    華聲在線10月24日訊(實習生 歐陽旭 記者 龍騰) 抗戰老兵陳忠民聲情並茂地在講述他當年抗戰的故事,下面的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這樣的一幕出現在今天下午的碧桂園威尼斯中英文學校的圖書室裡。
  • 9位抗戰老兵重走勝利路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上午9點半,馮宗堯、張修齊、侯陸卿等9位抗戰老兵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南京1213志願者聯合會志願者的攙扶下,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向死難的同胞們敬獻菊花,表達哀思。  每一次紀念,都是堅守和承諾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這些老兵都已是近百歲的老人。老兵們說,每一次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都是堅守和承諾。
  • 鍾南山作「一號手印」!廣州啟動一線抗疫醫護人員手印收集
    發布會上,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新聞辦公室、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主辦,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手印·銘記」大型活動即日啟動。現場展示的鐘南山院士手印據介紹,「手印·銘記」大型活動是對英雄的禮遇。這一雙雙手是託舉生命的手、是起死回生的手,每雙手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記住這些故事、傳頌這些故事。
  • 四川南充抗戰老兵淚灑長沙,祭奠犧牲的戰友
    3月31日上午,在家屬和志願者陪伴下,抗戰老兵們在成都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為抗戰英烈敬獻鮮花。儀式結束後,20名抗戰老兵分別前往雲南滇西的松山、龍陵、騰衝和湖南長沙、衡山、懷化、芷江等地,緬懷長眠在此的戰友。對於這些平均年齡都在93歲以上高齡的抗戰老兵來說,重返昔日戰場,舟車勞頓,實屬不易。
  • 桔鄉:抗戰老兵講故事 紅色教育進校園
    活動邀請了抗戰老兵走進校園,講述紅色故事,弘揚革命精神,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百折不撓、捨己為公的崇高品格。活動現場,抗戰老兵身著軍裝,深情追憶曾經的崢嶸歲月,細細講述人民軍隊不怕犧牲、英勇戰鬥的光榮歷史,並向學生們展示了戰爭年代的舊照片
  • 聽老兵講故事、看抗美援朝紀錄片,辦歷史手抄報...這堂主題班會讓...
    作為一個老兵,我自己在慢慢凋零,但一代老兵的榮光,永不凋零。」——抗美援朝老兵向榮川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70周年。為了讓學生銘記歷史、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中學生的課堂裡,南渝中學初一、初二年級花了半個月的時間,通過開展「抗美援朝」主題班會、歷史手抄報和演出匯報的形式,將那個遙遠的年代拉到我們的身邊。
  • 聽老兵講故事、看抗美援朝紀錄片,辦歷史手抄報……這堂主題班會讓...
    尋找身邊抗美援朝老戰士分享故事 南渝中學初一三班的學生楊思涵,通過家人找到了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向榮川,聽他講述那些戰場上的故事。作為一個老兵,我自己在慢慢凋零,但一代老兵的榮光,永不凋零。」在演出匯報現場,同學們在採訪向老的視頻中看到,老人講述這段話時,眼眶裡早已飽含淚花。 聽完這些故事,這群00後中學生們感想頗多。「以前總覺得生活很幸福、無憂無慮,但現在上了初中,學習了中國的現代史後才明白,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謝革命先輩們的捨生忘死。」初一八班一位女同學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