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廣泛存在於各種知識、技能與社會規範的學習中。
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學習遷移是狹義的遷移,特指前一種學習對後一種學習的影響或者後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
順向遷移/前攝抑制:先前的學習對後來學習的影響。例如:溫故知新,舉一反三;
逆向遷移/倒攝抑制:後來的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學習了微生物後,對先前學習的動物、植物的概念理解會發生變化,循序漸進。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們需要考慮順向和逆向遷移來安排課程,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可以互相效力,讓學生對後續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容易,對之前學習的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叫「助長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一般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幹擾或抑制作用。
(看著眼熟嗎?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之一,趕緊拿小本本記一下)
學生對漢語的學習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對英語的吸收。這個過程就是母語的負遷移。
1. 詞彙使用
當學生在學習相近詞彙的時候通常會因詞典中簡單的中英翻譯而影響了理解,從而混淆了英文單詞的意思。例如ship和boat,ship指的是可出海的大船,而boat則指的是小木舟。
boat ship
(《大貓》系列用書中因為圖文不符而在書末進行糾正,給《大貓》的嚴謹點讚!)
而還有很多學生在掌握了常規英文規律之後,則「妙筆生花」,例如工作-工人是work-worker,那麼cook是做飯,cooker總該是廚師了吧~
錯誤示範:I want to be a good cooker when I grow up.
正確示範:I want to be a good cook when I grow up.
2. 語法錯誤
「雖然…,但是…」作為漢語中常用的連詞,也常被學生誤用在英語表達中,成為「although…,but…」的高考試失分點。遺憾的是,正宗的英語「although」和「but」不能連用,不過把「but」換成「yet」問題就迎刃而解。
同樣還有常用表達:我認為這樣沒錯。中文思維下學生很容易翻譯成「I think it is not wrong.」而英語則會將否定提前,「I don’t think it is wrong.」
3. 文化差異
以恭維為例,中國人聽到「客氣話」的第一反應是臉上開心,嘴上否認。
「你的裙子好漂亮!」
「哎呀淘寶買的便宜貨~」
「你最近又瘦了!」
「沒有呀,我最近都不敢上稱了。」
然而外國人在這方面則顯得更加真實和坦率,所以當被恭維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表達感謝。「nice shoes」,「nice haircut」的時候不要急著謙虛,可以大大方方地表達對他們的稱讚說聲謝謝。
1. 尋找文化差異,總結差異從而杜絕胡亂表達
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整理不同場景下外國人的習慣表達,總結中英表達的差異,這樣有助於正確地英語交流。
例如:拒絕別人時表達得更委婉:「I'd love to, but…」;接收禮物時,可以當場拆掉並表示喜歡;尋求幫助時客氣地詢問「C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ur...」等等。
2. 強化英語語言交際,杜絕中文思維
鼓勵孩子使用英語交流時,切莫捨本逐末地追求孩子發音準確或是語法使用正確無誤,而應該首先鼓勵他們培養英文思維。
當我們在看到公交車時,第一反應是「公交車」,而後是「公交車的英文是bus」,然後再說出「bus」這個單詞。中文思考的過程阻礙了表達的流暢度。
培養英文思維,不但讓孩子溝通更順暢,也減少因中文思維而造成的不地道表達。
3. 閱讀-繞不開的成長之路
閱讀永遠是性價比最高的自我提升方式,沒有之一。同樣,大量的閱讀可以潛移默化地削弱母語帶來的負遷移。
好的文學作品不乏優美的辭藻、多樣的句式、新穎的敘事結構等,可以讓孩子學到豐富的表述方式;
優秀的繪本讀物自帶「窄式閱讀」的特點,在同一主題或同一風格的故事中反覆重複同一表達,從而讓孩子徹底掌握。強化學習將為孩子在英語學習初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人稱的「他、她、它」在英語學習中通常會帶來成倍的煩惱,可以說是中國學生在寫作中和口語表達中遇到的第一個母語負遷移的衍化難點。
在閱讀繪本時,老師可以開發新玩法,例如以第一視角描述的故事,鼓勵孩子們用第三人稱來進行複述,幫助孩子轉換人稱概念,從而熟練第三人稱表達,久而久之培養孩子的交流自信。
母語負遷移不可避免,弱化它則有多條途徑。
跟準公眾號,一起探索閱讀教育~
袋鼠閱讀試用持續開放中~
進入公眾號後臺,點擊菜單欄右下角「申請試用」
獲得試用帳號後根據使用指南進入學習頁面開始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