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寶寶從呱呱墜地開始,就正式開啟了「聽」的徵程~
聽的內容從開始的簡單幾個字,到慢慢變成一個完整的句子,由淺入深、從慢到快,難度和意思逐漸豐富;
而且,身邊的人還會不斷重複說的內容,讓寶寶加深印象。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磨耳朵」!
到了一歲多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說出簡單的短語,藉助手勢和表情,基本可以實現和他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反之,我們來看看平時大家是怎麼學英語的呢?
別說1000小時的聽力了,很多人能達到合計200、300小時,已經很了不得了;
更嚴重的問題是,還總是聽些難度過高的,聽不懂硬聽,把語言學習變成了任務和壓力;
還有一旦聽懂了,就束之高閣,再也不聽了,以至於學了就忘!
所以,學習英語要不斷地聽聽聽,有了足夠的輸入之後,才能有爆發式的輸出,即開口表達。
這時,你會常常很驚訝地發現:「我都沒教過,他是怎麼會說這句話的!」沒錯,孩子說話真的不是你教的!
和母語不同,我們學習其他語言有個天然的「劣勢」——語言環境的不足,這時候就需要大量的兒歌、動畫或其他有聲讀物的介入了!
你很少會看到父母對著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說:我們今天來聊聊物質和意識和辯證關係吧!
除非這對家長的精神狀態有些異常~
一開始,語言的輸入都是簡單易懂,與身邊的生活緊密相關的。
比如,你會指著餐桌上的水果盤跟孩子孩子:看哪,好大的蘋果!蘋果!
如此反覆,下次,不管是在繪本上,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看到了蘋果,孩子立馬就會指著它,對著你示意;
儘管他暫時還發不出「蘋果」這個音節,但是他已經明白了其意思,開口說話只是時間問題!
當互動激發了孩子對語言的捕捉,孩子就逐漸會明白,有一些場景和語言是有關聯的!
那麼,一開始學習英語時,同樣要從環境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學起。
比如,你可以經常給孩子說:
Time to get up !該起床了
Good morning !早安
Come and eat your breakfast.快來吃早餐吧
Don’t be picky about your food.不要挑食
Wash your face and brush your teeth
洗臉刷牙
……
這些短語短句,除了簡單易懂,最大的特點就是和孩子們的生活場景息息相關,幾乎每天都會用到。
學習這些語句的好處就是:學了立馬就能用上!
為了「用」所以才「學」,大大降低了遺忘率;而且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大大提升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嬰兒在開口說話之前,會一直地玩嘴巴、嘟囔、絮叨,我們笑稱為「嬰語」,其實這是在練習發音的前奏;
在大約2歲左右的時候,才能勉強吐字清晰一些,但是會「毫無章法」地亂說、瞎說,從早到晚不得閒、嘰嘰喳喳……
作為家長,你好像沒有刻意去糾正孩子的發音,更沒有修正其語法錯誤;
你會幫助孩子重新組織語言,並試著問:你是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可是,在孩子學習英語時,你總會特別在意他的發音準不準確?這個單詞意思對不對?這句話合乎哪個語法?……
剛開始的時候,「開口大膽地說」總比「說得對錯」重要得多,說得多了,自然就對了!
所以,當孩子在興奮地用英語「胡說」的時候,忍住,不要打斷他,不要制止他,隨他去。
蹦字——亂說——說對,這是語言學習的過程!
有的家長會認為:英語讀寫的學習越早越好!
因為孩子剛上小學就要學習拼音、認字和讀寫了,英語讀寫也不能晚了。
這裡要說一說漢語和英語學習的區別和聯繫:漢語是表意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
表意的漢語,是象形文字,即使你看到文字,你也讀不出來,但是你或多或少可以猜測其意思;
學習這類語言,你需要先學習拼音,才能自主學習發音;而且需要默寫、聽寫的方式進行識記;
英語不同,它是表音的,一般看到單詞就能讀出來,能讀出來,也就能寫出來;
通過死記硬背式的默寫單詞方式識記是不可取的。先練聽說,再通過「自然拼讀」的方法學習,才是「捷徑」!
回到剛開始媽媽教孩子「蘋果」的例子,這位媽媽沒有孤立地讓孩子去背誦「蘋果」這個詞語,也沒有解釋「蘋」和「果」分別是什麼意思;
只需把這個詞語放入具體的語境中,讓孩子整體感知這個「詞串」的意思即可;
同理,孤立的教孩子單詞是沒有用的,應該結合場景、情境和孩子互動,結合繪本讓孩子擴大見識,通過旅行讓孩子更多素材。
如果你認為啟蒙階段重點在學會了多少詞彙,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旦孩子爆發,是爆炸性的,絕對不是你今天教孩子學會了梨子蘋果和香蕉。那麼到底是怎麼學會的呢?
輸入,還是大量的輸入!
——
語言只是作為一種工具,
而不應該當成一門學科去學!
畢竟我們學語言不是為了研究語言藝術,
而是為了更好地溝通交流互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