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對岸沱江級巡邏艦後續量產艦首艦塔江號命名並下水。該艦後續將進行舾裝工程,預計明年7月交付。
量產艦改進頗多,具備攜帶8枚「雄二」、4枚「雄三」反艦飛彈,以及16枚「海劍二」防空飛彈的能力,飛彈數量不亞於一艘大中型艦艇。不過這型高密度的艦艇,實際性能如何,還需存疑。
一、詭異的數據
塔江號在去年5月開工,當年11月鋪設龍骨,工時歷時20個月。相對於爛尾的掃雷艇,這個建造速度已經很驚人,不過還有弔詭之處。
首艦沱江號於2012年11月開工,2014年3月下水,歷時17個月。在間隔6年之後,這建造速度反而下降了。按理說,首艦因為技術進度、工人熟練度、組織管理效率等原因,通常周期較長,後續艦的建造周期則大為縮短。
然而,時隔6年之後,為什麼建造能力下降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產業鏈沒有得到保留,熟練工人流失。二是後續艦設計修改較多,紙面時間耗費較多。三是受今年的疫情影響,直接拖了建造進度。
此外,還有疑惑的最高航速。相對於首艦沱江號,量產版艦體大為放大,艦長為65米,比原型長了5米。船寬也有所增大,由原來的14米增加到14.8米。因此,滿載排水量增加到685噸,比原來的508噸增加了近200噸,增幅達到了39%。
塔江號繼續採用「穿浪式雙體船」,以期獲得高航速。數據顯示,塔江號高航速38節,續航力大於1800海裡。數據顯示,沱江號最高航速38節,續航力大於2000海裡。不難看出,量產艇在增加200噸排水量的基礎上,保持了速度不變。
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怎麼解釋?原因要麼是主機功率增加,要麼數據造假。此外,有早期數據顯示量產艦最高速度為30節,相對較為可信。
二、雞肋的防空能力
沱江艦武備完善,裝備有反潛魚雷,配套的探測設備是傳說中的「拖曳式聲吶」,位置位於「左舷尾部」。
不過這型拖曳聲吶即使存在,由於尺寸限制了換能器大小,實際效能極其有限。此外,由於採用小水線面船體,也無法安裝小型艦殼聲吶。所以,相對於華而不實的反潛,不如增加防空能力。
增加防空能力的方案公布後,外界一直好奇艦空飛彈會布置在哪裡?似乎最合理的選擇就是尾部平臺了,但是型深有限,無法垂直布置,傾斜布置倒有可能。但問題也是存在,一是破壞了總體隱身布局,二是增加上層建築重量,會影響航行性能。
最終的方式,是佔用反艦飛彈位置,採用固定傾斜方式發射。根據公開的艦艇模型,沱江艦採用了2座8聯裝箱式發射架,用於發射「海劍二」防空飛彈。「海劍二」是一種由空空飛彈發射而來的飛彈,由對岸自行研製,相對於60公裡的射程,這就是最大優點。
這樣,塔江的武備包括:2座4聯裝「雄二」反艦飛彈、2座2聯裝「雄三」反艦飛彈、2座8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不可謂不強大,具備了完善的對海打擊與中距離防空能力,事實上是這樣嗎?
相對於HQ-10、HSSM這樣的飛彈,「海劍二」射程高不成低不就,打飛機顯得太近、打飛彈顯得太高,從一個尷尬走到了另一個尷尬。
三、雞肋背後的戰略調整
從沱江到塔江,為何時間蹉跎了6年之久,為何?主要問題是定位之爭,這型艦到底是防守型武器,還是進攻型武器。
這幾年間,對岸政局發生巨大變化,防衛戰略隨著發生改變,從「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變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雖看起來變化有限,但更為強調攻勢防禦。所以,飛彈艇這一防禦型的代表裝備,面臨著誕生即過時的尷尬處境。
但同時,對岸也在強調發展不對稱戰略,可以使用的手段包括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等,海上則是傳統的飛彈艇、布雷艇。所以,後續艦的設計修改除了要考慮實際能力,還要適應新的戰略,最終影響了設計周期與實際能力。
這種改變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艦體的大幅度增加,排水量增加了近200噸;二是具備一定的防空能力,事實上具備了中距離飛彈、中口徑艦炮、密集陣這遠中近三層防空能力。三是具備獨立作戰能力,這是最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裝備要求就是獨立的預警探測能力。塔江號增加了一個短小的後桅杆,上裝一小型平面陣雷達。這種雷達體現了獨立作戰的思想,可以在不藉助外部信息系統的情況下進行發現與打擊,這也表明其作戰使用與之前的防禦定位完全不同。
世紀初對岸發展的光華6飛彈艇,主要雷達僅是導航用雷達,沒有遠程雷達,主要作戰信息通過數據鏈達成,帶有明顯的防衛性質。塔江號諸多武備與高性能雷達相配合,得以充分發揮艦載武器的效能,進攻屬性明顯。
四、平戰兩用的萬能平臺
公開報導顯示,對岸沱江後續艦預計建造11艘,預計在2026年以前可獲得後續3艘量產型巡邏艦。值得注意的是,其民用型艦也在同步建造。
12月11日,對岸下水了沱江艦海巡署版——安平號巡防艦(CG601)。該巡邏艦是以沱江級巡邏艦為原型改良設計,由中信造船廠建造,總建造數量為12艘。該級艦可以扛9級大風,最高航速大於44節,艦長65.4米,寬14.8米,主尺度與外形與塔江如出一轍。
更為厲害的是,安平級巡邏艦具備平戰轉換特性,艦上預留了空間和系統管線供「雄風-2」及「雄風-3」反艦飛彈系統使用。平時執行任務不裝載飛彈,但遇戰時狀況可迅速換裝飛彈模塊,並派遣人員上艦執行飛彈戰備任務,最多可搭載16枚反艦飛彈。
安平級巡邏艦上還配備有1門鎮海火箭彈武器系統、1門雙管20毫米遙控機關炮。鎮海火箭彈武器系統配備6具火箭發射巢,每具火箭發射巢內有7管發射管,其有效射程為500米。鎮海統技術源自「灘岸防禦火箭彈系統」,管數多、火力密集度高,屬於一種特殊的面殺傷武器,作用類似於一種近程火箭炮。
這種低精度的裝備為何上艦?顯然不適合打擊快速機動目標。鎮海系統配套的火箭彈源自航空火箭,可選高爆彈、鋼珠彈和穿甲彈等。不難看出,系統可以面殺傷海上航渡的艦船、登陸的無防護步兵,主要優勢是殺傷面積大,精度不是第一位,是不是很壞?
如果計劃按期完成,對岸將具備24艘火力支援艇。相對於其搭載的大量反艦飛彈,這種無控火箭彈反而更難以對付。如果與雷霆遠程火箭炮組合使用,對登陸兵力來說威脅巨大。
綜合來看,現在的塔江號成了四不像,到底是不對稱武器,還是進攻性武器?既想有驅護艦的火力,又想有飛彈艇的速度,反登陸武器的火力密度,這樣的堆砌平臺已經不斷被證明屬於方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