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聽到一首帶金華腔用金華話唱的歌,真像一股拂面暖風吹來,挺親切挺舒服的:「十月份的天氣真當有點好,日裡穿T恤,夜裡穿棉襖,街路上的人都急急忙忙,好像前面有撿鈔票……。」當時心裡說:嘿,用金華話唱歌也蠻好聽的嘛。後來,才知道那是阿樓自編自唱的《十月》,那一段時間,不少金華人特別是小青年都會哼幾句。之後,從金華電視裡發現,阿樓進了電視臺做節目主持人了。
隔不久,金華方言歌曲從民間走上螢屏,走進了金華觀眾視野和聽覺,當時樓華堅、郭華作詞,郭華作曲,阿樓二度編曲《快樂跟你走》一出來,立馬受到歡迎:「哪座寺廟頂老財?哪座橋上走光頭?金錢寺,頂老財,『和尚』(河上)橋上走光頭;哪口水塘通四海?哪口水井聚福壽?湖海塘,通四海,蓮花寶井聚福壽……。」唱中有說,說中插唱,說的是金華人再熟悉不過的金華地名。「哪個地方醋頂香?哪個地方出好酒?醋芳嶺,醋頂香,酒坊巷裡出好酒……」聽起來特別親切,一邊看電視一邊跟著唱,一邊讓家裡小孩學一點金華地方知識,還可聊聊金華歷史人文呢,好玩又好樂,有趣亦有益。當年,還偶爾看到過幾個頑皮小孩逗一個剃光頭的小夥伴:「哪座寺廟頂老財?哪座橋上走光頭?……」可見這歌已深入人心。
不久,又出了一首方言歌曲,那就是「新聞節節棒」欄目的片尾曲,這首樓華堅作詞,黃曉峰作曲,阿樓演唱的《歸去噢》非常口語化,就像是熟人朋友打招呼:「歸去噢,吃夜飯咯!」接著似乎是兩人拉家常了:一個問:「問聲夜飯吃過未,夜飯吃歇到哪裡?」一個答「不蕩馬路不去嬉,手裡拈住遙控器,『哥弟講新聞』,看看起,『節節棒』裡看好戲,看好戲!」明白如話,簡潔、乾淨、清爽。
近年,他們「花頭」更「浪」了,又推出一首方言歌曲「花頭浪」,那是華堅作詞,阿樓、趙衛華作曲,趙衛華、阿樓演唱,是用在《二十分可樂》欄目「茶花朵朵開」片尾的。有趣的是「花頭浪」這一句本身就是金華方言常用的熟語,在金華民間,「花頭浪」和「危險狠」一樣,同一句話同一個詞,會有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一褒一貶,如說:「這個內堂花頭浪蠻的」,是說這女人嚕裡八索的事情很多,或者怪脾氣不少,明明約好一起去辦事,結果找理由不去了;但是相反,同樣是「花頭浪」,如說一個人知識淵博,閱歷豐富,口才好,聽過他講課的人就會說「不錯,值得去聽聽,花頭浪蠻浪蠻。」又如說農博會,「去看去看,各地來的貨色都有,花頭浪蠻。」而方言歌曲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自然也可稱為「花頭浪」。《花頭浪》這首歌,正是套用這句金華熟語來說金華新農村的多彩生活:「油菜花開花頭浪,蝴蝶飛來花頭浪,『小句王』背書花頭浪,內堂逛街花頭浪……」接著巧妙的用諧音說地名:「孝順的兒女真孝順,仙橋風景得先瞧,走進塔石心踏實,來到莘畈不心煩……」也挺有趣的。
這些方言歌曲念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順耳順心,易唱易記易學易傳,而且譜的曲子也很流暢,輕鬆歡快好唱好聽,非常切合歌詞。
這些年,電視臺玩音樂寫鄉土歌詞的還有胡健,胡健作詞,阿樓作曲並演唱的《母親》琅琅上口,非常合韻,細細品味,挺有詩的意境,也蠻感人的呢。金華市區還有幾個涉足方言歌曲的民間樂人,胡瑜之算得上一個,他和阿樓創作的「要不教你賺」反映了當代城市一般年青人的心態,情感真摯。
當然我覺得更好聽的還有湯溪方言歌曲《老老嬤》,詞也好曲也好,非常抒情,令人回味,聽之不厭。這也許我是湯溪人的緣故吧;而讓更多金華人喜歡的自然是陳越的《江南有座金華城》咯!
真希望有更多的音樂人來創作,譜寫金華方言歌曲和有金華味道的鄉土歌曲,讓鄉音鄉情的鄉土歌曲「花頭」更「浪」!
責任編輯:吳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