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李白
談古論今,關於喝酒的奇聞樂事那是數不勝數。有很多優美的詩篇、傳世的名作也都是在古人飲酒之後創作出來的。既然有喝酒這一說,自然就少不了行酒令了。
如晉代的書法家王羲之,在閒暇之時與好友會坐於會稽山之蘭亭。
據《蘭亭序》中所說,那日風向不定。一眾文人墨客就坐在小河的兩岸,把盛滿酒的杯子放到河中間任風吹來吹去。酒在誰的面前停下了,誰就喝了杯中酒。這也算是很早的行酒令了。
一晌下來,都喝的痛快。酒酣意足之後,揮毫就作下了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的《蘭亭序》。
眾所周知,唐代大詩人李白愛飲酒尤其流傳下來關於酒的名作居多。如:君王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寫透了瀟灑。
自古聖賢多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道盡了滄桑。李白在喝酒時喜歡彈琴唱曲與好友助興,吟詩作對,美酒相伴倒是快哉。
相對於古人的詩情畫意,現代的行酒令就有另一番風味了。在我的鄉下,人多的酒席上大多有魚。老家素有頭三尾四之說,喜宴上魚頭酒和魚尾酒是必不可少的。還有一種最流行的就是猜枚了,一般鄉下酒席朋友親戚相聚,喝的興起便會猜上幾圈。
記得在職業學校跟同學喝酒時玩逢七過的,就是挨著報數。中間喊到七或者七的倍數是不能喊出來的,如果喊錯了那必定是罰酒一杯了。現在周末時候,也會約上幾個好友一聚。花生涼菜熟食擺幾樣,酒提個三兩瓶。幾口菜下肚,一翻酒暢飲。年輕朋友圍坐,彈吉他唱歌。聊人生說理想,也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
俗話說三裡不通俗,十裡不同風。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那麼飲酒的規矩就大不相同了。要是你去蒙古包做客的話,進門不要放下隨身攜帶的背包或者行李。這樣主人會認為你晚上要住在這裡,那麼開席的時候自然少不了灌酒。酒量弱的,那可不就走不動留宿了嗎。
在貴州的黔東南,當地人以美酒來迎接貴賓最出名的當屬那個高山流水了。十幾個姑娘端著盛滿酒的酒碗,站一排。擺出兩側高中間逐漸底的架勢,一碗倒一碗僅僅相扣,最終全倒進客人手捧的海碗裡。十來個姑娘的酒全喝完,那沒有很好的酒量是不能承受的。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酒文化尤其是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其實你仔細回味不難發現,社會應酬需要喝酒,朋友聚會需要喝酒。開心的時候喝酒慶祝,傷心了借酒澆愁。總之,隨著生活的需要酒已經和我們難捨難分了。
美酒雖好,但不可貪杯哦。大家還知道哪些有關喝酒的風俗與行酒令呢,在評論裡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