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戰爭形容成生命的收割機,不管是所謂侵略戰爭,還是保衛戰爭,都意味著無數生命將再次隕落,無數的家庭將因此破碎,但有時人們痛恨戰爭,並不是因為他對生命的殘忍,而是痛心於同族的自相殘殺,世上沒有比這更令人悲催的了。
也有人把戰爭形容成一面鏡子,人性的醜惡會被無限放大,人性的光輝也會更加閃亮,戰爭是一個收割生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地方。
顛沛歲月,於戰火中尋生機
1942年國民政府的招兵辦,迎來了一個面目清秀略顯瘦弱的少年,少年的名字叫謝春生,他參軍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為了保家衛國,不是為了趕走侵略者,只是單純地想要結束戰爭。
他痛恨戰爭,想要儘快結束這罪惡的一切,然後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安安靜靜的過日子,十幾歲的少年本應在私塾裡無憂無慮讀書,幾年前的一場意外,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種子,戰爭讓他的內心深處承受著痛苦,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他也要儘自己一份綿薄之力結束戰爭。
謝春生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還有一個妹妹,一家4口雖然過不上富裕的日子,但生活也是有滋有味。然而戰爭的到來,打破了這平靜的生活,父親帶著一家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然而全國各地都蔓延著戰火,大家不在小家何處安生,每到一處他們看到的都是四處逃亡的人,每到一處他們聽到的都是同族之人的慘叫聲。昔日安寧的世間,突然之間變成了人間地獄。
在逃亡途中,父親為了掩護一家人離開,不幸失去了生命,作為這個家庭的頂梁柱,他的離開讓這個家庭的日子變得更加悽慘。謝春生也第1次感受到戰爭所帶來的慘痛後果,距離自己是如此的近,當然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人,儘管他還沒有成年,但他也必須肩負起這個家庭的重任。好在母親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在戰火中求生存,在地獄的夾縫中尋找那一抹生機。
少年從軍,為父廝殺於戰場。
經過一段顛沛流離的逃亡之路,謝春生的母親帶著一家人來到了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這裡上卻沒有被戰火蔓延,一家人可以享受片刻的安寧。然而父親的死亡讓謝春生難以忍受,就這樣苟延殘喘活著,對於戰爭,他比任何人都痛恨,他希望能夠結束在一切,儘管自己並不能夠改變戰爭的結局,但能夠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讓母親和妹妹看到希望,這是他作為家裡唯一一個男人的職責。
於是他向母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這讓母親勃然大怒,謝春生能夠理解母親的心情,母親只不過不想讓他再冒險,母親只不過是不想失去她。然而自古忠孝難兩全,謝春生在一個夜裡還是偷偷跑了出去,隱隱約約他似乎察覺到母親看到了自己,但卻並沒有多加阻攔,也許母親也理解他,只是不捨得自己的兒子而已。就這樣謝春生進入了軍隊。
戰爭的殘酷,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根本想像不到,在現場上,不經意間的一顆子彈,不經意間的一顆碎片,都有可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不過對於謝春生來說,這些他通通都不畏懼,因為在他內心
深處,有著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使命,戰場上的英勇作戰,每次都衝鋒在第一陣線上,大大小小數百場戰役,將昔日瘦弱的少年郎,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錚錚鐵骨的孩子,身上留下的疤痕,也成為了一個男人榮譽的徽章。
千裡奔襲,再見已兩鬢斑白。
戰爭結束之後,開始了內戰,作為一名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謝春生不明白,為何同族之間也能做到如此殘忍。但他還是堅定不移地執行了上司的命令,然而這一次與抗戰時期的情況截然不同,抗戰時期他心懷希望,部隊也是節節取勝,這次他心中充滿了迷茫,部隊也節節敗退,最終撤到了臺灣,謝春生想回家孝敬母親的心願,就這樣被擱置,他也不知道這次分別會持續多長時間,或是幾年或是幾十年,又或者是永遠。
來到臺灣之後,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親,每分每秒都在想念自己的妹妹,不過想要見到自己的親人,自己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活下來。於是謝春生靠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性格,在臺灣當地做起了小生意。
日子也越過越好,按照正常人的人生軌跡慢慢的結婚生子,時光荏苒,歲月如梭,70年的時間就這樣擦肩而過,謝春生也成為了一個父親,子女們的孝順,讓他潸然淚下,作為兒子,他只能算是個不孝子。
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對於謝春生來說,生命當中沒有比這更好的消息,此時的謝春生已經86歲高齡,分別七十幾年,他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否還在人世,也不知道自己的妹妹現在身處何處。
在他內心深處一直相信,母親和妹妹還在等著他。子女們勸他不要如此長途跋涉,以免發生意外,但謝春生還是義無反顧踏上了回鄉之旅,這是到這麼多年以來唯一的夙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世界上沒有比這一刻更重要了。
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昔日的那個小山村,幾十年的光陰過去,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他沒有找到熟悉的街道,也沒有找到熟悉的背影,當地人感慨於他的孝心,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他的家人。
妹妹還活著,見到妹妹的那一刻,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母親也活著,只不過此刻的她,已經106歲了。跨越半個世紀的相逢,讓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流下了眼淚,也讓這位孤苦等待的母親,留下了眼淚,或許上天,不願意再折磨這可憐的一家人,也許是父親,在冥冥之中保佑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