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集團旗下ita和舒果關停 「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

2020-12-22 贏商網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王品集團旗下在臺灣的 ita(義塔)和舒果餐飲品牌將停業,其中 ita 的全部 4 家門店將全部關閉,而舒果將關閉全部 4 家中的 3 家,留下的臺北復興北路店轉型為 「Su/food」 歐陸輕食。

  生意做的不好,一直虧損,關掉本屬正常,但是卻有人因此質疑其「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我認為不當。實際上,「多品牌戰略」與「選擇關店」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

  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之處。假設你是一個非常喜歡吃水果的消費者,蘋果、梨子、香蕉樣樣都愛,有一天你發現了一種新的水果,它叫榴槤,你很興奮,然後買了一個,吃一口發現榴槤的味道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你扔掉了它。

  這個時候,你會問:吃不同的水果,難道是個錯誤嗎?你不會。你會說,這個味道我不喜歡,太難吃了,所以,我扔了它,以後也再也不吃了。

  類比一下,我們就能明白:

  「多品牌戰略」屬於「吃不同水果」;

  「選擇關店」屬於「榴槤太難吃,不想再吃」。

  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事情。你不能因為「榴槤太難吃,不想再吃」這個事實,去質疑「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

  1、多品牌戰略的最佳模範

  「多品牌戰略」在鄧德隆先生重新翻譯的《定位》一書中,叫「單一品牌戰略」,這是對特勞特先生原本思想最準確的翻譯,其含義是:一個品牌只對應一個品類,並追求成為品類第一。

  馬雲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企業家,他早年閱讀《定位》一書深得其中精要,並運用於阿里巴巴的經營實踐中,成績巨大,我們有目共睹,在我心中,他是「單一品牌戰略」的最佳模範。

  我們看阿里巴巴的創業歷程。

  1999 年杭州湖畔花園,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開創 B2B 電子商務。

  2003 年淘寶正式上線,用免費模式對陣巨頭 eBay,開創 C2C 電子商務。

  同年,為了解決網上支付問題,發布在線支付系統—支付寶。

  接著是天貓、聚划算、全球速賣通、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品牌應運而生。

  定位理論指出,當面對一個新品類機會的時候,最佳做法是用一個新的品牌名,來承載新的機會。馬雲從成立阿里巴巴以來,面對重大機會,都是採用「單一品牌戰略」,如阿里巴巴代表了 B2B,淘寶代表了 C2C,支付寶代表了線上支付。他沒有用一個名字,去承載所有品類機會,這是十分正確的做法。

  王品集團成立於 1990 年,旗下共有 23 個品牌。除最出名的王品牛排外,還有西提牛排、石二鍋等多種品牌和菜系。業務分布於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新加坡等市場。在品牌結構上,王品的「多品牌戰略」毫無疑問是對的,因為王品二字已經在消費者心智中代表了「高檔牛排」,如果用王品的名字,去做低端牛排,或者其他品類,勢必會影響王品二字本身所意味著的價值感。

王品集團旗下品牌

  但近 4 年來,王品集團的營收逐年遞減,從 2014 年的 169.2 億元臺幣下降到 2017 年的 158.1 億元臺幣,毛利也相對應地從 86.4 億元臺幣下降到 78.4 億元臺幣。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企業因為涉足太多品類,已經力不從心,聚焦因此提上日程。

  戰略就是生存之道,戰略中的聚焦原則意味著取捨。那麼,關掉已被市場證明相對優勢不太大的門店,就是正確的戰略選擇。這跟「多品牌戰略」的可行性,毫無關係。如果關店就證明「多品牌戰略」不可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馬雲的成績呢?

  2、關店是過去所做戰略決策的失誤

  真正要質疑的不是「多品牌戰略」,因為「多品牌戰略」是對的。

  我們要提的問題應該是:即將停業的 ita 和舒果兩個品牌為什麼不行了?

  我們換一個問法,讀者會更加明了問題的實質:為什麼臺灣的消費者不選擇 ita 和舒果了?具體的因素極其繁多,但歸根到底是因為競爭。

  王品發言人朱文敏稱這兩類餐廳在臺灣市場的競爭都很激烈。輕食餐廳方面,除了連鎖品牌,臺灣的大街小巷擁有豐富的「個性小店」。

  因此,舒果品牌被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家店,在當地商圈進行消費者調研之後,決定在未來改變素食的定位,加入雞肉、魚肉等食材,以滿足更大眾化的需求。

  其次,即將結業的這 7 家門店大多數位於購物商場裡,受到淡季和旺季的影響,客流並不穩定。經過內部評估,這兩個品牌「沒有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因此關店。

  今天的結果,是此前決策的效果。如果關店是決策的效果,顯然決策者之前的決策是有問題的。在戰場上,將軍的錯誤決策會讓士兵丟掉生命以至於軍心動搖;在市場上,CEO 的錯誤決策會讓公司付出巨大代價,這代價包括大筆的時間、金錢以至於員工對決策層的信任。

  那麼,在決策者判斷是否該進入一個新品類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定位理論給出了四個步驟,雖然簡單,卻是經過 20 多年的錘鍊,才得以總結出來。理解它,對於決策者而言,價值巨大。

  如何給品牌找到定位呢?

  第一步:分析整個外部環境,確定「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步:避開競爭對手在顧客心智中的強勢,或是利用其強勢中蘊含的弱點,確立品牌的優勢位置,即「定位」。

  第三步:為這一定位尋求一個可靠的證明,即「信任狀」;

  第四步:將這一定位整合進企業內部運營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傳播上要有足夠多的資源,以將這一定位植入顧客的心智。

  這就是決策者該有的思考順序,因為這四個步驟發現並保障了顧客選擇你而非競爭對手的理由。認真分析發言人朱文敏的話,你會發現,她在反思新品牌沒有成功的原因時,分別提到了競爭的激烈,主要的競爭對手,以及沒有關掉的那家店的新的定位。

  然而,這些話都是事後的總結,決策失誤已經發生。《孫子兵法》講先勝而後戰,意思是戰略是贏了再打。決策者應該在事先做判斷的時候,嚴格依照定位四步的邏輯,做詳盡的分析,然後再做出決策,以保證判斷為正。事後的總結是有意義的,但是,決策的目標是為了成功,而不是總結失敗經驗。

  3、多品牌戰略的風險

  王品集團的「多品牌戰略」,在「一個品牌對應一個品類」的意義上是正確的戰略,然而,這樣的安排並非沒有風險。

  特勞特先生在《 22 條商規》中提出商戰的 22 條定律,第 22 條即資源定律,其內涵是:市場營銷是一場爭奪顧客認知的遊戲。你需要資金使自己的想法進入潛在顧客的心智中,一旦進入,你也還需要資金使自己的想法繼續留在顧客的心中。

  王品從牛排切入市場,並贏得一席之地,這是它進入其他品類的基礎。王品的風險在於,不斷地進入多品類,儘管品牌結構的規劃是對的,但資源分散的可能性卻逐步加大。

  品類規模有大有小,這意味著市場機會有大有小,戰略就是取捨,就是在不同的機會之間選擇最大的機會,所謂「發現最大化機會,將最大機會價值最大化」是也。

  如果其進入新品類的新品牌,沒有足夠的資金,那麼,新品牌長不大;如果其進入的新品類,分流了資源池,那麼支撐原有品牌所需要的資源必然減少。

  前者,會造成新品牌無法進入心智,在心智中落地生根。後者,則會造成原有品牌沒有足夠的資金繼續擴張。用中國的老話講,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王品固然可以採用「多品牌戰略」進入新品類,但是一定要慎重評估新品類的前景,與自身的實際資源條件,用最穩妥的戰略,構建多品牌矩陣。

  4、開創新品牌的三個重要條件

  開創新品牌的第一個重要條件是定位。

  2017年,王品在臺灣發展了主打烤鴨的享鴨、主打麻辣鍋的青花驕、以越南菜為主的沐越等新品牌。

  2018 年 11 月,董事長陳正輝在年會上公開說,明年會開更多門店,打算新增 1-2 個品牌。2019 年計劃新增 1500 人。

  採用「單一品牌戰略」,啟動多個品牌,不是沒有可能,儘管這對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會提高。但是,不論做什麼品牌,前提條件是,新品牌應該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定位。這個定位會在市場中為品牌開創客戶,將企業內部在產品、人員、還有技術等各方面的投入,轉化成經營業績。

  開創新品牌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錢。

  我們並非在真空地帶經營品牌,信息的有效傳遞有費用存在,換句話說,你需要花錢,利用各種傳播手段,將定位植入消費者心智,並佔據品類第一的位置。

  如羅盤的理論口號「戰略就是做第一」所提示,第一位置是戰略的終極目標。因為,第一,是消費者選擇品牌的最大購買理由。提到火鍋,吃誰家的?海底撈;提到智慧型手機,買誰家的?蘋果;提到涼茶,喝誰家的?加多寶。這就是第一的力量。

  開創新品牌的第三個重要條件是人員。

  有效的定位,需要人來落實。定位決定了人員選用的標準,品牌要儘可能選用那些對定位有感覺的人進入企業。有人問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海底撈以「服務好」出名,服務員的笑容都是怎麼培訓出來的?張勇微笑作答:不會笑的,都被淘汰了,剩下的員工都是會笑的。笑容是服務的一部分,而內心就會笑、有服務意識的員工,正是海底撈所需要的員工。他們應該留在企業,一起為消費者創造獨一無二的服務體驗。

  以上,是開創一個新品牌的三個重要條件。一一分析,王品集團顯然在人員和錢這兩個條件上,問題不大。過去 20 多年間,王品牛排已深入人心,有一定的影響力,服務能力自然具備;同時,資金條件,通過自有現金以及現有品牌背書帶來的融資能力,也好解決。

  唯一不受內部約束的是新品牌的定位。因為,定位存在於外部,而非內部。因此,王品集團繼續進入新領域,定位問題一定是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轉載來自:羅盤戰略定位 李廣宇,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王品集團關停兩品牌七門店,多品牌戰略是否真行得通?
    王品集團表示,「ita」義塔與「舒果」原有門店人員,將安排轉進入其他品牌餐廳繼續服務顧客,相關員工福利、年資、權益,不受任何影響。此外,消費者若持有「ita」義塔與」舒果」紙質或電子商券,可在王品集團其他品牌餐廳折抵使用或退費,王品集團確保消費者權益不受任何影響。
  • 王品集團旗下2個品牌關停:多品牌戰略更考驗決策能力!丨【勺子推薦】
    >Neo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王品集團旗下在臺灣的 ita(義塔)和舒果餐飲品牌將停業,其中 ita 的全部 4 家門店將全部關閉,而舒果將關閉全部 4 家中的 3 家,留下的臺北復興北路店轉型為 「Su/food」 歐陸輕食。
  • 王品集團的多品牌戰略錯了嗎?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王品集團旗下在臺灣的ita(義塔)和舒果餐飲品牌將停業,其中ita的全部4家門店將全部關閉,而舒果將關閉全部4家中的3家,留下的臺北復興北路店轉型為「Su/food」歐陸輕食。(臺灣ita店)生意做的不好,一直虧損,關掉本屬正常,但是卻有人因此質疑其「多品牌戰略」是否可行,我認為不當。實際上,「多品牌戰略」與「選擇關店」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之處。
  • 王品斷尾止血:關閉4家義式品牌餐廳、3家蔬食品牌餐廳
    王品集團為優化集團體質,再度啟動瘦身計畫,昨日宣布自12月中旬起陸續結束集團旗下獲利不佳「ita義塔」義式餐飲品牌4家門市營運,另蔬食品牌「舒果新米蘭疏食」則結束3家門市,僅留下臺北復興北店,並轉型改以《Su/food歐陸輕食》品牌繼績服務消費者。
  • 臺灣王品集團砍掉了兩個品牌,稱沒有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王品集團旗下在臺灣的ita(義塔)和舒果餐飲品牌將停業,其中ita的全部4家門店將全部關閉,而舒果將關閉全部4家中的3家,留下的臺北復興北路店轉型為「Su/food」歐陸輕食。王品集團發言人朱文敏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證實了這一消息,並表示這兩個品牌在臺灣的7家店,將在未來兩個月內陸續結業。首當其衝的是位於臺中的舒果餐廳,將在12月結業。王品集團成立於1993年,旗下共有19個品牌。除最出名的王品牛排外,還有西提牛排、石二鍋等多種品牌和菜系。業務分布於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新加坡等市場。
  • 「高光」子牌鵝夫人被罰 王品集團現多品牌運營弊端
    「高光」子牌鵝夫人被罰 王品集團現多品牌運營弊端來源:聯商網2019-01-23 09:28王品集團旗下「高光」子牌鵝夫人因違規廣告被罰引發廣泛關注,該品牌為王品集團內地市場的主力子牌,因上海莘莊店店連續三年獲得米其林一星推介而被消費者廣泛熟知
  • 王品集團:消費者體驗促成多品牌戰略
    餐飲業企業大多憑藉一個品牌縱橫江湖,然而,來自臺灣的知名餐飲企業王品集團卻打造了15個自創品牌,這些品牌的主軸都是異國餐飲。眾多品牌的推出既是行業發展趨勢驅使,也是王品集團多年努力打造的內部創新生態系統的推動。一言以蔽之,從消費者體驗出發,王品集團建立了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的生態系統,為多品牌戰略的實施打下基礎。
  • 多品牌戰略大轉移:王品集團在臺第14個餐飲品牌開業
    多品牌戰略大轉移:從「精緻異國料理」到「大眾川粵中餐」 創立於1990年的王品集團,是臺灣第一大連鎖餐飲集團、上市公司。王品以西餐料理切入市場,2003年,王品集團在上海開出王品臺塑牛排的中國大陸首店,多年下來已經有中國西餐一哥之稱。
  • 王品改革新動作 旗下餐廳進百貨對抗商圈轉移風險
    王品集團改革有新動作,新任董事長陳正輝,日前委由舒果副總李叔翰負責籌劃,推動王品旗下餐廳全部「前進百貨」,力抗商圈移轉的風險。  李叔翰指出,商圈會隨時間更迭而移轉,這對全臺餐飲總店家數295家的王品集團來說是個風險,人潮一旦流失了,絕對會衝擊餐廳業績。為了降低此一風險,王品已陸續實驗將旗下餐廳,例如聚火鍋等開進百貨,如今將擴大至全品牌皆適用。
  • 王品董事長陳正輝:與收益相比,我更關注這兩個核心
    自1993年在臺灣創立,2003年進入大陸市場以來,誕生在王品旗下的品牌多不勝數,目前經營的仍有27個,共427家直營門店。其中大陸有王品牛排、西堤牛排、鵝夫人等9個品牌,150家門店。  去年年底,王品臺灣主動關閉了旗下表現不佳的義塔和舒果兩個品牌,共7家門店,關店損失近2000萬,被人質疑是其「多品牌」策略失靈的表現。
  • 王品繼續多品牌戰略,中餐新品牌享鴨今日開門營業
    今日,王品集團新創的中式餐飲品牌享鴨,位於臺北頂好商圈的首店正式運營。享鴨主打一鴨多吃,以一鴨多吃的櫻桃烤鴨為主,搭配跨菜系的中式菜餚。此外,為了烤出香酥脆的鴨皮,享鴨還借鑑王品大陸品牌鵝夫人,設置了可控制溫度與溼度的風乾室和太空爐等。享鴨是是王品集團臺灣事業群旗下第21個餐飲品牌,也是王品繼代理新加坡米其林星餐廳莆田,及自創麻辣燙品牌麻佬大與麻辣鍋品牌青花驕後的在臺的第4中式餐飲品牌。
  • 王品集團主席陳正輝:「多品牌策略」深耕大陸市場
    臺灣餐飲界的旗艦王品集團計劃在2020年開1000家店,規模大約是現在的2.5倍。而中國內地是整個計劃的重心。  王品集團董事主席陳正輝直言奉行「多品牌策略」是因為臺灣市場比較小,無法以一個品牌大規模的開店。但是,自從10年前王品集團進入內地後,巨大的內地市場,讓陳正輝看到了大規模開店的可能性。
  • 布局線上、重視年輕消費者,王品集團多品牌戰略差異化競爭
    王品集團大陸事業群營運長趙廣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經歷了年初的餐飲業低谷後,從二季度開始該公司的數據都有不錯的增長。其中,西餐事業群的兩個品牌(王品和西提)恢復速度是最快的,而且相比去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今年新開設的外賣業務也成為集團銷售數據提升的新動能。
  • 多品牌策略 王品集團差異化經營奏功
    成功的定位策略,將使品牌與眾不同。臺灣餐飲服務業龍頭王品集團,採多品牌策略闖蕩市場,旗下共有九個品牌,但各有市場定位與區隔,各自專注地經營其目標消費群,得以稱霸市場。  品牌放對位置,才能擄獲消費大眾的心。王品集團平均每兩年開創新品牌,董事長戴勝益提出17字箴言:「客觀化的定位,差異化的優越性,焦點深耕。」清楚明訂集團創新品牌的定位發展策略脈絡。
  • 王品:被逼出來的多品牌戰略 令人發毛的內部管理制度
    王品集團創立於1990年,以經營西餐為主,擁有包括王品、西堤牛排、陶板屋等十多個知名品牌,是臺灣地區第一大餐飲連鎖集團,2013年營業額近30億元人民幣。在服務性行業,創立多品牌的公司很少見。就餐飲業而言,全球最大的公司麥當勞只賣一個品牌的產品,另一個餐飲巨無霸百勝,旗下的全球品牌不過肯德基、必勝客和塔可鍾三個,而且統統是通過併購獲得。
  • 逆流而上的王品集團,底氣在哪裡?
    隨著疫情防控相對穩定和各行業復工復產推進,餐飲業消費正在逐漸復甦中,但到目前為止整體恢復只達到了去年同期的6~7成,有一家餐飲企業卻迅速恢復了增長,至五月底90%的門店營業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成,這家企業就是一直以來因多品牌戰略飽受爭議的王品集團。
  • 逆流而上的王品集團 底氣在哪裡
    隨著疫情防控相對穩定和各行業復工復產推進,餐飲業消費正在逐漸復甦中,但到目前為止整體恢復只達到了去年同期的6~7成,有一家餐飲企業卻迅速恢復了增長,至五月底90%的門店營業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成,這家企業就是一直以來因多品牌戰略飽受爭議的王品集團。
  • 王品集團又添川菜品牌 -- 就是川
    上海2018年12月29日電 /美通社/ -- 12月23日在上海陸家嘴中心,具有25年多品牌基因的王品集團又添川菜新品牌 -- 就是川。該品牌是王品繼蜀三味之後開出的第二個川菜品牌。
  • 陳正輝:王品集團的野心
    王品在大陸發展策略:深耕每個品牌  鳳凰網:在臺灣王品有11個品牌,請問在大陸王品有多少個品牌呢?  陳正輝:我們現在發展有4個品牌,加上一個合資品牌,一共有5個品牌。實際上中國市場非常大,為什麼品牌不需要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