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前一期,我們介紹了太陽系第二大的行星土星「專題-行星」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木星(Jupiter)這一期,我們繼續向外航行,來看看那做「翻滾」運動的天王星(Uranus)。
天王星(Uranus)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
命名:天王星(Uranus)的名字是以古希臘原始神靈天空之神Uranus(古希臘語:Οραν,羅馬語:「Ouranós[oranós]」),意為「天空」或「天堂 」)所命名,他是古希臘的首要神靈,他與大地母親蓋亞(Gaia)生下後來的泰坦巨神。是大多數希臘神靈的祖父,他同時又是以太( Aether)與大地母親Gaia的後代。由於Uranus是希臘神話中的掌管天空之神,在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天王星」。
圖片版權(Par Antigone059 — Travail personnel, CC BY-SA 3.0)
數據:天王星的半徑有25,362公裡,是地球的4倍。 如果把地球比作網球,那麼天王星就和籃球一樣大。天王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9億公裡,約19.8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陽光到達天王星大約需要2小時40分鐘。天王星是外太陽系中的兩個冰巨星之一。 天王星的質量至少有80%是由高密度的「冰」質流體(水,甲烷和氨)組成,位於小型巖石核心上方。 由於高壓等原因,在星核附近的溫度可達4,982攝氏度,然而大氣的溫度卻只有-224.2攝氏度。天王星的大氣主要是由氫氣和氦氣組成,還有少量的甲烷和微量的水和氨氣。在天王星上,風速可達每小時900多公裡。風在赤道逆行,吹向天王星自轉的相反方向。但在靠近兩極的地方,風向又會和天王星的自轉方向相同。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STScI)
時間:天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7小時。因為它距離太陽太過遙遠,致使它的公轉周期長達84個地球年,約30687個地球日。在太陽系形成早期,起碼有著地球大小的星體撞擊過天王星,使得其旋轉軸相對於它的黃道面(它繞太陽公轉的平面)呈97.77度的夾角(地球23.4度),它幾乎是在它公轉軌道上向前「滾動」,如此大的夾角導致了它有著極端的季節變化,單個季節的長度可達21年。
衛星和星環:目前已知天王星有27顆天然衛星,這些衛星的名稱都出自莎士比亞和蒲柏的歌劇。五顆主要衛星的名稱是「米蘭達」( Miranda)、「艾瑞爾」( Ariel)、「烏姆柏裡厄爾」(Umbriel)、「泰坦尼亞」(Titania)和「歐貝隆」(Oberon)。天王星和土星一樣有著複雜的星環系統,目前已知的星環有13圈,而且它的星環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層有9環,外層有4環。內圈的環呈暗紅色和灰色,主要是由星體塵埃構成。外圈的環呈淡藍色,就和土星的E環類似。關於外環顏色是藍色的一個假說是,它由來自天衛二十六(Mab)的細小冰微粒組成,因此能散射足夠多的藍光。
圖片版權(Courtesy NASA/JPL-Caltech.)
探索:在1986年,NASA的旅行者2號拜訪了天王星。這是人類唯一一次近距離對於天王星進行觀測和科學探查,並且目前也還沒有新的探測計劃。旅行者2號在1977年發射,於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距離近達81,500公裡。
好了,對於天王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
#太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