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什麼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統領地位?

2021-02-07 人民論壇網

思響哥薦

中國之「治」的重點在「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一個突出的亮點是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將黨的領導制度作為國家根本領導制度。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張峰刊發在《人民論壇》的最新文章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黨的領導制度作為國家根本領導制度,在黨的領導制度化建設上具有新的裡程碑意義。

那麼,領導幹部該如何理解黨的領導制度的深刻內涵?一起來看!

01

黨的領導制度是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中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從哪裡克隆來的,也不是亦步亦趨效仿別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自然形成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中確立和鞏固的。黨的領導制度是順應黨的領導地位的客觀存在,在不斷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

黨的領導制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得以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充當領導者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先後建立起黨領導的工農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政權。

黨的領導是一元化的領導。1943年,毛澤東同志指出:「實行一元化的領導很重要,要建立領導核心,反對『一國三公』。」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從局部執政到掌握全國政權,建立起新民主主義政權,工人階級通過自己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對國家及其政府的領導。1954年制定的憲法肯定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的領導地位,正式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融入國家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7年,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同志提出六條政治標準,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

在黨的領導下,克服了國民經濟發生的嚴重困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偉大成績。總結黨的領導歷史經驗,196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文化大革命」時期儘管發生嚴重曲折,黨的領導地位始終是存在的,並且成為我們黨能夠依靠自身力量糾正錯誤的根本原因。

黨的領導制度在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得以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同志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新課題,指出:「我們要改善黨的領導,除了改善黨的組織狀況以外,還要改善黨的領導工作狀況,改善黨的領導制度。」第一次明確提出「黨的領導制度」概念。

黨的領導制度改革,是為了加強黨的領導,是為了改進黨的領導,使黨的領導更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同志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核心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在鄧小平同志看來,領導制度問題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具有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的決定性意義,由此他提出實現包括黨的領導制度在內的制度現代化的新設想。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修改憲法,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序言,從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層面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制度。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明確了實現黨的領導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含義:「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黨的領導制度在新時代繼續推進的偉大革命中得以加強和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繼續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不斷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從而也使黨的領導制度得到全面加強和完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這一國家制度體系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要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

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要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通過一系列重要舉措,完善能夠保證黨全面實施領導的制度安排,構建起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並朝著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

02

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根本領導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居於統領地位

在國家制度體系中,根本制度最重要,是其他各項制度之根、之本。黨的領導制度就屬於這樣的根本領導制度。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第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

把黨的領導制度列為國家根本領導制度,是依據憲法提出來的。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總綱第一條第二款「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後增寫「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是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的重大舉措。

在憲法中將關於我國國家根本制度的條款載入黨的領導,表明了黨的領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實現了黨的領導制度與國家根本制度的有機銜接,確認了黨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這也是將黨的領導制度上升為國家根本領導制度最重要的憲法依據,是黨依憲執政的重要體現。對這一點,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

黨的領導制度作為國家根本領導制度,也是依據黨的核心作用實際而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中國共產黨,哪有社會主義中國?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體地說,主要是黨的領導與四個方面的關係:

首先,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我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正在推進的偉大事業。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引領,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完善黨的領導制度。

其次,黨的領導與國情的關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在這樣一個近14億人口的國家裡,沒有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要實現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團結統一是不可想像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古人講「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在當代中國,沒有黨的領導,這個是做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要堅持黨的領導制度,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再次,黨的領導與歷史成就的關係。黨的領導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長期執政,這是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昭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更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黨的領導制度,是尊重歷史的必然結果。

最後,黨的領導與未來前途的關係。經過長期奮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不知要爬多少坡、過多少坎、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克服多少艱難險阻。應對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關鍵在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是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03

黨的領導制度是一個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能夠發揮綜合性效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一個重大的制度創新。黨的領導制度只有成為一種健全的體系,發揮各個具體制度的作用,才能產生綜合性效應,彰顯其獨特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我們的最大制度優勢。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環節落實和體現。」為此就要建立健全黨的領導的各項具體制度,主要是六個方面的制度。

一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這是黨的思想建設方面的制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目前在全黨開展的主題教育的名稱,對於推動全黨恪守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不懈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使這一主題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就有必要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

二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這是黨的政治建設方面的制度。黨的政治建設屬於黨的根本性建設,對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建立這方面的制度,要緊緊圍繞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一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以黨章為根本依據,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不斷完善保障「兩個維護」的制度機制。

三是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這是為實施黨對國家各方面各環節全面有效的領導的工作制度。包括健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重大工作的體制機制,完善地方黨委、黨組、黨的工作機關實施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國有企業黨委(黨組)和基層黨組織發揮領導作用的制度規定;健全黨對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協商機構、司法機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國有企業、高等學校等實施領導的制度規定。

四是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這是黨的作風建設方面的制度,目的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形成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長效機制,需要建立健全這方面的各項制度。

五是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這是黨的能力建設方面的制度。既要本領過硬,也要本領高強,是我們黨領導近十四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必備的素質。十九屆四中全會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八個本領即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的基礎上,增加增強鬥爭本領。這些本領的提高,需要靠制度來保障。

六是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這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高解決自身問題能力的制度。全面從嚴治黨,要真正做到要求嚴、措施嚴、對上嚴、對下嚴、對事嚴、對人嚴,抓思想從嚴,抓管黨從嚴,抓執紀從嚴,抓治吏從嚴,抓作風從嚴,抓反腐從嚴。為此就要把這些方面從嚴要求制度化為具體的制度性規定,並且強化制度的執行力,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執行沒有例外,杜絕「破窗效應」,防止「制度虛化」,以從嚴的制度實現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選自 | 《人民論壇》11月上

原標題 | 黨的領導制度是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謝帥

原文美編 | 李祥峰

歡迎關注

2019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

相關焦點

  • 深刻認識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中的統領地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
    隨著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斷發展,黨的領導制度在我國國家制度中的統領地位將得到更好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將得到更好發揮。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中的統領地位,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
  • 黨的領導制度是居於統領地位的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的制度體系,這個制度體系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黨的領導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居於統領地位,是我們取得一切成功的重要法寶,我們要切實地堅持好、落實好、維護好這一制度。
  • 堅持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中國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集中體現。但疫情防控並沒有完全結束,後疫情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將更加艱巨,國家治理將面臨著更加複雜棘手的局面。基於此,要堅持人民在國家治理的主體地位,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激發出強大的制度優勢。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2020年1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章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言書。
  • ...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章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言書。
  • 正確理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對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能作並列式的簡單理解,而應從歷史維度、結構維度、價值維度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把握與深入闡發。這一最大優勢統領各方面的優勢,沒有這一優勢,其他優勢都談不上。其次,制度的發展優勢。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 一文讀懂:新時代我國提高治理能力的三重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有助於預見風險。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識先導和基礎條件。
  •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基本概況!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1、國家治理的探索與發展(1)毛澤東主席的探索和錯誤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就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什麼是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什麼鄧小平同志要強調「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才行?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這一顯著優勢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也體現出這一制度強大持久的生命力,這一制度保障我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蹟。
  • 王利明 | 民法典: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保障 | 中外法學202004
    【作者】 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來源】北大法寶法學期刊庫《中外法學》2020年第4期(文末附本期期刊要目)。因篇幅較長,已略去原文注釋。  內容提要:民法在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和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國家「治理體系」 |Catchphrase |chinadaily.com.cn
    十八屆三中全會雙語辭典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12日在北京閉幕,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領導小組除了經濟改革方面的職責以外,還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改革。
  • 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言書。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抓好抓實。  下面,我代表中央政治局,就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講幾點意見。
  • 王帥一:「無法」之訟:傳統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田土細故
    也就是說,人們追求的是有法而不需要使用的境界,相反,即使大家都在學法用法,但卻無法遏制違法與犯罪,這不是一種最好的治理狀態。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古人是在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將刑法的本末之別說清楚,其興趣並非學術式地辨析每一個詞的精準含義,進行純粹的學術探討。古書(尤其是史書)中論述禮教法刑,意在闡述如何治理國家,告訴人們什麼才是更好的治理方式。
  •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一論斷,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握的正確方向。
  • 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
    核心閱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黨的領導下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主要途徑和制度載體,能夠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和國家治理中得到全面貫徹、充分體現和有效執行。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範作用。當前,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須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
  • 強化四個意識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首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的「四為服務」,真正實現教育方向同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未來目標聯繫在一起。要堅持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提高黨在高校改革發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能力,形成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在治理理念與價值定位層面,當前大學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是治理理念相對陳舊,突出表現為法治理念的滯後。在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落實大學法治理念是關鍵。但在實踐中,「人治」先於「法治」的慣性思維在一些大學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習慣於使用行政管理手段推進各項事務,校內的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權威性和實效性不高,使得依法辦學、依章治校的治理目標難以實現。
  • 深讀|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主題,為全黨確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這一宏偉戰略,一方面的重點在於完善國家制度,另一方面的重點在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標示出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大勢,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