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鄰裡關係調查:主動向鄰居求助的僅有一成

2020-12-22 荊楚網

  核心提示:「一牆之隔不往來,擦肩而過不搭話」,有人說,這是當今城市鄰裡關係淡漠的真實寫照。你和鄰居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遇到困難時,你會向鄰居求助嗎?

 

  圖為:吳女士向劉婆婆表達謝意 記者程銘攝

  楚天都市報訊  幾天前,家住江岸區德才裡的吳女士提著一隻裝滿土雞蛋的紙箱,送給了樓上的鄰居劉婆婆,以感謝她在年邁姑媽忘帶鑰匙外出期間的細心照顧。平日裡,這位熱心的婆婆還時常提醒他們注意關好門窗,見面也是笑意盈盈,讓吳女士心存感激。

  記者採訪發現,當天吳太婆進不了門,獨自在街頭轉悠了很久,但她並沒有想到向鄰居求助。不過,附近的街坊紛紛對記者表示,要是他們了解情況,一定都會樂意幫助吳太婆。

  遇到困難時,你會不會向鄰居求助?現今的鄰裡關係有多遠?本報記者日前在街頭進行了隨機調查採訪,過半受訪者認為,只要鄰居求助,自己肯定會提供幫助,但實際上,表示遇到困難會主動向鄰居求助的市民卻只有11%。

  【鄰裡故事】

  外出太婆忘帶鑰匙急得滿街轉

  有鄰居端來板凳買來點心 有的表示「可以敲開我家門」

  50個碼得整整齊齊的土雞蛋,是吳女士從紅安老家精心挑選的一份特殊禮物。幾天前,她將姑媽吳太婆送回老家,回城前特意收集了親戚家中最新鮮的土雞蛋,放進一隻裝滿稻穀殼的紙箱帶回了武漢。

  「這都是自家養的土雞下的蛋,是份心意」,這箱雞蛋是她為熱心鄰居劉婆婆準備的,以感謝前不久劉婆婆對姑媽的照顧。

  吳女士與丈夫樊先生住在江岸區德才裡,在漢口球場街開了一家建材店。去年冬天,吳女士的姑媽、76歲的吳太婆生了一場病,因其膝下並無子女,吳女士便將姑媽從老家接來武漢看病、照顧。由於吳太婆有輕微的老年痴呆症,她與丈夫中午就會回家一趟為姑媽送飯,時不時還會打電話回家問問情況。

  今年2月的一天,吳太婆獨自外出,卻忘記了帶鑰匙。在發現進不了家門後,太婆來到大街上,滿街央人幫她開鎖,路人不明就裡紛紛避開。家住吳女士樓上的劉婆婆那時正巧路過,急忙上前詢問。吳太婆一邊講,一邊比劃,原來,她下樓買東西,卻忘了拿鑰匙,被關在家門外。劉婆婆想到馬上打電話給吳女士,但吳太婆卻無法記全侄女的電話號碼。

  劉婆婆一路小跑,趕到社區警務室詢問,但工作人員發現未登記吳女士的信息。看著吳太婆茫然無措地坐在樓下,劉婆婆擔心她走失,便端來小凳,扶著太婆坐下,與她聊起天來。吳太婆喊「餓了」,劉婆婆就買來麵包讓她吃。等了兩個多小時後,吳女士夫婦終於回家了。

  吳女士說,那天下午,她給家中打過幾次電話,卻沒人接,由於擔心姑媽,立刻與丈夫趕回家裡。當看到樓上的劉婆婆帶著姑媽坐在門口,那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吳女士記得,他們2008年剛搬來時,劉婆婆便提醒他們,關好門窗,小心小偷,「當時覺得這個婆婆人蠻好」。平日裡很少和鄰居打招呼的他們,遇到劉婆婆也常常回以笑臉。那天后,劉婆婆提出,吳女士夫婦倆將號碼留給她,「要是以後看到太婆怎麼了,好儘快通知你們」。如今,吳女士的電話號碼還記在劉婆婆家的掛曆上。

  而記者採訪時,吳太婆的隔壁鄰居周爹爹也表示,太婆當時其實不用那麼無助,要是敲開了他家的門,他也一定會留她在家等回親人。

  病重孤寡老人臨終擔心身後事

  與街坊鄰居交往甚少 害怕去世後無人知曉

  袁永瑄老人去世時69歲,是位獨居老人。今年清明節前兩周,老人走了,最後一次去醫院搶救前,老人找到社區書記胡黎華。胡黎華有幾分心酸:「他悄悄跟我說,怕一個人死在屋裡,沒人管。」

  袁永瑄的妻子早年與他離婚後嫁到臺灣,他們的獨生子也因車禍去世,他便開始了獨自一人的生活。大約5年前,老人離開了原籍地,來到花樓社區中央榮御一期租住。因為患有哮喘病,不常出門活動,加上一期新房租戶也多,這位老人在新社區幾乎沒有熟人。

  今年春節過後,社區群幹對轄區老人定期上門問候時,發現老人身體狀況急轉直下,送去醫院,診斷為嚴重的慢阻肺。緊接著,老人的病情惡化,他開始出現全身水腫的併發症,因為躺下後呼吸不暢,只能終日裹著被子在沙發上坐著。

  老人就是在這個時候對胡黎華說,擔心一個人死在家裡了,他說曾經看過這樣的新聞,說是有獨居老人死在家裡許多天後才被人發現。胡黎華說,當時聽到老人說這些,心裡蠻酸,安慰說:「這年頭癌症都能治,這點小病算什麼。」

  老人很少與鄰居交往,更不要說遇到困難求助,他自己是租戶,總覺得融入不了這個街坊圈子。他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擺著兒子和前妻的照片。「他還是怕孤單」,社區安保隊吳明健隊長說。令人欣慰的是,老人走的時候,社區工作人員一直守在身邊。

  【問卷調查】

  遇到困難,你首先會想到誰?你希望鄰裡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記者兵分數路在街頭展開了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720份。

  鄰裡很少交往12%

  根本沒有交往12%

  「點頭問好」50%

  70%希望睦鄰互助

  11%主動尋求幫助

  40%受訪者只和3戶以下的鄰居打過招呼

  逾七成受訪者鄰裡交往止步於點頭問好

  調查中,表示和鄰居很少交往和根本沒有交往的市民,分別佔12%。選擇「點頭問好」作為交往方式的則高達50%。這意味著,74%的鄰居關係止步於「點頭之交」。這些人不乏在小區住了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老居民。

  而有去鄰居家串門經歷的居民佔19%,更進一步能幫忙照看家的只有6%。選擇「其他」交往方式的有約1%,其中有人註明了通過網絡與鄰居交往。

  江小姐在武昌水陸街居住了13年,經歷了她的整個高中到大學,再到工作、結婚階段,但是到現在為止,她都和鄰居不太熟。在樓道裡,遇見了和善的面孔便乖巧地笑一下,若是對方沒有想打招呼,她也就低頭走過了。

  像江小姐這樣與鄰居不遠不近的相處態度,代表了大多數人。在另一個選項中,認為自己的鄰裡關係「一般」的佔到65%,只有27%的受訪者認為鄰裡關係「融洽」,還有8%表示鄰裡關係「不好」。近四成受訪者,只和3戶以下的鄰居打過招呼。

  七成人希望睦鄰互助 但僅一成願向鄰居求助

  調查中,對於「您希望的鄰裡關係是什麼」的問題,70%的居民都希望鄰裡之間應該保持聯繫,平時營造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氛圍。但實際上,在回答「遇到困難時,您是否會向鄰居請求幫忙」的問題時,只有11%的受訪者選擇了會主動向鄰居求助。

  武昌和安街的尹先生在小區居住了近10年。前不久,尹先生發現家中的天花板上有水跡,懷疑樓上漏水,但他並未找鄰居,而是直接找到居委會。記者調查發現,在遇到困難後,大部分居民寧願選擇找物業、居委會等,「曲折」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願直接走進鄰居家中。

  那麼,對於「鄰居們的求助,您是什麼態度」,過半受訪者稱,只要鄰居求助,自己肯定會提供幫助。

  【記者走訪】

  老社區居民親如家人 新社區鄰居鮮有交流

  老舊小區 上下住戶基本相熟

  左桂芳女士在華中社區住了大半輩子,左鄰右舍熟得跟自家人似的。她家的備用鑰匙就常年放在對門汪女士家。「我家的門總是會自己關,乾脆就放把鑰匙在隔壁,方便又省心。」左桂芳所在的華中社區是個地道的老社區,所有樓棟建於1996年以前,「住了這麼多年,對方什麼性格,什麼品行,還不了解?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轄區貫中裡更是有80多年歷史,裡面不少住戶打小就認識,天氣好的時候,老人都聚在小巷子裡曬太陽,摘菜、打毛衣、聊天,小朋友則可以在巷子裡奔跑玩耍,不用擔心會走丟,一條巷子的老人都是他們的爺爺奶奶。

  新型小區 大小事情都找物業

  4年前,黃女士從積玉橋搬到水岸星城,由於忙於工作,她與鄰居基本上沒有交流。自家樓上的住戶,是黃女士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鄰居。

  去年下半年,樓上住戶敲開了黃女士的家門,想查看自家的彎管是否堵塞。兩人自此互相結識,但交流也並不多。

  黃女士說,小區有正規的物業,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基本上可以找物業協調解決,認不認識鄰居,對生活沒有什麼影響。

  搬家19年 想起的還是老鄰居

  陳女士的家住漢陽北城巷,1995年因房屋拆遷還建至此。居住19年,年過六旬的陳女士也只跟一家鄰居較為熟識,而她跟這名鄰居熟悉的原因,是兩家共用一個陽臺,陳女士得經過鄰居家門口才能回到自己家。

  陳女士很無奈:「搬家之後,鄰裡之間互相比較提防,彼此碰到點個頭就算不錯了。」她很懷念小時候的鄰裡關係,她們那時住在漢陽鍾家村一棟五層樓裡,大家經濟條件不好,恰恰是這樣,反而讓鄰裡之間更加團結。在她印象中,每逢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家家戶戶必須要捧場。誰家包個餃子、蒸個饅頭了,也要給大夥分一分。那時的街坊都是互相攙扶著、幫襯著過日子,感覺跟一家人似的。

  後來房子拆了,陳女士一家搬到北城巷。提到鄰裡關係,她最先想到的還是老鄰居們。

  【回音壁】

  你與鄰居交往多嗎?你認為影響鄰裡關係的原因有哪些?對於如何與街坊們相處,你有什麼看法和建議,請告訴我們,聯繫方式:電話027-88567296,027-88567303。

  記者李慶 李菡 李力力 劉晨瑋 實習生張曉強 餘聰 王景康 劉興璀

相關焦點

  • 西安街頭髮放「鄰裡關係小調查」問卷 年紀越大鄰裡關係越和睦
    日前,華商報記者走上街頭,隨機向市民和遊客發出共計100份鄰裡關係調查問卷,回收率100%。記者從這100個樣本裡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  近8成被調查者認為集體活動有利於加強鄰裡關係  這份問卷共計17個問題,除了第一個性別問題,其他包括「您與鄰居相互幫忙過嗎?」「您認為導致鄰居之間冷漠相待的原因是什麼?」「您認為哪些方式有助於加強鄰裡間溝通?」
  • 「和睦鄰裡節」推動城市和諧鄰裡關係
    (11月11日中國文明網)    可以說,一年一度的「和睦鄰裡節」已經成為了寧波的文化品牌,不僅在文明城市創建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也推動了和諧城市鄰裡關係的建設。鄰裡之間相互守望、互幫互助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碰上「奇葩」鄰居該怎麼處?鄰裡之間也有容忍義務
    如果被告逾期不主動履行判決內容,法院將案件訴訟情況及書面道歉的內容在原告所在小區範圍內予以粘貼公布。&nbsp&nbsp&nbsp&nbsp賈先生住在北京市中心東城區一處平房大雜院內,有一天發現自家後窗外冒出了一片青翠的竹子。原來,他家的鄰居萬女士為了美化自家的環境,在院子裡種上了十幾棵竹子,輕風一吹,竹子搖曳多姿的景觀令萬女士一家非常愉悅。
  • 良好的鄰裡關係,有助於幼升小入戶調查
    昨天幼升小報名剛結束,晚八點半接到老師電話,說28號上午八點半要做入學前的入戶調查,請父母一方和孩子在家等待。今天上午八點半兩位老師如約而至,整個調查過程也就10多分鐘,並沒有遇到升學群裡家長們說的查看孩子房間、衣物、洗漱用品這麼細緻的事項。
  • 如何和鄰居搞好關係?怎樣處好鄰裡關係?
       鄰裡關係很重要,處理的好,大家可以和睦相處,處理不好會搞得雞犬不寧。常言道,遠親比不上近鄰。你上班去了,家裡有了事情,能找的也就是鄰居。你出門在外,們忘記鎖門,也只好求助鄰居代為查看。那麼,處理鄰裡關係 要注意什麼事項,怎樣才能搞好鄰裡關係呢?
  • 因鄰裡糾紛,樓下鄰居安裝震樓器,鄰居噪音侵權,應當如何維權?
    浙江杭州的陳女士最近遇到了一件鬧心事,她家樓下鄰居裝了個震樓器,每天晚上製造噪音,嚴重影響了陳女士的家庭正常生活。陳女士不堪其擾,在網上發帖求助。對於這種情況,陳女士該如何維權呢?【律師點評】本案涉及到上下樓鄰居之間的相鄰權問題。陳女士與樓下住戶為上下樓的鄰居,雙方應當按照誠信原則行使權利,正確處理相鄰關係,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 2020上海青浦高三二模作文解讀:如何關照疫情下的鄰裡關係
    原題呈現——試題以「以鄰為壑」和「遠親不如近鄰」之說,引出了「鄰」,強調了「鄰」的普遍性,從而引出「鄰裡關係」,把「鄰裡關係」上升到了社會關係,最後拋出問題:如何認識和處理「鄰裡關係」!上海青浦這道作文,切入的角度是很親民的。誰沒有鄰居?誰都不是孤島。
  • 安進秋:讓農村鄰裡關係互相熟絡起來
    這種鄰裡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過去往往出現在我國城市,可目前在一些農村,猜疑嫉妒、背後議論人,開玩笑,曾經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鄰裡關係被冷若冰霜,被形同陌路的鄰裡現狀所替代,甚至在一些農戶的房前屋後中所出現的鄰裡矛盾卻在越來越頻繁的發生:一堆柴禾擺放位置的不當、一輛汽車停在了鄰居的門前,沒有按規定區域停放、深夜自家物品擺放造成的聲音過大等一些小事,因為無法正常溝通,成為鄰裡之間「罵戰」的導火索。
  • 引導女兒和諧鄰裡關係,幫助女兒融入社會生活
    常常向女兒談起鄰居李奶奶幫忙照料她的往事,目的就是要運用這個鮮活的事例,來引導女兒明白什麼是「遠親不如近鄰」及如何來搞好鄰裡關係,充分發揮生活事例的家教作用。這天我又創造機會讓女兒說說《孔融讓梨》的故事。
  • 記者調查103位居民 78人表示與鄰居互不來往
    12月18日,記者兵分兩路選擇不用地點進行探訪,並且通過各種途徑詢問到103位居民 ,其中78人表示與鄰居互不來往,佔到總數75.7% ;只有22.3%的居民稱與鄰居關係親近,剩下2人和鄰居關係只停留在「打個招呼」的層面。「我們還是願意去敲開鄰居家門問聲好的,但不知道對方態度如何也就放棄。」調查中,像市民王凱這樣有意向和鄰居建立好關係的不在少數,大約佔到一半以上。
  • 男子酒後殺死女鄰居,鄰裡矛盾再引熱議
    鄰裡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這將有助於促進鄰裡關係。因為家裡有事,鄰居可以幫你,那些遠房親戚也幫不了你。只要鄰居們相處得好,他們就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有時候當你家裡有困難時,你可以向鄰居借東西。主要是為了緩解暫時的焦慮。你買了東西後,你可以再給你的鄰居多一點。這種關係在村裡也有發生。畢竟,在城市裡,甚至不知道誰住在對面的門。
  • 萬家宴,鄰裡情——武漢百步亭社區裡的小年
    新華社武漢1月29日電(記者李勁峰、王斯班)蘿蔔和紅薯做成的「喜迎天蓬」菜、粉絲生薑和豆米擺出瀑布綠草的「綠水青山」菜,一道道家常菜、創意菜,造型各異,融入社區居民的心語和祝願;一群群志願者、「家裡人」,和睦團圓,化為鄰裡相守的笑容與親情。
  • 祖孫雙亡的人倫悲劇呼喚新型鄰裡關係
    6月23日,西安城北一小區發生悲劇,一對夫婦外出回來,打開門後發現,母親和1歲多的女兒均已經死亡。25日下午,記者前往事發小區,知情業主說,當天上午,兩口子回來,開門發現這一幕後,就在門口大聲呼喊。「兩口子可能是去旅遊了,去了外地,大概有一周時間。」
  • 如何維持和諧的鄰裡關係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腳」想著高高興興就好,但是偶爾也會與鄰裡有些摩擦,有了摩擦後是相互都心裡一團小火蹭蹭冒,見面不是冷漠以待就是唇槍口戰,以後和諧的相處就很難維持,各自心裡也不好過。那麼我們如何去維持和諧的鄰裡關係呢,妮妮給大家談談自己的經驗現在的農村裡,狗已經成了普遍存在的小動物了,當然城市裡寵物狗也有。但是農村裡的狗可是很兇的,有的會咬人,當鄰居的狗遇見作為鄰居的你,它感覺的不是親切而是你要入侵它的地盤,它就會嘶吼著,有的甚至去咬你。狗咬了你,你心裡是不是很不平啊,這狗是他家的,對這狗的主人也來了點怨恨。
  • 海鹽首個「好鄰居168社區鄰裡中心」正式運營
    作為海鹽縣社會管理的一項創新舉措,近日,「好鄰居168社區鄰裡中心」在常秀景苑安置小區正式運營,輻射周邊4個小區,為3000多戶居民提供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閒」的「一站式」服務,這是「好鄰居168社區鄰裡中心」首個落地項目,開啟了海鹽縣社區商業的新模式。
  • 在加拿大遇到鄰裡糾紛怎麼辦?
    動物問題寵物有噪音→向地方政府舉報寵物咬人了→立即報警沒有及時清理寵物的糞便→向地方政府舉報,對方可能被罰款在後院養了一大堆動物→市政府對於後院可以飼養的動物種類和數量有相關規定,如果你發現鄰居違規了,可以舉報。
  • 一男子在醉酒之後殺害女鄰居,現場畫面非常恐怖,警方已介入調查
    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真的是一點都沒有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真正能幫助的還是自己的鄰居。畢竟自己的鄰居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天天見面,兩家相處的時間久了之後,大家也漸漸的熟悉了,經常也是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送一些溫暖,鄰裡之間相處的也是非常的愉快。
  • 因鄰裡糾紛,男子帶著一家人拿著斧頭,對著鄰居一頓亂砍
    因鄰裡糾紛,男子帶著一家人拿著斧頭,對著鄰居一頓亂砍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是距離最近的,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是最先能來提供幫助的,而親戚之間,就算關係再好,離得遠遇到緊急的事情,還是靠不住,鄰裡之間能夠處好關係,必然對自己有好處,但是有很多人就是看不到這一點,總是害怕自己被鄰居給沾光了,總害怕自己吃虧了,甚至為了一點點利益,對其大打出手
  • 一位年輕媽媽網上求助:「樓下鄰居裝了震樓神器,我該怎麼辦?」
    一位年輕媽媽網上發帖求助:「樓下鄰居裝了震樓神器,每天晚上從8點多一直震到凌晨1點,我該怎麼辦?」原來這位年輕媽媽有一個3歲的兒子,活潑好動,喜歡扔東西和在家裡跑來跑去。有一天樓下鄰居來敲門說她家太吵了,影響了他們休息,讓她家安靜點。
  • 處世之道:平時和鄰居,一定要搞好關係
    在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鄰裡關係有著普遍的意義,雖然人們都處於鋼筋水泥的樓房裡,往來較少。但是同一鄰居的小區裡在社會生活中還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組成的部分。遠不如鄰居來的迅速這句話道出了鄰裡之間友好相處的重要性。鄰裡關係若處的好,有時勝過親戚關係,他是我們在社會上成功辦事,可利用的重要關係,事實上有許多人。都是得意與鄰居的幫助的,在日常生活中,誰都免不了託付鄰居幫忙辦事·比如出了遠門,告訴鄰居幫忙留意下家有人生病了,求鄰居幫忙送醫院,有力氣和自己一個人幹不動求鄰居給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