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學習中,閱讀能力很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個難點。近來更是有關於真閱讀與假閱讀的辯論。對一個語篇的閱讀,我以前也說過,是從下到上和從上到下的閱讀模式反覆進行,讀者通過閱讀文字符號來喚醒自己的話語感知模式,進而達到對一個語篇的內容及意義的理解。
教學人教版語文九年級的第二個閱讀單元,本單元是議論文單元。其中的《敬業與樂業》一文,相對於本單元的其它幾篇選文,可以說是本單元的難點。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學問大家梁啓超先生。文中引經據典,內容廣泛,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我對這篇課文的意識。
本班學生整體基礎較好,經過近兩年的語文學習,學生對「句有重點,段有中心,篇有主旨」的閱讀模式已經有所掌握。但是知道一種閱讀訓練模式,到能熟練地運用這一模式去完成閱讀,再到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這不是說說就行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對這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
語文老師的閱讀指導,針對的只能是一個班裡的大部分學生,在大部分學生現有閱讀能力的水平上進行訓練指導。對此我也意識到了。
通過學生對《敬業與樂業》一文的閱讀,學生在文本上的語句切分,要點勾畫看出,也就是意識到自己的課前預測較為準確,就準備對學生進行《敬業與樂業》一文的從下到上的閱讀操作示範。
以前每學期也進行過這方面的示範教學,由於學時的限制,每學期僅是選擇兩三篇。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對每一個語段,先由一個學生進行示範操作,另一個學生評點,其他學生補充,老師再進行講解示範。花費時間較多。另一個原因,學生已到九年級,接受能力得到提高,我因此就選擇由老師根據學生的文本閱讀痕跡,就是學生的語句切分,勾畫評點進行分析,並示範該如何進行語篇閱讀。
為了提高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學習意識,我認真仔細地提醒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學生應該關注哪些要點,怎麼去做筆記,怎麼與老師一起對問題進行思考。我自認為已經提醒到位了。這是我對此的覺察,我對此的意義識別,我的意識。
對一篇課文的閱讀示範操作,事先寫成文字,需要文字太多,需要時間也多,照本讀,就失去了現場進行閱讀操作示範的意義。這是我意識到的看法。
現場進行閱讀操作示範,老師要分析學生閱讀操作的失誤,要從語句、語段、語篇三個層次上反覆進行文字內容方面的解讀,解釋語意,從文意到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喚醒語文老師自己的話語感知模式,聯繫生活實際對有關問題進行再認識。手要示範,嘴巴要講解,大腦進行思維,還要與學生進行互動,這是一個複雜的操作過程。
我正在進行操作示範,並觀察學生聽課情況,我覺得教學過程進行得較好,較順利,師生互動也進行得很正常。這是我當時的感覺。事後反思當時的各種情景,我的覺察,我當時意識到的事件情景及我的意識,對當時事物意義的識別,就是這樣。
這時,班主任從後門進班,對教室最後面,只有兩個單獨坐在一起的男生進行了小聲的訓斥。我在進行閱讀操作示範,懷疑是那兩個學生沒在認真聽課、記筆記,被班主任抓個現行。就繼續進行。過了幾分鐘,班主任回頭看,又抓著這兩個現行,進班指著這兩個進行訓斥。我才意識到,這兩個學生不是不認真聽課這樣簡單。就停下來,看看怎麼回事。班主任示意我繼續授課,就出去了。我繼續進行授課。
課後,我詢問了坐在他們附近的學生,是怎麼回事,說這兩個,手腳在下面進行互動,班主任從後門看個清清楚楚。我問這兩個學生,是不是這樣的,他們說是。我無語,這兩個男生成績全班後幾名,語文成績也不咋樣。我覺得他們不笨,怎麼成績就那樣差。我看他們的書,這一課的書頁上面很乾淨,每一面只隨意切分了幾個語句,還不對好幾個,重點語句更是沒有勾畫。問他們,聽懂了多少,他兩個不好意思的低頭,我也沒再多問。
這兩個學生,一個是在八年級並班過來的,一個曾經輟學個把月來脅迫父母給他買個上好的手機,4000多元的手機偷偷帶到學校,沒到兩月就丟了。對他們,我估計只能是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至於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大概不能意識到,更不要說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了。
事後,我對我的這篇課文的教學及我的教學意識進行了反思。選擇中上等的學生來設計教學,實際上把差的已經放棄了。對這些學生我還能在語文教學上給他們什麼樣的幫助呢?
但如果我選擇這些最差的學生作為教學的針對對象,對那些努力學習的,有機會考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又是公平的嗎?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我的教學意識問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