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康1號——上消化道腫瘤細胞學篩查膠囊未來可期

2020-12-25 騰訊網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和承辦的2019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於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北京九華山莊召開。

福怡股份作為本次會議的參展商,又一次在中國消化內鏡會議上,掀起了一股新風潮,成為會議上矚目的焦點。

本屆中國消化系病會議大咖雲集,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博士後導師令狐恩強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張澍田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症中心) 內鏡科主任王貴齊教授;東南大學二級教授、中大醫院消化科主任施瑞華教授等多位專家參加本次大會。

施瑞華教授就「消化道早癌篩查技術性問題之我見——內鏡以外」發表重要演講。施瑞華教授是我國消化道疾病的知名專家,博士和博士後導師,現任東南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學部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介入專委會副主委,江蘇省消化和消化內鏡學會原主任委員,中華消化內鏡學會第五六七界全國委員。

目前我國食管癌現狀嚴峻。食管癌死亡率分別居我國男性和女性的第4位和第3位。2018年,中國食管癌發病和死亡例數超過世界半數。早期的診斷率只有15%,五年生存率僅20.9%。

在會議中,施瑞華教授介紹了食管癌早篩早診早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向大家介紹了我國第一款上消化道腫瘤細胞學篩查膠囊,操作簡單、無需麻醉、無需插管、無痛無創,且適用於胃鏡前早期篩查——「食康1號」。

施瑞華教授說:早期食管癌的治療費用只需要2~3萬,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食管癌的治療費用動輒幾十萬,5年生存率10%不到,如果能夠早一步發現食管癌,不僅僅挽救無數群眾的生命,更是挽救了無數個家庭。

在眾多參展商中,福怡股份是全場唯一做食管癌篩查的企業。展位前門庭若市,專家們與經銷商蜂擁而至......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王洛偉教授蒞臨福怡股份展位,並與企業創始人姚斌博士進行深入交談。王洛偉教授擅長消化道早癌、黏膜下腫瘤內鏡切除、胰管、膽管結石內鏡微創治療。

六名消化科醫生當場使用食康1號,短短的3分鐘結束,消化科醫生們充分肯定了食康1號。「無痛無創,還不需要插管和麻醉,就能檢測食管癌,真的太厲害了,確實比胃鏡舒適太多了。」

此前上消化道腫瘤細胞學篩查項目通過江蘇省重點研究課題,在南京近10家社區開展食管癌篩查。2019年8月6日在某社區開展上消化道早癌篩查,王大爺通過食康1號檢查出細胞學異常,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科進一步檢查,病理結果顯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於9月2日在中大醫院進行了食管早癌ESD術,術後預後良好。9月10日王大爺已經順利出院。

其實王大爺2018年在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胃鏡檢查,檢查結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食管癌一經發現為什麼都是中晚期?因為胃鏡檢查早期檢出率不足50%。

新型上消化道腫瘤細胞學篩查新方法「食康1號」的問世,意味著消化道早癌篩查踏上了一個新的裡程碑,更加有力推進食管癌篩查比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延長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關鍵,也是提高我國消化道腫瘤防治水平的關鍵。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重慶版腫瘤篩查指南請查收
    重慶市癌症中心和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吳永忠表示,目前醫學界已經達成共識,癌症可防可控。世界衛生組織就曾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運用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即便一些癌症無法避免,但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及早癌,也是可以治癒的。」
  • 中國細胞學進展
    Yu等分析p16/Ki-67雙染色細胞學宮頸上皮內病變的患者的組織學及臨床表現得出:p16/Ki-67雙染細胞學檢測宮頸癌前病變及各種環境下的腫瘤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中等的特異性,可作為我國一種有效的宮頸癌篩查工具。
  • 和水祥:消化道腫瘤早期症狀不典型,必須重視篩查
    和水祥: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症狀確實不大明顯,例如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的食管癌,其早期臨床容易誤認為是食管炎,等到出現明顯的吞咽困難等症狀,此時才重視而就診,往往腫瘤已經發展至中晚期,治療上為時已晚,會很被動。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系統腫瘤亦大多如此,早期臨床症狀不典型,同樣不被醫患雙方所重視。
  • 武漢市首個消化道腫瘤防治中心在省中山醫院成立
    荊楚網消息(記者 郝菁 通訊員 貝蘭)8月29日,由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內鏡質量控制中心牽頭的消化道腫瘤防治中心項目(GICC)在湖北省中山醫院(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正式啟動。這標誌著武漢市首家消化道腫瘤防治中心在該院成立。
  • 宮頸癌早篩專題報告:細胞學檢測 AI與HPV檢測是未來趨勢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1.細胞學檢查方法是多年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一種檢測診斷技術,其主要用於腫瘤的診斷和鑑 別診斷,為臨床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外,細胞 DNA 倍體定量分析技術的診斷過程自動化程度高,無需人工過多幹預,可降低醫生的工作強度,提高工 作效率,適合於大規模開展防癌普查工作。因此,在現階段細胞學檢測是宮頸癌篩查的首選方法, 而細胞 DNA 定量分析技術,憑藉著對其他細胞學檢測方法所具有的明顯優勢,將會在未來成為主 流細胞學檢測手段。
  • 10萬膠囊胃鏡檢查數據透視中國消化道健康狀況,探討器械智能化的...
    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聯合安翰公司基於10萬份脫敏膠囊胃鏡檢查報告,對中國上消化道疾病人群進行大樣本畫像,呈現我國居民消化道健康狀況,並試圖探討在器械小型化、智能化進程中,膠囊內鏡技術更深層次的社會價值。  我們發現:  1、男性胃癌發病率遠高於女性,中標發病率是女性的2.4倍。
  • 膠囊機器人很小,但能免除胃鏡篩查之苦
    胃癌高發,用膠囊機器人告別「痛苦」胃鏡篩查  2017年,國家癌症中心公布《中國胃癌流行病學現狀》報告,數據顯示,在2012年全球胃癌新發95.1萬例,死亡72.3萬例。而中國的發病和死亡例數均佔了全球將近一半。按照這個數據粗略計算的話,我國每天有近1100人被確診胃癌,每5分鐘就有3人因胃癌離世。
  • 想查胃腸道,透視、CT、胃腸鏡、膠囊內鏡要選哪種呢?聽醫生說
    其他健康的敵人我們也會終將戰勝,提到健康不得不提到癌症,它就是健康的毒瘤,未來國家關於癌症將會以防為主,大力發展腫瘤篩查。目前篩查效果比較理想的癌症有:低劑量CT篩查肺癌,上腹部彩超篩查肝癌,乳腺彩超篩查乳腺癌,婦科檢查篩查宮頸癌,胃鏡篩查食管癌胃癌,腸鏡篩查結腸癌。
  • 一顆小「膠囊」能洞察胃和腸?膠囊機器人問世,用於胃癌早期篩查
    在中國科技館的科普日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了這枚膠囊內鏡,工作人員稱之為「膠囊機器人」。它的外形與普通食用膠囊極為相似,尺寸略偏大一些,長大約2釐米,直徑大約1釐米,普通人可以很順利地吞服。工作人員模擬了這顆「膠囊」的檢查過程。服下「膠囊」後,「病人」躺在一張類似X光檢查的床位上,腹部對準一個「探頭」。
  • 北京多區可免費篩查
    》自2019年1月1日起把本市適齡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和長效節育戶籍已婚育齡人群免費健康體檢進行優化整合兩癌篩查方法優化後篩查周期為每3年一次免費篩查對象為北京市戶籍35至64歲婦女此外,在原有農村適齡人群長效體檢基礎上
  • 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 我國消化道癌症早診早治意識有...
    消化道早癌防治新模式   令狐恩強介紹,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家,其中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佔到成人腫瘤發病率半數以上。胃癌是消化道腫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均高居第二位。   消化道腫瘤如果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其5年生存率可以大大提升。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範治療5年生存率更高,約為 90%以上。但我國很多患者沒有早期檢查的意識,錯過了治療機會。
  • 華為與金域推出AI輔助宮頸癌篩查技術 36秒可識別
    華為與金域推出AI輔助宮頸癌篩查技術 36秒可識別 2019-06中國內地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金域醫學11日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廣州宣布,雙方首次基於病理形態學,以病理專家的診斷標準訓練出AI輔助宮頸癌篩查模型。該模型在排陰率(排除陰性比例)高於60%的基礎上,陰性片判讀的正確率高於99%。同時,陽性病變的檢出率也超過99.9%。
  • 體檢查不出腫瘤?常規體檢查腫瘤標誌物不敏感
    對此,宋建說,對於消化道腫瘤,在檢查腫瘤標誌物的同時,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需進行胃腸鏡檢查,才能更準確地診斷。  患消化道腫瘤的患者,一般都有家族史,或有不良飲食習慣,包括嗜酒、抽菸、喜食熱燙食物、醃製食品及煎炸食品等,或者飲用受到輻射、汙染水源等。
  • AI輔助宮頸癌篩查技術有突破 36秒可識別
    信息時報訊(記者 謝菁菁)日前,金域醫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聯合宣布,雙方在人工智慧(AI)輔助病理診斷應用開發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推出高效的AI輔助宮頸癌篩查模型在排陰率高於60%的基礎上,陰性片判讀的正確率高於99%。同時,陽性病變的檢出率也超過99.9%。
  • 宮頸癌篩查的注意事項
    1、陰道鏡檢查是早期宮頸癌篩查常見方法,早期診斷宮頸癌的準確率可達98%。專家表示,凡塗片報告或臨床可疑者要在陰道放大鏡觀察下,於可疑區行宮頸活檢與細胞塗片,進行早期宮頸癌篩查。2、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是早期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是預防宮頸癌普查的重要手段,必須注意取樣正確,鏡檢仔細,儘量減少假陰性。3、宮頸多點活檢和頸管活檢也是早期宮頸癌篩查方法。
  • 15分鐘給胃做「體檢」 膠囊內鏡機器人亮相寧波
    這款神奇的「膠囊」在10月16日開幕的中國(寧波)國際新材料科技與產業博覽會上亮相,賺足了眼球。  服「膠囊」15分鐘給胃做「體檢」  今天上午,寧波國際會展中心一開館,在1號館內的「膠囊內鏡機器人」展位就被圍得水洩不通。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這個團隊所用的腫瘤標誌物,仍然是原來老的標誌物,跟我們平時體檢可能抽血化驗的腫瘤標誌物沒什麼區別。而實際上,權威的醫學指南並不用腫瘤標誌物來篩查癌症,而是用其他的檢查辦法。原因在於,腫瘤標誌物檢測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腫瘤標誌物異常的人往往並沒有患癌,腫瘤標誌物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患癌。
  • 「諾輝健康」探索腫瘤居家早篩更進一步
    這就需要藉助第二道防線,即早篩與相應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採用細胞學檢測(即取出宮頸脫落細胞來檢查,包括Pap和TCT),以及HPV檢測兩種方法。因我國人口基數大、衛生資源短缺、病理醫生缺乏,且體驗「不愉悅」、導致大眾依從性差,細胞學檢測普及困難重重。據統計,中國目前只有20.7%的女性曾表示疑似做過宮頸取樣檢測。
  • 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還要遠離致癌風險較高的食物,例如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醃肉、燻肉應偶爾食用。  第二道防線:早期篩查  一般人群在45歲以後就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5~10年進行一次纖維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則應在40歲以後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3~5年接受一次纖維腸鏡檢查。
  • 「關節炎復康膠囊」宣稱有效率100%
    (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我母親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前幾天經朋友介紹買了『關節炎復康膠囊』,藥品說明稱有效率100%,治癒率達90%。」山東省青島市趙先(化名)向健康時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一直服用醫院藥物不見好,這個藥能有那麼神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