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第五屆消化內鏡創新節」在京召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媒體記者採訪時,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診療新模式,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
消化道早癌防治新模式
令狐恩強介紹,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家,其中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佔到成人腫瘤發病率半數以上。胃癌是消化道腫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均高居第二位。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數據報告,我國每年胃癌新發病例67.9萬例,死亡病例49.8萬例,我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約佔全球42.6%和45%。
消化道腫瘤如果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其5年生存率可以大大提升。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範治療5年生存率更高,約為 90%以上。但我國很多患者沒有早期檢查的意識,錯過了治療機會。面對這種現狀,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等共同發起創辦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推進消化道早癌防治新模式建立。
據了解,該項工作主要聚焦在推動消化道早癌篩查深入基層醫院,讓消化道癌症高危人群能夠得到及時篩查和早期發現;瞄準醫生基本功,在全國基層醫院通過帶教、指導和規範化培訓;進行健康科普宣教,提升大眾和患者樹立篩查意識;探索具有物聯網、人工智慧新時代特徵的醫研交叉發展之路。
防治新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是由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做無症狀檢查,將疑似病例篩查出來,再交由三級醫院,由病理專家核准,最後由外科手術和放化療做治療和補充。「病理專家過去是做最終的裁判,晚期消化道癌症往往診斷出來也失去了治療機會,新模式將病理專家的角色調整為中場裁判,提前對患者進行篩查診斷。」令狐恩強介紹。
內鏡技術實現無創突破
令狐恩強認為,目前我國醫療器械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企業誠信度待提升,比如一些專家向企業提出創新想法後,企業通過更改部分創意的方式獨佔發明專利,而不是與提出創意的專家共享。此外,我國精工水平與世界頂尖水平還有差距,產品生產工藝難以跟上臨床創新理念。
不過,儘管面臨種種困難,我國醫療器械的一些領域仍然取得了突破性進步。例如消化內鏡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已覆蓋所有臨床學科及健康管理領域。近年來,我國內鏡相關研究在國際期刊發表量增長近20倍,相關學術成果被寫入國際指南,在國際學術界開始嶄露頭角。隨著消化內鏡學科學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新理念層出不窮,診斷盲區與治療難點逐漸被新技術所突破,從食管鏡、胃鏡、結腸鏡、小腸鏡、超聲內鏡,到膠囊內鏡、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等,實現了從技術跟隨者到技術引領者的蛻變。
與外科手術比較,內鏡技術是一種微創醫療技術。隨著臨床醫學與迅速發展的光機電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以及生物工程科學等領域高新技術的有機結合,有越來越多的手術在內鏡下完成,進而成為消化道疾病的常規治療方法。
在2009年之前,中國的內鏡技術與國外相比有明顯差距,而自「隧道技術」開創以來,中國的內鏡技術大幅提升,領先於發達國家。令狐恩強教授帶領團隊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的基礎上研究出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DETT)。這項技術是在黏膜層和固有肌層之間打一條通道,通過「隧道」對消化道黏膜層側、固有肌層側及穿過固有肌層到消化管腔外進行診療。創傷更小,手術用時更短,術後恢復效果更佳。內鏡也可直達縱膈和心臟周圍,從而替代部分胸外科手術。至此,中國內鏡技術實現了從「微創」到「超級微創」的突破。
無創技術也是令狐恩強不懈探索與實踐的領域。「許多人一說到要做胃鏡就發怵,以至於明知自己有病症,卻不願意去做電子胃鏡檢查,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最佳時機。如今,磁控膠囊胃鏡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所提到的正是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受檢者只需隨水吞下一顆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膠囊機器人,即可接受無痛、無創、無麻醉的胃鏡檢查。醫生通過精準控制膠囊在胃內的運行軌跡,對人體胃部進行系統完整的檢查。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