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 我國消化道癌症早診早治意識有...

2020-12-23 東方財富網

  11月3日,「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第五屆消化內鏡創新節」在京召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媒體記者採訪時,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診療新模式,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

  消化道早癌防治新模式

  令狐恩強介紹,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家,其中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佔到成人腫瘤發病率半數以上。胃癌是消化道腫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惡性腫瘤中均高居第二位。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數據報告,我國每年胃癌新發病例67.9萬例,死亡病例49.8萬例,我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約佔全球42.6%和45%。

  消化道腫瘤如果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其5年生存率可以大大提升。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範治療5年生存率更高,約為 90%以上。但我國很多患者沒有早期檢查的意識,錯過了治療機會。面對這種現狀,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等共同發起創辦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推進消化道早癌防治新模式建立。

  據了解,該項工作主要聚焦在推動消化道早癌篩查深入基層醫院,讓消化道癌症高危人群能夠得到及時篩查和早期發現;瞄準醫生基本功,在全國基層醫院通過帶教、指導和規範化培訓;進行健康科普宣教,提升大眾和患者樹立篩查意識;探索具有物聯網、人工智慧新時代特徵的醫研交叉發展之路。

  防治新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是由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做無症狀檢查,將疑似病例篩查出來,再交由三級醫院,由病理專家核准,最後由外科手術和放化療做治療和補充。「病理專家過去是做最終的裁判,晚期消化道癌症往往診斷出來也失去了治療機會,新模式將病理專家的角色調整為中場裁判,提前對患者進行篩查診斷。」令狐恩強介紹。

  內鏡技術實現無創突破

  令狐恩強認為,目前我國醫療器械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企業誠信度待提升,比如一些專家向企業提出創新想法後,企業通過更改部分創意的方式獨佔發明專利,而不是與提出創意的專家共享。此外,我國精工水平與世界頂尖水平還有差距,產品生產工藝難以跟上臨床創新理念。

  不過,儘管面臨種種困難,我國醫療器械的一些領域仍然取得了突破性進步。例如消化內鏡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已覆蓋所有臨床學科及健康管理領域。近年來,我國內鏡相關研究在國際期刊發表量增長近20倍,相關學術成果被寫入國際指南,在國際學術界開始嶄露頭角。隨著消化內鏡學科學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新理念層出不窮,診斷盲區與治療難點逐漸被新技術所突破,從食管鏡、胃鏡、結腸鏡、小腸鏡、超聲內鏡,到膠囊內鏡、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等,實現了從技術跟隨者到技術引領者的蛻變。

  與外科手術比較,內鏡技術是一種微創醫療技術。隨著臨床醫學與迅速發展的光機電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以及生物工程科學等領域高新技術的有機結合,有越來越多的手術在內鏡下完成,進而成為消化道疾病的常規治療方法。

  在2009年之前,中國的內鏡技術與國外相比有明顯差距,而自「隧道技術」開創以來,中國的內鏡技術大幅提升,領先於發達國家。令狐恩強教授帶領團隊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的基礎上研究出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DETT)。這項技術是在黏膜層和固有肌層之間打一條通道,通過「隧道」對消化道黏膜層側、固有肌層側及穿過固有肌層到消化管腔外進行診療。創傷更小,手術用時更短,術後恢復效果更佳。內鏡也可直達縱膈和心臟周圍,從而替代部分胸外科手術。至此,中國內鏡技術實現了從「微創」到「超級微創」的突破。

  無創技術也是令狐恩強不懈探索與實踐的領域。「許多人一說到要做胃鏡就發怵,以至於明知自己有病症,卻不願意去做電子胃鏡檢查,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最佳時機。如今,磁控膠囊胃鏡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所提到的正是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受檢者只需隨水吞下一顆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膠囊機器人,即可接受無痛、無創、無麻醉的胃鏡檢查。醫生通過精準控制膠囊在胃內的運行軌跡,對人體胃部進行系統完整的檢查。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責任編輯:DF120)

相關焦點

  • 令狐恩強:普及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科主任、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理事長令狐恩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胃癌人數佔全球一半,死亡率逐年攀升,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如何藉助醫療技術創新加快推進早期篩查工作成為我國防控胃癌的重點。 令狐恩強將胃鏡檢查分為兩種:有創胃鏡(傳統的插管胃鏡)和無創胃鏡(膠囊胃鏡)。
  • 令狐恩強:無創胃鏡助力中國胃癌篩查
    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受癌症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症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面臨中國胃癌高發的現狀,如何藉助醫療創新助力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記者採訪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科主任、中國醫療器械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委員會理事長令狐恩強教授令狐恩強教授。
  • 令狐恩強:5G時代 遠程胃鏡篩查將使更多受檢者獲益
    本次演示,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在國之名醫盛典現場指導。而在望京SOHO「安翰5G實驗室」,由中日友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宋振梅指導,一位受檢者正在接受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檢查。
  • 令狐恩強:搭乘5G快車 中國基層胃癌早篩即將開啟新紀元
    「5G時代的到來或許可以讓基層胃癌早篩像查體溫一樣普及和方便。」在談及5G給胃癌早篩和基層胃鏡檢測帶來的變化時,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表現的很樂觀。
  • 食康1號——上消化道腫瘤細胞學篩查膠囊未來可期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和承辦的2019中國消化內鏡學年會於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北京九華山莊召開。福怡股份作為本次會議的參展商,又一次在中國消化內鏡會議上,掀起了一股新風潮,成為會議上矚目的焦點。
  • 解放軍總醫院令狐恩強團隊獲北京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經過層層遴選,由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主持的《消化內鏡隧道技術治療學的創建和推廣應用》項目獲得了2015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令狐恩強教授早在2009年首次在人體運用隧道技術成功切除了食管大面積的早癌,尚屬全球首例。此後繼續進行該技術動物與臨床研究,使用該技術對賁門失弛緩症、黏膜下固有肌層腫瘤進行治療,使隧道技術不斷完善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 301醫院令狐恩強團隊再次榮獲世界消化病學最高獎項
    郭晶、羅國金)在日前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召開的第81屆美國胃腸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年度大會上,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團隊再次榮獲這一學會頒發的唯一一個國際獎
  • 我國癌症發病仍處於逐漸上升態勢 預防和早診早治是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徐想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一些原因,使我國癌症發病仍然處於逐漸上升的態勢。  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預防和早診早治比較關鍵。《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實施八個重大行動,其中早診早治推廣行動是八大行動之一。
  • ...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 令狐恩強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通過聯通5G技術連線「安翰5G實驗室」,身處「安翰5G實驗室」的患者在中日友好醫院消化科宋振梅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吞下一個膠囊胃鏡,胃部實時畫面出現在了盛典現場的大屏幕上,現場505位參會嘉賓見證了首例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演示。
  • 令狐恩強:有人因發怵做胃鏡錯過早期診斷最佳時機
    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第五屆消化內鏡創新節」上,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內鏡「無症狀期」介入的診療新模式。
  • 早診早治 規範診療 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窺鏡診療中心消化道食管早癌...
    為配合國家衛健委早診早治項目,提高我省消化道腫瘤防治水平,通過規範化培訓,為基層醫院培養具備全面篩查早診早治能力、具有運用新技術、富有創新能力的複合式人才。活動現場此次開展的消化道食管早癌及ESD實效培訓班屬於河南省腫瘤醫院內鏡中心開展的2020年早診早治內鏡規範化培訓基地項目計劃,主要針對來院基地培訓的醫護人員制定培訓計劃,並進行資質考核。
  • 搭乘5G快車 安翰科技磁控膠囊胃鏡開啟中國胃癌早篩新時代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通過聯通5G技術連線「安翰5G實驗室」,身處「安翰5G實驗室」的患者在中日友好醫院消化科宋振梅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吞下一個磁控膠囊胃鏡,胃部的實時畫面出現在了盛典現場的大屏幕上,現場400餘位名醫見證了首例膠囊胃鏡5G遠程檢查演示。
  • 甘肅省已建20個癌症早診早治篩查基地
    原標題:我省已建20個癌症早診早治篩查基地中國甘肅網12月22日訊據甘肅經濟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耀)12月17日-19日,由省衛生健康委主辦,省腫瘤醫院、省醫學科學研究院、省癌症中心和中國腫瘤防治聯盟甘肅省腫瘤聯盟共同承辦的甘肅省第三屆腫瘤防治大會在蘭州召開
  • 關於印發2020年中央補助嶽西縣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工作方案的...
    各鄉鎮衛生院(服務站),縣直有關醫療衛生單位:今年是「十三五」規劃和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為切實做好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工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鞏固健康脫貧成果,縣衛健委制訂了《2020年中央補助嶽西縣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工作方案
  • 關於印發2020年中央補助嶽西縣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鄉鎮衛生院(服務站),縣直有關醫療衛生單位:今年是「十三五」規劃和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為切實做好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工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鞏固健康脫貧成果,縣衛健委制訂了《2020年中央補助嶽西縣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工作方案
  • 一年有67.9萬人得胃癌!頂級消化科專家教你護胃
    全國多位各省市、各級醫院消化內科、腫瘤科、心內科、健康管理等領域專家組成「關愛中國胃科普專家團」,入駐「人民日報健康號」,合力推動消化道健康醫學科普工作。一年有67.9萬人得胃癌!早期胃癌常常沒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信號我國每年因患消化道腫瘤而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李兆申院士表示,消化道癌症並不可怕,主要怕是晚期癌症,提高消化道癌症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中醫院獲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項目工作質量技術競賽全國二等獎
    中醫院獲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項目工作質量技術競賽全國二等獎 2019-11-21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院士李兆申:普及舒適化胃鏡檢查 提高胃癌早診率 | 2019兩會
    國家癌症中心今年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肺癌、肝癌、胃癌、上消化系統腫瘤及結直腸癌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致死病種。胃癌高發地區日本和韓國20年前強制開展全國性體檢篩查,早期胃癌比例達6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到70%。與此同時,一項針對全國3182例接受磁控膠囊胃鏡的無症狀體檢人群的研究發現,2.2‰的人在體檢中被查出胃癌。
  • 全軍消化內科專家令狐恩強榮獲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以其在消化病及消化內鏡診治研究領域內的突出成就榮獲本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吳階平醫學獎是國家科技部批准的中國醫藥衛生領域高級別獎項,由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於2007年設立,授予在醫藥衛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就的醫學專家。
  • 2021年度重慶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 7個區縣市民可自願參加...
    2021年度重慶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現場熊志翔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1月8日,來自重慶市腫瘤防治辦公室消息,2021年度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即日起,重慶符合條件的居民可以進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肝癌五種常見癌症的免費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