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娛樂能不能當藝術?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評論:娛樂能不能當藝術?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享譽世界的中國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將於2013年11月23日在北京音樂廳舉辦「完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專場音樂會。報導擬了比較顯著的標題:《王健:不能把娛樂當藝術》。報導中王健對時下流行的選秀節目發表了意見。他說:「我覺得娛樂節目與古典音樂並不矛盾,在那些選秀節目裡,有時候看到一個歌手唱得好,你就會被感動。只不過有時候節目的娛樂性太強,就有點假,有些做作。我唯一能跟大家說的是不要把娛樂當藝術,要把它們分開。不是不需要娛樂,娛樂很需要,但有些人把娛樂當藝術,這是錯誤的。」

  我是贊成這位藝術家的主要觀點的。因為我們的社會生活、媒介傳播、藝術舞臺的過度娛樂化已經引起人們普遍的不安和不滿。自從20世紀後半葉歐美學者指出「娛樂至死」的危險,表達對媒介的娛樂性驅逐嚴肅藝術、消解嚴肅文化的不忿和哀悼以來,娛樂與藝術、娛樂與文學、娛樂與新聞乃至娛樂與政治、經濟、宗教、道德等的關係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只是由於娛樂與藝術關係最為密切,容易被混淆誤讀,故而尤其時時被拿出來討論。

  不可否認,無論從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來說,還是從藝術的實際來看,審美娛樂功能始終是文藝諸多功能中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它使藝術成為與人類生活聯繫密切而廣泛的重要精神活動之一。娛樂可以使得人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樂趣,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所謂心曠神怡,其樂陶陶,還可使得人們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甚至娛樂還使得人們通過藝術欣賞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但是,藝術並不只是具有審美娛樂的功能和作用,還具有審美認知、審美教育等功能和作用,不僅具有通常的娛樂的特點,還具有寓教於樂的要求,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要求,從而使得藝術成為社會審美交流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式。藝術美作為美的集中表現形態,對提高人的創造美、欣賞美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過度娛樂化,必然會導致藝術偏離健康合理的方向,喪失掉應有的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由此看來,娛樂既可以被當成藝術,娛樂又不能被當成藝術。那麼,到底娛樂什麼時候可以被當成藝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被當成藝術,這似乎成了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譬如,同樣是以逗樂為主要審美特徵的相聲表演,侯寶林、馬三立的相聲表演被人們稱之為藝術,而有的相聲演員的相聲表演就被人們認為不是藝術,而只是娛樂。同樣是歌唱表演比賽,有的被人們稱之為專業藝術表演,有的就是被認為是過度娛樂化的娛樂節目。這中間到底有哪些審美標準呢?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出奇聞,我以為是一則藝術被過度娛樂化的極端例證。說的是英國有一條狗狗,因為出色的繪畫天賦而一舉成名。此狗狗年約兩歲,原本是街頭的流浪狗,好心的布萊斯和珍妮佛夫婦將它從動物收容所領養後,發現它太聰明了,決定試著教它畫畫。狗狗很快就學會了用嘴叼畫筆,還煞有介事地整理畫布,畫出了一些生動又美麗的線條。頓時狗狗成名了,到電視節目裡展現技藝為並動物保護機構籌款,有些作品能賣到300英鎊一幅。據說這確實是一條聰明的狗狗,它不僅聽得懂要它繪畫的指令,而且畫作看上去是有那麼點抽象的意味。但是這樣的畫作能稱得上藝術品嗎?在被媒體和喜愛它的觀眾捧為「藝術家」後,有人疑惑:這究竟是真正的藝術欣賞還是娛樂消遣?答案的否定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這個電視節目是為了動物保護機構籌款而播出,其中的價值主要是人道關懷,慈善行為,那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將這種娛樂節目捧得過高,樂此不疲,那就實在是過度娛樂化了。

  狗狗繪畫,當然是容易被識破這其中的娛樂性質的。可如果都是人繪畫,恐怕就不好辨別誰是娛樂,誰是藝術了吧?

  辨別娛樂與藝術的界限,這實在是一個複雜的藝術鑑賞和評價問題。特意去看了一些藝術理論家的論著,發現似乎都在概念中打轉,也不得要領。我這裡有兩個比較簡便的鑑別辦法與大家切磋。第一個方法還是來自於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他曾經與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等幾乎所有的世界著名交響樂團都有過成功的合作,並在世界各地舉辦獨奏音樂會。他很坦然自己也參加商業演出,認為在商業充滿市場的情形下,作為藝術家應該能夠儘量配合演出商進行演出的商業宣傳,因為這也是把我們的音樂介紹給大眾的機會,但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不能考慮商業,如果你只想商業,那麼你的藝術就不會那樣純粹和淳樸。」王健此說道出了藝術創作中出發點的底線原則。第二個方法則是我琢磨出來的,現就教於各位方家。我以為,除了對作品內容本身的藝術評價之外(而這通常具有一定藝術修養造詣的專業人士,可以比較專業地評價其水準高低),主要就看這些作品是不是「媚俗」或者「媚雅」。媚俗一詞大家很好理解,這詞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創造的,就是指為了迎合大眾趣味,放棄藝術家的格調,違背藝術創作的規律。至於媚雅一詞,則是早些年我國文化界的一個創造(我以為這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創造),意思就是指為了一些蠱惑和誘導,一味追求藝術格調,忘記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把高雅藝術弄得落入俗套。一個「媚」字,把雅和俗打通了。這就是說,只要是「媚」,就是娛樂,無論雅俗,都是不能當成藝術的了。

  (聶震寧)

相關焦點

  • 各國網友在油管上聽了周杰倫的《青花瓷》,評論翻譯:這是藝術!
    走遍娛樂新世界,大話娛樂新精彩,生活日日變,新聞說不盡。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李天逍,小編今天又來給大家輸送新聞了。 讓我們一起來訴盡明星八卦,尋找生活樂趣,好聽的用耳朵去感受,好看的用眼睛去品位,搜刮一切最IN的娛樂新聞,讓你盡想娛樂的魅力。
  • 《漫談藝術評論的翻譯文章》
    現在當代藝術還處在剛起步的時候,我們要看到社會仍處於農耕文化剛剛結束的階段。我們心底裡是以農耕文化的眼光在觀察周邊所有的東西。一件作品代表著那個時代,代表著那位作者,反映著那個社會的面貌。我們在多元文化中怎樣進行文化評判,怎樣進行藝術評論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 漫談藝術評論的翻譯文章
    漫談藝術評論Informal Discussion about Art Criticism在中國文化多元發展的基礎上,怎樣去思考現在的藝術現象,已經困擾了我們許多人。現在當代藝術還處在剛起步的時候,我們要看到社會仍處於農耕文化剛剛結束的階段。我們心底裡是以農耕文化的眼光在觀察周邊所有的東西。一件作品代表著那個時代,代表著那位作者,反映著那個社會的面貌。我們在多元文化中怎樣進行文化評判,怎樣進行藝術評論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 藝術報:戲劇評論 還是能磨出好刀的磨刀石嗎?
    有人認為,評論與創作的關係,是磨刀石與刀的關係。好的評論之於創作,就是一塊能磨出好刀的磨刀石。面對當下內容豐富、形式翻新、層出不窮的舞臺創作,評論究竟表現出了多少即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認為,一個劇種能否保持持續性發展,就看這個劇種能不能保持與當時文化精英的聯繫,當一個劇種不被文化精英關注時,這個劇種就落伍了。而保持與文化精英的緊密聯繫,就是保持和最前沿、最有見地的戲劇評論界的關係,實質上就是保持與時代的密切關係。
  • 中國第一本藝術評論雜誌《藝術評論》明年1月問世
    中國第一本藝術評論雜誌《藝術評論》明年1月問世     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吳晶)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大型綜合性藝術評論刊物《藝術評論》將於明年1月推出創刊號並在國內外正式發行。
  • [娛樂]對成名的註解:淺談Kanye West的《Famous》MV中的視覺藝術(一)
    由於信息爆炸,可能許多網友僅有機會關注娛樂作品表象,或關心娛樂明星的動態,而鮮有去深入剖析和挖掘「影視藝術等娛樂作品」所表達的深刻理念,評論其藝術價值。從音樂製作人出道現在跨足時尚和藝術圈的「侃爺」Kanye West於6月24日首映的MV《Famous》驚世駭俗,儘管其含大尺度鏡頭和涉及眾名人明星而引起極大的爭議,但MV本身含有相當高度的藝術價值,這點是得到專業藝術評論界肯定的。通過Kanye的巨大影響力和便捷的傳播形式引發網友大範圍的討論。今後cnBeta.COM不僅會對增加娛樂內容報導面,也會對娛樂作品進行深入的觀察剖析。
  •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簡介 - 中國兒藝童話劇《十二個月》-搜狐娛樂
    小女王想要得到只在4月開花的雪花蓮,惡毒的後母和懶惰的二妞就逼迫可憐的大妞在暴風雪中尋找雪花蓮…[全文][評論] ·《十二個月》重登舞臺 帶你回歸童話世界   在筆者的童年記憶裡
  • 評論:娛樂化考古要不得
    原標題:評論:娛樂化考古要不得  近來的考古圈確實有些讓人看不懂。不是有人羅列出清代皇帝的御筆手書「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知道了」等「親民」話語,就是有人發現一座怪異的「扯淡碑」。最招人討厭的,便是以扯淡的態度考古,把歷史當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將考古變得娛樂化、八卦化、泡沫化、香豔化,使考古結論雲山霧罩,形同「小說家言」「說書人言」「賈雨村言」。  近些年來,特別是旅遊經濟火爆之後,緊緊圍繞旅遊轉的扯淡式考古應運而生。山西吉縣在當地人祖山媧皇宮中發掘到了6200年前的人類遺骨,便興衝衝地宣布:這就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女媧之遺骨。
  • 全媒體時代 藝術創作與評論的張力還有多大
    如果我們把藝術看成一個整體的話,創作和理論評論就是其內部的兩個面,這兩個面之間的作用力即張力。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這種張力會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而發生根本性變化嗎?我們常說,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都是文藝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文藝評論》|談藝術評論工作者的文化修養/葉朗
    誰都要寫文章,藝術評論工作者、藝術研究工作者尤其要寫文章。但是文章要寫好很不容易,要下功夫學習。多年以來,我發現我們許多大學生(包括研究生)不善於寫文章,也不重視學習寫文章。我一直想編一本《文章選讀》,選一些真正寫得好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2012年,我把這本書編出來了。朱光潛先生說過,古人編文選,都是為了提倡一種好的文風。
  • SM娛樂成立K-POP國際藝術教育機構
    SM娛樂集團攜手JONGRO HANEUL EDUCATION共同成立K-POP國際明星培養教育機構。HANEUL EDUCATION(以下簡稱「JONGRO EDUCATION」)今天宣布成立了推進旨在培養K-POP及大眾文化人才的國際藝術教育機構「SM Institute(以下簡稱「SMI」)」事業的(株)SM Institute(代表理事崔珍榮)」。
  • 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崔曉春:藝術背後的技術不可或缺
    好萊塢工業化體系的成熟,造就了無數優秀科幻大製作電影的成功,也讓數字娛樂產業中的其他賽道得到了更多啟發。電子遊戲作為數字產業中重要的一環,至今已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們不可或缺的娛樂項目。
  • 2020•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開幕!
    11月9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主辦的電影電視評論周正式開幕。開幕式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韓子勇、中國電視家協會主席胡佔凡、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兼副主席張宏先後致辭。開幕式後,以「新時代中國影視學術發展與『三大體系』建設」為主題的開幕學術論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多功能廳舉行。
  • 微信廣告憑什麼不能關閉 人民日報評論:必須能!
    近期針對微信等App暴露出的廣告不能關閉,或者關閉步驟極為繁瑣,或則關閉無效的諸多的問題,再度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上海市消保委發布《App 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報告顯示,App 廣告 「關不掉」問題仍然嚴重。
  • 英文話劇《魅力》-戲劇 drama-搜狐娛樂
    《魅力》劇組從4月26日起在北京公開廣告招聘演員,人人都能申請參加演試。《魅力》劇組兩天之內演試了五十多位演員,目前已經初步選中十六名演員,進入第二步組合演試…[全文][評論]·劇作家李同青公開宣稱:戲劇不是藝術  北京2005年5月x日消息。
  • 全球規模最大遊戲娛樂媒體 IGN 宣布於國內上線 網友評論翻車
    IT商業新聞網9月1日訊,今日,全球規模最大的遊戲娛樂媒體 IGN(Imagine Games Network)發布微博,IGN 宣布 IGN 中國站正式上線。官方稱,從今天開始,煥然一新的「IGN中國」,有信心服務好每位讀者與客戶。
  • 酒館、帶歌舞表演的咖啡館、雜耍歌舞場,藝術和娛樂場所的產生
    百家原創作者:迎真說歷史也許你們不知道,「波希米亞」一詞是1849年亨利·米爾熱出版的一部小說中的用語,世紀之交的人們對它的用法確實很能說明咖啡館的角色。酒館裡有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如歌曲、幕間短劇、音樂、舞蹈、詩歌、漫畫、海報或畫展,而且也不缺少咖啡館裡的特色娛樂方式。蒙馬特爾的咖啡館和小劇院也很快成為吸引外國藝術家的中心,這些人的個人嚮往在這種特別的氛圍中能找到較好的回應。
  • 楊利偉點評《流浪地球》:藝術成功能影響科技
    當今娛樂圈的八卦信息分分秒秒都在發生,相信大家也和小編一樣的都在關注,因此每當有娛樂方面的新聞出現,小編都會把自己所知道了解的在第一時間送給大家,給各位看官帶來新奇與驚喜,話不多說請開始您的閱讀!   繼《戰狼2》創造的票房奇蹟之後,吳靜的新作品《流土》再次創造了一個奇蹟!
  • 評論:明星扎堆演話劇為哪般?
    評論:明星扎堆演話劇為哪般?  明星話劇:娛樂有餘藝術不足  這些年來,影視明星和娛樂紅人涉足話劇舞臺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表面上看,明星話劇為話劇演出市場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演藝明星走上話劇舞臺,越來越多的「粉絲」也因此走進劇場為話劇買單。但是否可以藉此斷定明星話劇就是話劇的未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藝術評論|恣意揮灑的藝術心性——走進凱瑞的油畫人生
    恣意揮灑的藝術心性——走進凱瑞的油畫人生評論:饒佳(廣州藝博會媒介總監 藝術青年總策劃)凱瑞輝煌的藝術創作始於人生的後半程,她周遊列國,博聞強識,飽覽世界經典文學和藝術作品,與畫界諸賢交流心得。」凱瑞對藝術創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追求,貫穿於她的整個藝術生命,凝聚成作品中一股純粹的品質。斑駁陸離的色彩、灑脫輕盈的線條、幾何縱橫的塊面,是凱瑞藝術心性的自由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