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癌症患者的心理變化,讓抗癌路上更好走

2020-11-02 乳腺癌互助圈

從癌症的診斷、治療到康復或臨終關懷,覓友們都會經歷巨大的心理變化,並表現出一些消極情緒,如悲觀、抑鬱、恐慌、抵抗等。這些心理變化與癌症造成的生理影響有關,但大多數因素是間接的,可以通過護理得到改善。

健康的精神狀態可以使身體保持良好狀態並改善免疫功能。因此,癌症病人的家屬應掌握病人常見心理變化的特點並提供相應的護理,這有助於癌症的治療。

接下來,來看看互助君整理的關於癌症病人的心理變化和應對的策略吧。

圖片來源:圖蟲網

癌症病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後,出現的心理反應主要包括六個階段,即體驗期、懷疑期、恐懼期、幻想期、絕望期和安靜期。

體驗期:震驚

大多數癌症病人在第一次了解診斷結果時都會感到震驚,會突然感到茫然甚至暈厥。這種暈厥在醫學上稱為「應激性休克」,會出現類似於低血糖的症狀,並且大腦感到空白。

這個階段相對較短,從幾分鐘到幾天不等,但是大多數患者通常會持續經歷數小時的震驚。

此時,病人的思維是混亂的,可能包括對事實的不滿、對未來期望的崩潰以及對過去經歷的遺憾等。

這時候家屬需要與病人建立信任並成為其依靠,要對病人表達情感上的慰藉和關心,確保長期的陪伴,並保持適當的身體接觸。例如,輕輕握住病人的手或擁抱等,使病人有一種安全感,並使他們意識到自己面對不幸時並不孤單。

另外,家屬應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出現恐慌或緊張情緒,並幫助病人冷靜下來。

圖片來源:圖蟲網

懷疑期:拒絕

接著患者的心理狀態會轉變到懷疑期,他們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聽錯了,或許並不是惡性腫瘤,是個良性腫瘤呢?

這種情況下,有些病人還會要求多去幾家醫院進行檢查,甚至假裝是家屬來諮詢醫生和護士,以期獲得不同的信息或結果。

這種拒絕不能簡單地評估為負面的心理狀態,因為這種拒絕接受事實的心態是人們面對創傷或休克時的正常應激和保護性反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恐懼和痛苦,進入接受和適應變化的過渡期。

這時家屬不應該急於讓病人接受現實,因為這樣可能讓病人遭受更大的打擊。應根據病人的個性和接受能力,逐漸使他們理解並接受事實。

通常,家屬首先可以告訴病人該疾病並不是無法治癒,並且癌症的治癒率逐年提高,你已經做好了治療的準備,包括生活調整和醫療保險等。還可以讓患者儘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病人協商以便他們最終接受治療計劃。

圖片來源:圖蟲網

在勸導過程中,要讓病人始終感到自己是主人,保持病人的自尊心,滿足心理和治療需求,並提供精神力量來支持病人。

恐懼期:行為和生理反應

當病人無法改變診斷並且強烈否認時,這時的心理狀態就進入了恐懼期。這時候病人會產生恐懼,包括對疾病的恐懼、對疼痛的恐懼、對社會關係變化的恐懼(遠離親戚或朋友)以及對死亡的恐懼。

病人可能會表現出驚恐、哭泣、警惕、衝動和憤怒等行為,並產生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例如震顫、尿頻、尿急、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皮膚蒼白和出汗等。

這時候家屬該怎麼辦呢?首先,要讓病人表達出自己產生恐懼的過程或原因,並了解他們擔心或恐懼的事情;另外,家屬應盡力了解此類癌症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並糾正病人誇大或錯誤的概念。

還可以通過病人和家屬的社區當中,比如覓健APP中的患者社區,找到相同類型的病人或家屬,向他們請教了解這些恐懼的原因,還可以邀請他們分享經驗,以增強病人的安全感和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幻想期:期待奇蹟

在病人經歷了恐懼期的痛苦之後,他們會逐漸接受現實,但是他們也有可能出現幻想,這就是幻想期。

圖片來源:圖蟲網

例如,他們可能希望自己創造奇蹟,希望一種新藥可以治癒他們的疾病,或者希望專家們能夠開發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幻想並不是不利條件。這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使得病人希望生存而不是放棄治療。

此階段,家屬可以順應病人的情緒,支持其與疾病鬥爭,增強自信心,提高應對能力並消除恐慌。同時,應注意的是,順應病人情緒的目的是使抗癌治療和護理順利進行,以便讓病人了解到:發生奇蹟的可能,是在接受規範治療的前提下。

絕望期:抗拒

如果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則當病情進一步惡化或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和難以忍受的疼痛時,病人將感到絕望並表現出強大的抵抗力。

此時,病人將對治療失去信心,不會聽取醫護人員、家人或朋友的勸說。具體表現為煩躁、挑釁、不遵從醫生的建議。

圖片來源:圖蟲網

病人此時需要發洩情緒,當他們生氣時,家屬不要急於控制,而應留出一定的空間讓他們獲得心理上的釋放或滿足。家屬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他們停下來,承認他們的痛苦並給予安慰。

安靜期:冷漠

此時期病人已經接受了現實,承認了自己是病人的角色,情緒穩定、行為聽話、配合治療並且不懼怕死亡,但這只是一個積極方面。

另一方面,患者處於被動應付狀態,表現出冷漠,不再考慮對家庭和社會的義務,而是專注於症狀,常常感到無助和麻木。

可以看出,積極的一面使患者可以接受治療,但是此時家屬應與病人保持緊密的聯繫,以了解並滿足病人的一些內部需求。

家屬還應注意區分冷漠和抑鬱症狀,避免出現抑鬱症,導致某些極端行為。可多了解一些相關資訊,為病人提供充滿希望的信息,並與他們一起共同決策和承受。

圖片來源:圖蟲網

大多數癌症病人都會經歷這些心理變化,但是具有不同心理特徵的人在心理變化的階段也有差異,並且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出現的順序或反應程度也有所不同。

醫務人員的主要職責在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而家屬在病人的心理疏導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可以幫助病人減輕痛苦並順利接受治療。所以,家屬們要行動起來,和病人一起共同抗癌,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封面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責任編輯:乳腺癌互助君

參考資料:

1、癌症病人心理變化應對關鍵,中國抗癌協會

點分享

相關焦點

  • NCCN的譯版工具測量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溫度」
    這項免費資源旨在幫助世界各地的提供商確定和解決癌症患者可能經歷的心理痛苦的各種因素。 痛苦可能會使人們更難應對癌症、症狀或治療。使用NCCN心理痛苦溫度計等工具可以鼓勵討論,使討論成為一種常態,而不會使患者有任何的恥辱感(恥辱感會導致一些患者避談心理或深刻的個人問題)。 NCCN執行長、醫學博士羅伯特-卡爾森(Robert W.
  • 抗癌,「心理」是關鍵
    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不僅是致癌的重要原因,更影響著癌症的預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悲觀消極的心理是癌症的致病因素,而患病後任憑消極情緒發展常常會影響治療和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心理學上針對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幾種應對辦法。
  • 粒細胞抗癌療法:免疫細胞新技術,癌症患者新曙光
    不同的細胞免疫療法,其抗癌機制也不盡相同。如CAR-T療法是通過分離提取癌症患者自身的T細胞,在體外進行特殊的「基因改造」,恢復了T細胞識別、抵抗腫瘤細胞的能力之後,再將其回輸入患者體內。>①傳統細胞免疫療法,其原理基於刺激患者缺陷的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症。
  • 讓生命延續,癌症患者能捐獻器官嗎?—抗癌管家
    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用最後的人生為社會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陳薇薇的父母表示:「自己現在只有一個心願,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那就是將愛心傳遞下去,讓那些像她女兒那樣脆弱的生命得到幫助,用愛心點燃希望,讓生命重獲健康!」
  • 在線遊戲治療癌症?心態好是抗癌第一步
    具體新聞如下:據報導,「I Love Breast」是一款癌症患者按照自己的病情設定一個虛擬的自我形象,通過在線的方式完成醫生交給的任務的遊戲。抗癌治療中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現象,不少患者因此放棄治療,因此癌症治療中患者的意志十分重要。中央大學醫院教授希望能通過這種遊戲,使患者在娛樂中認識到抗癌治療的重要性,習慣治療會帶來的副作用。
  • 苦瓜泡水真能治療癌症嗎?抗癌路上,有哪些常見誤區?
    其中苦瓜提取物的抗腫瘤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我們要告訴大家,這並不代表能治療癌症!苦瓜泡水為什麼不能治療癌症?但是苦瓜素抗癌效果雖然明顯,因其有較強的細胞毒作用,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如果在不影響其抗癌作用的同時能減少降低其毒副作用,便可將其開發成一種抗癌的藥物應用於臨床,但現在還沒有發現。因此大家可以從研究機理得出,苦瓜到治療癌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七成以上癌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得了癌症,如何擁有好睡眠?
    如果長期這樣失眠下去,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不夠充足的睡眠還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讓癌症的治癒率下降。所以說,癌症患者最好要擁有一個好的睡眠,這樣才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對抗癌症。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癌症患者會存在睡眠障礙,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呢?
  • 抗癌過來人:癌症康復期做好這些,比吃藥都管用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簡單有效的鍛鍊方式,抗癌吃藥不如散步,下邊這幾個動作都學會讓健康重回身邊,大家趕緊試試吧。  4、最好的心理治療:化療  患者中恐癌情緒蔓延。許多患者生活在恐癌情境之中,甚至「被嚇死」。鑑此,須切實加強患者的心理治療。其中,「話療」是有效的心理療法。  話療的目的,是消解其對癌症錯誤認知及由此產生的恐癌情結。
  • 癌症患者的特異心理
    人患病後,心理活動也會發生一系列的改變,病人的心理活動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1) 依賴性增加,被動性加重,行為變得幼稚;(2) 自尊心增強,患病後總認為應受到別人的關懷和照顧,親人們更應為其做出奉獻;(3) 疑心加重,甚至認為別人低聲說話就是在談論他的病情等等;(4) 還表現為
  • Gary Rodin:綜合處理腫瘤患者心理痛苦問題_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
    Gary Rodin:綜合處理腫瘤患者心理痛苦問題2016-06-2039健康網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支持治療科主任GARY RODIN教授應邀參加了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學專業委員會2016年CPOS學術年會,在大會上,RODIN教授介紹心理痛苦的綜合篩查
  • 腫瘤專家自述:治療過無數癌症患者,總結了一個很重要的抗癌經驗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後,第一想法就是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是不是檢查錯了。之後絕望、焦慮和恐慌接踵而至。你怕,就能躲得過去嗎?在我和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很多患者都會反覆地詢問,我這個病嚴重嗎?是不是活不長了。
  • 癌症老人不願化療,5年抗癌沒有復發的方法
    癌症是可怕的,很多人在確診後都會感覺到驚慌,迷茫,不知所措。癌症到底應該如何有效的治療也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因為對於癌症不是足夠的了解,所以對於癌症充滿了恐懼。其實,有很多的患者可以抗癌成功的。看過太多的抗癌故事,最讓我們感動的就是那種醫生宣判了死亡,但是自己通過努力戰勝癌症的事跡。是什麼讓他們戰勝了癌症,是什麼讓他們不畏懼生死呢。
  • 世界癌症日 抗癌明星病房內過「五整生日」(圖)
    記者趙亮攝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這天恰巧是開平區晚期癌症患者馬登峰最期盼的「五整生日」,他已帶瘤生存了5個年頭。當天,在市人民醫院放化療一區病房內,醫護人員與市抗癌樂園的病友們為他「慶生」。  「與癌共舞」依舊堅強  「與癌共舞」5年了,馬登峰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 癌症患者可以生孩子嗎?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有時候,人生真的是挺殘忍的,有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卻被診斷為癌症,那麼,這個時候,就陷入了糾結,到底這個孩子能不能要?癌症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癌症患者可以生孩子嗎?最後,在懷孕期間,是需要女性付出很大精力和體力的,尤其是營養的供給工作一定要做好,但是有的女性在懷孕期間,不僅會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癌症病情又會嘔吐的情況,這會導致患者進食變的會更加困難,時間一久,不管是對孕婦還是胎兒來說,都很不利,很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建議患者,在接受癌症的治療過程中,最好是不要懷孕,至少要等到癌症治好之後,在考慮,這樣對自己、對孩子才是最負責的。
  • 癌症患者五個心理期與治療三階段
    中醫治病歷來持整體觀念,這就意味著中醫本來就沒有西醫的局部治療見效快,沒有做好打持久戰心理準備的患者及家屬,又會再度陷入焦慮與絕望的痛苦情緒中,在這樣的心態下,患者及家屬容易聽信江湖神醫,迷信民間偏方,或者上網搜索國內外新治療癌症信息,其中有生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等,生物免疫法有專家稱完全無效,基因療法有成功案例,但可能尚不成熟或價格昂貴沒能普及。
  • 哪些食物可抗癌,發物需忌口嗎?防治癌症應了解的營養問題!
    癌症是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家庭社會的大病。癌症的防治關係著每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質量。一旦患上癌症,營養問題很重要,良好的營養可以幫助患者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哪些食物可抗癌?對於這個問題,應理性對待。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某種食物可以治癒或預防癌症。
  • 抗癌,「心」方法是關鍵
    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不僅是致癌的重要原因,更影響著癌症的預後。心理學上針對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幾種應對辦法。三種措施,均在國外地臨床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晚期癌症患者身上的應用效果明顯,採用了意義療法治療的病人,焦慮、抑鬱心理都得到明顯改善。
  • 癌症「有救了」,3種「硒食物」敞開吃,防癌抗癌更長壽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在我們身邊,患癌的人越來越多,癌症之所以難治療,主要是當癌症被發現的時候,很多都已經處於晚期,那麼癌症來臨前,身體都有哪些徵兆呢?徵兆一:身體黑痣變大癌症「有救了」,3種「硒食物」敞開吃,防癌抗癌更長壽1:「蘆陽芝」屬於一種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華南熱帶至馬來西亞、爪哇、加裡曼丹。目前在我國西藏等地也有部分生長。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稱其「利五臟,通腸胃,解酒毒。」還可促進胃和胰腺分泌,增食慾,有利排便。
  • 癌症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隨著接觸的癌症患者增多,慢慢發現,很多病友並非不願意變得像家人、醫生所希望的一樣樂觀開朗,但情緒並非開關,不可以簡單的把快樂打開,把悲傷關上。除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與情緒和平相處呢?為此,專門諮詢了一位心理醫生朋友,他的建議是寫日記。為什麼寫日記能夠改善情緒呢?寫日記,心理學上也叫書寫表達。
  • 癌症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隨著接觸的癌症患者增多,慢慢發現,很多病友並非不願意變得像家人、醫生所希望的一樣樂觀開朗,但情緒並非開關,不可以簡單的把快樂打開,把悲傷關上。除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與情緒和平相處呢?為此,專門諮詢了一位心理醫生朋友,他的建議是寫日記。為什麼寫日記能夠改善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