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對癌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導 讀如果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被診斷為癌症,不僅僅是對患者本人,對家庭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沉重打擊。許多親屬和癌症患者承受的心理負擔一樣大。患者是承受了軀體上的疼痛不適和治療的副作用,但是家屬們承擔了更多是焦慮、緊張、同情,想幫助卻感到無力,想開口又害怕傷害,自己的痛苦、恐懼更是無法對患者言說。所以雙方抑鬱的情緒同樣強烈,仿佛置身於獨立的荒島。
-
NCCN的譯版工具測量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溫度」
這項免費資源旨在幫助世界各地的提供商確定和解決癌症患者可能經歷的心理痛苦的各種因素。 痛苦可能會使人們更難應對癌症、症狀或治療。使用NCCN心理痛苦溫度計等工具可以鼓勵討論,使討論成為一種常態,而不會使患者有任何的恥辱感(恥辱感會導致一些患者避談心理或深刻的個人問題)。 NCCN執行長、醫學博士羅伯特-卡爾森(Robert W.
-
了解癌症患者的心理變化,讓抗癌路上更好走
從癌症的診斷、治療到康復或臨終關懷,覓友們都會經歷巨大的心理變化,並表現出一些消極情緒,如悲觀、抑鬱、恐慌、抵抗等。這些心理變化與癌症造成的生理影響有關,但大多數因素是間接的,可以通過護理得到改善。健康的精神狀態可以使身體保持良好狀態並改善免疫功能。因此,癌症病人的家屬應掌握病人常見心理變化的特點並提供相應的護理,這有助於癌症的治療。接下來,來看看互助君整理的關於癌症病人的心理變化和應對的策略吧。
-
癌症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隨著接觸的癌症患者增多,慢慢發現,很多病友並非不願意變得像家人、醫生所希望的一樣樂觀開朗,但情緒並非開關,不可以簡單的把快樂打開,把悲傷關上。除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與情緒和平相處呢?為此,專門諮詢了一位心理醫生朋友,他的建議是寫日記。為什麼寫日記能夠改善情緒呢?寫日記,心理學上也叫書寫表達。
-
癌症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隨著接觸的癌症患者增多,慢慢發現,很多病友並非不願意變得像家人、醫生所希望的一樣樂觀開朗,但情緒並非開關,不可以簡單的把快樂打開,把悲傷關上。除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與情緒和平相處呢?為此,專門諮詢了一位心理醫生朋友,他的建議是寫日記。為什麼寫日記能夠改善情緒呢?
-
2020年雙特異性抗體研究進展及其展望
當前的許多研究都已表明雙特異性抗體在治療血癌、實體瘤、糖尿病、HIV等病原體感染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中顯示出巨大的治療前景。此外,它們也在促進幹細胞和祖細胞的靶向遞送以改善組織再生方面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目前大多是雙特異性抗體都是針對癌症進行研究的,而且許多雙特異性抗體正在進入臨床試驗。
-
癌症患者是死於疼痛還是死於器官衰竭
聞癌色變的今天,大家對於癌症從不熟悉到有所了解,不變的是對癌症的恐懼。在大家的理解中,患上了癌症,相當於被死神下了審判,死亡不可避免。在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問題,那些癌症患者,是死於器官衰竭?還是死於癌症的疼痛呢?癌症死亡是因為疼痛導致的?
-
癌症患者五個心理期與治療三階段
一個人被宣布得了癌症後,心理上通常會經過下列幾個時期:震驚、否認、憤怒、悲傷、接納並且面對。然後大部分人會採取的行動是,尋找可以信賴的醫生,一連串的醫療過程於是展開。當然這五個心理期是一般性的分法,並非每個人都一樣。
-
...確診癌症後出現心理問題怎麼辦?家人得了癌症到底要不要隱瞞?
絕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抑鬱症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9年年報顯示,在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7.5個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絕大多數癌症患者會出現心理問題。有數據表明,成人癌症群體中,抑鬱的發生可增加39%的死亡率,約3/4伴有明顯抑鬱情緒的癌症患者從未接受過任何心理測試或藥物矯治。 國科大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國內著名精神心理專家於恩彥教授介紹,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後,幾乎100%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輕則喪氣,感到害怕,重則抑鬱,甚至自殺。
-
疫情下癌症患者家屬的困境:恐懼與疲勞
,癌症患者和家屬們都是毫無心理準備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癌症患者的家庭面臨著比普通人更多的焦慮和不安。 由於新型肺炎的潛伏期較長,傳染力度較大,相對於普通人來說,癌症患者本身因為疾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等問題,比普通健康人群更容易感染,所以很多癌症患者會因為擔心在醫院被感染而不敢去醫院。
-
七成以上癌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得了癌症,如何擁有好睡眠?
相信大家如果晚上陪護過患有癌症的家人或者朋友就會知道,晚上的腫瘤科病房往往是無眠的,就算是有少數患者能夠入睡,也會在半夜醒過來,或者是整宿都睡不著。這些都是癌症患者的苦惱。研究發現,大約7成以上的癌症患者都存在睡眠障礙。
-
舒緩醫療 照護癌症患者生命之路
不僅如此,該院還一直注重為患者做心理疏導,如今也引入國際最新研究成果——靈性舒緩療法。年初成立了癌友聯誼會,並積極倡導患者回歸自然、放鬆身心。這不為了體驗戶外之美,感受養生之樂,6月6日,解放軍第107醫院癌友聯誼會在牟平區龍泉鎮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徒步+採摘綠色健康行活動。
-
癌症患者易疲勞?指南教您如何應對
許多癌症患者問道,確診癌症之後接受了積極治療,原發症狀得到控制,可為什麼依然感到身心俱疲,不想活動?疲乏聽起來像是小事一樁,容易被忽視,但實際上約 70% 的癌症患者經常出現疲乏症狀,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值得引起重視。
-
用好「心藥」,癌症治癒率提高50%(患者篇)
研究結果表明:非欺騙性安慰劑不僅反映了應答偏倚,而且具有真正的心理生物學作用。這個研究也表明:積極的心理確實能達到「藥物」的療效。二、「心病」不是「病」,卻真能要人命「心病」也是通俗說法,於腫瘤患者而言,就是消極心理。
-
癌症患者「壞消息」如何委婉告知
在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醫院調查了幾十位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屬,只有一位原發性肝癌患者一確診就知道自己是癌症。其餘的癌症病人在一段時間後才婉轉地知道自己得的是「那個病」,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至死不知情。隱瞞會讓癌症患者措手不及。有一個建築公司的老闆查出患了肺癌,家人告訴他是結核。
-
其實,很多癌症病人是可以不死的—一個肺癌晚期患者復健記實
誰都希望疑難被儘早攻下,不僅僅只是患者及其家人。可喜的是,當今科技發展飛快,醫療技術同樣。什麼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一些最尖端科技都首先用在了醫療上。 得了癌症之後,很多人都會非常恐懼,這種心態只能助長病情的惡化。有些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後,有的幾天就死亡了,甚至是當晚就不行了,為什麼會這樣?
-
帶病生存的時代:中國癌症患者的疾病歷程
該書內容基於在一所腫瘤醫院五年多的田野調查,呈現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書摘。對大多數癌症患者來說,疾病始於感覺到身體的不舒服或不適(如喉嚨疼、咳嗽加劇、胃疼、吞咽困難),很多人一開始去看社區醫生或者前往地方醫院就診,有時身體的不適被當成其他問題(如食管癌早期經常被當作慢性胃炎或胃病)進行治療,直到病情進一步嚴重,患者到上級醫院檢查才確診了癌症。
-
癌症患者可以生孩子嗎?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有時候,人生真的是挺殘忍的,有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卻被診斷為癌症,那麼,這個時候,就陷入了糾結,到底這個孩子能不能要?癌症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癌症患者可以生孩子嗎?最後,在懷孕期間,是需要女性付出很大精力和體力的,尤其是營養的供給工作一定要做好,但是有的女性在懷孕期間,不僅會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癌症病情又會嘔吐的情況,這會導致患者進食變的會更加困難,時間一久,不管是對孕婦還是胎兒來說,都很不利,很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建議患者,在接受癌症的治療過程中,最好是不要懷孕,至少要等到癌症治好之後,在考慮,這樣對自己、對孩子才是最負責的。
-
青絲行動在京為癌症患者捐發
12月23日,青絲行動走進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9位青絲志願者為癌症患者捐出了自己的長髮。本次活動由北京艾德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青絲行動聯手舉辦,是青絲行動在北京舉辦的首次捐發活動。
-
癌症患者的疾痛,為什麼值得記錄?
這種視角有別於生物醫學視角,它不僅把癌症視為一種病理過程 —— 患者的生物或者社會功能暫時或者永久性紊亂,甚至直面死亡。在這種視角下,癌症還剝奪了患者對身體的控制、對生活的判斷。患者、家屬以及更廣泛的社會關係,身處一種鮮活的體驗之中,被疾病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