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疾痛,為什麼值得記錄?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潘聞博 偶爾治癒

數年前,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阿瑟·克萊曼(又譯 凱博文 )收到一封來自湖南的信,落款是他上世紀 80 年代訪談過的一位患者。在那個年代,克萊曼深入中國大陸,開啟關於精神醫學的調研。

在這封信中,當年的受訪者告訴克萊曼:

「我只想感謝你,30 年前你訪談我的時候,你是唯一一個認真傾聽我經歷過什麼的人。你傾聽我所經歷的,這讓我感覺更堅強。」

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阿瑟·克萊曼

圖源:網絡

2016 年,克萊曼把這個故事講給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塗炯,他告訴對方,「傾聽是一種治療。我對此感覺非常好。我想你們可以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做訪談,藉此表達你們真的關心被訪者,而不僅將之當做一個觀察對象。」

四年後的 2020 年 5 月,塗炯所著《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基於一所腫瘤醫院的現象學研究》一書(以下簡稱《癌》)出版。

比之於普利茲文學獎作品《眾病之王:癌症傳》這類縱橫古今、宏大敘事的作品,塗炯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具體而微的人,它聚焦於患者個人和家庭,將他們的經歷和體驗置於研究中心。

這種視角有別於生物醫學視角,它不僅把癌症視為一種病理過程 —— 患者的生物或者社會功能暫時或者永久性紊亂,甚至直面死亡。在這種視角下,癌症還剝奪了患者對身體的控制、對生活的判斷。患者、家屬以及更廣泛的社會關係,身處一種鮮活的體驗之中,被疾病所困擾。

這些體驗被講述和記錄,在某種層面上,也是患者用自己的方式為個人經歷賦予意義,從而理解自我,建構新的身份和生活場景,是一種主體性的修復。

癌症患者之痛

事故發生在 2019 年 1 月。廣東省一家著名的腫瘤醫院內,一個癌症病人從高樓縱身一躍,跌落到大廳地面。「 X 號樓大廳地面有病人跳樓了!」門口,一個保安邊跑邊喊。

患者主要出血部位是頭部,分辨不出性別。他(她)看起來個子很高,顯得消瘦,病號服下露出蒼白的皮膚。因為是從高處墜落,病人的腿骨折內翻十分明顯,身旁散落著的,是幾乎每位術後患者都會帶著的袋子。但分不清那是營養液袋,還是造口袋。

腫瘤醫院每天都有人死亡,但以跳樓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尤為慘烈。兩個穿制服的人用類似棉襖一樣的東西將死者的頭和腳兜起,搬到旁邊的擔架,蓋上白布後,迅速離開現場。事故現場地面,只留下一灘快凝結的血。

這是社會學田野調查研究小組其中一個成員,在這家腫瘤醫院目睹的一幕。讓研究小組成員疑惑的是,這是一家名聲在外的腫瘤醫院,來此就診的患者治療希望往往較大,那位病人為何放棄生的機會,選擇跳樓自殺?

「病痛對病人身體、心靈的折磨有多大?癌痛到底有多痛,能讓一個人『坦然赴死』?」研究小組成員感慨。

類似的發問貫穿於整個研究。

在 5 年間,本書作者塗炯和她的學生們以廣東一所腫瘤醫院為田野點,進行社會學調查。他們穿梭在病房、門診室、掛號廳等地之間,和病人、家屬、醫生、護士、志願者交談。研究者們記錄了患者對疾病診療經歷的描述,還有他們對生活經歷的追溯,以及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關係的反思。

書籍封面

圖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微博

當下,關於癌症的學術研究汗牛充棟,市面上亦不乏通識讀物。但研究主要聚焦於三個層面:癌症患者的經歷與認同;癌症的風險與責任;癌症生物臨床相關的發展、政策與法規。

近年來,研究者們逐步將目光投射於癌症病人的疾痛體驗上。如《癌》書中所言,「作為旁觀者,大多數時候我們清楚治療過程,也能看到治療效果,但治療過程中病人的病痛體驗,往往被我們忽略。」

這一敘事理念承襲自阿瑟·克萊曼。作為當代醫學人類學及社會醫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瑟·克萊曼最卓越的貢獻是對「疾痛經驗」的體察和感悟。

如果說,「疾病」是醫生根據病理理論解釋和重組疾病時提出或發明的,那麼,當我們使用「疾痛」這個詞時,則是講述病人對於疾病引起的身體異常、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 亦包括病人家屬對這種感受的琢磨。

這種種鮮活的經驗,需要被放置於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心理的全關視野中去理解。

被啃噬的人生

《癌》一書中,一個癌症患者如此描述自己的疼痛感受。

「全身都痛,痛得睡不著覺,坐著也痛,站著也痛,躺著也痛,腰上的管子一碰到就痛,管子放在各處都不舒服,不知道何時才能好。」

頻繁出現的「痛」字,讀來觸目驚心,卻似乎無法完全表達他所遭受的苦難。

在阿瑟·克萊曼的著作《疾痛的故事——苦難、治癒與人的境況》中,患者戈登·斯圖爾特曾這樣描述他對癌症的恐懼:「當我聽到癌這個詞時,就知道這是死刑。癌症讓我們想到一種慢慢拖延的折磨,從內部被啃噬。」

《癌》中,66 歲的食管癌患者梁伯(化名),因病情反覆而感到迷茫、混亂,經歷「希望又失望,心情起起落落」,絕望侵襲時,他甚至說「有時候真的想死」。

除了肉體與精神的掠奪,在社會關係層面,癌症對一個人的剝奪也清晰可見。

《癌》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名患者去鄰居家串門,喝完茶離開,偶然看見主人偷偷扔掉自己喝過茶的杯子。患者回家後,難過許久,感覺被人嫌棄。

患者梁伯也曾說,癌症就像是貼在身上的標籤,「像勞改人員,很難被社會重新接納」。在「談癌色變」的大環境下,許多患者在沉默中忍受痛苦,不願與外人交往,害怕病情公開後,會招致異樣的眼光與歧視。

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曾解釋說,「癌症」這個名稱,讓人感覺受到貶抑或是身敗名裂。只要某種特別的疾病被當作邪惡的、不可克服的壞事,而不僅僅是疾病,那麼,大多數癌症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所患之病,就會感覺在道德上低人一頭。

因此,數量驚人的癌症患者發現他們的親戚朋友在迴避自己,家人把自己當作消毒的對象,好像癌症和結核病一樣是傳染病。「與患有一種被視為神秘惡疾的人打交道,那感覺簡直像是一種過錯。或者更糟,是冒犯了禁忌。」

但是,這些社會心理層面的震蕩往往被忽視。過往多數敘事框架中,人們認為醫學技術的治療才是核心,身體的治癒才是正途。但事實上,對於癌症患者和他們的家人而言,罹患癌症無異於一場「災難」或者「謀殺」。

面對較長的治療周期、不確定的治療結果,患者逐漸累積一種習得性無助。在這樣的疾痛經驗中,患者和家庭都被囚困在疾病之中,疾痛的折磨、生死的考驗,迫使他們重新思考人生與周遭的世界。

在當下的醫學話語中,我們總呼籲「理性、冷靜有素養的患者」。卻忽視了他們在這樣的疾痛經驗中,已重新建立一套自身更能接受的話語體系去洞察生活。

對於正在遭受疾痛折磨的人來說,科學、秩序和理性智慧已非至關重要。

為何講述疾痛?

癌症患者和家人一旦進入醫院系統,便意味著與以往生活切割開來。尤其是癌症患者,他們仿佛一座孤島,只能在日復一日的治療中,感受疾病對自己身體的改變。

「慢性疾病使患者喪失自我,讓患者過一種受限制的生活,經歷社會隔離,感到羞辱和名譽受損,給他人帶來負擔。」《癌》一書中寫道,「這些都影響患者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感覺越來越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威脅到他們的自尊甚至自我認同。」

因此,從某種層面來說,癌症患者需要重新做一種建構,幫助自己重新理解,「為什麼是我,我是誰,我經歷了什麼」。

癌症病人確診之後,震驚之餘,往往開始回顧往事,試圖找尋自己生病的緣由。

書中寫道,解釋疾病對患者而言意義重大。在西方醫療中,身體出現故障,往往有明確的原因,有明確的診斷和治療。如果一個人的痛苦找不到直接原因,個人痛苦的合法性就會遭受質疑。相反,找到病因,明確了痛苦來源,患者的疾痛就能減輕。

在中國這家被當做田野調查點的腫瘤醫院,幾個在機關當過幹部的患者均表示,自己是因為以前工作應酬過多,所以才得了食管癌。

一些病人甚至會聯繫自己的生活史,從中找出關聯,解釋疾病的發生。一個 50 多歲的患者把自己得食管癌,歸因於年輕時喝了一碗特別燙的豬肉湯:「沒有去看醫生,自從那一次燙傷,病都積壓著,直到今天爆發了。」

《癌》中的相關內容

圖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微博

在中國,疾病更是與家庭、人際關係等緊密相連。64 歲的食管癌患者張建(化名)說,自己生病是因為常常為兒女著想,卻因與兒女意見不合導致總發脾氣;另一名男性患者強調,自己為了養家餬口,晚上常常熬夜工作,長期不健康生活,才導致現在的疾病。

學者 G.H.Williams 1984 年的研究稱,疾病解釋就是一種敘事重構,患者通過把人生的不同方面聯繫起來,從而修補身體、自我和世界之間的斷裂。患者的敘述,是用自己的方式為個人經歷賦予意義,從而理解自我,建構新的身份和生活場景。

也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適應「癌症病人」的新角色,為日後的生活找到支持力。

同時,在塗炯看來,一些癌症患者向他人傾吐自己的疾痛敘事,是為了擺脫孤獨,尋求命運共同體之感。

在這家腫瘤醫院,有一對在同一病房生活一個多月的病友,他們互稱「難兄難弟」。病友間的交流,讓個體的病痛經驗變成集體的共同經驗,讓患者之間有了同病相憐之感。「通過和周圍人接觸,患者心理、自我認知發生變化,不再覺得自己是唯一不幸的人。」

「這種抱團取暖不僅是情感互助,」《癌》一書總結道,「與其他患者的關聯和命運共同體的感覺,讓患者的疾痛體驗離開私人領域,進入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社會語境。」

「以病人為中心」

「看病如同流水作業」。《癌》一書呈現了這樣的醫療景觀。

人數眾多的患者們湧進腫瘤醫院。在門診室,醫生幾分鐘就要診斷一個病人;在檢驗室,醫務人員把一個個患者推進儀器,又快速推出來;在手術室,醫生們忙於一臺又一臺的手術。

在塗炯看來,手術治療只是針對患者身體的修補,「在科學指導下,這些高精尖技術能切掉患者腫瘤,但並不能改善患者的福祉」。

這種醫療作業背後,呈現的是「以身體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關注患者軀體的疾病治療,無暇顧及患者的整體體驗。

《癌》作者塗炯

圖源:中山大學青工論壇

作者以食管癌患者的手術體驗為例。手術前,患者的身體被各種醫學檢查數位化地衡量。手術將身體當做可拆解、修補的「機器」,術後,患者遵從醫生的指導重新練習身體功能。

在這一醫學化過程中,每一步,都帶給患者諸多挑戰:手術導致身體「千瘡百孔」,插滿全身的管子對身體一再束縛,恢復期的基本生理功能需要學習和適應。

「患者無法依賴身體進行哪怕最簡單的日常活動,感覺被自己的身體背叛」。研究者稱,出院後,即使手術在醫學上被定義為「成功」,患者依舊感到身體脆弱,隨時擔心癌症復發,並深感身體不能被管理。

而在另一些時候,醫學治療甚至破壞了身體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患者抗拒這樣的破壞,但面對重病的威脅又別無選擇。

一位研究團隊成員提到,在一次訪談中偶遇了自己的高中老師。

「他在此手術,第二天就要出院。全然沒有講臺上的威儀,此時我高坐在靠椅上,他卻像個犯錯孩子蜷在地上的小板凳,和我講話都是輕聲細語,並且全程捂嘴,躲閃著我的目光。我故意提起他當年的教學風採,他立馬神採奕奕,而後,他低頭輕聲說,現在哪裡敢想這些事了。」

醫患的分野就在於此。雙方對疾病的理解不同,對治療效果的理解也不同。對於醫生來說,諸如腫瘤的成功切除就是治療效果。但對於患者而言,擁有一個有質量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治療。

在二元的醫患關係中,醫生被認為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缺乏專業知識或僅有外行知識的人在生病後應積極尋求醫生幫助,被期待遵照醫囑,儘快「好起來」。在這種框架中,患者成了某種層面的客體。

但顯然,研究者對患者疾痛體驗的記錄和書寫,是在試圖修補患者的主體性。

就如書中所講,「醫學不僅治療疾病,也需要關懷和照顧病人。治病救人的醫學,終將是以人為本的。」

撰文:潘聞博

監製:蘇惟楚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塗炯,張文義,凱博文,程瑜.人類學、醫學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訪凱博文教授[J].思想戰線,2016,42(05):4-9.

[2] 蘇珊·桑塔格 著,程巍 譯.疾病的隱喻[M].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14.

[3] 阿瑟·克萊曼 著,方筱麗 譯.疾痛的故事:苦難、治癒與人的境況[M].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1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關注| 疾痛故事:被癌症「暫停」的人生
    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會廣泛承認,癌症的治療更是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帶來巨大挑戰。然而,生物醫學往往只關心腫瘤的大小、惡性程度、治療進展情況等,局限於對病的治療。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痛體驗是當前正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希望本書對患者體驗的深入呈現能為改善中國癌症患者的疾痛體驗有所啟示。
  • 帶病生存的時代:中國癌症患者的疾病歷程
    帶病生存的時代:中國癌症患者的疾病歷程 塗炯 2020-06-16 15:42 來源:《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基於一所腫瘤醫院的現象學研究
  • 【科普營養】為什麼營養不良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為什麼營養不良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  我們常看到癌症患者消瘦羸弱,就是因為他們身體肌肉和脂肪組織減少,體重降低,營養狀況不佳,進而身體機能下降。營養不良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是頭頸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
  • 揭開雪蓮艾必克磁療·舒痛貼治療癌症的假面紗
    品牌觀察網訊:一個時期以來,雪蓮艾必克這個所謂的藥品成為了癌症患者家屬眼前的救命"稻草".經過和此藥北京的銷售商討價還價的一盒雪蓮艾必克高達800元。那麼,這個雪蓮艾必克是什麼藥材組成的,它真的能治癌症嗎?它是否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品名單就可以查到呢?一系列問號留給了眾多癌症患者家屬。
  • 為何有的癌症患者,確診沒多久就離世?醫生給的原因,值得思考
    大爺兒子今年才35歲,因為癌症晚期前段時間不幸離世,大爺一時難以接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實,和老伴多次哭暈在醫院病床上。自己的兒子沒有確診癌症的時候,好好的,為什麼確診之後突然離世?醫生給出具體的原因,值得思考。
  • 癌症患者易疲勞?指南教您如何應對
    許多癌症患者問道,確診癌症之後接受了積極治療,原發症狀得到控制,可為什麼依然感到身心俱疲,不想活動?疲乏聽起來像是小事一樁,容易被忽視,但實際上約 70% 的癌症患者經常出現疲乏症狀,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值得引起重視。
  • 為什麼癌症患者會出現腹瀉?或是這7種原因在搗亂
    部分癌症患者經過一系列治療之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特別是腹瀉,急性腹瀉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打破腸道菌群平衡,對腸道黏膜帶來傷害等,到底是什麼引起的癌症腹瀉呢,可以來看一下究竟。為什麼癌症患者會出現腹瀉?
  • 「生不如死」、「活受罪」、「好人沒好報」,癌症到底有多痛?
    一位癌症患者是這樣形容癌痛的。 對於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來說,癌痛是他們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 癌症患者正在忍受的病痛可能是常人無法感受到的。 小芳向我們講述了患肺癌的姑姑所曾經遭受的痛苦。
  • 癌症病人自述:我真的不想活了,真的太疼了!癌痛到底有多痛?
    一位癌症患者是這樣形容癌痛的。對於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來說,癌痛是他們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癌症患者正在忍受的病痛可能是常人無法感受到的。小芳向我們講述了患肺癌的姑姑所曾經遭受的痛苦。我們都知道她痛苦她難受但是我們除了哭泣束手無策,我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痛,什麼程度的痛,才會讓一個勤勞一生威嚴一生的大女人寧願死都不想活下去。臨走之前,她看著自己日益乾枯的雙腿,又無力得看了一圈周圍正在服侍她的至親,搖了搖插著氧氣管的頭,閉了閉眼睛,嘆道「我把你們大家都害慘了。」
  • 癌症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隨著接觸的癌症患者增多,慢慢發現,很多病友並非不願意變得像家人、醫生所希望的一樣樂觀開朗,但情緒並非開關,不可以簡單的把快樂打開,把悲傷關上。除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與情緒和平相處呢?為此,專門諮詢了一位心理醫生朋友,他的建議是寫日記。為什麼寫日記能夠改善情緒呢?寫日記,心理學上也叫書寫表達。
  • 癌症患者如何改善情緒?心理專家建議寫日記
    隨著接觸的癌症患者增多,慢慢發現,很多病友並非不願意變得像家人、醫生所希望的一樣樂觀開朗,但情緒並非開關,不可以簡單的把快樂打開,把悲傷關上。除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幫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家與情緒和平相處呢?為此,專門諮詢了一位心理醫生朋友,他的建議是寫日記。為什麼寫日記能夠改善情緒呢?
  • 不忍病痛折磨,晚期癌症病人跳樓身亡!癌症末期的痛,沒人能懂
    湖北省某地人民法院近日審理了一起患者家屬向醫院索賠的案件。癌症患者黃某於去9月轉入至某醫院住院治療,治療不到一個月,患者實在無法忍受晚期癌症病情的折磨,最終在10月18日趁著家人、值班護士不注意,選擇了跳樓輕生。黃某家屬將該醫院訴至法院,要求賠償黃某跳樓身亡而造成的醫療費、交通費、死亡賠償金等各項費用合計15.8萬元。
  • 腫瘤專家自述:治療過無數癌症患者,總結了一個很重要的抗癌經驗
    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後,第一想法就是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是不是檢查錯了。之後絕望、焦慮和恐慌接踵而至。你怕,就能躲得過去嗎?在我和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很多患者都會反覆地詢問,我這個病嚴重嗎?是不是活不長了。
  • 多數癌症患者因癌痛放棄治療,癌痛到底有多痛?怎麼做能止痛?
    在現代生活中,很多患者在確診之後都會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但是有很多癌症患者因為受不了癌症引起的疼痛而放棄治療。癌痛到底有多痛?怎麼做才能夠有效的控制癌痛?多數人都會產生疑惑,現在就跟你仔細說一說。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將人類身體上承受的疼痛程度做了一個劃分,按照0-10等級的劃分。
  • 肩膀痛,如何排除癌症?看看醫生怎麼說
    其次從疼痛性質去判斷,是銳痛還是鈍痛,一般劇烈的銳痛多數是由外傷造成,而腫瘤引起的疼痛以慢性鈍痛居多。2.體格檢查需要對疼痛的肩膀進行按壓,活動等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活動受限,或者活動後疼痛加劇,如果存在活動受限或者活動後疼痛加劇,多數是不是癌症引起。
  • 癌症患者飲食指南丨噁心嘔吐怎麼辦?這些方法請牢記!
    當您健康時,吃飽吃好通常不是問題,但是當您面對癌症和治療時,飲食管理可能會變成一個需要注意的大問題。本系列是專為癌症患者推出的癌症患者飲食建議,旨在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飲食與癌症的關係,提高食慾,並通過科學的飲食幫助治療,希望對您有幫助。
  • 現在癌症患者為什麼這麼多?
    只要打開抖音或快手,經常會刷到一些讓人淚目的癌症患者與癌抗爭的作品。但抗癌成功的很少,而且沒有規律,多大年紀的都有。據一個抖音作者介紹他的家族,爺爺是食道癌晚期走的,父親退休半年患上食道癌,值得感恩和慶幸的是,他的父親做完手術已經11年了。
  • 癌症患者五個心理期與治療三階段
    三、憤怒:這個時期,患者感到命運不公,質問:「我又沒做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是我?」四、悲傷:患者覺得自己完了,進而變的沮喪與絕望,認為自己沒救了,要死了。五、接納並且面對:要採取行動,必須先度過接納期,當患者真正接納這個事實時,就會採取治療行動。
  • 癌症後背痛的特點 後背痛有哪些原因
    癌症是如今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最大殺手,它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所以很多人都想預防癌症,想知道癌症的早期症狀,有人說後背痛是癌症的一種症狀,那麼,癌症後背痛的特點有哪些?後背痛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早期有哪些症狀?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多數癌症患者,總會去國外進行放療?
    現代醫學對於癌症的醫療手段有三種,手術,化療,放療。可以說這三種療法是並駕齊驅的,都能夠對治癌發揮一定的作用。但除了手術療法之外,放療和化療一直難以被人們接受。在臨床上已經證實有一些癌症能夠通過放療實現治癒,比如鼻咽癌,舌癌,口腔癌等。此外淋巴瘤,食管癌也能夠通過放療治癒。而且對於一些特殊的癌症,放療和手術治療相比,更能保證患者身體完整,比如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放療,還能避免手術切除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