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很多腫瘤患者聽到確診消息後,都會有恐懼、懷疑、抑鬱、焦慮、沮喪的情緒。有大量數據表明:患者的情緒狀態,會真實影響到腫瘤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
7月31日,國科大腫瘤醫院臨床心理科正式開科。從患者入院開始到診斷、治療、康復,每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心理幹預和保護措施。
絕大多數癌症患者
都會出現心理問題
抑鬱症發生率
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9年年報顯示,在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7.5個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絕大多數癌症患者會出現心理問題。國際研究數據表明,約20%的腫瘤病人存在各種類型的抑鬱症,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
有數據表明,成人癌症群體中,抑鬱的發生可增加39%的死亡率,約3/4伴有明顯抑鬱情緒的癌症患者從未接受過任何心理測試或藥物矯治。
國科大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國內著名精神心理專家於恩彥教授介紹,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後,幾乎100%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輕則喪氣,感到害怕,重則抑鬱,甚至自殺。
一般來說,癌症病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後,心理上會經歷這幾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震驚。接著是難以置信,懷疑檢查有誤,反覆檢查,直到最終確診,不得不相信。然後,心情惡劣。接受結果之後,病人通常陷入沮喪、絕望、懊惱的境地,感嘆自己為什麼這麼倒黴,心情無法振奮。
接下來,會有個分化:一部分病人在家人朋友的鼓舞和自我求生欲的驅使下,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一部分病人走入死胡同,一蹶不振,心情抑鬱,嚴重的有可能自殺。
對腫瘤患者的心理幹預 應從確診後就開始進行
「當癌症患者出現心理問題時,千萬不要憋在心裡,家裡人要引起重視,必要的心理治療和其他幹預措施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痛苦的情緒,進而提升癌症的治療效果和預後。」
於恩彥教授說,因此,腫瘤專科醫院對於癌症患者的心理幹預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國科大腫瘤醫院積極籌備臨床心理科的重要原因。
「放眼國內,不少醫院把腫瘤患者心理幹預的重點放在臨終關懷上,但在我看來,腫瘤患者的心理幹預,不能等到對患者產生打擊影響之後才開始,而是應該從在院確診的那一刻就進行,要及時並且貫穿診治的全過程。」
於恩彥教授介紹,臨床心理科將跟進腫瘤患者的初診、複診、住院、出院,哪怕在出院後都要進行密切的隨訪。他正努力將心理診治作為多學科診療中的一支力量,介入到腫瘤患者的診療中。此外,臨床心理科還應該深入病區,有計劃地為患者們進行科普講解和心理疏導治療,激勵患者調動內在潛力戰勝病魔。
家人得了癌症到底要不要隱瞞 具體要看病人的性格特點
家人得了癌症,到底要不要告訴他實情?
其實,對很多癌症患者的家人來說,瞞還是不瞞,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此,於恩彥教授說,這個醫學倫理問題,得根據患者的不同性格特質來做具體判斷,不能一概而論。
對一些性格堅強的人來說,告訴他們實情是沒關係的,他們更可能採取積極的態度,在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後,他們配合治療的主動性反而會增強。而對於一些本身容易焦慮的「C」型性格的患者,可以瞞一瞞,因為這部分人生活中比較順從,常壓抑自己的個性,什麼事都悶在心裡,要是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會覺得自己就要完了,肯定會掉入情緒的深淵,一方面想不開,拒絕治療,一方面自責不已,感覺拖累家人。所謂的「C」型性格,也叫癌症性格,對應compliance(順從)和cancer(癌症)兩個英文單詞,這類性格的人患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三四倍。
於恩彥教授說,患了癌症,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很難的,家人朋友說再多,還是得患者自己想通了才行。他建議,患者首先要樹立豁達的人生觀,淡然看待生死,珍視當下的每一天。有機會多參加社會活動,加入病友圈,走出去多看看。浙江省腫瘤醫院就有不少癌症病友俱樂部,病友們常常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互相鼓勵,這對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是非常有益的。
當然,出現心理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去專業的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醫院開設臨床心理科後,將積極開展對癌症患者的全程心理幹預,幫助更多的癌症病人更好地康復。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