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豐田章男隔空喊話特斯拉,說,「特斯拉只擁有菜譜,豐田擁有真正的廚師和廚房,能生產真正的食物」,面對這個後來的暴發戶,豐田的感受一言難盡,儘管還是個汽車業的小弟弟,但是,其市值卻一瞬間超越豐田,甚至市值大於豐田+大眾的總和,成為全世界市場最大的汽車企業,讓做虧它的空頭,虧了300多億美金。空頭還不服氣,繼續做空,而特斯拉的股票還在一天天上漲
與豐田章男有相同感受的,處於全世界汽車第二大的大眾的迪斯,他也數次評價新勢力,也曾經引得業界口水紛飛。不同的是,迪斯是評價中國的三個新勢力,說如果不考慮成本的話,自己也可以做出那樣的極致的產品。
看起來這是兩個陣營的鬥爭,新舊勢力交替之時的兇猛的纏鬥,剌刀見紅。
事實上,無論是豐田還是大眾,單就造車這事上來說,造出極致的電動車,都沒有問題。但是,這兩家百年企業有太多的因素要考慮,就算預見到了危險,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地轉身。
那麼,對底要不要電動化、智能化?
就算不考慮汽車業的未來一定是電動化,但是,智能化毫無疑問一定是汽車業的未來。智能化、無人駕駛當然也電動化一起最為相宜,所以沒有人敢忽略電動化的布局。長安汽車葉沛前不久評價電動化、智能駕駛時,曾經說過,誰不注意布局電動化和智能化,誰就失去了未來,言下之意,對特斯拉頗有敬重。
與長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比較成功的新勢力的三家之一的何小鵬,也曾經隔空喊話特斯拉,要打得特斯拉找不到北。是不是有點故意炒作的意思?如果說特斯拉都不肯與豐田、大眾為對手的話(至少表面上),那小鵬離特斯拉就是太遠太遠了,豐田有廚房和廚師,特斯拉有菜譜,那小鵬的菜譜還遠在編制之中,同樣,豐田和大眾也必不以他為敵,無論是體量還是擁有的潛力,豐田和大眾都可以藐視他。
說回大眾,如今大眾內部完成了協調或者說結束內鬥達成了共識,全員轉向電動化和智能化,甚至已經搭建好了以此為基礎的MEB純電平臺,還搞定了 E3 電子架構,基於純電平臺MEB的id4 CORZZ已經在一汽-大眾順利下線,還有不少純電車型已經在全球攻城掠地。事實上,自2015年迪斯入職大眾以來,一直在布局電動化戰略。
與一直想要轉型電動化智能化的大眾有所不同,而豐田,一直以來對於電動車都不太熱衷。他們其實更務實,致力於內燃機技術的改進以及混動技術的開發。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車企沒有人能在混動上超越豐田。
與電動化相比,豐田更在意氫能源車的開發。豐田一直在引領氫能汽車的潮流,第一代燃料電池車型Mirai全球銷量超過1萬輛。前不久,豐田發布了第二代Mirai燃料電池汽車,續航裡程比第一代產品提高約30%至850km。正如豐田章男說的那樣:「像日本這樣一個主要依靠燃煤和天然氣發電的國家,電動車對環境並沒有幫助。假如所有汽車都使用電力驅動,那麼到明年夏季,日本就將耗盡一切電力。要把日本現有的汽車全部換成電動車,支持這些車輛行駛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耗資14萬億至37萬億日元(相當於1355億至3582億美元)。如果日本過於草率地禁止汽油動力汽車,汽車工業目前的商業模式將會崩潰,這將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
其實豐田也並不是在電動化上無所作為。他們甚至還跟比亞迪成立了合資的電動公司。與其說他們對於電動化不看好,倒不如說電動化對於他們只是一個備選。
說到底,智能化無人駕駛是汽車業的終點,但是這樣的技術並不一定要搭載在電動車上。與基於以電池底盤為基礎的架構相比,氫能源車也是以內燃機為藍本的,改動不必很大。所以,豐田的選擇未必就是錯的。
但是不管豐田和大眾是否要轉到電動化還是氫能源,他們現在還在踏踏實實地造著內燃機汽車,以及基於眼下條件更為可行的混動和插混。如果沒有他們,或者說,他們也不管不顧地去開發極致的電動車,同樣也能爭取到很高的市場反響,贏得很高的市值,而我們眼下的出行,可就成了問題,更不說關乎整個社會的稅收、人工問題了。
幸虧還有他們的堅持!他們無論何時都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支撐龐大的社會得以不崩塌並且健康前進的力量。
新勢力甚至自比汽車業的蘋果,認為豐田是諾基亞。這就有點太高看自己了。新勢力的老大特斯拉尚且沒有覺得自己是蘋果,可以把汽車業幹翻,還沒有正式贏利的中國的新勢力,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自信?
蘋果可以顛覆手機業,但是到目前為止,特斯拉還沒有顛覆傳統的汽車業。要說新能源的話,早在特斯拉之前,我們就有比亞迪的純電動、插混,日本早就有豐田、本田的混動獨步天下。我也不認為,新能源就只有電動化一個方向,更不認為,未來汽車業會大一統地成為新勢力的天下。
何況新勢力遲早會變成老勢力。別的不說,當大眾集團的電動化戰略真正實施之後,新舊勢力還有什麼區別?
有的,大眾這樣的新勢力更有造車實力,特斯拉這樣的新勢力更有軟體優勢。日子一長,且戰且和之後的兩相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