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長慧,一米陽光
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站立頂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彈力。
——巴頓將軍
工作煩心,戀愛不順,生活焦慮……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批判父母、抱怨童年創傷,為自己的失敗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
但是,這些真的是原生家庭的錯嗎?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就真的能夠獲得解脫嗎?
一
前段時間,熱播劇《都挺好》引起熱議。
聽說是家庭劇,產生這麼大的社會波動,我也自然很感興趣去看了這部劇。
才發現,這部劇之所以那麼火,就在於它直接觸碰到了無數人心中的痛點:原生家庭。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哲學上關於人生的終極三問。
每個人在成長一生的道路中,都會伴隨原生家庭的烙印。
只是不同的人對自己的經歷有不同的見解,有人用不幸的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則用一生之餘童年。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無論多好的原生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創傷都不可避免,這是經歷。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傷害活著。
有的人被動接受,生活的千瘡百孔。有的人積極療愈 ,活的精彩紛呈。
人生裡,智慧的人看向現在和未來,注意力在如何打好手中這副獨一無二的牌,愚笨的人看向過去,注意力在為何沒抓到一手好牌。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們無法重建自己的原生家庭,卻可以為孩子創建有利於他成長的原生家庭。
每位父母都應該覺醒:幸福的能力可以靠自我成長獲得。只有自己成長了,孩子才能少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我曾經對原生家庭有過一個注釋:
原生家庭 是愛與痛的起點 也是是認清自我 建立完整認知的起點。
不幸的家庭經歷可以讓人更堅強,你必須確信,所有的傷害都會在以後的時光中變成我們堅硬的鎧甲,讓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在我們的記憶中閃閃發光。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為「原生家庭」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同時它強調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期限可能是一輩子。
這個影響期限如何證明?
我從6歲我爸媽就離婚了,我成長在一個惡毒繼母的魔掌下,經常不給我吃的,好吃的藏起來。
爸爸常年在外,我在家中的情況無人知曉,我的學習情況無人關懷,我的溫飽無人問,我還要承受對母親的思念,因為母親和父親離婚後,就搬到外公家去住了。
我從小遭受母親的眼淚,父親的背叛,繼母的惡毒,可是這樣我就低頭了嗎?我還是艱難的長大了,事實證明,困難不能將人擊垮,我只會更加強大。
我從讀初中,高中,到大學一直很自卑。
不敢跟同學大聲講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意見,永遠都是隨大流,就算是受了委屈也只能往肚子裡面吞下,種種諸如此類都是從小生在沒有愛的環境,沒有父母健全的愛的弊端。
但是出來社會後,我看了很多書,了解到原生家庭其實也不是所謂的洪水猛獸,很多東西要靠我們自己去改變。
問自己一個問題吧:
如果你抱怨,你的前半生已經過得不好,你還願意用自己僅剩的下半生去怨恨嗎?
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用自己的下半生去創造精彩人生,讓自己過得快樂些,而不是活在一生的怨恨。
已經發生的不可改變,給自己一個出口,原諒不完美的家庭,不完整的自己。這其實需要你改變自己的認知。
與之相反:
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心多半伴隨著心理陰影。
常常表現出自卑、敏感、脆弱、無助的情緒,做事情缺乏信心和勇氣,畏首畏尾,不能坦然的面對失敗,對自我不滿又很難改變和走出困境。
他們看待問題更為悲觀,喜歡獨處,亦是孤獨,沒有歸屬感、安全感,對這個世界疏離,很難與別人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
可謂一針見血。
既然原生家庭對於人的影響是深入到骨髓的,那麼,原生家庭的創傷又是怎樣形成的?
1.缺少家庭成員的關心關愛
在影響原生家庭幸福指數的因素中,缺愛是造成家庭成員心理創傷的首要原因。
家庭是一個系統,它的構成要素是家裡的每個成員,這個系統有規則有矛盾,只有家庭成員間互相理解與關愛,才能開啟家庭健康平穩的幸福模式。
同樣在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生長在一個貧窮、重男輕女的家庭,哥哥不爭氣四處惹事,母親只知道找樊勝美拿錢,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勝美養著。
好不容易獨自一人在上海闖蕩七八年,做到資深HR的職位,月薪過萬,但依然沒有存款。
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區,和兩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合租,與帥哥約會後,得到的購物卡、包包都拿去變現。
到了30歲的年紀,一心想攀上高枝拯救自己的命運,無奈她的家庭是一個無底洞,次次把她拖回尷尬窘迫的境地,對她好的王柏川她看不上,條件好的對她不真心。
最後,她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樊勝美身上映射出了很多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的心理,只不過她比一般人更可憐。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樊勝美,缺乏自信,沒有原則,不懂自愛,為了改變命運,只能拼命工作,姣好的容貌和工作能力與現實狀況形成強烈的反差,在理想與現實之中痛苦著掙扎著。
在《歡樂頌2》的大結局,她仍然單身一人,她的悲劇命運除了來自於原生家庭外,還在於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白,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同樣參演《歡樂頌》而且一炮而紅的曲筱綃扮演者王子文,在戲裡擁有一個非常有背景而且幸福的家庭。
而在戲外,她五歲時父母離異,從小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十四歲開始獨自一人闖北京,當過北漂也當過韓漂。
原生家庭和過多的經歷,使她變得非常獨立,在參加綜藝節目時自曝,與父母沒事從來不聯繫,因為沒有人關心。
看到秦沛對子女非常關心,表示自己非常羨慕,內心敏感而渴望被愛,直言原生家庭的傷痛會帶一輩子。
好在戲外的她足夠勇敢、足夠上進,敢闖敢拼,在現實生活中的奮鬥態度和劇中的曲筱綃異曲同工,在收穫事業的同時她也收穫了一名低調的富二代老公,過得很幸福。
2.父母離異或單親
同樣令人感慨的是,周杰倫的成長經歷。
其實網友們都知道周杰倫是娛樂圈中一位著名的孝子了,甚至周杰倫的第四張專輯《葉惠美》就是專門以自己媽媽的名字命名的,可見周杰倫對母親的尊重。
周杰倫是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作為媽媽唯一孩子的他對自己的媽媽有著特別的親情。
周杰倫還講過,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自己的媽媽快樂。
當時的周杰倫出生在1979年,而她的媽媽葉惠美當時是一位美術教師,而周杰倫從小對於音樂就有著某種超人的天賦。
活潑好動的周杰倫每一次來到鋼琴的面前就會變得特別的安靜,並且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將老師彈奏的音樂復彈出來。
當時的老師告訴周杰倫的媽媽,周杰倫真的很有天分。
而當時的他們的家庭情況很一般,但是周杰倫媽媽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前途,便將自己家庭的全部積蓄拿出來為年幼的周杰倫購買了一家鋼琴,並請了一位特別好的鋼琴老師為周杰倫輔導。
而在媽媽為周杰倫付出全部的時候,周杰倫的爸爸卻與媽媽的感情越來越差,直到後來周杰倫12歲的時候,兩人最終以離婚收場。
但是因為周杰倫爸爸從小的印象,而導致周杰倫對於自己的爸爸十分的不滿,這些不滿全部在歌曲《爸,我回來了》中表達了出來。
而周杰倫的媽媽卻為周杰倫操碎了心,當時性格內向的媽媽直接去找到了吳忠憲,並向吳忠憲推薦了自己的孩子,從而讓吳忠憲相中了周杰倫的音樂能力,將周杰倫安排到了自己公司進行工作。
周杰倫通過了自己種種的努力,終於有一次機會獲得了吳忠憲的承諾,只要自己能夠寫出50首歌就可以獲得出專輯的機會。
正是這個機會將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杰倫》展現了出來,從而引發了一場音樂狂潮,被許多的聽眾購買收藏。
但是性格桀驁不馴的他在文化的課程上實在是提不起興致,所以導致周杰倫的文化課分數異常的低,被很多的老師在學習上所放棄,周杰倫的媽媽並沒有放棄他。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杰倫在餐廳的鋼琴上彈奏了一曲,卻讓老闆發現了周杰倫音樂上的天賦,便將周杰倫從端盤子的工作調到了餐廳彈琴。
更是藉機讓自己的餐廳生意火爆起來,而周杰倫也將自己音樂上的能力展示出來,沒有人能隨便成功,只要找到自己的發光點,你一定是最耀眼的那顆super star。
後來的周杰倫憑藉著自己的歌曲一步一步的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之上,終於成為了華語樂壇巨星。
周杰倫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中國風時代,在此期間孝順的周杰倫一直沒有忘記媽媽對自己的種種照顧,他總是將自己的媽媽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
慶幸的是,周杰倫的母親對他非常嚴格,無論何時都未曾放棄對他的教育。
約翰多恩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只要我們心懷感恩,努力奮鬥,熱情積極與社會建立連接,與朋友進行溝通,我相信我們的困難會很容易解決,逃避絕不是讓自己成熟的道路。
3.物質上的貧瘠
還記得那個被導師摧殘致死,跳樓自殺的武漢理工大學研三學生嗎?
2018年3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陶崇園從宿舍樓上墜下身亡,在此之前他的導師王攀曾長達四年對其進行騷擾控制。
他長期命令陶崇園為自己處理生活瑣事,包括送飯、打車、訂票、叫起床,按摩等,甚至讓其喊自己爸爸,說一些「永遠愛你」之類的話。
不堪精神壓力的陶崇園最終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擺脫導師。
物質的貧乏,可以讓人走向欲望的深淵,但也可以讓人更加努力奮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四、有問題的原生家庭,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書中提到,在問題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有很多共性,具體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好孩子。好孩子多數在在學業、事業上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表面上成功強大,但卻有一顆孤獨悲傷的靈魂。
第二類是失落的孩子。他們安靜內向,表面上看起來脾氣好,不會添麻煩,但實際上內心孤獨抑鬱。
第三類是問題孩子。問題孩子用一種過激的方式揭露家中的問題,成為了家庭的矛盾中心,他們常常被責怪,得不到支持,內心十分無助。
第四類是吉祥物。這類孩子就像家庭小丑一樣,為了應對家庭問題,他們故意搞笑,打破僵局,幽默的背後,其實是難以癒合的創傷和無處釋放的情緒。
出生並不能由我們自己決定,那麼,如果我們沒有出生在很理想的家庭,我們該如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五、如何改變自己,敢於向原生家庭走出來呢?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作用而成,所以並非不能改變。
《超越原生家庭》一書指出,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我們發現自己,做自己,並且保持親密關係。
心理治療師把這個過程叫做「分化」。
只有成功「分化」的人能夠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他們無一例外地體現出了以下兩點:
1.目標指向性
目標指向性就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有明確的目標,真實的表達自己,不被其他人所影響。
在外人面前表現「真我」時,反而會擁有深刻、良好、愉悅的人際關係,而且這種人際關係的維繫也相對容易得多。
因為目標指向的人,專注於確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和尊重,這樣的關係不靠利益或者情感維繫。
2.能夠區分思考與感受
「分化」不成功的人總把主觀感受當作客觀事實,並且特別愛鑽牛角尖,死板又教條。
這樣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非常敏感脆弱,並且常常為了某些事情,做出不合理的妥協,又或者過於情緒化。
成功「分化」的人有自己的立場,同時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願意接受各種信息,但不會被情感所控制,也不會指責跟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成功「分化」者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總結來說,就是兩個原則,一是要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二是靈活善變,擁有改變現狀的積極性和動力。
原生家庭不好並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趨利避害,發現自我,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