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總拿「原生家庭」做藉口,要記住: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2020-12-14 名校家長

文:家長慧,一米陽光

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站立頂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彈力。

——巴頓將軍

工作煩心,戀愛不順,生活焦慮……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批判父母、抱怨童年創傷,為自己的失敗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

但是,這些真的是原生家庭的錯嗎?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就真的能夠獲得解脫嗎?

前段時間,熱播劇《都挺好》引起熱議。

聽說是家庭劇,產生這麼大的社會波動,我也自然很感興趣去看了這部劇。

才發現,這部劇之所以那麼火,就在於它直接觸碰到了無數人心中的痛點:原生家庭。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哲學上關於人生的終極三問。

每個人在成長一生的道路中,都會伴隨原生家庭的烙印。

只是不同的人對自己的經歷有不同的見解,有人用不幸的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則用一生之餘童年。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無論多好的原生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創傷都不可避免,這是經歷。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傷害活著。

有的人被動接受,生活的千瘡百孔。有的人積極療愈 ,活的精彩紛呈。

人生裡,智慧的人看向現在和未來,注意力在如何打好手中這副獨一無二的牌,愚笨的人看向過去,注意力在為何沒抓到一手好牌。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們無法重建自己的原生家庭,卻可以為孩子創建有利於他成長的原生家庭。

每位父母都應該覺醒:幸福的能力可以靠自我成長獲得。只有自己成長了,孩子才能少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我曾經對原生家庭有過一個注釋:

原生家庭 是愛與痛的起點 也是是認清自我 建立完整認知的起點。

不幸的家庭經歷可以讓人更堅強,你必須確信,所有的傷害都會在以後的時光中變成我們堅硬的鎧甲,讓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在我們的記憶中閃閃發光。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為「原生家庭」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同時它強調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期限可能是一輩子。

這個影響期限如何證明?

我從6歲我爸媽就離婚了,我成長在一個惡毒繼母的魔掌下,經常不給我吃的,好吃的藏起來。

爸爸常年在外,我在家中的情況無人知曉,我的學習情況無人關懷,我的溫飽無人問,我還要承受對母親的思念,因為母親和父親離婚後,就搬到外公家去住了。

我從小遭受母親的眼淚,父親的背叛,繼母的惡毒,可是這樣我就低頭了嗎?我還是艱難的長大了,事實證明,困難不能將人擊垮,我只會更加強大。

我從讀初中,高中,到大學一直很自卑。

不敢跟同學大聲講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意見,永遠都是隨大流,就算是受了委屈也只能往肚子裡面吞下,種種諸如此類都是從小生在沒有愛的環境,沒有父母健全的愛的弊端。

但是出來社會後,我看了很多書,了解到原生家庭其實也不是所謂的洪水猛獸,很多東西要靠我們自己去改變。

問自己一個問題吧:

如果你抱怨,你的前半生已經過得不好,你還願意用自己僅剩的下半生去怨恨嗎?

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用自己的下半生去創造精彩人生,讓自己過得快樂些,而不是活在一生的怨恨。

已經發生的不可改變,給自己一個出口,原諒不完美的家庭,不完整的自己。這其實需要你改變自己的認知。

與之相反:

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心多半伴隨著心理陰影。

常常表現出自卑、敏感、脆弱、無助的情緒,做事情缺乏信心和勇氣,畏首畏尾,不能坦然的面對失敗,對自我不滿又很難改變和走出困境。

他們看待問題更為悲觀,喜歡獨處,亦是孤獨,沒有歸屬感、安全感,對這個世界疏離,很難與別人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

可謂一針見血。

既然原生家庭對於人的影響是深入到骨髓的,那麼,原生家庭的創傷又是怎樣形成的?

1.缺少家庭成員的關心關愛

在影響原生家庭幸福指數的因素中,缺愛是造成家庭成員心理創傷的首要原因。

家庭是一個系統,它的構成要素是家裡的每個成員,這個系統有規則有矛盾,只有家庭成員間互相理解與關愛,才能開啟家庭健康平穩的幸福模式。

同樣在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生長在一個貧窮、重男輕女的家庭,哥哥不爭氣四處惹事,母親只知道找樊勝美拿錢,甚至哥哥的孩子也要靠樊勝美養著。

好不容易獨自一人在上海闖蕩七八年,做到資深HR的職位,月薪過萬,但依然沒有存款。

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區,和兩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合租,與帥哥約會後,得到的購物卡、包包都拿去變現。

到了30歲的年紀,一心想攀上高枝拯救自己的命運,無奈她的家庭是一個無底洞,次次把她拖回尷尬窘迫的境地,對她好的王柏川她看不上,條件好的對她不真心。

最後,她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樊勝美身上映射出了很多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的心理,只不過她比一般人更可憐。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樊勝美,缺乏自信,沒有原則,不懂自愛,為了改變命運,只能拼命工作,姣好的容貌和工作能力與現實狀況形成強烈的反差,在理想與現實之中痛苦著掙扎著。

在《歡樂頌2》的大結局,她仍然單身一人,她的悲劇命運除了來自於原生家庭外,還在於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白,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同樣參演《歡樂頌》而且一炮而紅的曲筱綃扮演者王子文,在戲裡擁有一個非常有背景而且幸福的家庭。

而在戲外,她五歲時父母離異,從小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十四歲開始獨自一人闖北京,當過北漂也當過韓漂。

原生家庭和過多的經歷,使她變得非常獨立,在參加綜藝節目時自曝,與父母沒事從來不聯繫,因為沒有人關心。

看到秦沛對子女非常關心,表示自己非常羨慕,內心敏感而渴望被愛,直言原生家庭的傷痛會帶一輩子。

好在戲外的她足夠勇敢、足夠上進,敢闖敢拼,在現實生活中的奮鬥態度和劇中的曲筱綃異曲同工,在收穫事業的同時她也收穫了一名低調的富二代老公,過得很幸福。

2.父母離異或單親

同樣令人感慨的是,周杰倫的成長經歷。

其實網友們都知道周杰倫是娛樂圈中一位著名的孝子了,甚至周杰倫的第四張專輯《葉惠美》就是專門以自己媽媽的名字命名的,可見周杰倫對母親的尊重。

周杰倫是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作為媽媽唯一孩子的他對自己的媽媽有著特別的親情。

周杰倫還講過,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自己的媽媽快樂。

當時的周杰倫出生在1979年,而她的媽媽葉惠美當時是一位美術教師,而周杰倫從小對於音樂就有著某種超人的天賦。

活潑好動的周杰倫每一次來到鋼琴的面前就會變得特別的安靜,並且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將老師彈奏的音樂復彈出來。

當時的老師告訴周杰倫的媽媽,周杰倫真的很有天分。

而當時的他們的家庭情況很一般,但是周杰倫媽媽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前途,便將自己家庭的全部積蓄拿出來為年幼的周杰倫購買了一家鋼琴,並請了一位特別好的鋼琴老師為周杰倫輔導。

而在媽媽為周杰倫付出全部的時候,周杰倫的爸爸卻與媽媽的感情越來越差,直到後來周杰倫12歲的時候,兩人最終以離婚收場。

但是因為周杰倫爸爸從小的印象,而導致周杰倫對於自己的爸爸十分的不滿,這些不滿全部在歌曲《爸,我回來了》中表達了出來。

而周杰倫的媽媽卻為周杰倫操碎了心,當時性格內向的媽媽直接去找到了吳忠憲,並向吳忠憲推薦了自己的孩子,從而讓吳忠憲相中了周杰倫的音樂能力,將周杰倫安排到了自己公司進行工作。

周杰倫通過了自己種種的努力,終於有一次機會獲得了吳忠憲的承諾,只要自己能夠寫出50首歌就可以獲得出專輯的機會。

正是這個機會將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杰倫》展現了出來,從而引發了一場音樂狂潮,被許多的聽眾購買收藏。

但是性格桀驁不馴的他在文化的課程上實在是提不起興致,所以導致周杰倫的文化課分數異常的低,被很多的老師在學習上所放棄,周杰倫的媽媽並沒有放棄他。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杰倫在餐廳的鋼琴上彈奏了一曲,卻讓老闆發現了周杰倫音樂上的天賦,便將周杰倫從端盤子的工作調到了餐廳彈琴。

更是藉機讓自己的餐廳生意火爆起來,而周杰倫也將自己音樂上的能力展示出來,沒有人能隨便成功,只要找到自己的發光點,你一定是最耀眼的那顆super star。

後來的周杰倫憑藉著自己的歌曲一步一步的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之上,終於成為了華語樂壇巨星。

周杰倫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中國風時代,在此期間孝順的周杰倫一直沒有忘記媽媽對自己的種種照顧,他總是將自己的媽媽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

慶幸的是,周杰倫的母親對他非常嚴格,無論何時都未曾放棄對他的教育。

約翰多恩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只要我們心懷感恩,努力奮鬥,熱情積極與社會建立連接,與朋友進行溝通,我相信我們的困難會很容易解決,逃避絕不是讓自己成熟的道路。

3.物質上的貧瘠

還記得那個被導師摧殘致死,跳樓自殺的武漢理工大學研三學生嗎?

2018年3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陶崇園從宿舍樓上墜下身亡,在此之前他的導師王攀曾長達四年對其進行騷擾控制。

他長期命令陶崇園為自己處理生活瑣事,包括送飯、打車、訂票、叫起床,按摩等,甚至讓其喊自己爸爸,說一些「永遠愛你」之類的話。

不堪精神壓力的陶崇園最終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擺脫導師。

物質的貧乏,可以讓人走向欲望的深淵,但也可以讓人更加努力奮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四、有問題的原生家庭,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書中提到,在問題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有很多共性,具體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好孩子。好孩子多數在在學業、事業上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表面上成功強大,但卻有一顆孤獨悲傷的靈魂。

第二類是失落的孩子。他們安靜內向,表面上看起來脾氣好,不會添麻煩,但實際上內心孤獨抑鬱。

第三類是問題孩子。問題孩子用一種過激的方式揭露家中的問題,成為了家庭的矛盾中心,他們常常被責怪,得不到支持,內心十分無助。

第四類是吉祥物。這類孩子就像家庭小丑一樣,為了應對家庭問題,他們故意搞笑,打破僵局,幽默的背後,其實是難以癒合的創傷和無處釋放的情緒。

出生並不能由我們自己決定,那麼,如果我們沒有出生在很理想的家庭,我們該如何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五、如何改變自己,敢於向原生家庭走出來呢?

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影響作用而成,所以並非不能改變。

《超越原生家庭》一書指出,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我們發現自己,做自己,並且保持親密關係。

心理治療師把這個過程叫做「分化」。

只有成功「分化」的人能夠修正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他們無一例外地體現出了以下兩點:

1.目標指向性

目標指向性就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有明確的目標,真實的表達自己,不被其他人所影響。

在外人面前表現「真我」時,反而會擁有深刻、良好、愉悅的人際關係,而且這種人際關係的維繫也相對容易得多。

因為目標指向的人,專注於確定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和尊重,這樣的關係不靠利益或者情感維繫。

2.能夠區分思考與感受

「分化」不成功的人總把主觀感受當作客觀事實,並且特別愛鑽牛角尖,死板又教條。

這樣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非常敏感脆弱,並且常常為了某些事情,做出不合理的妥協,又或者過於情緒化。

成功「分化」的人有自己的立場,同時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願意接受各種信息,但不會被情感所控制,也不會指責跟自己觀點不同的人。

成功「分化」者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總結來說,就是兩個原則,一是要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二是靈活善變,擁有改變現狀的積極性和動力。

原生家庭不好並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趨利避害,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相關焦點

  • 網絡賭博,不賭為贏,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我不想生二胎,房貸車貸壓力大,多個孩子要花好多錢,但是身邊的好多人都說可以生,每次聽到這個話我都想翻白眼,拜託能不能醒醒?你聽別人的可以生,別人會幫你養嗎?你沒錢了還房貸了,別人會給你錢嗎?不會。所以任何事情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考慮。
  • 上帝只拯救那些能自救的人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希望。不過,有些人憧憬的未來是自已創造的,而有些人憧憬的未來是其他人為自己帶來的。後者想要得到幸福,卻又不想為之奮鬥,總期待天來某一天,天上使夠掉下一個大餡餅。這樣的事情或許會發生,但沒人能夠保證。一味地等待,只有餓死。與其浪費光陰等待,不如努力爭取。
  • 你還在把「原生家庭」當做失敗的藉口嗎?
    ,也是原生家庭的錯,錯不在自己!1、同樣的家庭出來不同的孩子。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家庭出來的兩個兄弟,同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一樣的教育方式,兩個孩子性格迥異,人生軌跡完全不同,一個通過讀書上名校過上了上等人的生活,一個身不由己,鋃鐺入獄,處境堪憂。
  • 愛自己別人才能愛你 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很佩服一個人,佩服這個人死了好多年,還能把這麼多人聚攏到一起,聽他的話,按他的指令行事,這個人就是耶穌,親手創建了基督教的耶穌已經死去了2000多年,現在教堂、教會、聚會點遍地開花,追隨的信徒按億萬計!
  • 孩子,你總因為自己不快樂而抱怨,但是原生家庭不背鍋
    社會就像戰場,是令人不斷處於緊張狀態的舞臺,而家庭則是心靈唯一的綠洲和安憩之地。 在我們未成家之前,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稱之為原生家庭。 我們從小在這個家庭中成長著,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對我們未來造成著直接的影響。
  • 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孫儷的家庭是這樣的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人卻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兩年「原生家庭」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還有孫儷新劇《安家》中的房似錦。有多少成年人帶著童年的傷痛在生活。
  • 能別總拿 「原生家庭」 說事嗎?父母不背鍋!
    華麗的一口大鍋死死地蓋在「原生家庭」上,是無數人為自己不如意的人生,找到的完美藉口。所謂「原生家庭」,是與新生家庭相對而言的,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 解構《心靈捕手》,面對家庭暴力,孩子該拿什麼自救?
    個人成長題材向來為電影市場青睞,佳作頻出同時也深陷套路既定化的泥沼,可在這種情況下,《心靈捕手》依舊能脫穎而出,備受喜愛,自有獨到之處,今天我們繼續重回經典,將視角聚焦於《心靈捕手》淺嘗輒止的暗線——原生家庭暴力,一同分析當面對家庭暴力時,作為孩子該如何自救。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可能我命令她做的只是一件小事,但她無視我後,我往往會發火,並且火氣越來越大,還會掰扯出孩子的其他錯事出來,孩子她爸總說我不就事論事,喜歡把事情誇大,而我卻覺得他不理解我,我們很多次吵架都是因為我的要求他沒有達到或是不去執行而產生的。
  • 從《以家人之名》,看原生家庭那些事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從之前熱播的《歡樂頌》,《都挺好》,到今年大火的《以家人之名》,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不要讓你的孩子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被廣泛關注,其中包括一些真正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也包括一些將自己的所有失敗都一股腦推給原生家庭的人。如果我們想讓家庭成員的關係更加親密,就一定要學習去表達對另一方的欣賞、肯定與感激,要學會表達愛。人們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但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不要拿房子隔音不好當藉口,更不要拿孩子當擋箭牌,素質是關鍵
    不要拿房子質量差隔音不好當藉口,更不要拿孩子當擋箭牌,素質是關鍵。現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裡高樓林立,人們都熱衷於在城市裡買一套房子,從而很多人住進了樓房。因此可以說大家也算是因為緣分聚到了一起。鄰裡之間的和諧對於一棟樓,一個小區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 原生家庭,如何做一個孩子愛戴的好爸爸?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日益劇增。
  • 原生家庭不是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學會反思才能進一步成長
    很多時候家長看到一些文章寫原生家庭的,都會認為句句屬實,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似乎父母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成為了現在教育失敗的原因。但事實上卻是,原生家庭的確會對一個人產生很深遠的影響,可那並不能夠成為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成年人能夠做的就是通過自省和學習,不斷改變過去加諸於身上的負面影響,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 《安家》:原生家庭不是你失敗的藉口,學房似錦改寫「人生腳本」
    原生家庭不是你失敗的藉口,像房似錦一樣改寫人生腳本。02什麼是人生腳本?"人生腳本"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等人提出的觀點,簡單說就是人們的一生計劃,當然在某些程度上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房似錦一樣的人,他們並沒有優越的原生家庭,父母都只是社會中的普通人。即便用盡全力也只能讓孩子吃飽穿暖,給孩子最基本的教育,但卻無法讓孩子過上優質的生活,更沒有辦法為孩子的發展鋪平道路。這會讓孩子為自己的不如意找出理由,那就是把所有的過錯都歸結到原生家庭之上,認為自己的父母沒有本事,自己的家庭太過普通,所以才會讓自己失去很多機會。
  • 除了原生家庭,你還有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與探討人類行為的影視編劇兼製作人克雷格·巴克。這本兩人傾力打造的書籍曾獲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原生家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傳授具體的對策讓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正視這種負面關係,幫助他們獲得改變的勇氣,恢復自信,從原生家庭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尋找自己人生的自由與幸福。
  •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對你有多大影響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 綺綺子現身說法---原生家庭絕不能作為你停止成長的藉口
    近年來,隨著大眾心理學的普及,原生家庭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這既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同時也成為了一部分人停止自我成長的藉口。 慶幸的是許多年輕的父母們開始通過學習和了解,認識了原生家庭的作用和意義,願意通過反思和改變給孩子提供好的原生家庭氛圍,助力孩子的成長。
  •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為此,克莉絲汀娜·斯科夫寫了一本自傳小說《對迷失之物的靜謐感受》,來描述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原以為這本書描述的只是少數人有的情感,沒想到卻在丹麥國內熱銷,甚至引起現象級的熱議。在採訪中,克莉絲汀娜·斯科夫表示,雖然丹麥和中國文化不同,但很多中國人在親子關係中也存在著相似的問題——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隔閡。
  • 原生家庭裡,媽媽有這三個特徵,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網友小鄭在講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就說到她的媽媽是一個特別強勢,說話也總是特別的極端,還總是強調自己辛苦的人。 每當小鄭做得不符合媽媽要求時,媽媽就拿當初難產、辛苦生小鄭的事情指責她:「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不孝順,真的後悔生下你」,這就導致小鄭從小就有很深的負罪感,與媽媽對話也總是小心翼翼。 不僅如此,小鄭的媽媽也從來不會誇獎她,只會各種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