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看到一些文章寫原生家庭的,都會認為句句屬實,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似乎父母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成為了現在教育失敗的原因。
但事實上卻是,原生家庭的確會對一個人產生很深遠的影響,可那並不能夠成為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
成年人能夠做的就是通過自省和學習,不斷改變過去加諸於身上的負面影響,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一個人成長的影子中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不表明這些影響是不能改變的,每個人心底都有不能碰觸的傷,自卑,懦弱,膽小,暴力等等都與過去的經歷和教育有關。
但那些事情都已經是過去的經歷了,成年人應該學著和自己相處,學會與過去的家庭和解,自己的父母曾經也是一名新手,在教育的過程中會出現偏差和錯誤也是正常的,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不能夠理解這些,總是抱著過去的回憶不放,那受苦的終將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很多時候錯誤未必都是孩子造成的,大人的過度解讀甚至是誤解都有可能造成傷害孩子的行為和言語。
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希望能夠在我們這一代終結,因為自己如果已經能夠意識到曾經的家庭給自己帶來多大傷害的話,那距離做出改變就已經不遠了。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了在別人面前儘可能地贏得面子,就會將孩子變成炫耀的工具,和別人攀比成績,逢人就誇孩子的優點,即使知道那是孩子的缺點,也會換一種方式想要讓別人羨慕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攀比心態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且還有可能給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家長的爭強好勝,他們將來也會將輸贏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對輸贏敏感的家長會讓孩子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不甘落後雖然說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也有可能因此而造成孩子過度的自卑和自負,從而無法有健康良好的發展方向。
如果遇到任何事情家長第一想到的不是詢問孩子緣由,而是顧及到自己的面子,那麼孩子就會接收到父母攀比的心態,喪失自我價值,變成一個只希望能到家長表揚,從比別人的評價中獲得自我定位的人。
不管年紀有多小,孩子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權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平等看待,有的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有權利決定他們做任何事。
這樣的想法從根本上就是沒有尊重孩子,沒有把他們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想要讓孩子變得有自信,就要懂得尊重和理解。
有的時候家長的不尊重不僅體現在管教上,還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會認為自己是沒有隱私和自尊的。
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往往會變成束縛孩子的枷鎖,甚至變成他們想要逃離家庭的根本原因。
要想讓孩子從小就有高自尊,家長就要給他們足夠的尊重,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閱歷淺就想要在任何時間內都控制孩子的言行。
更不能用自己的身體去要挾孩子讓他們聽話,很多家長經常會用自己身體不舒服為理由向孩子試壓,這種扭曲的控制欲對孩子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家長不能利用孩子的孝心去脅迫他們,時間久了不僅這種方法會失效,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父母不能把孩子的孝心當成控制的手段,孩子對家長的尊重也是有限的,如果家長一再消耗他們的尊重,換來的就是孩子的逃離和疏遠。
如果總是以「我為了你犧牲了...」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其實是父母內心不安全的外在體現。正是因為覺得自己對孩子失去了控制,才有可能用這樣極端的方式去想要贏得尊重和愛。
但這樣的方式在孩子看來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即使在最近親的人身邊,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學著給對方留有餘地。
如果家長總是用自己給了孩子生命作為條件,希望孩子用聽話作為回報的話,到最後得到的只能是孩子的疏遠和逃離。
家長要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當孩子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就是父母,這個時候家長應該作為鼓勵和支持的存在來帶給孩子昔勇氣和力量。
如果總是用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甚至是批評和指責,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在出了問題第一時間之後立刻想到父母。
一貫接受打擊教育長大的孩子,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再自信,內心仍然會有一塊地方是自卑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心中的痛,家長如果自己親身經歷過了,那就不能讓這種方式在自己的身上繼續延續下去。
父母教育失職也並非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如果努力學習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經常反省自我,那麼將來就有可能讓原生家庭的問題在自己身上終結。
當孩子和父母疏遠,不願和家長溝通的時候,父母就要進行自我反思,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