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是教育孩子失敗的藉口,學會反思才能進一步成長

2020-08-29 春花育兒

很多時候家長看到一些文章寫原生家庭的,都會認為句句屬實,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似乎父母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成為了現在教育失敗的原因。

但事實上卻是,原生家庭的確會對一個人產生很深遠的影響,可那並不能夠成為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

成年人能夠做的就是通過自省和學習,不斷改變過去加諸於身上的負面影響,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一個人成長的影子中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不表明這些影響是不能改變的,每個人心底都有不能碰觸的傷,自卑,懦弱,膽小,暴力等等都與過去的經歷和教育有關。

但那些事情都已經是過去的經歷了,成年人應該學著和自己相處,學會與過去的家庭和解,自己的父母曾經也是一名新手,在教育的過程中會出現偏差和錯誤也是正常的,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不能夠理解這些,總是抱著過去的回憶不放,那受苦的終將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很多時候錯誤未必都是孩子造成的,大人的過度解讀甚至是誤解都有可能造成傷害孩子的行為和言語。

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希望能夠在我們這一代終結,因為自己如果已經能夠意識到曾經的家庭給自己帶來多大傷害的話,那距離做出改變就已經不遠了。

不要將孩子當成炫耀的資本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了在別人面前儘可能地贏得面子,就會將孩子變成炫耀的工具,和別人攀比成績,逢人就誇孩子的優點,即使知道那是孩子的缺點,也會換一種方式想要讓別人羨慕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攀比心態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且還有可能給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家長的爭強好勝,他們將來也會將輸贏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對輸贏敏感的家長會讓孩子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不甘落後雖然說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也有可能因此而造成孩子過度的自卑和自負,從而無法有健康良好的發展方向。

如果遇到任何事情家長第一想到的不是詢問孩子緣由,而是顧及到自己的面子,那麼孩子就會接收到父母攀比的心態,喪失自我價值,變成一個只希望能到家長表揚,從比別人的評價中獲得自我定位的人。

尊重孩子

不管年紀有多小,孩子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權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平等看待,有的時候家長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有權利決定他們做任何事。

這樣的想法從根本上就是沒有尊重孩子,沒有把他們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想要讓孩子變得有自信,就要懂得尊重和理解。

有的時候家長的不尊重不僅體現在管教上,還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會認為自己是沒有隱私和自尊的。

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往往會變成束縛孩子的枷鎖,甚至變成他們想要逃離家庭的根本原因。

要想讓孩子從小就有高自尊,家長就要給他們足夠的尊重,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閱歷淺就想要在任何時間內都控制孩子的言行。

更不能用自己的身體去要挾孩子讓他們聽話,很多家長經常會用自己身體不舒服為理由向孩子試壓,這種扭曲的控制欲對孩子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家長不能利用孩子的孝心去脅迫他們,時間久了不僅這種方法會失效,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父母不能把孩子的孝心當成控制的手段,孩子對家長的尊重也是有限的,如果家長一再消耗他們的尊重,換來的就是孩子的逃離和疏遠。

如果總是以「我為了你犧牲了...」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其實是父母內心不安全的外在體現。正是因為覺得自己對孩子失去了控制,才有可能用這樣極端的方式去想要贏得尊重和愛。

但這樣的方式在孩子看來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即使在最近親的人身邊,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學著給對方留有餘地。

如果家長總是用自己給了孩子生命作為條件,希望孩子用聽話作為回報的話,到最後得到的只能是孩子的疏遠和逃離。

家長要知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當孩子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就是父母,這個時候家長應該作為鼓勵和支持的存在來帶給孩子昔勇氣和力量。

如果總是用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甚至是批評和指責,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在出了問題第一時間之後立刻想到父母。

一貫接受打擊教育長大的孩子,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再自信,內心仍然會有一塊地方是自卑的。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心中的痛,家長如果自己親身經歷過了,那就不能讓這種方式在自己的身上繼續延續下去。

父母教育失職也並非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如果努力學習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經常反省自我,那麼將來就有可能讓原生家庭的問題在自己身上終結。

當孩子和父母疏遠,不願和家長溝通的時候,父母就要進行自我反思,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在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你還在把「原生家庭」當做失敗的藉口嗎?
    阿德勒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 《安家》:原生家庭不是你失敗的藉口,學房似錦改寫「人生腳本」
    但是當了解了她的原生家庭之後,觀眾反而對她改變了看法。01道義與生存,孰重孰輕房似錦其實最初並不是一個討喜的角色,雖然她從一開始就穿著正裝出現,對待工作一絲不苟,塑造了一個極有原則的職場女性形象。在原生家庭裡,房似錦受盡壓迫,成為了父母和姐姐發洩情緒的對象,吃不飽,穿不暖的她,童年幾乎沒有一絲快樂可言。所以她才會每天早上吃兩份早餐,因為她知道挨餓的滋味;才會在15公裡健康跑中取得優異成績,因為她從小就被家人追打,只有拼命跑才能躲避。當她成年後,努力的想要逃脫家庭,於是隻身來到大城市打工,憑藉著自身出眾的能力,很快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 綺綺子現身說法---原生家庭絕不能作為你停止成長的藉口
    近年來,隨著大眾心理學的普及,原生家庭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這既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同時也成為了一部分人停止自我成長的藉口。 慶幸的是許多年輕的父母們開始通過學習和了解,認識了原生家庭的作用和意義,願意通過反思和改變給孩子提供好的原生家庭氛圍,助力孩子的成長。
  • 原生家庭的傷,像一場噩夢,只有學會自我救贖,才能重生
    他總說菊是害禍(害人精),但從來都不明白,女兒為什麼被他教育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其實,現實生活中,像菊一樣的女孩很多,像刁順子一樣的父親也有很多。原生家庭的傷,成了孩子怪脾氣的一種要源,甚至在孩子的身上,能看見父母的影子。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原生家庭固有是非,但絕不是自己人生成敗的藉口;「都挺好」才好
    也許蘇明哲、蘇明成都有太多的無奈,但是人活在世,若非有強大的「原生家庭」做支撐,哪個不是步履維艱、苦苦前行?難道說只有自己過得幸福了,才對「原生家庭」感恩戴德;而自己不幸福了,就是「原生家庭」帶來巨大影響的罪過?
  • 迪斯尼CEO羅伯特•艾格的啟迪:原生家庭,並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
    前幾天看完《姜二嫚的詩》,以姜二嫚和比爾·蓋茨的家庭為例感慨:原生家庭,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也有讀者反對說,姜二嫚和姜馨賀的家境肯定不錯,我也想讓孩子「野生」長大,不用上學自己在家教育,但是要上班賺錢啊,我們普通人根本沒那個條件。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父母的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後天發展
    學校是輔助孩子成才的機構,然而家庭,則是養育孩子成人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境。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為人,陪伴孩子最長的始終是原生家庭。孩子的性格或許會受到父母基因的影響,然而真正的性格養成主要是孩子在後天所見所為而一步步養成的,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漫長的。
  • 孩子,你總因為自己不快樂而抱怨,但是原生家庭不背鍋
    社會就像戰場,是令人不斷處於緊張狀態的舞臺,而家庭則是心靈唯一的綠洲和安憩之地。 在我們未成家之前,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稱之為原生家庭。 我們從小在這個家庭中成長著,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對我們未來造成著直接的影響。
  • 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一方面幫助家長理清原生家庭的影響,消除或消減消極影響,提升家長心理健康水平,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氛圍;另一方面促使家長反思,避免重蹈覆轍,阻止不良的「家庭教育基因」傳遞下去。 理想化的原生家庭「消毒」過程是,孩子與父母進行坦誠溝通,告訴他們實情(感受與傷害),並為今後的交往模式重新定位。
  • 摧毀孩子一生的不是別人,而是原生家庭的教育觀,棍棒教育太傷人
    罰站、挨打、禁閉,應該是很多孩子都經歷過的事情。小時候,做錯了事情惹得父母不高興、或是考試成績不理想,那少不了的就是一頓臭罵,嚴重的甚至是巴掌和藤條的雙重夾擊。無憂無慮的童年並不是每個小朋友的專利,而是幸福家庭的特權。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卻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 為什麼失敗不是原生家庭的罪,不懂突破與改變才是你的錯,請知悉
    01你的失敗不是原生家庭的罪慕容春一到家門口感嘆詞的出現,說明孩子在精神上對爸爸已經產生了強烈的依戀,同時,其語言智能的發展也呈現出巨大的突破。因為,從陳述到感嘆的一步之遙,是孩子從戀母轉向戀父,即從以媽媽為絕對中心轉向與爸爸的情感再連接,而感嘆也是孩子審美能力和家庭觀念的崛起。時下,很多人總是把自己身上出現的不足和缺陷,歸罪於原生家庭。這是不全面的也是錯誤的,某種程度上是對父母的一種背叛。
  • 遇到問題就在原生家庭上找答案,是藉口嗎?
    許多人開始把自己成年後的行為、思維方式甚至情緒都歸咎於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也會有聲音說,不是所有事情都和原生家庭有關,這是在為自己的問題找藉口。 那麼理解和認知自我,和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 摧毀孩子的從來不是沒錢,而是這2種原生家庭,家長還沒有反思嗎
    家長都知道,家庭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選擇一輩子不離婚,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原生家庭。最近一個電視劇很火,《隱秘的角落》吸粉無數,裡面有一個情節是講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朱朝陽一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雖然是生活在原生家庭中,但是孩子過的並不幸福,而且這個家庭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 孩子長大什麼樣,完全是童年生活的縮影,原生家庭的映射
    成長在這種原生家庭裡的孩子,從小就沒有主見,長大後也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唯"媽"首是瞻,當然就很難像正常人一樣戀愛結婚了。這就是原生家庭影響人格發育的極好例子,當然了,不同的原生家庭,也會造就出孩子不同的人格,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
  • 健康的原生家庭模板
    這句話深刻的解析了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有什麼樣的童年完全取決於遇到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三觀的底色,是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原始能量。構建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童年,成為這一代父母苦苦思索的話題。
  •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若有這4個表現,父母應該反思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雖小但卻是他的全部,孩子在家裡不僅能夠學會生活技能,並且也跟著父母學著如何為人處事,未來的人生觀與婚姻觀都是由父母教會他的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遠的。看到小麗的遭遇,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產生疑問,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事實上這樣的父母並不是少數,很多孩子就在這種父母帶來的原生家庭裡生活著。
  • 【個人成長】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阿夢後來提到,那兩年她一直在不停地反思自己為什麼總是遇到渣男,反思了過去,看了一些書,聽了一些故事,她終於明白。 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之後,我們的不足與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高壓政策抑或夫妻感情失和,都為我們的人格發展埋下了潛在風險。那種被稱為「童年陰影」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真實實地影響著一生。
  • 你所誇大的「糟糕的原生家庭」,總是成為失敗和不幸的藉口
    這些需求,特別是「安全感」等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當時的觀點認為)在童年期,幾乎只有通過原生家庭才能獲得滿足。如果這些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缺失的心理感受可能積累成為創傷,對個體成長產生影響。而且童年的創傷發生時間越早,成年後所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以上引自參考文獻[3])說完精神分析,那就說說行為主義。
  • 孩子,不要總拿「原生家庭」做藉口,要記住: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巴頓將軍工作煩心,戀愛不順,生活焦慮……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批判父母、抱怨童年創傷,為自己的失敗尋找一個合理的藉口。但是,這些真的是原生家庭的錯嗎?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就真的能夠獲得解脫嗎?每個人在成長一生的道路中,都會伴隨原生家庭的烙印。只是不同的人對自己的經歷有不同的見解,有人用不幸的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則用一生之餘童年。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無論多好的原生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創傷都不可避免,這是經歷。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傷害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