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乾屍DNA研究顯示中西血緣融合史推前

2020-12-22 搜狐網

長春,2010年4月26日 中國最古老乾屍DNA研究顯示:中西血緣融合史至少推前2000年 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李春香博士在介紹說,雖然小河墓地乾屍歐洲人的體貌特徵明顯,但DNA研究表明,他們是歐亞混血(4月23日攝)。 通過對迄今中國最早的乾屍——新疆小河5號墓地乾屍的DNA研究發現,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距今4000年前或更早就已進行了交流融合。中西交流和血緣融合史由此至少向前推進了2000年。此前,世界學術界公認,距今2000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融合的發端。 新華社記者 蔣林 攝

長春,2010年4月26日 中國最古老乾屍DNA研究顯示:中西血緣融合史至少推前2000年 這是研究人員正在評估小河墓地出土乾屍的保存狀態(4月23日攝)。 通過對迄今中國最早的乾屍——新疆小河5號墓地乾屍的DNA研究發現,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距今4000年前或更早就已進行了交流融合。中西交流和血緣融合史由此至少向前推進了2000年。此前,世界學術界公認,距今2000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融合的發端。 新華社記者 蔣林 攝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出土乾屍胸部發現世界上最古老奶酪(圖)
    這個地方是眾所周知的小河墓地5號  對這些遠古奶酪進行分析顯示,它是用牛奶與菌類、酵母的混合物製成的,這與製作開菲爾的方法類似,並同現在製作鬆軟乾酪的方法也很類似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4日消息,很多奶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美味,但是在中國乾屍的頸部和胸部發現的一些奶酪渣,被認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奶酪,不過它們的味道可能就不敢保證了。
  •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文本之內到文本之外中國傳統文獻的價值是多層面的,其文本性一直是傳統文獻學研究最為重要也是最受關注的層面。山東大學何朝暉教授以中西書籍史比較為基點,簡要回顧了中西書籍史比較的歷史,梳理了中西比較視域下中國古代書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論題,如印刷時代、閱讀革命等,指出以比較視角研究中國古代書籍史需要注意的陷阱和誤區,並展望書籍史比較研究未來的發展前景。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將提出中國典籍英譯史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2、國外翻譯史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在翻譯史研究中,作為翻譯活動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文獻」都是最基本的因素(蔣哲傑 2014:109)。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10月17日至18日,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的「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與會學者合影在全球化的學術語境下,中西之間的對話、交流與會通成為當下學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中西文獻學研究各自具有深厚的傳統,書籍史研究則既代表了現代學術的新範式,又帶有明顯的西方學術印記。
  • 中國最古老的中西特色建築群,還是世界文化遺產,遊客絡繹不絕
    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也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結晶。歷史城區當中包括了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它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晚清危機語境中,中國轉型之「古今」問題始終與「中西」問題相糾纏。因而,「中西古今」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特定的核心命題,這也是中國之外源型現代化的一大思想表徵。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新華社廈門4月17日電(記者 許雪毅)「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此次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
  • 中國新疆出土乾屍帶歐洲人DNA 宛如地道北歐人
    德國最新的科學研究報告指出———    中國新疆出土乾屍帶有歐洲人DNA  背景資料 塞爾特人  塞爾特人是北歐的古老民族,也是五千年前巨石柱群的建造者。  德國《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西部陸續出土的一些古代歐洲人木乃伊,昭示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該雜誌報導,那些在中國西部出土的木乃伊很有可能就是塞爾特人的遺骸———塞爾特人是那些幾千年前就定居中國的歐洲人的先人。
  • 尚剛談中國工藝美術史與名物研究
    尚剛(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在最近出版的《林泉丘壑:中國古代畫家和他們的世界》一書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尚剛先生對中國繪畫史做了簡明扼要的勾勒和梳理。事實上,對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他來說,中國工藝美術史才是本色當行,他的《元代工藝美術史》《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與《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都已成為相關領域的權威著作。
  • 北京輔仁大學與中西交流的早期實踐——《輔仁英文學誌》研究
    同樣受到西方學者的衝擊與啟發,張星烺稱其十多年辛勤治學的動力是有慨於中國學術落後,「中國史地,西洋人且來代吾清理」的現狀。對於以陳垣為中心的學者群體而言,整理和研究中國古物典籍,「於世界學術中爭一立腳地」,是輔仁學術理想中的應有之義。以往的研究認為,馬相伯、英斂之和陳垣共同的學術取向是介紹和引進西學,並重視和發展國學。
  • 《歷史研究》2020年第4期筆談: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融合(五)
    新時代中國史學,既要立足中國,又要放眼世界,推動歷史學相關學科融合發展。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對話與融合,是歷史學永恆的命題,將中國史與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於對中國史有更深刻的詮釋,有助於對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認識,有助於在對人類歷史的科學探索中,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解釋人類文明的真諦。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碰撞和交融,既是歷史學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歷史學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本刊始終秉持的理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中西融合的「中間地帶」
    前幾天,香港中文大學剛剛結束了在海南中學的招生說明會,引來家長關注。比起高考後按部就班的選擇國內高校,抑或是放棄國內,投身英美澳等西方國家的留學熱潮,去香港或者澳門讀大學似乎更像是一種「中間」選擇。「為什麼去港澳讀大學?」港澳高校優勢在哪裡?未來走向如何?幾位同學們分享了他們最真實的感受。
  • 中國當代新聞史:新聞學研究的開始與學術背景考察
    「五四」前後,隨著西學東漸和科學民主觀念的傳播,自由主義的報紙、報人及相應新聞理念,成為剛從長期的封建專制走出的中國社會的一道風景。同時,20世紀2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處在大的轉型階段,學術界也處在古今交替、中西融合創新的發展階段,在一種學科整理和學術轉型的語境下,新聞學研究較之前期啟蒙時期那種狂飆激進式,以關注報刊政論功能為主的研究不同。
  • 一所掩映於書院裡的中西融合學校藏著怎樣的秘密?
    四個學院的名字也體現了美中國際GIA學院中西融合的特色。推窗而見假山流水,屋頂的飛簷、院裡的古井印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這個以中國傳統書院文化為基礎的教學區有9間各具特色的教室和一間透著書香的圖書館。
  • 侯毅 項琦:中國海疆史研究評述(1998—2018年)
    作 者 簡 介侯 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海疆史研究發展最顯著的特點是史學研究與社會現實問題緊密相關,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建設海洋強國、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組織策劃下,出版了安京的《中國古代海疆史綱》和張煒、方堃主編的《中國海疆通史》。兩部著作融合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形成中國海疆通史研究獨特體系結構,特別是《中國海疆通史》一書對「海疆」的概念、內涵、研究範疇等進行了界定和闡釋,對海疆史理論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古老DNA改寫9000年玉米「馴化」史
    當地時間12月14日,由美國史密森學會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對宏都拉斯El Gigante懸巖的3個約2000年前的玉米芯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他們揭示了玉米馴化史的新細節:這些千年前的中美洲玉米品種都擁有南美祖先。
  • 研討會|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2019年12月13日-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馮其庸學術館共同舉辦的「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在無錫馮其庸學術館召開。在開幕式上,國學院常務副院長烏雲畢力格介紹會議宗旨時說,「大國學」是馮其庸先生留給我們的重要的國學思想遺產,在大國學理念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矢志於傳統國學和西域史地的教學與研究,積累了很多經驗。為了推動「國學」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學院還借鑑古典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探討中國歷史文化。
  •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深圳2019年10月29日 /美通社/ -- 2019年9月,薈同學校深圳校區正式開學,為首屆學生帶來了融合世界領先創新方法和頂尖課程體系的優質教育體驗。直面國際學校課程體系中中文教育的痛點問題,日前,薈同學校用幾堂別開生面的中文課,向公眾呈現了「中西融合」式的全新教育場景。
  •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之起點
  • 東西方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
    中國現代史學的產生過程與中國從古老的文化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過程相疊合,喻示著中國社會史研究從一起步就可能與各種社會運動面臨的問題發生錯綜複雜的糾葛關係,甚至有可能是某種政治話語的直接表現或代言形式。與此同時,新史學不但要解決"後帝國時期"的"邊界建構"的確認問題,而且還須解決在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張日益嚴重的局面下,如何面對民族--國家的"邊界建構"被逐步消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