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6年,也就是1251年前,苦逼的愛國主義詩人杜甫先生入川的第二年,也是這樣的暮春時節路過瀘州,雖然年邁的他,估計並不能預想自己苟延殘喘的身軀還有四五年的短暫時光,但是他終於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瀘州。
據說這裡的長江邊有一塊石灘叫工部灘,灘上一塊巨石,當地人叫灰毛兒石(灰毛兒瀘州方言豆腐乳之意)用來栓船,他和當時的瀘州城官,曾經一起在大石上開懷暢飲。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大麯酒,但是瀘州的高粱燒春依然讓詩人詩興大發。
這首《瀘州紀行》即是其中的一首:
自昔瀘以負盛名,歸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靈氣出,古塞城高紫色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來系纜結詩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無字謝主人。
工部灘早已不復存在,灰毛兒石變成了杜甫石,它承載了這段詩意的歷史,日日夜夜浸泡在長江邊上,千百年來給每一個過客講述著過往的軼事。
故事就發生在距小市不遠,長江對面江中,有座灘叫「工部灘」。公元765年7月,唐代大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乘船順岷江經樂山、宜賓,向瀘州進發,一路停留到瀘州已經是第二年春季了。
當船行至小市上面的江中時,驟然波浪滔天,浪頭一個接一個打來,水花濺起比船蓬還高。老梢公要大家沉住氣不許動。這時江裡冒出一座石灘把船擱淺了。梢公舟子口喘粗氣,使盡全力,船才鬆動起來。
憨厚的梢公知道危險已過去,驚疑地朝船艙裡望去,嘴唇動了好幾下,オ說:這段水路,我經過不知多少次,可從來沒見過有灘呀,怎麼今天船上坐了你官員,就出現此灘了,想必是龍王爺前來接駕的緣故吧?
龍王爺出動翻江倒海,把別處石灘波動到這裡來的吧?杜甫見老梢公的認真神態,不禁哈哈哈笑出聲來,左手拈鬚,右手直擺,連說:怪哉、怪哉,焉有此理!焉有此理?
從此這段河道硬是冒出一座石灘。老百姓可不管有此理無此理,管它叫「工部灘」。因杜甫官職是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千多年來,山村水郭,世代相傳「工部灘」的神奇故事,直到現在,那段河道周圍的茶館、酒店,三、五幾個老頭坐在一起仍津津樂道「工部灘」。如果遇上巧嘴加點誇張手法,那才「玄」(神奇的意思)。
說什麼杜甫官大得很,又是什麼詩聖,當然要驚動東海龍王,不遠千裡來參拜啊!龍王把鬥大的頭伸出水面向杜甫直點,一對眼睛金光閃閃照亮幾裡遠,杜大人謙遜地說:不必多禮,請速退。龍王才走了,水位低了,灘就留下來了。這個龍門陣可說是表達對杜甫的崇敬。
一千年後,瀘州依然流淌著兩條江(長江,沱江),瀘州已經成了「風過瀘州帶酒香,人到瀘州醉一場」的聞名四海的酒城。杜工部可能永遠無法預見千年的交替會給這座古城帶來如何的裂變,如果知道恐怕他再多的詩歌也無法贅述。
這座城市曾經豪氣幹雲,成吉思汗的子孫也一度被抗擊城外數十年之久。這座城市曾經酒旗飄飄,十步一酒樓,商賈雲集,兩岸漕運碼頭繁華,袍哥文化根深蒂固,酒城的兒女耿直豪爽,也充滿血性,他們喝酒如湯,他們快人快語,他們經歷著世間的喜樂悲歡,承載著時代的變遷。留下了無數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瀘州人的玄龍門陣三天三夜都擺不完,就像和尚的木魚~~多~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