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嫁給爸爸」,孩子邁入俄狄浦斯期,家長要學會「心理斷乳」

2020-12-22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小時候有一個記憶畫面印象很深,記得大概是5歲左右的模樣,有一段時間媽媽因為工作很忙碌每天都會深夜才回家,所以很長一段是時間都是爸爸「拉扯」我長大的。

在那段時間裡,自己感覺對爸爸的依戀感特別的強,甚至會在爸爸媽媽媽媽面前,明目張胆的發表言論:「等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

記得當時媽媽點著我的腦袋笑罵道:「你嫁給了爸爸,那媽媽怎麼辦呀?」

我則羞著臉鑽到爸爸的懷裡,支支吾吾的說:「媽媽還是媽媽啊,是爸爸的老婆,我們都是一爸爸的老婆……」

爸爸則躺在沙發上,懷裡摟著我,另一隻手摟著媽媽感慨:「好,那我可有福了,一家人能幸福一輩子。」

孩子對異性父母出現強依賴?「甜蜜煩惱」印證了孩子的成長

如今自己有了孩子,看著女兒的成長,就總會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軌跡,最近女兒似乎也對爸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依賴爸爸,要跟著爸爸上班,陪著爸爸吃飯,但凡一刻看不見爸爸的身影就會表現出焦慮和煩躁的情緒。

和閨蜜談論起這個話題,她也說自家4歲的兒子,最近也有些類似的表現,只不過兒子依賴的對象不是爸爸,而是天天陪在他身旁的媽媽,這麼就的陪伴兒子非但沒有「嫌膩」,反而更加依戀。

不少家長都對此感同身受,孩子到了某個年紀,的確會出現對異性家長的好奇,依戀等「反常行為」,甚至有些孩子會表達:「我要嫁給爸爸」,「我想娶媽媽為妻」的想法。

不少父母認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除了偏差,導致孩子的「情感鏈條」出現了異常,對於孩子的這種異常行為開始後怕,怕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於是乎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上家庭「心理指導」課,可效果卻微乎其微。

實際上每個孩子在某個年齡段都會出現類似的異樣和反常,這種讓家長頭疼的「甜蜜煩惱」實際上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大概在孩子3-6歲左右的年紀,孩子開始萌發一個特殊的交友觀念——異性交友,先是從家庭內部的異性父母開始,再到幼兒園中的異性小朋友,孩子會表達出強烈的意願:「我要嫁給爸爸」、「我做XXX小朋友的妻子」這樣的話。

這恰恰證明了孩子開始正式成長,進入了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孩子嘗試首次建立個人異性觀念,三個階段尤為關鍵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這個觀點是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具體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初的異性交往觀念形成時,積極尋求異性的認可,因為和異性父母接觸的時間最多,所以往往自己以第一個異性依賴對象,就成了異性父母。

父母陪伴和呵護的加深了孩子的情感理解度,導致孩子在短期內出現「愛上異性父母」的行為,同樣這種情感表達的強烈程度,和異性父母對孩子的偏愛程度有關係,偏愛越多、呵護越多,「俄狄浦斯」情感的表達就越明顯。

很多人會把俄狄浦斯情結比作「戀父」或是「戀母」情結,實際上還是有差別的。

俄狄浦斯情結有明顯的時效期,一般是在3-6歲的年齡段出現,根據情緒表達發展過程,分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模仿父母親暱行為,和異性父母親暱,出現強依賴情緒

▲反感父母的親暱行為,把異性父母當作「私有物」,排斥同性父母

▲逐漸釋放情緒,嘗試和同齡異性朋友相處,走出俄狄浦斯情結

生活小案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更明顯

因為中國式養育的特點,無論男孩女孩,在孩子出生後多數都由媽媽負責照料撫養,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也會很親密。

可當女孩到了一定年齡,有了異性交往意識後,對媽媽的依戀慢慢地轉移到爸爸身邊去,會覺得爸爸很威猛帥氣、爸爸很勇敢、爸爸能陪自己玩不一樣的遊戲。

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女兒開始注意爸爸生活中的細節,發現爸爸的能力遠超媽媽,於是乎開始和爸爸更為親暱,開始和媽媽疏遠,並且會羞愧的稱呼爸爸為「老公」,出現所謂的「戀父情結」,開始排斥媽媽。

而隨著年齡的發展,孩子可能發覺爸爸身上也沒有那麼多的優點,有或許接觸到同齡的異性小朋友,會把這種「樂趣」轉移到同齡小朋友身上,慢慢的開始退出「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進入「俄狄浦斯期」,可能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家長別不重視

關鍵詞:媽寶男、爹寶女、戀父情結、戀母情節、家庭排斥、自戀

1)對異性父母出現畸形依戀,影響婚戀觀

很多缺愛的孩子,在進入「俄狄浦斯期」後,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滿足,獲得了異性父母認同不說,還通過日常的肌膚接觸,收穫了安全感。

若是父母沒有及時調整,依舊對孩子「寵愛」有加,甚至因為孩子的情緒泛濫,自己也開始更多的關注孩子,給他們更多的滿足。孩子就容易陷入「俄狄浦斯」情結難以自拔,出現真正的「戀父」「戀母」情結,成為媽寶男或爹寶女。

舉個例子:

閨蜜玲玲的丈夫就因為小時候父母的錯誤引導,養成了媽寶男的性格,即便成婚後,丈夫和婆婆的關係依舊很好,婆婆會無條件滿足丈夫的需求,也會對夫妻二人的生活指手畫腳,而丈夫也聽之從之,絲毫不考慮妻子的感受。

玲玲說,能看得出來,母子倆的感情不能用親情來形容,可以說是「泛濫親情」,窒息的母子關係最終導致他們婚姻破裂。

2)對異性徹底失去欲望,進入個人自戀模式

很多孩子在「俄狄浦斯期」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或是異性父母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標準,會導致孩子極度自我意識強化,開始努力的約束自己,要求自己要出色、要優秀,看不起身邊的其他人,尤其是其他異性,進入一種個人自戀的模式,覺得只有自己才能配得上自己,別人都差自己一大截。

舉個例子:

鄰居廖阿姨家的女兒今年35歲了,從小成績優異,爸爸在5歲的時候因為車禍身亡,身處「俄狄浦斯期」的女兒年幼喪父,媽媽也因為悲痛沒有及時引導,反而總是要求女兒要努力,別辜負了爸爸的期望。

於是孩子開始拼命學習,從小到大沒讓母親操過心,可母女關係也很冷淡,更為奇特的是女兒從小到大沒有談過戀愛,即便如今已經35歲,有高學歷高收入,周圍出色的人異性人才成堆成片,可她卻一個都不入眼,後來在心理醫生的介入下,才得知她極度自戀,認為誰都配不上自己,而當醫生問及「像爸爸那樣的呢」,30多歲的她,第一次語塞了。

「俄狄浦斯期」對於孩子成長意義重大,正確引導需要學會「心理斷乳」

關鍵詞:情緒表達,不強化、不忽視;情緒宣洩、接受、引導;情感觀建立、放手、榜樣

1)父母要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學會「心理斷乳」

當面對孩子對異性父母的「愛意」表達時,父母要用正確的方式回饋,不能因為孩子突然和自己親暱,就迷失了方向界限,允許孩子的一切要求,比如同床睡這類的親密舉動。

父母要學會「心理斷乳」,對孩子有愛,但不過度偏愛依戀,有錯依舊會罰,避免出現過度溺愛的情況,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情感輸出,導致孩子陷入「愛的漩渦」無法自拔。

2)面對孩子的情緒宣洩需求,父母要開心接受,正確引導

孩子可能會出現「戀父」「戀母」行為,對爸爸媽媽表達「愛意」,這時候父母不要拒絕要委婉接受,誇讚孩子的「孝順」之情,正確引導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同時告訴孩子,表達喜愛的前提是要互相尊重,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表達個人情感。

3)幫助孩子樹立個人情感觀,適當放手,做出榜樣表率

不能因為孩子對同性父母的排斥,就規避和丈夫或妻子的情感,應該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示範給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情感,如何建立情感觀,適當放手讓孩子和小朋友們接觸,學會在玩樂中走出「俄狄浦斯期」。

正確面對孩子的情感宣洩很重要,「俄狄浦斯期」同樣有利用價值,就像之前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有這樣一幕情景。

嗯哼想要親小泡芙,杜江教育兒子,這種親暱行為要徵得對方同意,劉畊宏也告訴女兒,作為女孩子,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當別人對自己有親暱動作時,要先徵得爸爸的同意。

兩位爸爸的行為獲得了很多認可,利用年齡敏感性的特徵,交給了孩子交友之道,幫助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

寶媽們,你家孩子有過類似的表現和行為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媽媽,我要和你結婚!孩子進入「俄狄浦斯期」,家長究竟該怎麼做
    一個母親在群裡面說今天他們家的孩子給她說:媽媽,我長大了要跟你結婚!乍一聽覺得是不是特別感動,自己的孩子那麼愛自己啊! 然而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頭腦清醒,因為這是孩子進入了俄狄浦斯期的信號,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長大後我想嫁給爸爸!」進入「俄狄浦斯期」的女孩,需正確引導
    朋友的女兒萌萌,今年4歲,小萌娃特別的可愛,能說會道,都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平時把好吃懶做的爸爸拿捏得死死地,爸爸在萌萌面前居然特別的勤快,瞧他每次呵護女兒的樣子,真是讓媽媽忍俊不禁,萌萌對爸爸也是相當的崇拜,再到萌萌大一點的時候,每次媽媽跟她講白雪公主的故事時,她就會告訴媽媽,等她長大了,要嫁給爸爸!
  • 「媽媽,我長大了要跟你結婚!」俄狄浦斯期的男孩該怎麼引導
    五六歲的男孩總是說:媽媽,我長大了要跟你結婚!乍一聽覺得特別感動,孩子是多麼的愛你。然而頭腦要清醒,這是孩子進入了俄狄浦斯期的信號,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俄狄浦斯期,簡單的說就是戀母情結,源自一個希臘神話。希臘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約卡斯塔的兒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並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心理學就用俄狄浦斯情結來形容男孩的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期是孩子同母親的二元關係走向父親的三元關係的重要時期。
  •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孩子發展到俄期,會出現什麼行為表現,做爸爸媽媽的要如何應對?媽媽需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讓爸爸加入,全家一起走過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的關鍵詞——殺父弒母、亂倫焦慮、三角關係、超我懲罰和爸爸有什麼關係?
  • 「長大我要娶媽媽!」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這樣來解
    平常生活相信許多家長都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情況,媽媽每天會被兒子表白說"媽媽我愛你。""媽媽以後要跟我一起住,一輩子都要生活在一起。"當看到爸爸媽媽牽手擁抱的時候就會反抗"你們沒有結婚。我都沒有看到過你們結婚!""媽媽是我的不許你碰媽媽。"
  • 心聞 | 育兒中的俄狄浦斯
    舉例,常常聽到男孩說「我長大要娶媽媽」這樣的無忌童言,說明在俄狄浦斯初期的時候,孩子的表達是直白的,不受壓抑的;他會把內驅力的表達分開投注到不同的客體身上,常常把好的投注到媽媽身上,把不好的投注到爸爸身上,所以爸爸總不落好,因為孩子更願意把美好留給媽媽,孩子需要純粹的好媽媽,此時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整合自己矛盾的情感。
  • 《衝突背後的衝突》3-6歲俄狄浦斯期,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種三角關係,而一個人如何理解和處理這個關係,對於自己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在孩子三到六歲這個階段,被稱作是俄狄浦斯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學習如何理解和處理關係的階段,這個關係發展的好不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及心態。
  • 《衝突背後的衝突》揭秘俄狄浦斯情結在內心衝突的作用及現實意義
    ,口中嘟囔著「這是我老公,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令你哭笑不得? 此時,男孩對母親,又渴望,又要節制欲望;對父親,既攻擊又排斥,同時還害怕受到嚴厲的懲罰和報復;女孩在這個心理階段的反應和表現也是一樣的,排斥媽媽,本能地愛爸爸,親爸爸,更有甚者,會希望取代媽媽而「嫁給爸爸」。 此時的三角關係均衡,有助於形成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孩子能接受父母之間有撇開自己的連接關係,是一對夫妻,而且這種情形也是正常的。
  • 「長大我要娶媽媽」?孩子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化解妙招在這裡
    不知道各位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遇到自家的孩子會這麼說:"媽媽,我長大之後要娶你""媽媽是我的,不是你的老婆,我長大之後要娶媽媽當老婆""爸爸,你好帥啊,我以後要嫁給你"又或者你的孩子會專門的在你面前對著你的另一半喊"老公"或者"老婆"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爸爸:「我幹了一天活,回家之後就完全被忽略了。」  媽媽:「如果不過去哄孩子,孩子就會跑過來鬧騰。」但很多精神分析師和心理醫生相信,孩子由於害怕同性父母的報復,而壓抑了對異性父母的性愛想法——你要是不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就會說你把亂倫的想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沒有過好「俄狄浦斯期」,怪不得現在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於是,俄狄浦斯王娶了王后,與王后生下了兩兒兩女。俄狄浦斯並不知道自己殺死生父伊拉奧斯、娶了生母的真相,但國王亂倫卻引來神怒天譴。忒拜國自此一直災難不斷,民不聊生。俄狄浦斯反思罪己,向神求示:上天為何要懲罰我啊?我做了什麼虧心事嗎?最後謎底揭開,原來他殺死的衛兵首領是自己的生父,而現在與他結婚生子的王后正是自己的母親。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神的喻示,也是人心理的顯現:「弒父娶母」的劇情演如何變成「俄狄浦斯情結」 了解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故事是「弒父娶母」,那與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俄狄浦斯情結」,從心理學定義上來說是孩子大概在3~5歲的時候,從一個對媽媽的依戀進入到一個三角關係,即爸爸媽媽和孩子,這個三角關係裡頭會存在很強烈的競爭和性慾的部分。說到「俄狄浦斯情結」,我們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
  • 付麗娟: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
    付麗娟老師在《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談到了女性俄狄浦斯的理解,也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發展中,究竟有沒有俄狄浦斯衝突,如果有,對成年以後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人名)實現了會弒父娶母的預言,知道真相後,他戳瞎了自己的雙眼。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戀父戀母,正常嗎?
    李女士說,她的女兒反倒是粘著爸爸,冷落了自己,女兒還聲稱長大後要嫁給爸爸。對此,李女士的丈夫卻絲毫不在意,認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現象,還指責李女士「小心眼」。俄狄浦斯期也是性別認同的關鍵期。接納孩子的愛當孩子說「我愛你爸爸」「長大後要娶媽媽」時,父母不要拒絕,更不能嘲笑、諷刺孩子。
  • 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最大的願望就是見到自己的爸爸,用他們在信中「約定好的方式」:只要你把我扛在肩頭,我就能認出,你就是我的爸爸。這是豆瓣評分7.9的熱播電視劇《瞄準》中最讓我動容的劇情。吳某的成長軌跡完全契合俄狄浦斯期的軌跡。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適當表達自身的愛意,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親密行為造成"俄狄浦斯情結"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沒能受到足夠的愛和關懷,以至於他們需要用扭曲或極端的方式來獲取親情。所以,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入手,學會適當地表達自身的愛意,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照顧。
  • 孩子一離開家父母就難受?解決分離焦慮,家長得先「心理斷乳」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開學季,在各個幼兒園學校門口都會出現這種場景:孩子抓著爸爸媽媽的衣服嚎啕大哭,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嗚嗚嗚媽媽不要走。""嗚嗚嗚我不要去幼兒園我要回家。"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俄狄浦斯三角衝突和三角關係、閹割焦慮、如何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情結等等。俄狄浦斯期發生在心理發展的三到六歲時期,但是它的影響卻會跟隨一個人的一生。「潛藏的俄狄浦斯衝突心理模式會不知不覺地在一個人的內心潛意識裡運作,並會莫名其妙地支配著個人的行為及處事方式,而且會重複出現。
  • 深圳地鐵廣告引爭議:這屆網友讓我見識到什麼是「民智未開」
    引起爭議的主要是這兩句:「爸爸,長大後我想嫁給你!」、「媽媽,長大後我想娶你!」雖然文案一旁標明了「童言無忌」四個大字,但還是逃不過被罵的命運。看了一圈網上的評論,絕大多數是指責廣告內容「三觀不正」的,當然涉及「人身攻擊」的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