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小時候有一個記憶畫面印象很深,記得大概是5歲左右的模樣,有一段時間媽媽因為工作很忙碌每天都會深夜才回家,所以很長一段是時間都是爸爸「拉扯」我長大的。
在那段時間裡,自己感覺對爸爸的依戀感特別的強,甚至會在爸爸媽媽媽媽面前,明目張胆的發表言論:「等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
記得當時媽媽點著我的腦袋笑罵道:「你嫁給了爸爸,那媽媽怎麼辦呀?」
我則羞著臉鑽到爸爸的懷裡,支支吾吾的說:「媽媽還是媽媽啊,是爸爸的老婆,我們都是一爸爸的老婆……」
爸爸則躺在沙發上,懷裡摟著我,另一隻手摟著媽媽感慨:「好,那我可有福了,一家人能幸福一輩子。」
孩子對異性父母出現強依賴?「甜蜜煩惱」印證了孩子的成長
如今自己有了孩子,看著女兒的成長,就總會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軌跡,最近女兒似乎也對爸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依賴爸爸,要跟著爸爸上班,陪著爸爸吃飯,但凡一刻看不見爸爸的身影就會表現出焦慮和煩躁的情緒。
和閨蜜談論起這個話題,她也說自家4歲的兒子,最近也有些類似的表現,只不過兒子依賴的對象不是爸爸,而是天天陪在他身旁的媽媽,這麼就的陪伴兒子非但沒有「嫌膩」,反而更加依戀。
不少家長都對此感同身受,孩子到了某個年紀,的確會出現對異性家長的好奇,依戀等「反常行為」,甚至有些孩子會表達:「我要嫁給爸爸」,「我想娶媽媽為妻」的想法。
不少父母認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除了偏差,導致孩子的「情感鏈條」出現了異常,對於孩子的這種異常行為開始後怕,怕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於是乎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上家庭「心理指導」課,可效果卻微乎其微。
實際上每個孩子在某個年齡段都會出現類似的異樣和反常,這種讓家長頭疼的「甜蜜煩惱」實際上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大概在孩子3-6歲左右的年紀,孩子開始萌發一個特殊的交友觀念——異性交友,先是從家庭內部的異性父母開始,再到幼兒園中的異性小朋友,孩子會表達出強烈的意願:「我要嫁給爸爸」、「我做XXX小朋友的妻子」這樣的話。
這恰恰證明了孩子開始正式成長,進入了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孩子嘗試首次建立個人異性觀念,三個階段尤為關鍵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這個觀點是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具體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初的異性交往觀念形成時,積極尋求異性的認可,因為和異性父母接觸的時間最多,所以往往自己以第一個異性依賴對象,就成了異性父母。
父母陪伴和呵護的加深了孩子的情感理解度,導致孩子在短期內出現「愛上異性父母」的行為,同樣這種情感表達的強烈程度,和異性父母對孩子的偏愛程度有關係,偏愛越多、呵護越多,「俄狄浦斯」情感的表達就越明顯。
很多人會把俄狄浦斯情結比作「戀父」或是「戀母」情結,實際上還是有差別的。
俄狄浦斯情結有明顯的時效期,一般是在3-6歲的年齡段出現,根據情緒表達發展過程,分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模仿父母親暱行為,和異性父母親暱,出現強依賴情緒
▲反感父母的親暱行為,把異性父母當作「私有物」,排斥同性父母
▲逐漸釋放情緒,嘗試和同齡異性朋友相處,走出俄狄浦斯情結
生活小案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更明顯
因為中國式養育的特點,無論男孩女孩,在孩子出生後多數都由媽媽負責照料撫養,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也會很親密。
可當女孩到了一定年齡,有了異性交往意識後,對媽媽的依戀慢慢地轉移到爸爸身邊去,會覺得爸爸很威猛帥氣、爸爸很勇敢、爸爸能陪自己玩不一樣的遊戲。
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女兒開始注意爸爸生活中的細節,發現爸爸的能力遠超媽媽,於是乎開始和爸爸更為親暱,開始和媽媽疏遠,並且會羞愧的稱呼爸爸為「老公」,出現所謂的「戀父情結」,開始排斥媽媽。
而隨著年齡的發展,孩子可能發覺爸爸身上也沒有那麼多的優點,有或許接觸到同齡的異性小朋友,會把這種「樂趣」轉移到同齡小朋友身上,慢慢的開始退出「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進入「俄狄浦斯期」,可能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家長別不重視
關鍵詞:媽寶男、爹寶女、戀父情結、戀母情節、家庭排斥、自戀
1)對異性父母出現畸形依戀,影響婚戀觀
很多缺愛的孩子,在進入「俄狄浦斯期」後,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滿足,獲得了異性父母認同不說,還通過日常的肌膚接觸,收穫了安全感。
若是父母沒有及時調整,依舊對孩子「寵愛」有加,甚至因為孩子的情緒泛濫,自己也開始更多的關注孩子,給他們更多的滿足。孩子就容易陷入「俄狄浦斯」情結難以自拔,出現真正的「戀父」「戀母」情結,成為媽寶男或爹寶女。
舉個例子:
閨蜜玲玲的丈夫就因為小時候父母的錯誤引導,養成了媽寶男的性格,即便成婚後,丈夫和婆婆的關係依舊很好,婆婆會無條件滿足丈夫的需求,也會對夫妻二人的生活指手畫腳,而丈夫也聽之從之,絲毫不考慮妻子的感受。
玲玲說,能看得出來,母子倆的感情不能用親情來形容,可以說是「泛濫親情」,窒息的母子關係最終導致他們婚姻破裂。
2)對異性徹底失去欲望,進入個人自戀模式
很多孩子在「俄狄浦斯期」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或是異性父母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標準,會導致孩子極度自我意識強化,開始努力的約束自己,要求自己要出色、要優秀,看不起身邊的其他人,尤其是其他異性,進入一種個人自戀的模式,覺得只有自己才能配得上自己,別人都差自己一大截。
舉個例子:
鄰居廖阿姨家的女兒今年35歲了,從小成績優異,爸爸在5歲的時候因為車禍身亡,身處「俄狄浦斯期」的女兒年幼喪父,媽媽也因為悲痛沒有及時引導,反而總是要求女兒要努力,別辜負了爸爸的期望。
於是孩子開始拼命學習,從小到大沒讓母親操過心,可母女關係也很冷淡,更為奇特的是女兒從小到大沒有談過戀愛,即便如今已經35歲,有高學歷高收入,周圍出色的人異性人才成堆成片,可她卻一個都不入眼,後來在心理醫生的介入下,才得知她極度自戀,認為誰都配不上自己,而當醫生問及「像爸爸那樣的呢」,30多歲的她,第一次語塞了。
「俄狄浦斯期」對於孩子成長意義重大,正確引導需要學會「心理斷乳」
關鍵詞:情緒表達,不強化、不忽視;情緒宣洩、接受、引導;情感觀建立、放手、榜樣
1)父母要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學會「心理斷乳」
當面對孩子對異性父母的「愛意」表達時,父母要用正確的方式回饋,不能因為孩子突然和自己親暱,就迷失了方向界限,允許孩子的一切要求,比如同床睡這類的親密舉動。
父母要學會「心理斷乳」,對孩子有愛,但不過度偏愛依戀,有錯依舊會罰,避免出現過度溺愛的情況,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情感輸出,導致孩子陷入「愛的漩渦」無法自拔。
2)面對孩子的情緒宣洩需求,父母要開心接受,正確引導
孩子可能會出現「戀父」「戀母」行為,對爸爸媽媽表達「愛意」,這時候父母不要拒絕要委婉接受,誇讚孩子的「孝順」之情,正確引導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同時告訴孩子,表達喜愛的前提是要互相尊重,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表達個人情感。
3)幫助孩子樹立個人情感觀,適當放手,做出榜樣表率
不能因為孩子對同性父母的排斥,就規避和丈夫或妻子的情感,應該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示範給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情感,如何建立情感觀,適當放手讓孩子和小朋友們接觸,學會在玩樂中走出「俄狄浦斯期」。
正確面對孩子的情感宣洩很重要,「俄狄浦斯期」同樣有利用價值,就像之前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有這樣一幕情景。
嗯哼想要親小泡芙,杜江教育兒子,這種親暱行為要徵得對方同意,劉畊宏也告訴女兒,作為女孩子,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當別人對自己有親暱動作時,要先徵得爸爸的同意。
兩位爸爸的行為獲得了很多認可,利用年齡敏感性的特徵,交給了孩子交友之道,幫助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
寶媽們,你家孩子有過類似的表現和行為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