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哪一個瞬間裡,發現自己長大了?」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些影片中的臺詞,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言語。
這些看似愛之深的父母用語,託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殘忍的青春蛻變。
「馴化」式的中國家庭教育
電影中,李玩的爸爸多次說:「爸都是為你好!」、「要聽話!」、「我家閨女長大啦,懂事啦!」
他強行改了李玩的興趣,逼著她學英語,動手打她,帶著李玩去應酬,讓她敬酒。看見女兒為了他的面子,親口吃下狗肉時,真心覺得女兒長大了,懂事了。
看到此處,不免疑惑。什麼是長大?什麼是懂事?
難道就是變成家長口中聽話的好孩子?家長說東就往東,家長說西就往西,從不反抗,也從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李玩一共丟過兩次狗。第一次丟狗後,她哭得撕心裂肺,找了好多天,得到的結果是一頓打。第二次,狗被送走後,因為長期不吃東西,餓死了。李玩沒有哭,反而跟爸爸講了一句「謝謝」。
兩次丟狗,兩次不一樣的反應。從心痛到妥協麻木到冷漠。一個熱心少女,在成年人的馴服下,漸漸變了心境。
如果成長就是順從,長大就是聽話,這樣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會不會像第一隻愛因斯坦一樣,被人撿走後,經過再次「馴化」就不認得主人了?
沒有思想,沒有主見的孩子,別人隨便說兩句就被哄走了。「馴化」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被拐的危險性。
《狗十三》的結局有點無奈。李玩從一個愛狗,尋狗,為狗而哭的女孩,在家人和周圍人的「馴化」下,一步步向成人世界妥協,看淡狗的離世,吃狗肉……
十三歲的李玩終於長大了,不哭不鬧,變成了家人眼中的好孩子。甚至,當曾經瘋狂尋找的第一隻愛因斯坦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她也只是淡定地看著牠跟著別人走,沒有搶回來。
她變了,第一隻愛因斯坦也變了。以前,李玩叫愛因斯坦,牠會屁顛屁顛搖著尾巴跑去蹭她的腳。現在,別人叫貝貝,牠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剛才好怕牠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很無奈的一句臺詞。人與動物,被「馴化」後,都變了。
然而,從出生到成人,到老去,「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站在為人父母的立場,真心覺得每個父母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然後反思,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們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手段極端強勢、暴力的,從來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需求。做父母真的合格麼?
暴力插手孩子事情之後,出於愧疚,又會做出一些溫情的舉動。這種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教育方式,仔細想想,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大多數成年人,或許就是以這種「軟硬兼施」方法裹挾著我們的下一代進入成年人的世界。
孩子終究是需要長大的,但是如果我們成年人換一種方式陪伴、引導他們成長是不是更好呢?如果在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肯坐下來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問問他們的想法,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是就會減少許多孤獨感、無助感?
強烈的推薦這個影片給父母們,在反思我們成長之路的同時,也多關心一下我們的孩子!
雖然在沒有觸犯法律的前提下,每個家庭教育方式並沒有統一標準,但影片告訴我們的是,孩子在未成年時所有決定,都被大人剝奪和掌控,這樣真的好嗎?
大人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一定又是對的嗎?
如果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早早就變成了老成,世故,社交功夫做足的社會人,真的是我們教育方式,甚至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