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看這部真實殘忍的《狗十三》,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

2020-08-27 不再年華

「你是在哪一個瞬間裡,發現自己長大了?」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些影片中的臺詞,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言語。

這些看似愛之深的父母用語,託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殘忍的青春蛻變。

「馴化」式的中國家庭教育

電影中,李玩的爸爸多次說:「爸都是為你好!」、「要聽話!」、「我家閨女長大啦,懂事啦!」

他強行改了李玩的興趣,逼著她學英語,動手打她,帶著李玩去應酬,讓她敬酒。看見女兒為了他的面子,親口吃下狗肉時,真心覺得女兒長大了,懂事了。

看到此處,不免疑惑。什麼是長大?什麼是懂事?

難道就是變成家長口中聽話的好孩子?家長說東就往東,家長說西就往西,從不反抗,也從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李玩一共丟過兩次狗。第一次丟狗後,她哭得撕心裂肺,找了好多天,得到的結果是一頓打。第二次,狗被送走後,因為長期不吃東西,餓死了。李玩沒有哭,反而跟爸爸講了一句「謝謝」。

兩次丟狗,兩次不一樣的反應。從心痛到妥協麻木到冷漠。一個熱心少女,在成年人的馴服下,漸漸變了心境。

如果成長就是順從,長大就是聽話,這樣的教育還有什麼意義?會不會像第一隻愛因斯坦一樣,被人撿走後,經過再次「馴化」就不認得主人了?

沒有思想,沒有主見的孩子,別人隨便說兩句就被哄走了。「馴化」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被拐的危險性。

《狗十三》的結局有點無奈。李玩從一個愛狗,尋狗,為狗而哭的女孩,在家人和周圍人的「馴化」下,一步步向成人世界妥協,看淡狗的離世,吃狗肉……

十三歲的李玩終於長大了,不哭不鬧,變成了家人眼中的好孩子。甚至,當曾經瘋狂尋找的第一隻愛因斯坦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她也只是淡定地看著牠跟著別人走,沒有搶回來。

她變了,第一隻愛因斯坦也變了。以前,李玩叫愛因斯坦,牠會屁顛屁顛搖著尾巴跑去蹭她的腳。現在,別人叫貝貝,牠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剛才好怕牠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很無奈的一句臺詞。人與動物,被「馴化」後,都變了。

然而,從出生到成人,到老去,「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站在為人父母的立場,真心覺得每個父母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然後反思,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們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手段極端強勢、暴力的,從來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需求。做父母真的合格麼?

暴力插手孩子事情之後,出於愧疚,又會做出一些溫情的舉動。這種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教育方式,仔細想想,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大多數成年人,或許就是以這種「軟硬兼施」方法裹挾著我們的下一代進入成年人的世界。

孩子終究是需要長大的,但是如果我們成年人換一種方式陪伴、引導他們成長是不是更好呢?如果在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肯坐下來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問問他們的想法,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是就會減少許多孤獨感、無助感?

強烈的推薦這個影片給父母們,在反思我們成長之路的同時,也多關心一下我們的孩子!

雖然在沒有觸犯法律的前提下,每個家庭教育方式並沒有統一標準,但影片告訴我們的是,孩子在未成年時所有決定,都被大人剝奪和掌控,這樣真的好嗎?

大人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一定又是對的嗎?

如果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早早就變成了老成,世故,社交功夫做足的社會人,真的是我們教育方式,甚至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嗎?!

相關焦點

  • 塵封五年的《狗十三》:中國式殘酷「謀殺」了青春
    直到五年後,觀眾才等來了現在的《狗十三》。影片以兩條狗的去留為主線,講述了一個中國式家庭如何逼迫一個13歲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故事。網友:看不懂這部電影的都是幸運兒《狗十三》裡的中國式家庭,到底是真實還是矯情?「平淡不說,教育方式我也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家有兒女的自然理解,不要去無病呻吟了。」「現實中碰到這種吼叫女孩,我不會在乎她的故事可能存在的電影感,她捉襟見肘的生活智慧不匹配她的善。」
  • 《狗十三》:不動聲色的成長浸滿了殘忍的味道
    在馴化式教育佔主流的中國社會,對大人言聽計從的孩子往往會獲得誇讚,《馴兔記》中的皮皮魯以穿上兔子服為始,開啟了自己「被馴服」的道路。幼時的童話尚有一層奇妙想像織成的薄紗,而長大後的現實往往更加慘澹且直白。一部被稱為「最好國產青春片」的電影今天上映,這部在上映前就獲得廣大網友自來水、豆瓣評分高達8.5的影片《狗十三》以隱忍深沉的畫面撕開了成長背後的鮮血淋漓。
  • 《狗十三》很真實,描述成長的無奈,對人物刻畫很到位
    《狗十三》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了,這是目前看過最好的,從這部電影裡,感覺到了生活的不易,以及成長帶來的無奈,希望大家珍惜當下吧,電影的情節以及對人物刻畫也都很到位,讓人感受到了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的無奈,然後,真的很感謝爸爸媽媽。
  • 再看《狗十三》,我好像理解了李玩的父親
    《狗十三》。看之前,在網上刷過幾篇影評,所以對劇情中安排的衝突與矛盾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劇中所表達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也有了相當程度的心理預設。劇中有幾處讓我印象深刻:其一,十三歲的少女李玩正上初中,學校讓報學習小組。老師建議她報英語小組,因為這對她提高英語成績有幫助,而李玩的意願卻是物理小組。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據悉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可能有不少的朋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知道過這部劇了,而這部劇為什麼時隔五年才在各大電影院上映,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近日電影《狗十三》舉行了首映禮,並且定檔於12月7日上映,作為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狗十三》其實在五年前就已經製作完成了,所以影片被禁五年之後終於上映,令很多觀眾都感到十分期待。
  • 狗十三:豆瓣8.4,中國人的撕裂般的成長,疼痛只有自己知道
    狗十三的上映之路無疑是非常艱辛,立項與13年,入圍了14年的柏林電影節,並獲得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再國內院線上映,這一晃,就到了18年年末,最終大家在19年的年初可以再電影院看到這部作品,十分的不易,需要直言的是,這是一部十分真誠的作品。
  • 獲獎國產片《狗十三》全國將映 在回看青春中反思成長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白瀛)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靜林等主演的青春電影《狗十三》將於7日起在全國上映。影片通過一個女孩的青春期故事讓觀眾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成長。該片曾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狗十三》有哪些優點和缺點,看完後有什麼感觸
    昨天看的《狗十三》,看完特壓抑,因為確實這就是中國式教育,孩子很多時候聽話才是主要的,給一個巴掌再給一個甜棗,裡面很多畫面比如最後李玩的弟弟滑冰站起來就是這樣,簡直細思極恐,可惜當初在院線上映的時候怎麼不火呢,人生的暴擊,從小就開始襲來。
  • 《狗十三》:簡單的劇情、青春期的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縮影
    當大多數人聽到「狗十三」這個名字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很吸引人,但是如果因為這個名字不去看這個電影,那麼就是一件特別可惜的事情,因為這部電影的故事非常的優秀,不管是細節上的反思還是情感都是可圈可點,並且這部電影可以看作一部青春期的成長和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
  • 《狗十三》讓人細思極恐的20個瞬間 看不懂才是真幸福
    回想每個人的少年時代,有多少次是父母幫你決定了「興趣」和「志向」呢?2酒箱裝小狗影片開場沒多久,西鳳酒箱子裝著的小狗就登場了。這一幕看起來很寫實,父親隨手拿個酒箱子裝小狗,十分正常嘛。從新民謠到後搖滾,白水在中國獨立音樂領域獨樹一幟。然而《狗十三》中「鬼才」一般的配樂,卻被一部分觀眾指摘為「過於飽滿嘈雜」、「聽起來像恐怖片」。其實白水老師為《狗十三》做的電影原聲配樂,其中一支四十秒的《心動剎那》可以說極準確。出現在李玩看到愛因斯坦的第一刻:錯位的熱情被激發,當下一定不是慌亂,是靜水深流下暈開的一脈微波,也正是一種獨特的「恐怖感」。
  • 《狗十三》——青春最真實的疼痛
    在父親還沒有重組家庭之前,李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繼母生下弟弟後,這個家對於李玩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對她沒有任何感情的收容所。如果在別的電影裡,李玩的爸爸說不定是一個完美的爸爸。不賭博不酗酒,對妻子溫柔。對李玩也很有耐心,會經常誇獎她。。
  • 韓國高考太殘忍,普通家庭的娃再努力也沒用,網友:幸好生在中國
    韓國高考太殘忍,普通家庭的娃再努力也沒用,網友:幸好生在中國要說近年來熱播的韓劇,那大家的腦袋中一定會想到一部神作,就算是過去多少年真的是百看不厭的神劇,那就是《請回答1988》,但是在去年終於有一部與這並肩的神作產生了,那就是《天空之城》,要說這部劇有多狠?
  • 這部電影你看不懂?那恭喜你,你是幸運的——《狗十三》
    很多當初不明白的事情,在多年後的記憶晾曬中,逐漸的豁然開朗,大概,對於中國的家庭來說,每個孩子的青春期總是擁有相似的經歷。狗十三的片名,直接說的是電影中的兩個重要角色,一隻狗和一個13歲的女孩當動物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遊戲夥伴時,側面說明了人類群體的生活中,一直被忽視的情感交流所帶來的孤獨和空虛被寄托在其他物種身上狗是一個人的引手,從它的登場方式,已經相當抑制了本作的氣氛裝著酒的箱子裡,有一隻活著的生物可以理解,狗實際上是李玩的化身缺乏交流渠道的李玩可能理解狗的孤獨同病相憐的是每一個人
  • 《狗十三》青春不是狗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一直以來有關青少年成長的影視劇也是不勝枚舉,能夠讓我看後頗為感慨的也只有鳳毛麟角,不過,就在近日,當這部剛剛熱映的電影《狗十三》走入我的視線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思緒萬千。首先說起這部《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的第三部作品,這部影片也是曹保平優秀作品之一,但是卻還曾被列為禁片,一度雪藏了五年,可見其特別之處不言而喻。
  •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作為一部青春情感片,《狗十三》用簡單的故事架構展露小女孩李玩,在殘酷的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心路歷程。《狗十三》是一部原生態現實題材青春片,隱喻的片名"狗13"是導演對冷漠、殘酷的家庭教育的怒吼,也是對獨裁式教育下孩子遭受重大精神創傷的揭示。當叛逆的孩子變得順從忍讓,他心中的青春早已蕩然無存。靈魂逝去之時,只剩軀殼在體驗原生家庭,自我早已分崩離析。
  • 《狗十三》:傳統的家庭觀念
    但是作為一個非專業者的角度,對我來說,好電影應該具備的特點之一是引起我對於這部電影的共鳴。狗13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我在這部電影中,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許多的片段引起了我對小時候,關於家庭的回憶,其中當然既有美好也有痛苦與淚。這段回憶是獨特的,它屬於也僅僅存在於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孩子們,而這部電影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們,訴說著我們青春路上的疼痛與成長。
  • 從《狗十三》中直面中國式教育痛點:「乖乖孩」並不適合每個孩子
    正文電影《狗十三》:女孩出生於一個再婚家庭,她自小離開了母親和父親以及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之後她迎來了自己不喜歡的繼母,一家人奇奇怪怪地生活在一起。一、 影片中中國式教育的反思1、對孩子意願的壓制影片中,我們可以注意到,父親是一個嚴父,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一向以來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基準,從來不讓孩子幹涉自己。
  • 你有沒有被《狗十三》感動到?
    文/啟晟視頻2018年上映的國產家庭主題電影,最出色的就是《狗十三》這部電影了。這部在2013年就應該上映的電影,為什麼被遲遲拖了五年才公開上映?有人說因為劇情太過於現實,對家庭產生的影響不好,所以被禁了五年。但是由本片導演曹保平解釋說:只是當初沒到這部電影上映的好時機。雖然這部電影拖了五年,但最終還是出現在熒幕面前。但是票房並沒有太好的理想。《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淚腺狂飆的電影,成長是每一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過。
  • 一部講述我們在你要懂事的規則下慢慢被「殺死」的電影《狗十三》
    《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長為主題的影片,雖然是去年的片子,但我至今才看。主要因為朋友看完哭的稀裡譁啦讓我不敢看,又或是自己已經遠離青春期,主題不太符合胃口。今日,閒暇之餘才在好友的力推下觀看完整部片子。沒看以前,以為僅僅講的是青春期的叛逆以及與周圍人事的矛盾等。
  • 《狗十三》: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家庭裡的傳統與叛逆
    影片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女孩與兩條狗的故事,這也是片名《狗十三》的由來。其實,若將片名中的「十三」換成羅馬數字,那就變成了一個罵人的髒詞。或許這原本就是導演的刻意安排,曹保平想通過這樣隱晦的方式,狠狠地對這個充斥著「暴力與壓制」的社會罵上這麼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