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五年之後,由著名導演曹保平執導的電影《狗十三》終於能夠在2018的冬天和觀眾們見面。
上映7天,票房直逼三千萬,豆瓣評分高達8.4,當時只有14歲的主演張雪迎上演了一場殘酷的中國式青春物語。映後,觀眾們或多或少從中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
最初《狗十三》的名字叫《狗B》,因為一些原因後來改成了《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但科學家的名字當片名有誤導的嫌疑,遂改成了《狗13》,得到的反饋卻是不能用阿拉伯數字當片名,此後就再沒了下文。
直到五年後,觀眾才等來了現在的《狗十三》。
影片以兩條狗的去留為主線,講述了一個中國式家庭如何逼迫一個13歲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故事。
少女李玩成長於離異家庭,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父親重組家庭,她有了繼母,又有了弟弟。
「李玩的『玩』字是隨便起的,但男孩子的名字要慎重。」家裡人「重男輕女」的態度,已經暴露了她在這個家庭的地位。
在李玩生活中缺位的父親,為緩和父女關係,買了一條狗送女兒。
從不理不顧,到形影不離,熱愛物理的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只是「相依為命」的日子不長,愛因斯坦的走失,引發一系列家庭衝突。
李玩為了找狗,爺爺受傷,奶奶走失,父親暴怒之下用拳頭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後的掙扎,後來又道歉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愛」,要原諒爸爸。
繼母為了不讓李玩再有理由鬧下去,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狗冒充愛因斯坦,李玩說它不是,但家裡所有人都強迫她讓她承認是。她只能接受之後來家裡的「假」愛因斯坦為真的事實。
從「任性」到「懂事」,李玩用無數妥協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狗十三》體現的是日常生活裡的不尋常
在接受 的專訪時,曹保平導演解釋了自己為何選擇這個劇本:「最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個,日常生活情境下(的故事),說白了就是習以為常的家庭或者父女關係下的不尋常吧。因為包括她的家庭關係,她和父親,和爺爺奶奶,以及她自己在學校,諸多方面,我覺得她是一個特別普通和特別平常的一個狀態,其實今天的中國家庭有非常多的像她這樣的,因為她裡面也沒有墮胎,也不是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也沒有發生了多麼驚心動魄的事,也沒有校園霸凌,也沒有性侵,所有我們慣常以為的那種殘酷的東西其實都沒有。她其實是一個特日常的狀態,但是恰恰是那個日常狀態下面被我們忽視和被我們忽略的那種東西,其實是最不尋常的東西,可能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接受那些東西,但是它恰恰是不尋常的。我是覺得這個劇本或者這個電影它最有價值的是這個。」
「我覺得中國的家庭,中國的父輩和子女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非常複雜的難以言說的情感,只是這些情感我們經常會選擇忽略或者選擇遺忘,美好的一方面是中國人的感情表達很晦澀,很少比如說父親會擁抱女兒,會親吻女兒,會說我愛你,會直接去交流這種情感,我們好像都特別不好意思,所以我們也鮮少提及。」
網友:看不懂這部電影的都是幸運兒
《狗十三》裡的中國式家庭,到底是真實還是矯情?
「平淡不說,教育方式我也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家有兒女的自然理解,不要去無病呻吟了。」
「現實中碰到這種吼叫女孩,我不會在乎她的故事可能存在的電影感,她捉襟見肘的生活智慧不匹配她的善。」
「恕我直言,因為這些成人世界應有的遊戲規則而表現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不是它們有多壞,而是你有多軟。」
以上留言選自豆瓣電影打1-2星差評用戶的評論,差評佔到總評論數的5%,與此同時,85%的評價用戶給出了4-5星的好評,與差評用戶看到「無病呻吟少女」不同的是,絕大多數觀眾都從《狗十三》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共鳴。
——「重男輕女,從小我媽就抱怨覺得我讀書費錢,轉眼就給自己那個一無所事的兒子存錢買車,我媽為我花的半毛錢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們說話做事也從來不會考慮我的感受的」——
——「得了抑鬱的那年,我媽問我'你怎麼不去死'?「這樣的童年無疑是悲慘的「——
——"我一直很害怕過馬路,因為小時候我有一次考試沒有及格,我媽要把我往馬路上推,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克制」——
——「有一次出去旅遊因為我水土不服頻繁的找洗手間,我爸罵我是一事無成的廢物,我媽跟我爸吵,我爸也把錯歸結到我身上,罵我是害人精,說我不懂事,到底是誰不懂事呢?」——
——」親女兒是假親,親兒子是真親,大事上能看出來,我爸親口說的「——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在飯桌上我爸說,我跟他朋友門店額孩子比起來就像是抹布一樣,十七年過去了,那一幕依然歷歷在目。「——
——」我媽其實骨子裡自卑,於是我媽把這種情緒從小就帶給我,導致我現在都25歲了,我從來沒信過任何人對我說的讚美,每次下意識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配。「——
影評人:青春抗爭的意義,是拒絕成為我們不喜歡的人
桃桃淘電影:太真實、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識。本片與常規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馬。對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爭取,不吶喊,而是讓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這樣吧。。。一直在放棄,一直在退讓,這就是長大,就是懂事了。這樣反而更讓人想哭。因為,這太像我們一路成長經歷過的那些。所以,會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難過,是對一切都無能為力之後,因無奈而難過。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一切,似乎都是無解的。家長的教育觀是潛移默化的,我們這一代又一代,都是這麼長大的,被磨平稜角的孩子,長大後,變成懂事的大人,然後,幫著下一代懂事。
玩兒電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靖霖主演的《狗十三》是某種現實主義的素描,你看它好像講了一個在殘酷青春中成長的故事,但其實它說的是那些不妥協,不合作的所有人。因為清醒的人自然清醒,沉睡的人依然沉睡,人如此狗亦如此。
銳利評電影:說它是華語青春片的最佳,一點毛病都沒有,或許還是影史最好的青春片(之一)。因為在別的青春片在忙著拍戀愛,墮胎,車禍,影片就已經在關注人性的本質,並且借用「成長」破這道生而為人處處為難的題。奶奶說「人住的地方怎麼能住畜生」,是人不如畜生。所謂的懂事,就是成長噁心的開始。以父權壓榨,是原生家庭無法直面的軟肋。「以後這種事還多」化為狗慫吝嗇。生而為人向日子妥協,不外乎強忍著咽下去的就吐不出來了。可悲的是視角轉換那一刻,稀裡糊塗的生命依舊周而復始。慶幸曹保平創作的這部最佳影片,壓到現在終於要上映,但它永不過時。
電影王:國內其實不是沒有好的青春成長電影,只是大家比較少關注到,比如導演曹保平的青春物語狗十三,因為他真正涉及了成長中不斷妥協不斷丟棄真我的痛處,且講得既不風花雪月也不狗血淋漓,白話般的敘事反而擁有一股平靜的力量,宛如一把刀子緩緩刺入你的心臟,等你有知覺時,已經痛徹心扉。鬱悶的是不得不說大多數人的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場妥協接著一場妥協,最終大多數的我們都活成了當初自己看不起的那個人。
西樓塵:吞下的豬肝會變成狗肉,咽下的果汁會變成紅酒,束胸的繃帶會換成胸罩,你的身體會適應一切變化。身上的文身會換新的名字,牆上的告示會換新的內容,走失的老狗會換新的主人,所有的成長都要經歷陣痛。憤怒被鎖進廁所,叛逆被一掌擊落,看那冰面上求助的孩子,總要摔完自己站起來,才會懂得成人的代價。
Jeannels:大島渚說過:「無論在任何體制下,青春都是極其傷身的。」而這片試圖窺伺的,正是獨屬於這片大陸的生存法則——像牲口般接受馴服且苟活,從原始的抵抗到徹底的順從。「切膚的成長痛感」藉由暴烈(狗血)的戲劇衝突,展覽了一場青春的斬首示眾。
李純: 忘了是誰說過,生活不易,一路磕磕絆絆的走過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疤。懂事是成長的標誌,妥協是成長的必修課。都在心疼李玩,說這個人物的底色是悲涼的,但果老師飾演的父親好像更糟心一些,面對古板的父母和叛逆的女兒,職場和家庭的雙重壓力逼得他匆忙應對,又無法兼顧。想起《大話西遊》裡的一句臺詞: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哦!
不良生:是少女寂寞的十三歲,是我們永遠不知道為什麼總不快樂的十三歲,是像狗一樣被馴化的十三歲,是一代又一代人重複著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變得世俗起來的十三歲。孔雀從此被關進籠子裡供人觀看,遊魚從此被封閉在水箱中給人欣賞,狗從此被牽在漂亮的皮繩裡乖順地躺下來,少年從此長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喪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湧動的年輕人長成了庸碌的中年人之後,最終也會轉過身去馴化下一代。
木易Movie:曹保平導演擅長處理現實主義題材。無論是《李米的猜想》,還是《烈日灼心》,甚至《追兇者也》,曹保平導演在不同的題材間,總能準確地找到現實的切入點。《狗十三》是一部能夠讓我們產生深刻共鳴的青春電影,它不像其他一些國產青春電影那樣硬塞入不少近乎狗血的元素,而是極大地觀照了現實,折射出對社會問題的拷問,還傳遞了對成長教育的思考。既能引發青春成長的情感共鳴,又能啟發現實問題的思考,這便是《狗十三》的重要價值,也是它被奉為「年度十佳」的原因所在。
電影玩家羅眾:對於教育方式和角色,《狗十三》沒有是非對錯的立場預設,而是提供細膩真實且有力的場景,故事從成長和家庭本身出發,透射出的問題又絕非教育二字所能涵蓋,一邊是少女世界的掙扎,一邊是成人世界的複雜,困惑與偽善,迷茫與馴化彼此交織,同步開展,女孩李玩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那些場景,所聽到的那些話語,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個體往往是無意識的,甚至將其視為青春和成長的必經之途,或者是一種給予或是教育本身。「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你又是否感到耳熟?這句話可以跟:「好好學習,上了大學你就可以好好玩了」,以及「好好幹,你就一定能成功」並稱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大毒句。因為等你真正長大,並開始明白一些道理的時候,你的馴化過程也已經完成,可怕之處在這裡。
夢裡詩書:《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長為引的電影,但電影裡的青春卻並非灑滿朝陽,導演曹保平以一位在重組家庭裡成長的女孩視角為展開,既將父權至上的中國傳統家庭對女性的壓迫以揭露,也用孩子在種種境遇中的反抗與妥協誘人共鳴,當成長與虛偽畫上了等號,這場對青春的聚焦之作反倒顯得如此獨特而又真實。
四味毒叔:中國人喜歡把父輩的理想加到孩子身上,也許這種「強加」可以變一種方式,把理想記住,留給自己。把青春想被大人理解的期望記住,留給孩子。在看《狗十三》的時候我的淚點似乎變得很奇怪,李玩站在自行車的後座上問一個男生: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張雪迎說得非常平靜,像「你今天吃飯了嗎?」一樣平靜。但這句臺詞還沒說完我就哭了。
小時候,我們都見過真正的大人。
長大後,我們也許就成為了真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