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狗十三》到《過春天》,國產青春片終於跨越了奶嘴階段

2020-12-18 騰訊網

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春節檔過後,內地電影市場的國產片乏善可陳。

一部票房逼近7億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讓人唏噓不已——儘管這不是內地市場上好哭與票房劃等號的第一次,但卻是文本極其劣質的一次。

但文本優質的《過春天》,卻沒有片名一般的好運氣,900萬票房讓人喪氣。

回到去年年底,同樣高口碑的《狗十三》,以5000萬的票房收官。

性心理能拍得高級了,再也不用墮胎粗暴解決了;再也不車禍了,再也不出國了;選高中生的演員再也不敢超過30歲了……但為何國產青春片的文本質量升上去了,票房回報卻不對等?

《過春天》為何沒有在票房上「過了春天」?

大家公認的《過春天》亮眼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將青春片與犯罪類型嫁接。

從最初的國外電影節獲獎,到定檔後的宣發,再到上映後的「口碑發酵」,以及「單非兒童」、港深背景、走私等題材本身攜帶的敏感元素,都在給普通觀眾突出營造出一種「青春+犯罪」的期待視野。

但我相信,普通觀眾可能跟我一樣,並沒有得到期待之中的觀影體驗。

首先在劇情上,16歲水客少女佩佩的帶貨經歷是核心敘事線索,但在情節設置上並非凝聚於此,並沒有圍繞少女水客身份而不斷構建激烈的戲劇衝突,反而是以突出少女的情感為主,淡化故事衝擊力的部分,節奏溫吞,更注重鋪陳一種圍繞家庭、戀情、自我身份認同的細膩的少女心理變化歷程。

其次,在最重中之重的三次crossing(過海關)的「題眼」段落,《過春天》在影像上太孱弱。

相比《天才槍手》中考試作弊段落的視聽衝擊力,你就能體會出這種差異。

佩佩三次crossing,導演用了三次手持跟拍。在視聽設計上沒有該有的節奏與新意。三次都是在重複,而且都沒有全景或遠景鏡頭,景別過小,沒有視點切換,視聽語言非常簡單蒼白。(只是在每次過關後有三次定格鏡頭,配合著電子音樂,內容上恰好是轉折點,結構上劃分了三幕,頗有創新。)

根本原因是,創作者並沒有遵循類型片的手法,仍然是文藝片的路數,從故事和視聽上,我們都能識別出明顯的達內兄弟搭配曼多薩的風格。當然,犯罪部分的視聽呈現也有可能是預算有限。

越過奶嘴階段

《狗十三》有深刻的文化批判

很長一段時間的青春片都在建構「校園」/「社會」兩種空間的二元對立。

主人公們的校園生活永遠是單純美好,有愛情有友情,有青春有理想。踏入社會後一切都變得暗淡無光,充滿了背叛欺騙、爾虞我詐,甚至是致命的悲慘意外。

校園空間和少年時期被過度美化,社會空間和成人世界被過度醜化,以此來放大感傷懷舊的情緒,其鴕鳥心態的背後沒有多少深刻的文化邏輯,大多都純粹是蒼白的青春書寫。蒼白的故事背後是低幼化心理的創作趨向,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低齡的,拒絕複雜、拒絕深刻,本質目的只是撫慰功能,如嬰兒啼哭時塞給ta的奶嘴。

《狗十三》和《過春天》,最突出的特點是充滿了瑣碎的真實生活質感,沒有煽情,也沒有drama(戲劇性),沒有非黑即白,沒有二元對立,每個人、每種人生階段都有那些微妙又複雜的矛盾。

如果說「父權缺失」的《過春天》中結尾母女和解,代表了女孩最終的成長——與自己與原生家庭和解,母女彼此都非常平靜和釋然地維護了彼此僅存的關係。那麼《狗十三》在內容上更為深刻,有對中國式家庭教育體制的批判,對父權的批判,同時又能從青少年視角代入對父權、對成人世界的理解。

與少年的價值觀揮別,是通往成人世界的入場券。

近三年國產青春片的創作趨向變化

在泰國和臺灣「小清新」電影潮流由外而內的影響下,以及本土從第六代導演到創作主體大洗牌(80後/跨界導演崛起)的由內蛻變的創作話語權變遷的局面下,《致青春》(2013)第一次使國產青春片作為一種市場類型而固化下來。

2014年和2015年是青春片的市場試水階段,卻也是市場巔峰期。數量上井噴,內容上拼貼複製,思想上蒼白無力,卻照樣很能賣錢。如《小時代》系列。

這一階段在文化症候上根源在於年輕人成為最核心的消費群體,促動了青春片作為一種商業類型爆發出巨大的市場價值。

被過度剝削之後,2016年青春片創作隨著整個市場大盤的低迷,急轉而衰。《七月與安生》(2016)是國產青春片一次突破窠臼的節點——打破了定型化人物、模式化情節、「否定現在+美化過去」感傷懷舊主題的套路。

從2017年至今的兩年中,國產青春片儘管再沒有博眼球的現象級作品,但作為一種創作類型,從未離場。2017年有《夏天19歲的肖像》、《秘果》、《李雷和韓梅梅》、《青禾男高》、《會痛的十七歲》、《閃光少女》等,2018年有《遇見你真好》、《脫單告急》、爆款黑馬《快把我哥帶走》、《悲傷逆流成河》……這兩年的發展,著重在類型元素嫁接的探索階段。

儘管,大部分青春片還是在低劣的泥沼裡匍匐,但在創作經驗上,有幾點啟示。

第一,《微微一笑很傾城》(2016,2.75億)、《閃光少女》(2017,6486萬)、《快把我哥帶走》(2018,3.75億)等標識出,跨媒介同構(尤其與遊戲、二次元等)的文本在市場回報率上的成功性更高。

第二,相比於之前大部分青春片中普遍的對女性的「汙名化」(拜金女和綠茶婊形象泛濫)、女性角色自我意識貧乏,《狗十三》和《過春天》延續了青春片分流出的「少女成長」亞類型,且女性創作者和女性視角非常強烈的,成為一股清流。

青春片作為國產電影的一種類型,經過幾年的發展與摸索,已經有了固定的受眾群體。在最初階段,創作趨向普遍而單一,用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情感經歷為主線故事,構建一套「懷舊形態」的視覺符碼,來引發觀眾共鳴,求得票房勝利。而近兩年則轉向多元複雜的創作嘗試,類型雜糅、依託跨媒介IP,或者試圖結合複雜的社會話題。

如果國產青春片能建立起與觀眾之間的「正面默契」,未來必將給中國電影帶來更多意料之外的趣味性。

【文/洛神】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相關焦點

  • 國產青春片的焦慮症:誰在期待下一個「春天」?
    所以,即便女主角佩佩腰裡綁的還是iPhone 6,對於看膩了國產青春片的影迷來說,也是靈巧和新鮮的。但除了這些影迷之外呢?《過春天》的首周票房有590.2萬,可以判斷,這就是最期待國產新型青春片的人群,但在這些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並沒有成功通過口碑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影院。換句話說,《過春天》作為一部關注當下的影片,仍然比更廣泛的受眾,要快上那麼一兩步。
  • 10年來最刺痛的青春片:我們終於活成了聽話的狗
    《狗十三》,被譽為十年來國產電影裡最好的青春片。電影講述了一個13歲女孩的成長故事,她得狗、丟狗、找狗並且又獲得了一條狗,整個過程她都處於無力的被動地位,想要順利長大,唯有安靜服從。一條請來了導演曹保平和編劇焦華靜,聽他們講《狗十三》創作背後的故事。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電影《狗十三》,被譽為十年來國產電影裡最好的青春片,先後斬獲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塵封5年後,今年12月終於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 去掉墮胎車禍懷孕的俗劇情,繼狗十三後,又一部青春電影上線!
    在2018年國產青春片《狗十三》引發許許多多網友熱議。那些年,我們經歷的青春,是破碎的,是迷茫的,是被硬生生地拉扯著長大的。大人與小孩之間的矛盾,中國式家庭的教育,也讓很多人大呼非常有共鳴。在豆瓣評分上,獲得了8.2的高分。
  • 青春片浪潮十年記-虎嗅網
    張猛導演的《陽臺上》,以及白雪導演的《過春天》,歷經多次改檔之後,終於在3月15日一齊正式登陸大銀幕,但票房多少顯得有些不盡如人意。《陽臺上》距離導演張猛上一部高評電影《鋼的琴》已接近十年,這一部以復仇為主線的青春題材電影在前期宣傳中主打膠片拍攝宣傳點,周冬雨作為出品人也自然成為一大賣點。不過相比《過春天》,《陽臺上》依然顯得低調一些。《過春天》同時兼具了文藝與商業的綜合屬性。
  • 遊光掠影:《狗十三》哪裡是青春疼痛片,這明明就是成長恐怖片
    說起國產青春片,你腦子裡想到的都是什麼?給大家列舉一下這幾個關鍵詞,看看是不是很熟悉:疼痛青春、墮胎流產、霸道學長、美麗少女、問題學生……  如果再實在一點,是不是還能想到幾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臺詞?
  • 青春片若要賣座得靠「賣慘」?
    其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跑出黑馬之勢,連續多日佔據單日票房冠軍,但口碑不佳;青年導演白雪的《過春天》,以超高的口碑被譽為「重新定義國產青春片」,但累計票房不足1000萬元;《鋼的琴》導演張猛新作《陽臺上》,口碑和票房均不如預期,豆瓣評分6.1分,累計票房不足400萬元。
  • 塵封五年的《狗十三》:中國式殘酷「謀殺」了青春
    塵封五年之後,由著名導演曹保平執導的電影《狗十三》終於能夠在2018的冬天和觀眾們見面。玩兒電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靖霖主演的《狗十三》是某種現實主義的素描,你看它好像講了一個在殘酷青春中成長的故事,但其實它說的是那些不妥協,不合作的所有人。因為清醒的人自然清醒,沉睡的人依然沉睡,人如此狗亦如此。銳利評電影:說它是華語青春片的最佳,一點毛病都沒有,或許還是影史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 過春天 | 這個青春 鯊魚終歸海
    很多人在評價這部作品時總是冠以國產青春片的改革之作:國產青春片終於脫離早戀、墮胎之路,廢棄了以成年回望的路線模式云云。對比之餘,不乏捎帶上幾部著名的青春片。我認為此舉未免偏激。在此之前,幾部成熟的青春片均是大火的小說改編作品,作者本身就是以成年的姿態回憶青春、祭奠青春,電影大多尊重了原著的既定路線,並無不妥。
  •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導演曹保平,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人物,指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而這部《狗十三》卻並非犯罪片,而是一部青春片!我更想說的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一部青春片,關乎社會、成長,小四如何在那個環境裡一步一步走向殺人!《麻將》同樣是青春片,關乎未成年人犯罪!而《猜火車》也是青春片,四個以嗑藥為樂的不良少年的成長,黑暗到不見天日!
  • 《狗十三》:符號學視域下的殘酷青春
    青春與成長是電影永恆的主題之一。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在2013年拍攝完成,五年之後於2018年底上映並在柏林電影節大放光彩,影片中的現實主義色彩使這部小成本製作具有極強的批判意蘊。作為探討青春成長主題的社會性影片,《狗十三》以青春期故事發生最多的場景原生家庭為背景,以極為日常化的方式展現青春成長中十分稀鬆平常的片段。
  • 青春片浪潮十年記:或以小博大,或套路到底
    張猛導演的《陽臺上》,以及白雪導演的《過春天》,歷經多次改檔之後,終於在 3 月 15 日一齊正式登陸大銀幕,但票房多少顯得有些不盡如人意。《陽臺上》距離導演張猛上一部高評電影《鋼的琴》已接近十年,這一部以復仇為主線的青春題材電影在前期宣傳中主打膠片拍攝宣傳點,周冬雨作為出品人也自然成為一大賣點。不過相比《過春天》,《陽臺上》依然顯得低調一些。
  • 以電影《狗十三》為例,探究青春期小孩階段特點及對應的教育方式
    在趙薇的《致青春》上映時,很多人以為這會是國產青春片的起點,以後應該會越來越好,沒想到後面卻越來越走向"傷痛青春",之後拍的諸如《左耳》、《悲傷逆流成河》都讓人不忍看。直到18年出了《狗十三》,這部豆瓣評分8.2的電影成為了2018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
  • 中年人看這青春片竟還能「感到一絲疼痛」?《狗十三》到底有啥好
    曹保平拍攝於5年前的影片《狗十三》終於上映,這部幾乎沒有流量明星的影片居然到目前為止收穫了4000多萬的票房,應該說是相當不錯。而影片中那種直面孩子成長的血淋淋的心理畫面,也讓人心有戚戚。它一掃很多商業青春片中的偽飾的表象,撥開了現實生活中的殘酷性和無奈性。
  • 豆瓣評分8.0,不可錯過的國產青春片,講述成長的躁動與叛逆
    它關乎成長,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是規劃未來的階段。青春之前,無憂無慮,青春之後,長大成人。青春不能承受之重,在於還沒有感受到豐富多彩之前,眼前就一片灰暗,心已經死了。身份認同、地域阻隔、物質刺激、感情空虛,在一系列閉合的條件設定下,《過春天》給出了一系列相似卻陌生的感官體驗,帶來了一系列偶然和必然的結果。
  • 拒絕爛片,值得二刷的十部國產青春片,《少年的你》榜上有名
    青春有兩面性,一面困惑,對世界似懂非懂;一面朝氣,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想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它是一隻腳踏進了成人的門檻,依然純真甚至幼稚,但成年世界的複雜,已經隱隱透露了一角。從1985年,陸小雅導演的《紅衣少女》開始,優秀的國產青春片不計其數。
  • 《狗十三》——青春最真實的疼痛
    父親送了李玩一隻狗——「愛因斯坦」。這隻狗也許就是李玩人生的縮影,在被買回來的那一刻,它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運是任人擺布的,正如李玩自己做不了主的人生。李玩也試圖反抗,可是到了後來,她麻木了,屈服了。她徹底從一個少女蛻變成了成人。
  • 《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文/桃妖不是妖青春電影那麼多,可只有《狗十三》真正觸動了成長的酸澀。之於那些情竇初開的靡靡之音,《狗十三》卸下唯美柔光,用最真實的鏡頭去撩撥青春裡那根最敏感的神經。隔著五年的時光,《狗十三》卻始終帶著歷久彌新的質感。張雪迎飾演女主角李玩,當時還是個高中生。16歲的年紀,演十六歲的故事,花季少女那種青春裡的稚氣,透著由內而外的青澀。
  • 看時請備好紙巾,這部5年來,國產公認的最好青春片,殘酷的戳心
    影片名稱為《狗十三》,被贊近幾年最好的國產青春片。本片在豆瓣社區口碑評分高達8.7,絕對稱得上現象級,而被禁近5年又讓它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這似乎是一部非典型的曹保平電影,但這或許也是中國最優秀的青春電影。《狗十三》用細膩如絲的筆觸、極其獨特的電影語言演繹了初中少女內心的兵荒馬亂。
  • 豆瓣評分8.2,殘酷寫實的國產青春片,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
    如果把青春再回放一遍,我們一定會先大笑,然後掛著淚,直至放聲痛哭。電影《狗十三》講述的便是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的青春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電影上映後,許多觀眾發文感嘆:「終於有能揭露我們成長之痛的電影了」。以前推薦電影,都希望對方能感同身受。而我希望你一輩子都讀不懂狗十三,一輩子都不會和這部影片產生共鳴。因為它要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看懂的人或許都是青春期受過傷的,而我希望你的青春過的不那麼痛。
  • 又是一年畢業季,我們還需要這些青春片嗎?
    ,形成了新世紀第一波國產青春片浪潮,牢牢佔領了2013年從春天到夏天的內地電影市場。,加之彭昱暢、張子楓等青年演員的真情演繹,讓觀眾在感動之餘進行了換位思考;年底的《狗十三》則在青春類型中側重了對傳統家庭倫理的反思,揭開了青春「成長」的真相,從而深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