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影《狗十三》為例,探究青春期小孩階段特點及對應的教育方式

2020-12-14 思思的嘉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趙薇的《致青春》上映時,很多人以為這會是國產青春片的起點,以後應該會越來越好,沒想到後面卻越來越走向"傷痛青春",之後拍的諸如《左耳》、《悲傷逆流成河》都讓人不忍看。

直到18年出了《狗十三》,這部豆瓣評分8.2的電影成為了2018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

它除了早戀,還有家庭、學校、社會,在少女形象的塑造上,終於不再是單一的陷入美夢或者囿於情愛的美少女了。

戴牙套、枯瘦、單薄、憤怒的,仿佛兇猛的幼獸一樣會撕咬的少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青春期的少女。

但是真正看完這部電影的人,會覺得這更像是一部教育恐怖片。

一、《狗十三》:許多人無法接受的"少女恐怖片"

《狗十三》雖然頂著"青春片"的名號,但是卻比你預想得要殘酷得多,也有意義得多。

影片講述了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一個13歲青春期叛逆少女李玩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李玩是個聰明的初中女生,而離異的父親另有家室,且也有一個男孩。

雖然父母離異,但是她並不缺愛——爺爺奶奶將她視為心頭肉、掌中寶,連已經組建了家庭的父親也時常關照李玩。

一切都因為一隻狗的走失,徹底摧毀了這個家庭。

敏感的青春期少女將自己的憂愁和情感寄托在了"愛因斯坦"這隻寵物狗身上,被爺爺弄丟後家裡人卻並沒有尋找,反而用一雙旱冰鞋彌補。

李玩不依不饒,瘋了一般地尋找,將家裡弄得雞犬不寧,甚至導致了爺爺受傷,奶奶走失。

李玩"恐怖"的行為不被理解,只有無盡的責罵和厭惡,最後在父親震怒的拳頭下屈服了。

經過暴力後的李玩從此跟變了個人似的,越來越沉默,也開始變得察言觀色。

她學會平靜地接受代替了"愛因斯坦"的新狗狗;在弟弟的生日會上尷尬地假笑,送上祝福;在知道假愛因斯坦絕食死去後,長輩給她點了一盤紅燒狗肉,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她一口咽下……

即便在影片最後,她找到了真的"愛因斯坦",卻也只是轉身離開,自己躲在角落哭泣。

這場"成人禮",太殘酷,也太恐怖。

二、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著自己的情緒和思考

很多人對於李玩丟失狗狗後的一系列"過激"行為表示不解,因為我們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她,所以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

家長覺得孩子叛逆,是因為並不了解孩子。

1、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多變

"敏感/擰巴/情緒多變"是青春期孩子的代名詞,仔細回想,我們都有過那樣的時期。

就像李玩也會在和家人鬧矛盾後,一個人跑到外面去亂晃,甚至會喝酒。

但是她也會聽從老師的建議練習,也會在小狗走失後著急,為可憐的狗狗抹眼淚。

"青春期"聯繫著"青春"這個聽起來很美好的詞,但是它的內核卻是敏感而多愁善感的。

這個時期是人體發育的重要階段,身體各方面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大腦的飛速變化導致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衝動,他們很容易做出不經思考或者處理的行動。

另外,荷爾蒙含量的激增也導致少年們的情緒會有更大的起伏。在面對壓力時,人體會分泌出一種叫THP的荷爾蒙,會讓青少年更加焦慮。

所以對於大多數青少年,情緒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不是孩子"不懂事""不體諒父母"。

2、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發展

在很多大人眼裡,李玩是一個"不懂事"、"很頑固"、"脾氣大"的"壞小孩"。而且這種"不懂事"在狗狗走失後達到了頂峰,這讓大人覺得非常"自私"。

但是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私,這時候他們覺得自己是特別的、獨特的,自我意識很強。

青春期高度的自我意識很容易讓他們神經緊張,從而忽略掉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更開始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世界這麼大,而我這麼渺小"……

誰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期的孩子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去了解世界、了解未來的路,他們會想讀書、旅遊、學習,也想親自體驗各種有趣的事情,他們更願意探索。

所以這種時候,父母的行為做法就很關鍵了。

其實不知孩子"迷茫",父母也經常"迷茫",時常覺得"孩子還小"但有時候又覺得"你已經長大了",變成一個"雙標父母"。

家長覺得"迷茫",是因為不理解孩子,即便身處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孩子又有不同的特點,家長需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三、青春期孩子的階段特點,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1、青春期早期(9-13歲)

孩子叛逆其實從早期就開始了,這時候孩子的逆反主要表現在開始抵制與兒童期有關的東西。

隨著身體的發育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會不想再被當做小孩子看待,他們會為自己建立一個與"兒童"不同的身份。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會經常頂嘴、反抗父母的決定和命令,因為他們希望被尊重,被平等對待。

【父母做法】

當你發現孩子開始和自己頂嘴時,要耐心溫柔,讓抵抗軟化小賴,同時可以將問題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比如我們完全可以用平和的語氣,詢問孩子需要什麼、想要怎麼樣,讓孩子練習將情緒語言化,並且傾聽孩子的想法。

2、青春期中期(13-15歲)

這時候是孩子初中到高中的轉變期,也是叛逆最強烈的時候。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為了追求不同而抽菸喝酒,破壞一些規則。

【父母做法】

在孩子反叛的時候,我們的強制命令和禁止只會讓孩子往反方向走,激化更大的矛盾。

這時候家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讓事情發生,後果自然呈現,但同時也一定要積極引導和建議。

家長可以溫和但又堅定地和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給孩子提供建議。

3、青春期後期(15-18歲)

這時候孩子的叛逆更像是一種"覺醒",他們的叛逆更像是想要獨立自由,他們只是想要擺脫家庭的禁錮和枷鎖。

【父母做法】

當孩子想要獲得獨立的自我身份和自主權時,家長可能會有些措手不及,也會很擔心,但是家長要想到,孩子其實也和自己一樣擔心和害怕,但是我們需要讓孩子有這樣的過程,我們也要和孩子說明,無論怎麼樣,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青春期其實是孩子成年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在這個時候家長若還是有很強的控制欲,其實就非常不合適了。

我們需要知道在適合的時間放手,孩子的"叛逆",不過是慢慢走向獨立的表現而已,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不過是冷靜地給出建議,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禁止。

不要將兒童時期的做法運用到青春期孩子身上,這是家長需要掌握的教育的"度"。

我是思思的嘉,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狗十三》:簡單的劇情、青春期的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縮影
    當大多數人聽到「狗十三」這個名字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很吸引人,但是如果因為這個名字不去看這個電影,那麼就是一件特別可惜的事情,因為這部電影的故事非常的優秀,不管是細節上的反思還是情感都是可圈可點,並且這部電影可以看作一部青春期的成長和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
  • 《狗十三》:青春期遇到會道歉的父母有多幸運,不懂的人真幸福
    《狗十三》,拍攝於2012年,但是一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映。豆瓣評分8.2,在近十年的國產同類型電影中可以排進前三。這部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十三歲的初中女孩李玩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的新家迎來了新生命,為了尋找合適的時機告訴李玩這個消息,父親買了一隻小狗送給她。
  • 這部電影你看不懂?那恭喜你,你是幸運的——《狗十三》
    很多當初不明白的事情,在多年後的記憶晾曬中,逐漸的豁然開朗,大概,對於中國的家庭來說,每個孩子的青春期總是擁有相似的經歷。『狗十三』的電影,箇性和共性的往返的拉鋸戰中,曹保平更接近生活的很多細節展示利用,一點點人情社會最在意的偽裝撕,然後投,一連串的問題要解決,所有的人們有自己的女大學生就像一位豆友說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或者,如果沒有同感,你知道有多幸運嗎?」
  • 從《狗十三》到《過春天》,國產青春片終於跨越了奶嘴階段
    回到去年年底,同樣高口碑的《狗十三》,以5000萬的票房收官。 越過奶嘴階段 《狗十三》有深刻的文化批判 很長一段時間的青春片都在建構「校園」/「社會」兩種空間的二元對立。 主人公們的校園生活永遠是單純美好,有愛情有友情,有青春有理想。
  • 《狗十三》:符號學視域下的殘酷青春
    青春與成長是電影永恆的主題之一。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在2013年拍攝完成,五年之後於2018年底上映並在柏林電影節大放光彩,影片中的現實主義色彩使這部小成本製作具有極強的批判意蘊。作為探討青春成長主題的社會性影片,《狗十三》以青春期故事發生最多的場景原生家庭為背景,以極為日常化的方式展現青春成長中十分稀鬆平常的片段。
  • 《狗十三》反映了錯誤家庭教育方式,李玩就像青春時期的每一個人
    終於想起來把《狗十三》這個電影看完了,看的晚了一些,李玩就像我們青春時期的每一個人,而堂堂被訓話的過於早了,知道什麼叫懂事,什麼叫識大體,什麼叫血濃於水,她才不是酷,她是把這些不公都咽了,最後堂堂正正做個大人。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近日電影《狗十三》舉行了首映禮,並且定檔於12月7日上映,作為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狗十三》其實在五年前就已經製作完成了,所以影片被禁五年之後終於上映,令很多觀眾都感到十分期待。  據悉《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女孩童年到成年的故事,雖然這個劇情看似十分簡單,但其中反應出來的許多真實問題可能就是導致它被禁的原因。電影《狗十三》講的是少女李玩的成長經歷,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逐漸長大的故事。電影名字的「狗十三」中,十三指的是女主角李玩十三歲,狗是李玩養的金毛,叫愛因斯坦,電影被禁多年就是因為劇情太寫實了。
  •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導演曹保平,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人物,指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而這部《狗十三》卻並非犯罪片,而是一部青春片!而《猜火車》也是青春片,四個以嗑藥為樂的不良少年的成長,黑暗到不見天日!所有,有些青春並不美好!《狗十三》,就是一部青春片!曹保平執導,焦華靜編劇,張雪迎主演!
  • 《狗十三》:一條狗引出的隱藏在冰山下的教育真相……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電影《狗十三》於今日(12月7日)上映。該電影之所以備受期待,其一自然是因為其被塵封多年,令觀眾好奇感不斷積聚、迫不及待想揭開面紗。另一原因則是其金牌導演曹保平。他頗為被人熟知的影片是2015年《烈火灼心》、2016年的《追兇者也》。曹保平的現實風格頗為犀利,懸疑化的敘述方式總能讓人將心提到嗓子眼。
  • 從大腦發育的階段,了解青春期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多重要?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教授薩拉-傑恩·布萊克莫爾(SarahJayne Blakemore)博士就此做了一番研究,發現了青少年時期大腦獨特的運作規律和特點,她在TED Global的主題演講《青少年大腦的神奇運作方式》得到全世界上百萬觀眾關注,這顛覆了我們對人腦發育的認知,也解釋了青春期典型行為產生的原因。
  • 催淚共鳴電影《狗十三》:你在等我說謝謝,我卻在等你說對不起
    前段時間在網上引起熱議的新電影《狗十三》,很多朋友去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出來都說自己哭了,在這部電影中,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青春,《狗十三》中的那個孩子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自己。也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沒有什麼感覺,那我要恭喜你,你是幸運的,「看不懂狗十三的人,都是幸福的」,因為你的成長沒有父母的控制和強權,沒有父母「都是為你好」和「聽話」。
  • 《狗十三》貼近現實,描繪了許多青少年的成長環境
    電影《狗十三》用較為貼近現實生活的方式,描繪了許多九零後乃至八零後的成長環境,留守兒童,重男輕女,重小輕大,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飾的差別待遇,用自以為是的愛在不輕易間傷害著孩子。看這個電影的時候覺得很容易共情,因為和李玩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同樣父母離異,同樣的青春期逆反遭到打壓。
  • 獲獎國產片《狗十三》全國將映 在回看青春中反思成長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白瀛)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靜林等主演的青春電影《狗十三》將於7日起在全國上映。影片通過一個女孩的青春期故事讓觀眾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成長。該片曾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狗十三》:你知道電影裡「狗」的三層含義嗎?網友:我像一條狗
    相信看過這部電影觀眾一定知道,電影故事的內容非常簡單,《狗十三》這個名字除了他表面包含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狗和十三歲的少女之間發生的故事。而電影的英文名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翻譯作《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即為小狗的名字,「和」表示的是前後的兩隻小狗,而電影對於青春成長的詮釋也是通過對兩隻狗命運的描述展開。
  • 評《狗十三》:劇情簡單但故事技巧很高級,反諷象徵發出無聲質問
    《狗十三》,這是個第一眼不吸引人的片名。但若因片名而不想看這個電影,那將會是一件可惜的事情。《狗十三》的故事確實非常優秀,無論是細節反諷還是情感處理,都有其可圈可點之處,並且它可以看作是青春期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一個縮影。接下來,咱們就來聊聊《狗十三》。
  • 去掉墮胎車禍懷孕的俗劇情,繼狗十三後,又一部青春電影上線!
    在2018年國產青春片《狗十三》引發許許多多網友熱議。那些年,我們經歷的青春,是破碎的,是迷茫的,是被硬生生地拉扯著長大的。大人與小孩之間的矛盾,中國式家庭的教育,也讓很多人大呼非常有共鳴。在豆瓣評分上,獲得了8.2的高分。
  • 狗十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題電影,ID:Jzimovi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影片—《狗十三》,兩隻狗和十三歲的李玩。李玩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又重新找了一個,還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她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正處於青春期的她,越來越渴望被理解和愛。李玩物理學的好,想再精修一下,但爸爸覺得她英語成績差,所以強制讓她改報英語課,好好補補可以考個好名次。
  • 狗十三青春期的三種親子衝突,處理不好就是以愛之名的傷害
    2018年上映的青春教育電影《狗十三》,描繪了一個充滿矛盾、親子關係疏離的家庭。影片中的女主角李婉雖然學習成績優異,獲得了物理競賽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但她依然非常沮喪和難過。她多次情緒崩潰的原因來自家庭。李玩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生母,長大後父親選擇了再婚,並與李玩的繼母生下了一個寶寶。
  • 塵封五年的《狗十三》:中國式殘酷「謀殺」了青春
    直到五年後,觀眾才等來了現在的《狗十三》。影片以兩條狗的去留為主線,講述了一個中國式家庭如何逼迫一個13歲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故事。網友:看不懂這部電影的都是幸運兒《狗十三》裡的中國式家庭,到底是真實還是矯情?「平淡不說,教育方式我也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家有兒女的自然理解,不要去無病呻吟了。」「現實中碰到這種吼叫女孩,我不會在乎她的故事可能存在的電影感,她捉襟見肘的生活智慧不匹配她的善。」
  • 《狗十三》完全極端的兩種教育方式
    《狗十三》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他就帶給我很多的神秘感,被禁五年,重回熒幕,看似和劇情關聯的十分牽強的劇名,究竟講述了什麼。但是,即使如此,我也沒有在影院完成這部影片,而是在上映許久之後,在手機上完成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