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你知道電影裡「狗」的三層含義嗎?網友:我像一條狗

2020-12-16 小生說影

相信看過這部電影觀眾一定知道,電影故事的內容非常簡單,《狗十三》這個名字除了他表面包含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狗和十三歲的少女之間發生的故事。而電影的英文名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翻譯作《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即為小狗的名字,「和」表示的是前後的兩隻小狗,而電影對於青春成長的詮釋也是通過對兩隻狗命運的描述展開。

第一隻狗叫「愛因斯坦」——「乖,聽話」

第一隻「愛因斯坦」,是父親自作主張篡改了李玩的補習班報名志願表,為與女兒和解購買的寵物狗。父親認為沒一隻狗能哄女兒開心,但是事實上是李玩一開始雖然欣喜,但是是拒絕這隻狗的,因為父親給她改了志願,而狗並不是她想要的。父親也不知道李玩想不想要狗,但是他知道,他想要的是讓女兒能聽話。

隨著時間推移,這隻狗被關在箱子裡,孤單粘人,夜夜叫喚,李玩雖不願,但還是慢慢接受了這隻狗存在她的生活中,就像滿滿接受了自己已經不能報名物理興趣小組一樣。李玩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也正是接受將狗作為自己沒有選到興趣班遺憾的替代品。

青春本來就是每個人人最敏感的時期,而在面對各種問題上,有隻狗陪伴在身邊,自然而然地,李玩的一些情感也都傾注在這隻狗身上,狗的存在也確實修補了一些與家人之間存在的裂痕。從不上桌和老人吃飯,語氣滿是不耐煩,到可以和爺爺一起出門遛狗,一家人相談甚歡,與父親聊的話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一切在李玩看來,都是伴隨著這隻狗所帶來的,所以對它格外地珍惜。

故事的第一段高潮,發生在爺爺帶著狗兒買菜,沒留意把狗給丟了。回到家中的爺爺自覺愧疚,召集一大家子人想辦法,但是大人對付孩子的解決辦法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個替代品。李玩回家後,一家人好像什麼也沒發生,先拿出禮物塞給李玩,讓她高興高興,隨後再告訴她這個「噩耗」,這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大概就是:狗我們替你找了,但是沒有找到,這個禮物你拿著,作為補償,乖,別鬧。

有些東西可以替代,就像狗;但是有些東西,丟了,那就丟了,就像我們的感情。李玩知道消息後,挨家挨戶,大街小巷,求神拜佛,從下午到深夜,瘋狂地尋找著愛因斯坦地蹤跡。沒人知道為什麼李玩像瘋了一樣找這隻狗,就像沒人知道李玩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一樣,從來只有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這個恐怖故事到這裡,才剛剛開始。

第二隻狗也叫「愛因斯坦」——「你鬧夠了沒有?」

尋狗未果的李玩,也沒有得到家人的安慰與幫助,開始自己想別的辦法,每日在家附近張貼尋狗啟示,祈禱這樣會讓更多的人看見。而原本疼愛孫女的爺爺見了這一幕,當然也更加愧疚,一家人再想辦法,禮物不要只要狗,那就再買一隻;大人說話你不聽,那就拉攏最親堂姐一起說,而這潛臺詞不正是在說:反正原來的是沒有了,鬧也鬧了這麼多天,再給你一次「懂事」的機會。

然後,全片最驚悚的一幕來了。一家的所有人都明知道這隻狗不是「愛因斯坦」,但是卻為了讓孩子消停,為了不讓自己不舒服,指鹿為馬,逼迫一個13歲的孩子去認可他們給出的「真理」——這就是「愛因斯坦」啊。電影並不是恐怖片,但是這一幕的觀感足以用驚悚來形容,回想起現實的真實場景,則更讓人目瞪口呆、背脊發涼。

李玩想尋的當然是狗,但她追尋更多的也是在狗身上自身投入的那些情感。她沒有去過多的責備把狗弄丟的爺爺,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認為對的事,自己想做的事。而這一切並沒影響其他人的事情在爺爺、父親、所有旁觀者的眼中變成了 「鬧」、「不乖」、「不懂事」,甚至我們這些看電影的人也這麼覺得。但是,李玩這麼做真的錯了嗎?

為了狗,爺爺受傷骨折了;為了狗,奶奶走失差點找不回來;為了狗,一家人是賠盡了笑臉,可是這樣換來卻依然是孩子的不依不撓,任誰都會覺得這件事發展到後面確實有些過了,但是這一步一步發展到最後的因果聯繫不是、也不該是這個孩子的錯。沒有人看到這一切,有的只是對著孩子的大聲怒吼「你鬧夠了沒有!」

劇中父親對女兒的教育場景,可以說是中國教課書式的家長打孩子,推、拉、拽、打,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將李玩最後的一點自尊心打的粉碎。孩子只能在絕望的一遍又一遍哭喊出「我知道錯了」、「我不鬧了」。在浴室裡清理身體的李玩,手掌割破的傷痕滲血、身上拍擊的掌痕鮮紅,卻抵不過原本就支離破碎的內心世界的崩塌

這是小生在電影中最感到孤獨的場景,滿身傷痕,默默地蹲坐在浴室的角落,任由水流衝洗著身軀。無人理解的痛,沒人在意的傷,就算堅持的正確自我也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根本也沒人在意什麼是正確,終於,我們學會了順從,漸漸的,大家也都學會了。

坐在沙發上,父親溫柔地撫摸著女兒地傷痕,女兒的眼裡卻只剩下惶恐;父親想女兒道歉「爸這次錯了」、「我這都是為你好,你以後就知道了」,女兒的眼裡滿是淚水,顫抖著身體,接受來自父親「愛」的擁抱。我想,大概是這個時候,李玩才知道,大人要的「懂事」是什麼,也是這個時候,李玩開始「長大成人」

第三隻狗別叫「愛因斯坦」——「我真的怕它突然認出我!」

父親帶來的第二隻「愛因斯坦」,時常被關在廁所裡,家裡人誰都不想見到這隻狗,也同樣只有李玩自己,偶爾還會帶著它出去散步,只是她再也不會去「愛」了。這隻狗的結局是,因被關在廁所,父親與後媽的寶貝熊孩子來奶奶家玩時被狗嚇倒,於是這隻狗在一家人惡毒的詛咒下要送去狗肉店,在李玩的苦苦哀求下。

電影最後一次看到「愛因斯坦」,是在電影的結尾處。長大後的李玩與堂姐走在路上,突然一人帶一狗從前邊掠過,堂姐雖然與小狗相處時間不多,但還是通過特徵一眼就認出了這是曾經走丟了的「愛因斯坦」。堂姐趕忙拉上李玩前去辨認,但李玩卻遲遲不肯行動,等到狗主人起身離開,望著他們離去背景,才坦白道「我一眼就認出了它,但是我真的好怕它突然像我撲過來」。

與堂姐道別後,在無人的小巷裡,終於不用再假裝「懂事」,終於可以放聲的大哭出來。她不是不愛「愛因斯坦」了,而是她已經學會了「懂事」,她不該再去要一條「愛因斯坦」,她不敢再去愛,她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該如何再去接受它。

電影用兩隻狗的來去命運,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青春期的花季少女內心世界的崩塌與重鑄。無人理解是孤,隻身離群是獨,李玩顯然是孤獨的。在電影中,導演用了無數鏡頭來展現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理所當然」的行為舉止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這個家看起來非常完整,而她是這個家中唯一的,局外人

李玩不是不想融入家庭、融入爺爺奶奶、融入自己爸爸的新家庭,我們通過電影可以看到,小狗初來時,李玩也老人其樂融融的生活狀態;聽爸爸的話,去英語補習班與堂姐一起好學習英語;走在路上主動與家中的小弟弟親近。可以她善意的舉動換來不是同樣的善意,而是一家人瞞了她一年爸爸生了新弟弟;說好了去天文展覽的活動成了酒桌應酬;想給弟弟買冰淇淋被當面拒絕,並且被弟弟欺負了連臉色都不能有。

我們害怕恐怖片,是因為擔心電影中毛骨悚然的場景在現實中也發生,而《狗十三》這部電影全篇講述的這個「吃人」的故事,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周圍發生。我想大家也都是這樣經歷過來的,所以網上才有這麼多共鳴聲,但我們卻無可奈何,長大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就可以完成的事。

成長的事故無人倖免,也難怪大家會感慨「看完電影後,我發現我不是像一隻狗,而我就是『一條狗』」。關於電影裡狗的含義,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導演曹保平,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人物,指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而這部《狗十三》卻並非犯罪片,而是一部青春片!《狗十三》,就是一部青春片!曹保平執導,焦華靜編劇,張雪迎主演!早在2013年,這部電影就製作完成了,然而因為一些不知道的原因,直到五年之後的今天才得以重見天日!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據悉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可能有不少的朋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知道過這部劇了,而這部劇為什麼時隔五年才在各大電影院上映,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圍繞著主角李玩的成長反應了很多真實存在的家庭問題,李玩來自於離異家庭,她的爸爸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之後爸爸為她找了一個繼母,還生了一個小弟弟,李玩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李玩的爸爸不知道如何告訴李玩有弟弟的事實,就給她買了一條狗,這條狗陪伴李玩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有一天,狗丟了。
  • 催淚共鳴電影《狗十三》:你在等我說謝謝,我卻在等你說對不起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我是文文,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父母卻在等孩子說一句:謝謝你,但終其一生,他們都等不到。前段時間在網上引起熱議的新電影《狗十三》,很多朋友去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出來都說自己哭了,在這部電影中,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青春,《狗十三》中的那個孩子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自己。也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沒有什麼感覺,那我要恭喜你,你是幸運的,「看不懂狗十三的人,都是幸福的」,因為你的成長沒有父母的控制和強權,沒有父母「都是為你好」和「聽話」。
  • 《一條狗的回家路》你是我的人,而我是你的狗
    而小編呢,也有長達十幾年的養狗經歷。 2017年的時候,我的小狗離開了我,之後我就沒有勇氣再去接受其他的小狗,所以小編現在養起了孔雀魚。這種水裡遊來遊去的小魚呢?跟人互動性不高,而且他們的壽命也不長,飼養起來的感受,也不及養小狗那般有趣,每天只需往魚缸裡投食。我跟魚之間的互動也只有在投食的時候,看著小魚群圍著我轉轉圈,彼此之間也只有眼神的接觸。
  • 別再說你窮的像條狗了,狗比你強多了,不信你看王思聰的愛犬!
    經常有人說自己活得像一條狗,工作累了,累的像條狗;冷了,凍得像條狗;熱了,熱的像條狗;單身的,叫單身狗;出去玩,像條瘋狗;電影裡,看著至尊寶遠去的身影,有人說:看他好像一條狗。可是,真的再別這麼說了好嗎?狗答應了麼?這是在侮辱狗好嗎?
  • 狗年話狗:「一條狗的使命」看「狗」文化的東西方差異
    在這個狗年,我們聊一聊狗的話題。這兩天的假期裡,我重溫了《一條狗的使命》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感人至深,特別是其中有些片段更是讓人瞬間淚崩,比如貝利要死時候,伊森回到他身邊的那一刻。看完這部影片,我感觸最深的是東西方關於狗的文化的差異。在美國以及一些西方國家,人能夠與狗和很多小動物和諧相處。在中國,狗就沒有那麼幸福了,尤其是在農村,狗都是被拴在門外,吃的是殘羹冷炙,飢一頓飽一頓。
  • 塵封五年的《狗十三》:中國式殘酷「謀殺」了青春
    網友:看不懂這部電影的都是幸運兒《狗十三》裡的中國式家庭,到底是真實還是矯情?「平淡不說,教育方式我也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家有兒女的自然理解,不要去無病呻吟了。」「現實中碰到這種吼叫女孩,我不會在乎她的故事可能存在的電影感,她捉襟見肘的生活智慧不匹配她的善。」
  • 《狗十三》——不是長大了,而是妥協了
    ,於是李玩出去找朋友聊天,學會了喝酒,一次兩次三次……父親一看這不行,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學壞了,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並且動手打了她,事後父親也認為自己衝動了,於是把她叫過來對她說了一句所有父母都會對自己孩子說的一句話:「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
  • 2018年,竟然上映了這麼多部狗電影???
    並且,你以為今年的院線片只有中國狗和美國狗嗎?那你就錯了,我們還有加拿大狗,西班牙狗和英國狗。全世界的狗歡聚一堂。那麼,這17部狗電影到底都是啥風格呢,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介紹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看片名就覺得超好笑類。這一類電影主要以國產狗片為主。
  • 《狗十三》: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家庭裡的傳統與叛逆
    影片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女孩與兩條狗的故事,這也是片名《狗十三》的由來。其實,若將片名中的「十三」換成羅馬數字,那就變成了一個罵人的髒詞。或許這原本就是導演的刻意安排,曹保平想通過這樣隱晦的方式,狠狠地對這個充斥著「暴力與壓制」的社會罵上這麼一句。
  • 謝謝你,當我是一條狗
    時隔多年,再想這句話——我靠,至理名言!像不像杜月笙那句經典臺詞: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只嘆自己當時太把自己當回事兒,自詡讀了很多書,連杜月笙的這句經典話語都不知道。我是應該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對抗死神,還是要帶我的寵物狗去看醫生?互換一下位置,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我,生病的是你的狗,你會怎麼做?以我現在的思想覺悟,除非是特別特別好的朋友需要我去幫忙,否則,我會選擇先去治療狗。這個想法讓我渾身冷汗直流——原來,在很多人眼裡,我真的不如一條狗。
  • 《狗十三》:一條狗引出的隱藏在冰山下的教育真相……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電影《狗十三》於今日(12月7日)上映。該電影之所以備受期待,其一自然是因為其被塵封多年,令觀眾好奇感不斷積聚、迫不及待想揭開面紗。另一原因則是其金牌導演曹保平。他頗為被人熟知的影片是2015年《烈火灼心》、2016年的《追兇者也》。曹保平的現實風格頗為犀利,懸疑化的敘述方式總能讓人將心提到嗓子眼。
  • 23部狗狗電影合輯,拿人和狗比,你比的過狗麼?養人不如養條狗!
    《一條狗的使命》系列 四生四世十裡麥田之狗的輪迴,用狗狗的輪迴來串聯起整個故事,看完我開始懷疑是否有輪迴,是不是我愛的人和動物也在某個地方生活著,他們只是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 一部講述我們在你要懂事的規則下慢慢被「殺死」的電影《狗十三》
    《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長為主題的影片,雖然是去年的片子,但我至今才看。主要因為朋友看完哭的稀裡譁啦讓我不敢看,又或是自己已經遠離青春期,主題不太符合胃口。今日,閒暇之餘才在好友的力推下觀看完整部片子。沒看以前,以為僅僅講的是青春期的叛逆以及與周圍人事的矛盾等。
  • 大爺拉著一條狗當舞伴學跳舞,這年頭的狗,活的也太難了吧
    原標題:不就是舞伴麼難不倒你大爺,不就是舞伴麼?難不倒你大爺!!哈哈哈哈哈狗生艱難,即要被擼,又要當舞伴!你家狗都會什麼技能?握手,翻跟頭,扔球玩,哪怕是以智商高出名的邊牧頂多也就是放放羊了。我從來沒想過一條狗,也有可能去跳舞而且還跳的是交際舞。狗狗居然跳的還那麼好。公園裡經常有人看到有人在跳廣場舞,現在還有很多人去流行跳交際舞,兩個人一組,轉圈圈的人,照著轉圈圈那裡。可是我從來沒指望在這裡面能看到有狗狗存在。
  • 狗跟著美女學走貓步,狗:我學的像不
    狗:貓步嗎?我也會 狗:我是不是走的很標準 以下是由網友投稿: 那天我在家閒的比較無聊,
  • 這部電影你看不懂?那恭喜你,你是幸運的——《狗十三》
    從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電影開始,青春粗暴的代名詞,這是一種自我想像的基礎,對青春故事的兩次飾演電影狗狗十開始,青春的經歷的真相,總叫人迴避,同時必須承認,電影中經過的青春,我們的生活才能接近逐漸變暗,始終籠罩在陰暗的氛圍中用簡單的敘述方法,尖銳地戳破當局者迷的虛像,將許多人從名為愛的圈套中拉開,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審視成長
  • 再看《狗十三》,我好像理解了李玩的父親
    爺爺為了追她弄傷了腿,全家人都很擔心,但她依然沒有放棄,還在到處張貼尋狗啟事。為了讓她安生下來,繼母給她找了一條一模一樣的小狗冒充,但她一眼就認出這並不是自己的那條狗,堅持讓家人送走,繼母很生氣,質問她是不是故意和她作對,說她因為一條狗鬧得全家不得安寧,太不懂事了。全家人都說那條狗就是她的愛因斯坦,就連一向理解她的堂姐也和家人們站在一邊。
  • 記住:別再把「Like a dog」翻譯成「像一條狗」啦
    「他好像條狗啊!   電影中「像條狗」的翻譯是「He looks like a dog.」   不過你知道嗎?在這幾種情況下,「like a dog」不用翻譯成「像條狗」哦~   01   Work like a dog   在國外,被說像狗一樣,並不是貶義詞,work like a dog ≠ 像狗一樣工作。
  • 《狗十三》家長權威下-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著不可名狀的憋屈
    昨晚看了電影狗十三,這個無關叛逆的青春成長電影記錄片。劇情很日常,稀鬆平常的故事講述了讀中學的女孩李玩的故事最後卻看的我淚流滿面。他開始在李玩面前發牢騷,「為了你我容易嗎?大早上被老師叫到學校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討好不成就責怪。總之是「為了你!」我們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如此,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