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這部電影觀眾一定知道,電影故事的內容非常簡單,《狗十三》這個名字除了他表面包含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狗和十三歲的少女之間發生的故事。而電影的英文名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翻譯作《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即為小狗的名字,「和」表示的是前後的兩隻小狗,而電影對於青春成長的詮釋也是通過對兩隻狗命運的描述展開。
第一隻狗叫「愛因斯坦」——「乖,聽話」
第一隻「愛因斯坦」,是父親自作主張篡改了李玩的補習班報名志願表,為與女兒和解購買的寵物狗。父親認為沒一隻狗能哄女兒開心,但是事實上是李玩一開始雖然欣喜,但是是拒絕這隻狗的,因為父親給她改了志願,而狗並不是她想要的。父親也不知道李玩想不想要狗,但是他知道,他想要的是讓女兒能聽話。
隨著時間推移,這隻狗被關在箱子裡,孤單粘人,夜夜叫喚,李玩雖不願,但還是慢慢接受了這隻狗存在她的生活中,就像滿滿接受了自己已經不能報名物理興趣小組一樣。李玩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也正是接受將狗作為自己沒有選到興趣班遺憾的替代品。
青春本來就是每個人人最敏感的時期,而在面對各種問題上,有隻狗陪伴在身邊,自然而然地,李玩的一些情感也都傾注在這隻狗身上,狗的存在也確實修補了一些與家人之間存在的裂痕。從不上桌和老人吃飯,語氣滿是不耐煩,到可以和爺爺一起出門遛狗,一家人相談甚歡,與父親聊的話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一切在李玩看來,都是伴隨著這隻狗所帶來的,所以對它格外地珍惜。
故事的第一段高潮,發生在爺爺帶著狗兒買菜,沒留意把狗給丟了。回到家中的爺爺自覺愧疚,召集一大家子人想辦法,但是大人對付孩子的解決辦法往往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個替代品。李玩回家後,一家人好像什麼也沒發生,先拿出禮物塞給李玩,讓她高興高興,隨後再告訴她這個「噩耗」,這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大概就是:狗我們替你找了,但是沒有找到,這個禮物你拿著,作為補償,乖,別鬧。
有些東西可以替代,就像狗;但是有些東西,丟了,那就丟了,就像我們的感情。李玩知道消息後,挨家挨戶,大街小巷,求神拜佛,從下午到深夜,瘋狂地尋找著愛因斯坦地蹤跡。沒人知道為什麼李玩像瘋了一樣找這隻狗,就像沒人知道李玩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一樣,從來只有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這個恐怖故事到這裡,才剛剛開始。
第二隻狗也叫「愛因斯坦」——「你鬧夠了沒有?」
尋狗未果的李玩,也沒有得到家人的安慰與幫助,開始自己想別的辦法,每日在家附近張貼尋狗啟示,祈禱這樣會讓更多的人看見。而原本疼愛孫女的爺爺見了這一幕,當然也更加愧疚,一家人再想辦法,禮物不要只要狗,那就再買一隻;大人說話你不聽,那就拉攏最親堂姐一起說,而這潛臺詞不正是在說:反正原來的是沒有了,鬧也鬧了這麼多天,再給你一次「懂事」的機會。
然後,全片最驚悚的一幕來了。一家的所有人都明知道這隻狗不是「愛因斯坦」,但是卻為了讓孩子消停,為了不讓自己不舒服,指鹿為馬,逼迫一個13歲的孩子去認可他們給出的「真理」——這就是「愛因斯坦」啊。電影並不是恐怖片,但是這一幕的觀感足以用驚悚來形容,回想起現實的真實場景,則更讓人目瞪口呆、背脊發涼。
李玩想尋的當然是狗,但她追尋更多的也是在狗身上自身投入的那些情感。她沒有去過多的責備把狗弄丟的爺爺,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認為對的事,自己想做的事。而這一切並沒影響其他人的事情在爺爺、父親、所有旁觀者的眼中變成了 「鬧」、「不乖」、「不懂事」,甚至我們這些看電影的人也這麼覺得。但是,李玩這麼做真的錯了嗎?
為了狗,爺爺受傷骨折了;為了狗,奶奶走失差點找不回來;為了狗,一家人是賠盡了笑臉,可是這樣換來卻依然是孩子的不依不撓,任誰都會覺得這件事發展到後面確實有些過了,但是這一步一步發展到最後的因果聯繫不是、也不該是這個孩子的錯。沒有人看到這一切,有的只是對著孩子的大聲怒吼「你鬧夠了沒有!」
劇中父親對女兒的教育場景,可以說是中國教課書式的家長打孩子,推、拉、拽、打,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將李玩最後的一點自尊心打的粉碎。孩子只能在絕望的一遍又一遍哭喊出「我知道錯了」、「我不鬧了」。在浴室裡清理身體的李玩,手掌割破的傷痕滲血、身上拍擊的掌痕鮮紅,卻抵不過原本就支離破碎的內心世界的崩塌。
這是小生在電影中最感到孤獨的場景,滿身傷痕,默默地蹲坐在浴室的角落,任由水流衝洗著身軀。無人理解的痛,沒人在意的傷,就算堅持的正確自我也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根本也沒人在意什麼是正確,終於,我們學會了順從,漸漸的,大家也都學會了。
坐在沙發上,父親溫柔地撫摸著女兒地傷痕,女兒的眼裡卻只剩下惶恐;父親想女兒道歉「爸這次錯了」、「我這都是為你好,你以後就知道了」,女兒的眼裡滿是淚水,顫抖著身體,接受來自父親「愛」的擁抱。我想,大概是這個時候,李玩才知道,大人要的「懂事」是什麼,也是這個時候,李玩開始「長大成人」。
第三隻狗別叫「愛因斯坦」——「我真的怕它突然認出我!」
父親帶來的第二隻「愛因斯坦」,時常被關在廁所裡,家裡人誰都不想見到這隻狗,也同樣只有李玩自己,偶爾還會帶著它出去散步,只是她再也不會去「愛」了。這隻狗的結局是,因被關在廁所,父親與後媽的寶貝熊孩子來奶奶家玩時被狗嚇倒,於是這隻狗在一家人惡毒的詛咒下要送去狗肉店,在李玩的苦苦哀求下。
電影最後一次看到「愛因斯坦」,是在電影的結尾處。長大後的李玩與堂姐走在路上,突然一人帶一狗從前邊掠過,堂姐雖然與小狗相處時間不多,但還是通過特徵一眼就認出了這是曾經走丟了的「愛因斯坦」。堂姐趕忙拉上李玩前去辨認,但李玩卻遲遲不肯行動,等到狗主人起身離開,望著他們離去背景,才坦白道「我一眼就認出了它,但是我真的好怕它突然像我撲過來」。
與堂姐道別後,在無人的小巷裡,終於不用再假裝「懂事」,終於可以放聲的大哭出來。她不是不愛「愛因斯坦」了,而是她已經學會了「懂事」,她不該再去要一條「愛因斯坦」,她不敢再去愛,她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該如何再去接受它。
電影用兩隻狗的來去命運,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青春期的花季少女內心世界的崩塌與重鑄。無人理解是孤,隻身離群是獨,李玩顯然是孤獨的。在電影中,導演用了無數鏡頭來展現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理所當然」的行為舉止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這個家看起來非常完整,而她是這個家中唯一的,局外人。
李玩不是不想融入家庭、融入爺爺奶奶、融入自己爸爸的新家庭,我們通過電影可以看到,小狗初來時,李玩也老人其樂融融的生活狀態;聽爸爸的話,去英語補習班與堂姐一起好學習英語;走在路上主動與家中的小弟弟親近。可以她善意的舉動換來不是同樣的善意,而是一家人瞞了她一年爸爸生了新弟弟;說好了去天文展覽的活動成了酒桌應酬;想給弟弟買冰淇淋被當面拒絕,並且被弟弟欺負了連臉色都不能有。
我們害怕恐怖片,是因為擔心電影中毛骨悚然的場景在現實中也發生,而《狗十三》這部電影全篇講述的這個「吃人」的故事,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周圍發生。我想大家也都是這樣經歷過來的,所以網上才有這麼多共鳴聲,但我們卻無可奈何,長大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就可以完成的事。
成長的事故無人倖免,也難怪大家會感慨「看完電影後,我發現我不是像一隻狗,而我就是『一條狗』」。關於電影裡狗的含義,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