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長為主題的影片,雖然是去年的片子,但我至今才看。主要因為朋友看完哭的稀裡譁啦讓我不敢看,又或是自己已經遠離青春期,主題不太符合胃口。今日,閒暇之餘才在好友的力推下觀看完整部片子。沒看以前,以為僅僅講的是青春期的叛逆以及與周圍人事的矛盾等。
其實不然,這部片子以孩子與父母及周遭人、事物之間的關係來揭露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這部影片與以往講述青春成長的片子比較,並無歇斯底裡,然而利用更貼近實際生活的描述,卻講了一場真實的13歲成長之路的故事。
影片中父親為了女兒的升學,出於長遠的考慮,硬性要求女兒選擇英語,但是,女兒喜歡的卻是物理。在這樣的事情後,為了緩和與女兒之間的關係,買了女兒並不喜歡的狗給她玩。但在和狗相處時間變長後,開始喜歡上了它,並且還給它取名字。這一幕真的與生活中的諸多父母相似,父母覺得好才是好。而很多子女在反抗無效的情況下也只有選擇了父母所選擇的。
後來,這條狗和爺爺買菜時丟了,李玩十分傷心委屈,一定要找回狗。甚至因為找狗,導致了爺爺摔倒。雖然後媽買了一模一樣的狗,但是卻不是原來的那一條,李玩十分生氣,甚至去酒吧喝酒,而奶奶為了找她差點走丟了。爸爸非常生氣,控制不住憤怒,對李玩又是打又是罵。之後李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向爺爺奶奶道歉,卻躲回房間看著自己的傷口哭。
看到這裡真的心情十分的壓抑難受。雖然在父母家人的眼裡,不就是一條狗嗎?我又給你買了一條,你還要怎麼要?但是,他們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失去對於一個正在成長的13歲少女意味著什麼。儘管後來道歉顯得懂事,儘管爸爸抱著她道歉了,告訴她為什麼要打她,可是還是依然不知道李玩真正失去的是什麼。
更不用說,後來狗咬了弟弟,家人把狗的腿打斷,還要把狗送到狗肉店。雖然後來,爸爸把狗送到了寵物收留所,狗死了,她還是謝謝爸爸。甚至保送,叔叔請她吃狗肉了,她依然吃了。從第一次找狗時的大吼大叫,到最後平靜的吃著狗肉,終究還是在慢慢的妥協了。然而,這些在大人眼裡所表現的「懂事」,在自己的心裡悲傷又痛苦。
似乎,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你要聽話」、「你要懂事」或者「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真是不絕於耳。若是不聽話,不懂事,得到的似乎只有非打即罵的糾正。大人,好像一直在拿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卻從來沒想到僅僅是個孩子,不適應大人的規則。可是,我們哪一個又不是這樣長大的呢?
最後,剩下的就是對生活的妥協,然後快速的成長。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裡,家長們說了算是顯而易見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聲音和想法缺位,同樣對於家長來說也無關緊要。打著我為你好的標籤,同樣關心你,愛護你,但是就是忽視你真正的內心想法。就如同《狗十三》裡面,爸爸無疑是愛她的,爺爺奶奶也是關心她的,就算是繼母,也擔心兒子的出生影響到了李玩從而和他爸爸一起瞞著她。即使這樣,關愛一直難逃居高臨下、強加於人的陰影。
對於所謂的長大,似乎更多程度意味著成年人的「馴化」。我們懷有夢想和天真,卻一次次在「你要聽話」、「你要懂事」中消失,終究,我們會習慣,也終於會長大,成為成年人期望乖巧柔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