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狗十三》講述的是一個俗人眼中的「叛逆」女孩兒李玩因為與兩隻名為「愛因斯坦」的狗分離而成長的心酸故事,歷經欺騙、漠視和暴力的她,逐漸成長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李玩,如同她的名字般,不過是父母與她開的一個莫大玩笑。
給予她生命的兩個至親之人,因感情破裂而各奔前程,將女兒無情地扔給年紀大且「重男輕女」的爺爺奶奶照顧。
兩位老人難免對孩子百般溺愛,將李玩慣得有些驕縱和叛逆。
物質上的滿足並不能彌補她被父母拋棄的創傷,我們每一位深受父母關愛、在爸媽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都沒有資格和她說感同身受。囂張叛逆的外表下,李玩有一顆脆弱敏感又善良的心。
不過是打開紙箱看了一眼,她便放不下這隻幼小可愛的狗狗,將它抱回自己的房間,一步步說服自己接納它。
熱愛物理學的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每天帶它出門散步,和它同吃豬肝拌飯。
幼小卻忠實的狗狗是她失意人生的一抹陽光,是她孤獨內心的極大慰藉,是她孤獨宇宙中的唯一救贖,她和愛因斯坦的感情沒人能懂。
就如同在影片的開頭,深愛物理和天文學的李玩被父親當著老師的面打罵,她的志願被粗暴地改成了英語興趣小組。
父親和老師都認為這一舉動為她好,只要她能提高英語成績,就能成為年級的尖子生,考取重點高中不在話下:
大人們總是用利弊來衡量一件事,卻從不在乎孩子的內心究竟在為何而跳動。
2.
爺爺買菜時不小心把愛因斯坦弄丟,李玩得知後,拼了命地尋找,找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她不明白,為什麼一個鮮活的生命,家庭的一份子走丟了,不見了,大人們可以毫不在意。
正如大人們對李玩的過激反應不屑一顧,為了一條狗竟如此的興師動眾,他們沒有缺失沒有遺憾,只是對李玩的行為不耐煩。
為了彌補李玩丟失狗狗的創傷,父親再娶的阿姨想到了一個餿主意:
買一個和愛因斯坦極其相像的狗狗來矇混過關,為驚擾全家的「丟狗事件」做一個了結。
全家人都同意了這個提議,企圖用欺騙將這個謊言圓滿。
可李玩第一眼就看出了那條狗不是它的愛因斯坦,她恨恨地哭著:「你們當我是傻子嗎?」
一直壓抑內心情感的她和家庭的對抗達到了頂點,離家出走、喝酒、晚歸……
為此,爺爺摔傷了腳,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父親對她進行了殘酷的暴打,企圖和全世界所有的不公勇敢對抗的李玩終於安靜下來了。
她不得不屈服於父親的暴力和大人的指責,她孤獨地舔舐自己的傷口,她向所有人認錯。
卻沒有人明白,最需要被道歉的是她,她才是最需要撫慰的那個人。
被父親暴打的李玩在浴室內衝幹手上已經乾涸的血,和過去的自己做了徹底的了斷。
歸於平靜的父親懊悔不已,他告訴女兒:「爸爸是愛你的,正是因為愛你,才會打你。」
這是什麼狗屁邏輯?!
在孩子需要撫慰,需要理解的時刻,大人們卻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施暴。
李玩的父親不會知道,那個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不屈服的李玩已被他親手扼殺。
從此,李玩學會了隱忍、妥協,學會了對著一群虛情假意的大人虛情假意地笑。
3.
在英語課上眼睜睜地班主任用課本將困在教室中的蝙蝠活生生打死,再無情地從高樓拋下時,李玩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本打算將假愛因斯坦丟棄的她,在這一刻,徹徹底底地接納了它,也接納了她同父異母的弟弟。
兩歲的小男孩囂張、頑皮,李玩用盡了耐心,想融入父親重新組建的家庭,可還是不小心將弟弟摔倒。
看到不懂事的弟弟用玩具槍用力地杵愛因斯坦的嘴,她什麼都不能做也不敢做。
面對被驚擾得露出尖牙的狗狗,李玩試探著靠近,輕柔地安慰它「別害怕。」
這句話說給愛因斯坦聽,也在說給她自己聽。
這個家庭中,只有他們一人一狗可以真誠相待,相互靠近,互相取暖。
儘管李玩隱忍著、屈從著可,噩運還是再一次到來。
打開家門,李玩看到腿受傷的愛因斯坦蜷縮在角落裡,沙發上坐著哭泣的弟弟和歇斯底裡的後母。
情緒失控的她狂叫著:「必須把這條畜生弄走,弄到狗肉店裡去,一定要弄到狗肉店裡去。」
憤怒的父親看到心愛的兒子被狗咬傷,粗暴地抓起了受傷的狗,也抓起了李玩最後的希望。
對此,李玩甚至都不敢阻攔,她只是哀求爸爸,可不可以不要把狗狗送到狗肉店。
那天晚上,李玩再一次跑遍了大街小巷,只不過這一次的目標僅僅是想要在狗肉館看到愛因斯坦的屍體。
不過兩年的時間,隨著兩條狗狗相繼離她而去,李玩終於懂得,人生實苦,這些沒人能幫忙,她只能獨自一人承受。
4.
李玩在物理競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取得了保送高中的資格,除她之外的所有人都很高興。
開懷大笑的父親問她想要什麼禮物,今天想做什麼都行。
李玩只是平靜地說,我只想知道愛因斯坦被送到哪家狗肉館了。
說這句話時,她異常平靜,如同大人般的掩藏好自己的悲傷和憤怒。
當父親帶著她去到流浪動物收容中心,她找遍了所有的區域,卻沒有看到愛因斯坦的身影。
原來,從被送到這裡的那一刻開始,愛因斯坦就不吃不喝,它消散在了殘忍的時光裡。
得知愛因斯坦死訊的李玩並沒有流淚,也不曾憤怒,她神情漠然地上了車,強擠出笑容和爸爸說了聲「謝謝」。
在為李玩慶祝的飯局上,爸爸的一位酒場好友,為她夾了一塊飯店的招牌菜——紅燒狗肉。
鏡頭在這一刻慢了下來,父親轉過頭意味深長地看了女兒一眼。其中包含著對李玩感受的擔心,更多的是害怕她可能做出的魯莽行為會對「貴客」帶來衝撞。
然而,我知道,李玩一定會夾起這一塊狗肉,決然地放到嘴裡用力地咀嚼,還會擠出笑容對這位叔叔表達感謝。
確實,劇情的走向符合了所有人的預期,李玩乖巧得令人心疼。
曾經那個敢於表達內心的少女,終於被大人的冷漠、醜陋和暴力殺死了。
故事的最後,李玩在大街上看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而她只是匆匆地和狗主人說了聲「抱歉」。
因為,她知道她的人生已有諸多無奈,她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怎麼能護愛因斯坦周全。
李玩用犧牲自我的方式完成了向成人世界的過渡。
真希望李玩幻想的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在那個宇宙中她被父母關愛、內心充滿安全感,可以活得自信灑脫、率真爽朗。
5.
很多人都說,在這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看到了曾經想要堅持自我的那個小孩被大人的教條馴服、歸順,也看到了父母簡單粗暴的美其名曰「愛」的醜陋。
導演曹保平談論這部電影的意義時,說道: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就突然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每個人都會長大,但我希望我可以做到讓自己的孩子用平和的方式完成向成人世界的平穩過渡。
他需懂得世間所有的苦惱和不得已,會在成人的世界遭受挫折、遇到不公,但沒關係,他能感受到並且堅信父母在背後無條件地愛著他,支持他,是他強有力的後盾。
孩子應當有孩子的天真和可愛,懂事和乖巧從來不是他們的宿命。
願我們這些深受傳統教育荼毒的父母,可以有責任有擔當地為子女撐起抵擋成人世界虛偽、貪婪、醜陋的傘,讓他們成為陽光下奔跑的少年,風雨中前行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