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傳統的家庭觀念

2020-12-24 靈美人故事迷

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或者說,好電影應該具備的特點之一是什麼?我不是電影專業的學生,不會以專業的角度評價。但是作為一個非專業者的角度,對我來說,好電影應該具備的特點之一是引起我對於這部電影的共鳴。

狗13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我在這部電影中,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許多的片段引起了我對小時候,關於家庭的回憶,其中當然既有美好也有痛苦與淚。這段回憶是獨特的,它屬於也僅僅存在於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孩子們,而這部電影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們,訴說著我們青春路上的疼痛與成長。

這部電影裡有著濃重的屬於時代的中國特色的烙印,特別形象地展現了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傳統的家庭觀念

1) 重男輕女:比如說電影中提到的,爺爺: 李玩那個時候都是你們瞎起名字,咱這回是個男娃,那這個名字就不能太隨便了;奶奶說:我一個老婆子,成天上街轉啥,多少年都沒出過門了;還有在李玩的養母提出再找一個愛因斯坦時小心翼翼的樣子等等,都可以表現出男性的話語權在這個家庭中遠遠超過女性。

2) 中國式家庭教育以及父權專制的家庭結構:

不考慮李玩的感受,為了提高她的英語成績,將她的興趣班改為英語小組;李玩的父親多次以謊言、打罵,是一種專制父權的強勢形象,即使自己犯了錯,也不容許孩子反駁,用孝道綁架子女,維護父權,也從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甚至連自己的女兒吐奶也從不知道。但正是這樣的父親擔負起了一切,他從未向李玩或者家人展現出自己柔弱的一面,而是將這些都埋藏在心,直到影片後面,被李玩問到自己的婚姻,才忍不住失聲而泣,即使如此,也不願讓女兒看到;影片的結尾,李玩的弟弟在跌跌撞撞的學習滑冰,可以看出他十分不情願,並且說出「我不喜歡滑冰」,但是他的聲音卻被淹沒在了背景音樂中,沒有人聽得到。

2. 偽善的社會

1)習慣於用謊言去彌補過錯:

愛因斯坦在丟了之後,家裡人一時不想告訴李玩真相,一直到告訴李玩實情,仍然說「為了中考,準備把狗送走」來鋪墊;在愛因斯坦丟了之後,後來又用再找一條狗,來安慰李玩,雖然是善意的謊言,但終究是為了掩飾大人的過錯,而且企圖讓李玩和他們一起維持著這樣的謊言,而在他們心裡,他們從未感到自己說謊的慚愧,以及這隻狗對於李玩的重要性;

2)迂腐的觀念與虛偽的成人社會:

在應酬的場合,李玩的父親阿諛奉承,不斷迎合的張哥,顯得十分虛偽;富麗堂皇的飯店,價格不菲的海參,張哥在說出低調之後與李玩父親握手不經意間露出的金表,寥寥幾筆,諷刺出他的虛偽與奢靡;李玩在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是時間簡史時,被張哥說「那是小孩子讀的書「,足以表現其迂腐的觀念。

3)圓滑、善於逢迎——「成熟「的標誌

除了大人們一起吃飯的場合,成人們露出的各種逢迎的醜態,電影中還有一個典型的十分善於揣測大人心思的人——李堂。電影用多個特寫,從李堂的眼睛,看向周圍的大人,來揣測大人的心思,然後做出符合大人期望的言行,被大人視為:懂事聽話。比如:在李玩因為被找來的狗不是愛因斯坦與養母爭論的時候,她把希望寄託給李堂,希望表姐能替她說話,但是當李堂看到奶奶的眼之後,立刻反轉,說:說不定是你不認得它了,讓李玩失望至極;在為李玩的弟弟過生日的時候,也有李堂察言觀色的特寫,表現出她的心機很重,以此和李玩形成對比。到最後,李玩違背自己的意願,喝下酒,吃下狗肉,為了不讓父親難堪,以及最後不肯與愛因斯坦相認,也標誌著李玩變得「成熟「,成為了父親的驕傲。

相關焦點

  •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電影狗十三是什麼意思被禁5年原因
    狗十三為什麼被禁  近日電影《狗十三》舉行了首映禮,並且定檔於12月7日上映,作為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狗十三》其實在五年前就已經製作完成了,所以影片被禁五年之後終於上映,令很多觀眾都感到十分期待。  電影圍繞著主角李玩的成長反應了很多真實存在的家庭問題,李玩來自於離異家庭,她的爸爸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之後爸爸為她找了一個繼母,還生了一個小弟弟,李玩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李玩的爸爸不知道如何告訴李玩有弟弟的事實,就給她買了一條狗,這條狗陪伴李玩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有一天,狗丟了。
  • 《狗十三》: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家庭裡的傳統與叛逆
    文/神山上人2013年就已經成片的《狗十三》,因為各種原因一直無法在影院與觀眾見面,於是乎,我們就這樣錯過了14歲的張雪迎整整5年。影片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女孩與兩條狗的故事,這也是片名《狗十三》的由來。其實,若將片名中的「十三」換成羅馬數字,那就變成了一個罵人的髒詞。或許這原本就是導演的刻意安排,曹保平想通過這樣隱晦的方式,狠狠地對這個充斥著「暴力與壓制」的社會罵上這麼一句。
  • 中國傳統家庭育兒觀念的研究及歸納
    中國傳統家庭育兒觀念的研究及歸納中國傳統社會育兒呈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特殊性。其根源便在於,在傳統中國,家庭不是簡單的社會細胞,而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臺灣學者楊慰春認為傳統中國家庭有如下五個特點:複式家庭;男系制度;重男輕女;父對子期望高;財產共有。嶽慶平則將其歸納為父家長制、祖先崇拜、重男輕女、孝親意識等十大特徵。按照當代心理人類學家許娘光的「許氏假設」,在任何一種既定的家屬體系中,必有一種居支配地位的「軸」,而在傳統中國,這一主軸在父子之間,是縱向的。
  • 《狗十三》:符號學視域下的殘酷青春
    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在2013年拍攝完成,五年之後於2018年底上映並在柏林電影節大放光彩,影片中的現實主義色彩使這部小成本製作具有極強的批判意蘊。作為探討青春成長主題的社會性影片,《狗十三》以青春期故事發生最多的場景原生家庭為背景,以極為日常化的方式展現青春成長中十分稀鬆平常的片段。
  •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作為一部青春情感片,《狗十三》用簡單的故事架構展露小女孩李玩,在殘酷的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心路歷程。《狗十三》是一部原生態現實題材青春片,隱喻的片名"狗13"是導演對冷漠、殘酷的家庭教育的怒吼,也是對獨裁式教育下孩子遭受重大精神創傷的揭示。當叛逆的孩子變得順從忍讓,他心中的青春早已蕩然無存。靈魂逝去之時,只剩軀殼在體驗原生家庭,自我早已分崩離析。
  • 【文化觀察 春節】傳統家庭觀念在瓦解?
    作者:徐娉婷近日,英媒《經濟學人》發文稱離婚率正在中國各地快速上升,越來越多家庭被拆解,傳統價值觀讓位於更開放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視家庭,「四世同堂」曾是多少人羨慕的家庭模式。但是在現代社會,家庭觀念越來越被削弱。
  •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2018年公映的《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題材電影作品,反映了一位13歲青春少女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成長淚痕與心靈陣痛,展現了長輩對於「聽話」、「懂事」、「長大」的迫切呼求與孩子真誠、友善、單純的心性之間的矛盾衝突。
  •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
    《狗十三》:豆蔻年華十三歲,青春不如一條狗!導演曹保平,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人物,指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而這部《狗十三》卻並非犯罪片,而是一部青春片!《狗十三》的名字起得很有趣,狗、十三,狗和十三女的小女孩,似乎充滿了陽光、朝氣蓬勃,然而事實是,暗黑系青春表達,並不是所有的十三歲都是早戀、懵懂的豆蔻年華,有些人的十三歲還不如一條狗!
  • 《狗十三》:不動聲色的成長浸滿了殘忍的味道
    一部被稱為「最好國產青春片」的電影今天上映,這部在上映前就獲得廣大網友自來水、豆瓣評分高達8.5的影片《狗十三》以隱忍深沉的畫面撕開了成長背後的鮮血淋漓。李玩心愛的狗丟了,即便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新找來的狗不是「愛因斯坦」,但為了所謂的家庭和諧,為了讓孩子「消停點」,人人指鹿為馬,逼著李玩認同虛假。
  • 狗十三:偽善、對抗、妥協,父權籠罩下少女的孤獨成長故事
    今天小編要說的電影《狗十三》早在2013年就已經上映,電影攝製完成於七年前,時隔這麼久相見,我們仍能感受到它帶給我們的意義所在。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為每個青春期的孩子拍的,它可以讓我們的被粗暴對待的童年和青春得以釋然。
  • 狗十三
    ——張愛玲十三歲的我們總想著長大,踏入成人的世界,而二十三歲的我們總覺得成人的世界太多複雜,在妥協中磨平自己的稜角,在虛假裡偽善自己的軀殼。我相信有平行宇宙的存在,所以另一個我一定是幸福的。影片—《狗十三》,兩隻狗和十三歲的李玩。李玩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又重新找了一個,還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她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正處於青春期的她,越來越渴望被理解和愛。李玩物理學的好,想再精修一下,但爸爸覺得她英語成績差,所以強制讓她改報英語課,好好補補可以考個好名次。
  • 塵封五年的《狗十三》:中國式殘酷「謀殺」了青春
    直到五年後,觀眾才等來了現在的《狗十三》。影片以兩條狗的去留為主線,講述了一個中國式家庭如何逼迫一個13歲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故事。《狗十三》體現的是日常生活裡的不尋常在接受 的專訪時,曹保平導演解釋了自己為何選擇這個劇本:「最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個,日常生活情境下(的故事),說白了就是習以為常的家庭或者父女關係下的不尋常吧。
  • 狗十三青春期的三種親子衝突,處理不好就是以愛之名的傷害
    現代社會,很多家庭因為各種原因,親子問題依然嚴重,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就像城牆一樣堅不可摧。這種狀態究竟應該如何打破?作為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改善不夠親密的家庭關係?2018年上映的青春教育電影《狗十三》,描繪了一個充滿矛盾、親子關係疏離的家庭。
  • 《狗十三》青春不是狗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一直以來有關青少年成長的影視劇也是不勝枚舉,能夠讓我看後頗為感慨的也只有鳳毛麟角,不過,就在近日,當這部剛剛熱映的電影《狗十三》走入我的視線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思緒萬千。首先說起這部《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的第三部作品,這部影片也是曹保平優秀作品之一,但是卻還曾被列為禁片,一度雪藏了五年,可見其特別之處不言而喻。
  • 狗十三:豆瓣8.4,中國人的撕裂般的成長,疼痛只有自己知道
    缺失親人關愛的李玩把這隻小狗命名為「愛因斯坦」並沒有獲得什麼好的結果,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父親嚴肅易怒,爺爺重男輕女,奶奶溺愛孩子,繼母兩副面孔,堂姐更是「別人家的孩子」,整個影片的劇情其實是靠「一隻」叫愛因斯坦的狗串聯起來。起初因為父親哄李玩開心,送了她一隻狗。在以後一段時間裡,這隻狗成了她感情寄託。可是在爺爺不小心將狗丟了掉以後,荔灣第一次歇斯底裡。
  • 《狗十三》完全極端的兩種教育方式
    《狗十三》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他就帶給我很多的神秘感,被禁五年,重回熒幕,看似和劇情關聯的十分牽強的劇名,究竟講述了什麼。但是,即使如此,我也沒有在影院完成這部影片,而是在上映許久之後,在手機上完成了觀看。
  • 《狗十三》:原生家庭帶來的疼痛,註定是一場失敗的逃亡
    01今天抽空去看了電影《狗十三》,從電影院出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十三歲的她因為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父親再婚後又添了兒子,一直選擇等時機合適再告訴她。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李玩早早就學會了懂事。
  • 你有沒有被《狗十三》感動到?
    文/啟晟視頻2018年上映的國產家庭主題電影,最出色的就是《狗十三》這部電影了。這部在2013年就應該上映的電影,為什麼被遲遲拖了五年才公開上映?有人說因為劇情太過於現實,對家庭產生的影響不好,所以被禁了五年。但是由本片導演曹保平解釋說:只是當初沒到這部電影上映的好時機。雖然這部電影拖了五年,但最終還是出現在熒幕面前。但是票房並沒有太好的理想。《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淚腺狂飆的電影,成長是每一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經過。
  • 遊光掠影:《狗十三》哪裡是青春疼痛片,這明明就是成長恐怖片
    第一次審核被拒,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原名叫《狗B》,赤裸裸的髒話當然不會過審。  第二次審核被拒,導演改了個名字叫《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被拒理由是不能把科學家的名字作為狗的名字。  後來曹保平折中了一下,改名字叫《狗十三》,狗是電影中的愛因斯坦,十三是女主角的年齡,加起來還有個隱喻,在海報裡狗十三也被寫作狗B。
  • 《狗十三》——青春最真實的疼痛
    在父親還沒有重組家庭之前,李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繼母生下弟弟後,這個家對於李玩來說,也許就是一個對她沒有任何感情的收容所。如果在別的電影裡,李玩的爸爸說不定是一個完美的爸爸。不賭博不酗酒,對妻子溫柔。對李玩也很有耐心,會經常誇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