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或者說,好電影應該具備的特點之一是什麼?我不是電影專業的學生,不會以專業的角度評價。但是作為一個非專業者的角度,對我來說,好電影應該具備的特點之一是引起我對於這部電影的共鳴。
狗13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我在這部電影中,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許多的片段引起了我對小時候,關於家庭的回憶,其中當然既有美好也有痛苦與淚。這段回憶是獨特的,它屬於也僅僅存在於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孩子們,而這部電影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們,訴說著我們青春路上的疼痛與成長。
這部電影裡有著濃重的屬於時代的中國特色的烙印,特別形象地展現了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傳統的家庭觀念
1) 重男輕女:比如說電影中提到的,爺爺: 李玩那個時候都是你們瞎起名字,咱這回是個男娃,那這個名字就不能太隨便了;奶奶說:我一個老婆子,成天上街轉啥,多少年都沒出過門了;還有在李玩的養母提出再找一個愛因斯坦時小心翼翼的樣子等等,都可以表現出男性的話語權在這個家庭中遠遠超過女性。
2) 中國式家庭教育以及父權專制的家庭結構:
不考慮李玩的感受,為了提高她的英語成績,將她的興趣班改為英語小組;李玩的父親多次以謊言、打罵,是一種專制父權的強勢形象,即使自己犯了錯,也不容許孩子反駁,用孝道綁架子女,維護父權,也從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甚至連自己的女兒吐奶也從不知道。但正是這樣的父親擔負起了一切,他從未向李玩或者家人展現出自己柔弱的一面,而是將這些都埋藏在心,直到影片後面,被李玩問到自己的婚姻,才忍不住失聲而泣,即使如此,也不願讓女兒看到;影片的結尾,李玩的弟弟在跌跌撞撞的學習滑冰,可以看出他十分不情願,並且說出「我不喜歡滑冰」,但是他的聲音卻被淹沒在了背景音樂中,沒有人聽得到。
2. 偽善的社會
1)習慣於用謊言去彌補過錯:
愛因斯坦在丟了之後,家裡人一時不想告訴李玩真相,一直到告訴李玩實情,仍然說「為了中考,準備把狗送走」來鋪墊;在愛因斯坦丟了之後,後來又用再找一條狗,來安慰李玩,雖然是善意的謊言,但終究是為了掩飾大人的過錯,而且企圖讓李玩和他們一起維持著這樣的謊言,而在他們心裡,他們從未感到自己說謊的慚愧,以及這隻狗對於李玩的重要性;
2)迂腐的觀念與虛偽的成人社會:
在應酬的場合,李玩的父親阿諛奉承,不斷迎合的張哥,顯得十分虛偽;富麗堂皇的飯店,價格不菲的海參,張哥在說出低調之後與李玩父親握手不經意間露出的金表,寥寥幾筆,諷刺出他的虛偽與奢靡;李玩在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是時間簡史時,被張哥說「那是小孩子讀的書「,足以表現其迂腐的觀念。
3)圓滑、善於逢迎——「成熟「的標誌
除了大人們一起吃飯的場合,成人們露出的各種逢迎的醜態,電影中還有一個典型的十分善於揣測大人心思的人——李堂。電影用多個特寫,從李堂的眼睛,看向周圍的大人,來揣測大人的心思,然後做出符合大人期望的言行,被大人視為:懂事聽話。比如:在李玩因為被找來的狗不是愛因斯坦與養母爭論的時候,她把希望寄託給李堂,希望表姐能替她說話,但是當李堂看到奶奶的眼之後,立刻反轉,說:說不定是你不認得它了,讓李玩失望至極;在為李玩的弟弟過生日的時候,也有李堂察言觀色的特寫,表現出她的心機很重,以此和李玩形成對比。到最後,李玩違背自己的意願,喝下酒,吃下狗肉,為了不讓父親難堪,以及最後不肯與愛因斯坦相認,也標誌著李玩變得「成熟「,成為了父親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