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 春節】傳統家庭觀念在瓦解?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由幾代同堂到主幹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再到「一人戶」,傳統的家庭模式在漸漸瓦解,多元化的組合在形成。變化是潛移默化的,這是進步還是退步?

作者:徐娉婷

近日,英媒《經濟學人》發文稱離婚率正在中國各地快速上升,越來越多家庭被拆解,傳統價值觀讓位於更開放的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視家庭,「四世同堂」曾是多少人羨慕的家庭模式。但是在現代社會,家庭觀念越來越被削弱。

傳統文化中,個人附屬於家庭

傳統文化中家與國是一體的,「家國天下」這也說明國實際是一個大的家庭。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每個人必須依附於某個家庭而存在。所以結婚是「成家」的標誌,沒成婚的人,都被視作其父母家的人。《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每個士人心中的生存邏輯。

話劇《四世同堂》劇照

每個人均從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利益出發,為了「家」的利益而奮鬥。個人與家庭是榮辱與共的。古代官員犯事後,被「抄沒家產」,在古人看來,就相當於現代的所謂「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刑法中還有「連坐」或「株連」制度,一人犯事,家屬親友甚至上下好幾代都跟著遭殃。社會將每個家長權下的集體看作一個整體,他們都是家長的附屬,家長對他們有管理處分的權力,也有承擔責任的義務。

家庭的延續的前提是婚姻。中國古代的婚姻也被稱為「戶婚」。婚姻不是男女之間的私事,而是關係整個家庭或家族興衰的大事。所以歷來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求門當戶對,不可能由當事人隨自己心意做主。封建社會棒打鴛鴦的例子很多,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雖然同窗共讀、情深似海,但梁山伯家貧,祝英臺之父早已將女兒許嫁他人。後來才有了梁山伯憂鬱而死,祝英臺在他的墳前自盡的悲慘故事。

古代家庭觀念的穩固流傳為維繫社會安定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內容可以簡要概括為,父慈子孝,父為子綱;兄友弟恭,長尊幼卑;夫義婦順,夫為妻綱。中國的家庭在內部「長幼有序」從對親人的稱呼中也能看出,和西方不太一樣。比方說,稱呼父母的親兄弟,英語只有「uncle」一詞而已,中文稱呼卻有「伯伯、叔叔、舅舅、姨父」等,「內親」與「外戚」分明。漢語稱呼還分出長幼,如sister對應長姐、幼妹,brother對應長兄、幼弟,可謂「等級分明」。

中國人講究家和萬事興,當自己的利益與家庭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這些規矩維持了一個家庭內部的秩序,而如果每個家庭的男子都能「齊家」,整個國家也就安定團結。法律只能維護宏觀上的社會秩序,倫理觀念卻是無孔不入地規範著人們的一言一行。

傳統家庭觀念受到哪些衝擊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原先幾世同堂的現象已經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下代人自立門戶。在小農經濟時代,生產資料貧乏,人們往往通過互助協作的方式生活,血緣和姻親聯結的家庭是最好的協作組織。整個家庭在大家長的帶領下有秩序地組織生產和生活。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後,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水平大幅提高,人們不再需要依靠這種家庭協作的方式獲取生活所需,這就使得父母與子女以及兄弟之間沒必要再住在一起。以前的家庭分工現在可以通過外包的方式解決,比如以前祖父母帶小孩,現在可以請保姆來帶。所以人們有了更多樣的家庭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選擇和父母輩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門戶。單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別的地方獨立生活。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個人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西方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現代社會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西方人重視自我價值、渴望獨立和自由,認為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不依附於家庭和父母,血緣對家庭關係的紐帶作用不是特別大。比如喬納森·弗蘭岑的小說《自由》裡,女主角帕蒂寵愛的兒子在上高中(未成年)時竟然搬到女朋友家裡住,不僅與女友有性行為,還與嶽母調情。帕蒂為此憤怒抑鬱,但也愣是拿他沒辦法。而傳統中國人重視家庭,以和為貴,「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強調個人意願服從家庭利益。顯然,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現在的新新人類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經濟上的獨立,對傳統家庭觀念也構成了衝擊。有關數據顯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會傾向於選擇不結婚。傳統婚姻中的舊習俗要求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庭義務,照顧好老人孩子與瑣碎家務。在封建社會,女性經濟上附屬於家庭,不可能獨立生活,而現在,她們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擁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於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權主義思想影響,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獨身。

多元化家庭模式成為趨勢

在現代社會,家庭呈現規模越來越小、類型多樣化的特點。據社會學學者李銀河分析,過去的中國家庭是比較千篇一律的,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的「主幹家庭」,或一對夫婦加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在上世紀70年代曾佔到30%的比例,現在已下降到百分之十幾,未來10年,「主幹家庭」會繼續下降,而最明顯的趨勢肯定是「核心家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目前,由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佔六成以上。

在中國有一個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不婚族。他們常常把「不婚主義」掛在嘴邊,崇尚自由和個人價值,身邊會有固定或不固定的異性伴侶,像常人一樣戀愛、同居,不排斥生育後代,但絕不會以婚姻的形式將伴侶關係確定下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有一個回答可能代表了很多「不婚族」的心聲:我們都知道經營一段感情很艱難,經營一輩子感情更難,妥協和包容是必需的黏合劑,而對於個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自我的「新青年」來說,妥協和包容顯得不太容易,於是婚姻變得「很麻煩」。我們的世界比父輩們豐富太多,我們的思想也比父輩們多元太多。對於很多人來說,結婚生子不再是生而為人的終極目的,甚至不是人生路上的必經站點,它只是一個順其自然的東西,有也好,沒有也不錯。

「丁克家庭」愛養寵物

2013年的一項人口調查顯示,中國未婚人數達2.49億,其中適齡未婚男性有一千萬左右,未婚女性人數近六百萬。這些人在婚姻圍城外徘徊,有些是因為還未遇到合適的婚姻對象;有的則經歷了婚姻失敗,便選擇一直單身。其中還有一部分就是「不婚族」。按照傳統觀念,選擇「不婚」被認為是犯忌,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獨居或者同居。這些不婚族在戶口上其實就是「一人戶」。調查顯示20歲到39歲的年輕「一人戶」接近2000萬戶。

比「一人戶」的家庭規模稍大一點的就是「丁克家庭」。過去30年來,中國丁克的兩項指標——丁克行為、丁克意願均顯著上升。關於丁克行為:1994年,上海市區丁克家庭佔比4%,2002年上升至12.4%。關於丁克意願:2008年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所做全國綜合調查顯示,三成70、80後認同丁克。如果按照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丁克」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沒的,但是現在遭唾棄的是傳統觀念。

各個國家的離婚率。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此外,離婚率也在上升。只要雙方談妥條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離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在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夫妻必須分居一段時間後才能解除婚姻,中國則沒有這樣的限制。2014年離婚率——即每1000人中的離婚案數目——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多,目前離婚率為2.7,遠高於大部分歐洲國家,接近於離婚最普遍的西方國家美國的水平。

結語

由幾代同堂到主幹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再到「一人戶」,傳統的家庭模式在漸漸瓦解,多元化的組合在形成。變化是潛移默化的,這是進步還是退步?從個人層面來說是越來越自由,從社會和國家層面意味著生育危機以及對社會配套制度的挑戰。

相關焦點

  • 後父權制時代的家庭,是走向瓦解還是重構?
    基於愛情締結的現代婚姻觀念是否受到根本性的挑戰?如果我們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歷史中去看,20世紀的中國歷史不僅僅進行著翻天覆地的外部革命,在私人生活領域,家庭內部同樣發生著徹底的改變。在傳統的家國同構的結構被打破後,中國家庭的動蕩和瓦解被寫進中國人的生活史。
  • 中國傳統家庭育兒觀念的研究及歸納
    中國傳統家庭育兒觀念的研究及歸納中國傳統社會育兒呈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特殊性。其根源便在於,在傳統中國,家庭不是簡單的社會細胞,而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家庭中的父子關係佔優勢,其他關係遭排斥,從而形成了前文中各個學者所歸納的傳統家庭的特點。這些特點通過傳統育兒方式繼承下來,不斷的強化這一父子主軸,而主軸屬性下的育兒方式又決定了個體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對中國人的人格成長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權威性是父子主軸的一大特點,也是傳統中國育兒觀念的一大特點。
  • 調查:新加坡華人對祖籍觀念和傳統文化意識薄弱
    調查:新加坡華人對祖籍觀念和傳統文化意識薄弱
  • 春節將至,了解傳統文化的時候到了!
    2021Happy New Year春節貼春聯【活動設計】春節貼春聯是中國傳統的習俗,也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它更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好多幼兒春節有和爸爸、媽媽貼春聯的經歷,但他們只是盲目地幫忙,覺得好玩而已,並不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開展此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大膽交流中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 "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圖)
    它是一種大文化,這種文化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傳統是非常深厚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多樣的,所以這種文化符號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象徵,這點我們大家在過春節的時候能夠充分體會到。  無論是在我們國內,還是在國外,凡是有華人在的地方都要過春節。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這種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太深了。這種文化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是在幾千年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觀念。
  •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在中國家文化觀念中,「家」的地位和意義超越著個體,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家庭存在著由生育形成的血親關係,兩性結合形成的婚姻關係以及供養關係,三種關係組成家庭核心結構。
  • 傳統文化與旅遊新觀念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極可寶貴的資源。安明海花臺勝開據國際旅遊專家們分析,目前世界旅遊業有一個新趨勢,即單純風光旅遊者日趨減少,民俗旅遊者越來越多,而探究民俗的遊客嚮往中國者尤多。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異常仰慕,以期在東方求知、求新、求奇,找到足慰平生的美好回憶。
  • 春節祭祖的文化傳承
    春節祭祖的文化傳承 2016年02月08日 13: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和每年的清明、中元等祭祖活動相比,春節祭祖最為隆重和恭敬。
  • 《狗十三》:傳統的家庭觀念
    我在這部電影中,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許多的片段引起了我對小時候,關於家庭的回憶,其中當然既有美好也有痛苦與淚。這段回憶是獨特的,它屬於也僅僅存在於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孩子們,而這部電影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們,訴說著我們青春路上的疼痛與成長。這部電影裡有著濃重的屬於時代的中國特色的烙印,特別形象地展現了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 信息化時代的死角 傳統文化的春節如何在慾火中重生
      第十三篇章:信息化時代的死角 傳統文化的春節如何在慾火中重生  公元2015年,剛剛過去的一年被叫做中國的「自媒體元年」,在這樣一個漫天橫飛雲計算,遍地鋪陳大數據的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帶有濃鬱農耕時代色彩的中國傳統春節,似乎被逼進了死角。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傳統家庭結構瓦解下的個體化困境——觀電影《小偷家族》有感
    在我看來,儘管影片中的家庭不具備較強的典型性,但其成員對各自血緣家庭的失去和逃離一定程度上是現代社會下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傳統家庭結構逐步瓦解的縮影。這並不是電影憑空設置的衝突,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談到一個觀點:「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夠存在的。」
  • 傳統符號中的春節與現代春節
    如今,舊曆的新年依舊,但春節的氣息已經遠不如上世紀《祝福》時代的熱鬧場景了。  傳統春節蘊含中國文化  中國的傳統春節,在國際上也是極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同時在國內也是最凝聚人氣的一個節日。春節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沉澱下厚重的含金的礦藏。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孝的觀念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即母權制度向父權制度過渡的時期,由於血緣關係的明確和私有制的產生,子女可以從父母那裡直接繼承財產。 這與 現代 「孝」的觀念在含義上就比較接近了。「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倫理,認為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並無社會規範的意義,後來儒家把「孝」擴展到宗族、社會、國家,成為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
  • 在傳統節日文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性、節律性、傳承性、全民性等特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春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文化契合,在春節廣泛開展民俗文化、文藝惠民、公益幫扶、文明新風等文化實踐活動,有利於營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形態」向「生活形態」的回歸,增進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厚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 從高考滿分作文看文化傳統的斷層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卡爾維諾筆下的柯莫希,以生活在樹上、隔絕人類社會、重歸自然的方式來建構其「自然主義」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
  • 國際化表達讓傳統文化綻放詩意
    在世界格局變遷、社會轉型陣痛、多元價值衝擊下,傳承優秀文化、釋放文化力量已是社會前進的必然選擇和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讓傳統藝術找到現代化、國際化傳播的出口,需要文化創作各領域肩負責任,取得實質進展。
  • 2019春節檔及「後春節檔」電影觀察
    春節檔電影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已經介入大眾精神生活,打破全球影史單一票房最高紀錄等諸多欣喜讓電影再次成為全社會、全媒體討論的話題中心。春節檔雖精彩紛呈,卻表現出「高開低走」的疲軟姿態,觀影人數下降,票價升高……業界應理性審慎對待電影業的繁榮,糾正對春節檔的認知誤區。
  • 2019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真題句句解析:中國家庭觀念
    翻譯原文中國的家庭觀念與其文化傳統有關。和睦的大家庭曾非常令人羨慕。過去四代同堂並不少見。由於這個傳統,許多年輕人婚後繼續與父母同住。今天,這個傳統正在改變。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年輕夫婦選擇與父母分開住。但他們之間的聯繫仍然很密切。許多老年人仍然幫著照看孫輩。
  •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19世紀以來,現代世界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全世界所有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文明古國,都不得不推行和適應以陽曆、公曆為代表的現代時間制度。因此,能否協調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紀年曆法觀念與現代時間制度的衝突,考驗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  我們今天的「春節」也正是回應這一歷史挑戰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