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幾代同堂到主幹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再到「一人戶」,傳統的家庭模式在漸漸瓦解,多元化的組合在形成。變化是潛移默化的,這是進步還是退步?
作者:徐娉婷
近日,英媒《經濟學人》發文稱離婚率正在中國各地快速上升,越來越多家庭被拆解,傳統價值觀讓位於更開放的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視家庭,「四世同堂」曾是多少人羨慕的家庭模式。但是在現代社會,家庭觀念越來越被削弱。
傳統文化中,個人附屬於家庭
傳統文化中家與國是一體的,「家國天下」這也說明國實際是一個大的家庭。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每個人必須依附於某個家庭而存在。所以結婚是「成家」的標誌,沒成婚的人,都被視作其父母家的人。《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每個士人心中的生存邏輯。
話劇《四世同堂》劇照
每個人均從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利益出發,為了「家」的利益而奮鬥。個人與家庭是榮辱與共的。古代官員犯事後,被「抄沒家產」,在古人看來,就相當於現代的所謂「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刑法中還有「連坐」或「株連」制度,一人犯事,家屬親友甚至上下好幾代都跟著遭殃。社會將每個家長權下的集體看作一個整體,他們都是家長的附屬,家長對他們有管理處分的權力,也有承擔責任的義務。
家庭的延續的前提是婚姻。中國古代的婚姻也被稱為「戶婚」。婚姻不是男女之間的私事,而是關係整個家庭或家族興衰的大事。所以歷來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求門當戶對,不可能由當事人隨自己心意做主。封建社會棒打鴛鴦的例子很多,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雖然同窗共讀、情深似海,但梁山伯家貧,祝英臺之父早已將女兒許嫁他人。後來才有了梁山伯憂鬱而死,祝英臺在他的墳前自盡的悲慘故事。
古代家庭觀念的穩固流傳為維繫社會安定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內容可以簡要概括為,父慈子孝,父為子綱;兄友弟恭,長尊幼卑;夫義婦順,夫為妻綱。中國的家庭在內部「長幼有序」從對親人的稱呼中也能看出,和西方不太一樣。比方說,稱呼父母的親兄弟,英語只有「uncle」一詞而已,中文稱呼卻有「伯伯、叔叔、舅舅、姨父」等,「內親」與「外戚」分明。漢語稱呼還分出長幼,如sister對應長姐、幼妹,brother對應長兄、幼弟,可謂「等級分明」。
中國人講究家和萬事興,當自己的利益與家庭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這些規矩維持了一個家庭內部的秩序,而如果每個家庭的男子都能「齊家」,整個國家也就安定團結。法律只能維護宏觀上的社會秩序,倫理觀念卻是無孔不入地規範著人們的一言一行。
傳統家庭觀念受到哪些衝擊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原先幾世同堂的現象已經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下代人自立門戶。在小農經濟時代,生產資料貧乏,人們往往通過互助協作的方式生活,血緣和姻親聯結的家庭是最好的協作組織。整個家庭在大家長的帶領下有秩序地組織生產和生活。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後,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水平大幅提高,人們不再需要依靠這種家庭協作的方式獲取生活所需,這就使得父母與子女以及兄弟之間沒必要再住在一起。以前的家庭分工現在可以通過外包的方式解決,比如以前祖父母帶小孩,現在可以請保姆來帶。所以人們有了更多樣的家庭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選擇和父母輩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門戶。單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別的地方獨立生活。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個人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西方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現代社會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西方人重視自我價值、渴望獨立和自由,認為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不依附於家庭和父母,血緣對家庭關係的紐帶作用不是特別大。比如喬納森·弗蘭岑的小說《自由》裡,女主角帕蒂寵愛的兒子在上高中(未成年)時竟然搬到女朋友家裡住,不僅與女友有性行為,還與嶽母調情。帕蒂為此憤怒抑鬱,但也愣是拿他沒辦法。而傳統中國人重視家庭,以和為貴,「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強調個人意願服從家庭利益。顯然,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現在的新新人類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經濟上的獨立,對傳統家庭觀念也構成了衝擊。有關數據顯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會傾向於選擇不結婚。傳統婚姻中的舊習俗要求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庭義務,照顧好老人孩子與瑣碎家務。在封建社會,女性經濟上附屬於家庭,不可能獨立生活,而現在,她們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擁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於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權主義思想影響,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獨身。
多元化家庭模式成為趨勢
在現代社會,家庭呈現規模越來越小、類型多樣化的特點。據社會學學者李銀河分析,過去的中國家庭是比較千篇一律的,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的「主幹家庭」,或一對夫婦加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在上世紀70年代曾佔到30%的比例,現在已下降到百分之十幾,未來10年,「主幹家庭」會繼續下降,而最明顯的趨勢肯定是「核心家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目前,由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佔六成以上。
在中國有一個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不婚族。他們常常把「不婚主義」掛在嘴邊,崇尚自由和個人價值,身邊會有固定或不固定的異性伴侶,像常人一樣戀愛、同居,不排斥生育後代,但絕不會以婚姻的形式將伴侶關係確定下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有一個回答可能代表了很多「不婚族」的心聲:我們都知道經營一段感情很艱難,經營一輩子感情更難,妥協和包容是必需的黏合劑,而對於個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自我的「新青年」來說,妥協和包容顯得不太容易,於是婚姻變得「很麻煩」。我們的世界比父輩們豐富太多,我們的思想也比父輩們多元太多。對於很多人來說,結婚生子不再是生而為人的終極目的,甚至不是人生路上的必經站點,它只是一個順其自然的東西,有也好,沒有也不錯。
「丁克家庭」愛養寵物
2013年的一項人口調查顯示,中國未婚人數達2.49億,其中適齡未婚男性有一千萬左右,未婚女性人數近六百萬。這些人在婚姻圍城外徘徊,有些是因為還未遇到合適的婚姻對象;有的則經歷了婚姻失敗,便選擇一直單身。其中還有一部分就是「不婚族」。按照傳統觀念,選擇「不婚」被認為是犯忌,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獨居或者同居。這些不婚族在戶口上其實就是「一人戶」。調查顯示20歲到39歲的年輕「一人戶」接近2000萬戶。
比「一人戶」的家庭規模稍大一點的就是「丁克家庭」。過去30年來,中國丁克的兩項指標——丁克行為、丁克意願均顯著上升。關於丁克行為:1994年,上海市區丁克家庭佔比4%,2002年上升至12.4%。關於丁克意願:2008年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所做全國綜合調查顯示,三成70、80後認同丁克。如果按照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丁克」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沒的,但是現在遭唾棄的是傳統觀念。
各個國家的離婚率。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此外,離婚率也在上升。只要雙方談妥條件,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離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在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夫妻必須分居一段時間後才能解除婚姻,中國則沒有這樣的限制。2014年離婚率——即每1000人中的離婚案數目——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多,目前離婚率為2.7,遠高於大部分歐洲國家,接近於離婚最普遍的西方國家美國的水平。
結語
由幾代同堂到主幹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再到「一人戶」,傳統的家庭模式在漸漸瓦解,多元化的組合在形成。變化是潛移默化的,這是進步還是退步?從個人層面來說是越來越自由,從社會和國家層面意味著生育危機以及對社會配套制度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