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科攝影獎和從中走出的中國攝影師

2020-12-23 蜂鳥網

  縱覽中國攝影的歷史,侯登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北一隅,他孜孜不倦地行走、拍攝和寫作,以自我實踐的方式呼喚著攝影的真實性與社會性,與志同道合的「陝西群體」一起把中國的紀實攝影推向了一個高峰。2003年,侯登科的生命燃燒殆盡。他給我們留下的影像,講述著一個農民眼中的中國。這個中國有著歷史和傳統,它們在西北麥客的眼神、動作和衣服的褶皺裡;這個中國也處於激變的浪潮中,甚至讓他無所適從:農民進入城市,建設城市,城市卻把它們無情地吞噬。


侯登科,《麥客》,1982 - 2000

  農民,這對於侯登科而言是一個自我的身份,也是長期作為「他者」的中國歷史的主體。通過把鏡頭對準他們,侯登科不斷地叩問著自我。他在他們的身上發現自己,也在他們的身上反思這一群體本身。這種「自我」與「他觀」之間的張力讓他捕捉到了低層人的苦難、歡愉、尊嚴、掙扎。也正是這種張力,使得這些影像的生命力得以超越照片固有的記錄功能。

  在質樸的記錄以外,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人類學式的思考:通過攝影這一實踐,侯登科成為了一名行動者。他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和地點,以哲學家的方式思索和再現(represent)人世。這些照片並非無生命的客體,而是組成了侯登科這一混合主體的重要材料。換言之,他們是思想的碎片,反射或凝聚著人的光輝。這種光輝,讓柏拉圖洞穴裡的人得以啟蒙。用一種更為通俗卻常易引起誤讀的詞語來概括,便是「人文主義」。


四方城 陝西西安1996-1997,侯登科 攝

 
臨潼行者鄉 1993

  攝影評論家鮑昆曾於《在歷史、文化、政治、倫理中的中國紀實攝影》中指出,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人文主義」或一種對人類懷有的強烈的普世關懷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不可或缺的特質。他也清楚地解釋道,這一外來詞彙最早由《中國攝影》雜誌的老前輩林少忠翻譯,而且其後被更加精準地譯為了「社會紀實攝影」,以強調其現實主義傾向和人文主義內核。從這兩方面來說,侯登科的攝影可以說是紀實攝影在中國的一次成功的無意識本土實踐。對於攝影的「真實性」的執著和對於農民這一身份的探索促成了紀實攝影在中國落地生根,也讓國人震撼於一種直觀的、來自影像的現實主義審美。

 
2007年首屆海報

  侯登科和他的攝影是時代的先行者。而根據他的遺願所設立的「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也是國內最具分量的紀實攝影獎之一。自獎項設立之初,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取向就是這一獎項評選的兩根支柱。然而,侯獎並未滿足於任何一種固化了的主義。事實上,正如一些西方人類學家(如研究伊朗數字攝影的Shireen Walton)在長期調查後所指出的,在這個技術革新極為迅猛的時代,一張數字照片的「真實」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張照片裡的「真實」或許已經完全不同了。在一個「流動的社會」(鮑曼語)中,我們的觀看和感知變得更加多元,各式各樣的「現實」在真實和虛擬的夾縫中以不同的方式被並置,而所謂的「人文主義」也被化約為一種寬泛的多元主義。從更傳統的如李江樹、於全興等人對某一主題的長期記錄,到張曉、駱丹、嚴明、李政德等人更具個性化視角的拍攝,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本身就在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拓展著紀實攝影在中國的本土意涵。從侯獎走出來的部分攝影師,也確實成為了中國紀實攝影的中堅力量。


首屆獲獎者:李江樹,已被拆除的明代鮮魚口古街,2003


首屆獲獎者:於全興,《屯墾戍邊第一代母親》

  兩年前,攝影評論家,也是侯登科生前好友的李媚曾對第二屆侯獎獲獎者張曉進行了採訪。原本在媒體行業工作的他敏銳地發現了作為國家改革和社會變遷的起點的沿海地區,並花費數年時間遊走其中,最終匯成了《海岸線》系列。張曉說,他的這種在路上行走並進行攝影創作的方式受到了駱丹《318》項目的啟發(駱丹隨後也憑藉《素歌》系列獲得了第三屆侯獎),並坦言獲得侯獎在經濟上和自己的藝術生涯中都有著重要意義。2009年,已經從媒體辭職的張曉帶著已經不多的積蓄,繼續遊走在中國的海岸線上。正是侯獎的獎金支撐著他得以繼續拍攝。此外,也正是從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開始,張曉隨後獲得了三影堂攝影獎、法國滙豐銀行攝影獎,並在阿爾勒攝影節首發畫冊,迅速提升了其國際知名度,「現已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攝影師」(李媚語)。


第二屆獲獎者: 張曉 《海岸線》


第二屆獲獎者:張立潔《非典後遺症》

  作為一個在方向上影響了中國紀實攝影的獎項,侯獎的頒布常常伴隨著社會輿論的熱議。我還清晰地記得,在2013年第四屆侯獎公布以後,李政德的《新國人》系列引發了一系列爭議。這組作品的時間跨度大,以改革開放的前哨深圳為拍攝對象,用直閃的方式記錄了這座繁華都市背後的浮誇。由於作者的拍攝極為真實,毫無修飾,帶有很強的侵略意識,因而在網絡上引起爭論,論戰涵蓋了紀實攝影的定義和起源、攝影的審美與審醜、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價值取向等問題。儘管作者和評委會在當年可能承受了較大的輿論壓力,但幾年後回看,能夠引發爭議和思考,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不正是紀實攝影最初的目的嗎?而作為一個公共獎項,可以評選出這樣具有爭議性的作品,恰恰說明了它有著一種對社會的使命感,具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取向,並有志於紀實攝影在中國的革新。


第三屆獲獎者:駱丹 《素歌》


第三屆獲獎者:嚴明 《大國志》


第三屆獲獎者:朱強 《江湖》

  在當下中國,改革與開放遠遠不僅僅是一種政治話語。我們的國家飽嘗了急速現代化的甜蜜和悲哀,呈現出多種社會結構、思想意識並存的狀態,並被外化成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模樣(儘管我對這一粗暴的定義有所保留)。對於紀實攝影而言,這似乎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然而,如何捕捉乃至定義現實卻成為了每一個持照相機的人無法繞過的難題。在現下的攝影圈中,存在著紀實攝影的困境、新聞攝影的困境、藝術攝影的困境,而所有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多種多樣的現代性危機:攝影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圖像的大量堆積、資本與精英主義的裹挾……


第四屆獲獎者:李政德《新國人》


第四屆獲獎者:董立新《紅線區》


第四屆獲獎者:徐慧芳 《大學城》

  我期待,侯獎能夠成為這樣一個出口:通過侯獎,我們能夠看到關心人本身的生存狀態、帶有反思意識的攝影作品。它們可以不帶有一種傳道式的高視角,但需要通過影像或更為廣泛的視覺媒介,關注具體的問題,能夠在集體層面勾連中國的當代經驗或歷史記憶。我也相信,通過攝影這一視覺手段對某些具體的現代性問題進行解構,可以成為我們認識這個複雜世界的有效手段。

 
第五屆獲獎者:唐帆《沉默的獨白》


第五屆獲獎者:劉濤 《天外》


第五屆獲獎者:海憶水 《流放》 

侯獎部分獲獎人訪談節選:張曉

張曉,1981年生於山東煙臺,2009年憑藉作品《海岸線》獲得第二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2010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2011年獲得法國滙豐銀行攝影獎,現生活工作於成都。

該訪談節選自「侯登科獎十年回訪」系列《張曉:從2009-2013《海岸線》完整的走了一遍》,訪談者為李媚,選文有少量刪改。

李媚:「海岸線」當時獲獎的時候你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張曉:那會兒正窮的不行了,你想我辭職的時候只有一萬七八千塊錢,都是工資攢下來的,大半年過去了,膠捲路費食宿等等,那會可能身上就三四千塊錢,確實只有那麼多錢了。

李媚:那個時候你是單身?

張曉:對,單身,那會兒我想沒錢了就還要再找一個媒體上班,要不連膠捲都買不起了,當時就是這麼打算的。對我來說這個獎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那個獎可能我早就已經又去上班了,所以那五萬塊錢對我來講很重要,五萬塊錢首先是在物質上能夠讓我有資金繼續拍東西;更重要的是對家人有一個交代,我爸媽對我辭職的意見非常大,因為他們覺得我之前工作特別好,在一個報社、黨的媒體上班多好,那個工作是他們的驕傲。後來說辭職就辭職了,他們過了大半年才跟家裡人才說了,都不好意思說出來,在農村大家肯定要猜出什麼事了。所以這個對他們來說挺重要的,覺得我走的路是對的,從那以後沒有再反對。

李媚:你的「海岸線」完成了以後,作品的傳播效果非常好?

張曉:因為我後來又得了幾個比較重要的獎,在「侯獎」之後,緊接著轉過年來3月份就得到三影堂的獎,5月份得了一個法國的滙豐銀行攝影獎,這個獎在歐洲的影響力非常大,對我在歐洲的影響力提升的很快,雖然法國滙豐銀行那個獎獎金不是特別高,是5000歐元,當時相當於4萬塊錢,收藏你六張作品,但是他們在法國安排五個城市的巡展。還去了阿爾勒,給我出了一本畫冊在阿爾勒攝影節首發,這些推廣很重要。

其實要是沒有「侯獎」也不可能有後面這些,都是一步步的,環環相扣的。

 

侯獎部分獲獎人訪談節選:李政德

李政德,1976年生於湖南,自由攝影師。2013年憑藉作品《新國人》獲得第四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

該訪談節選自「快拍快拍」 娌娌在李政德獲獎後的訪談《李政德:攝影就像呼吸,隨時隨地》,有部分刪改。

娌娌:有人覺著這屆評選出來的離傳統經典紀實攝影有些差距,您怎麼看?

李政德:時代在變,就像器材一直在變,現在的紀實攝影和經典的紀實攝影也相差很大。以前馬格南那種經典式的報導攝影隨著媒介的變化也在發生改變,現在的馬格南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以前的那種專題性的深度報導隨著網絡的發展,更適合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更完善,更有感染力。

娌娌:你是在什麼情況下拍攝的這組片子?為什麼取名《新國人》?向劉錚的《國人》致敬?

李政德:算是吧!劉錚的《國人》是最打動我的影像。他的是黑白的,我的是彩色的,我就改名叫《新國人》,之前作品名稱是《儀式與人》。

這組作品是我在2006年開始拍的。2005年我到深圳,在《周末畫報》做時尚攝影記者,經常參加各種儀式,五星酒店的開幕式,聖誕party等等。這類片子拍多了是很無趣的。但是我後來發現,你只要仔細觀察,也能發現好玩的。一樣東西本身沒特點,但當幾個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關係就非常有意思,太好玩了。就像這樣的拍了一些,但那時候沒有清晰的感覺,拍了幾次,覺得這東西可以作為一整個系列。

2009年,這組作品獲得深圳吾城吾鄉攝影年展大獎。有人告訴我,這組作品有點馬丁•帕爾的味道,我就去看了他的作品,心裡得到了些肯定,原來拍這個也挺有意思,原來這樣拍也可以。單張的照片可能說明不了問題,但是當成為一個系列,趣味就來了。

娌娌:這筆5萬元的攝影獎金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政德:至少我這一年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拍自己的東西。現在畢竟不像20多歲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焦慮。但是又不想去找一般的媒體,沒意思,每天跑來跑去。也許我還算對攝影有點抱負吧!

相關焦點

  • 受難者的光榮 | 何志雲:侯登科的攝影和性命
    此舉是承載此理念,希冀更多有意從事攝影或研究攝影史的同仁們能從此書中獲得啟發與幫助,讓更多人關注侯登科、關注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關注中國紀實攝影。(溫馨提示: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將於10月10日結束徵稿,距截止日期還有14天。報名直達點這裡。)
  • 侯登科的一生和他的重要作品
    侯登科(1950-2003),陝西鳳翔人,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坐標式人物,為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尤其是中國當代農村社會所發生的深刻的內在與外在的變化留下了寶貴的紀錄。代表作有《麥客》、《黃土地上的女人》、《四方城》等,以其名字命名的「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是國內首個民間操作的紀實攝影項目。
  • 侯登科:講述「他們」的歷史
    照片於1985年11月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引起軒然大波,有權威者批評這樣的照片缺乏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容易動搖軍心。叫好的人則說侯登科的攝影突破了概念化,真實地傳達出人的情感,表現出健全而豐富的人性。這組照片被送到上海參加全國攝影大賽的評選。在初選中被列為金牌獎,但終評時降為銀牌。
  • 受難者的光榮 | 汪暉:候鳥的眼睛——紀念侯登科
    此舉是承載此理念,希冀更多有意從事攝影或研究攝影史的同仁們能從此書中獲得啟發與幫助,讓更多人關注侯登科、關注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關注中國紀實攝影。從1996年我參與主持《讀書》雜誌的編輯工作以來,我們就一直在尋找知識界的討論與廣大的中國土地和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的人的命運之間的關係,而侯登科的攝影如此生動和深入地記載了20世紀80年代以降中國西北農民、農村和農業的狀況。他不是用語言、理論,而是用鏡頭和持續追蹤的腳步,將我們帶入了這些奔忙於西北大地上的兄弟姐妹的生活世界和感情世界之中。
  • 5月01日:《攝影180年在中國》—侯登科《麥客》
    攝影180年在中國 紀實部分 名家名篇: 侯登科(1950—2003年),生於陝西,為中國「紀實攝影」重要代表藝術家之一。
  • 走進侯登科的 影像世界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媚 2003年,中國著名攝影家侯登科在離世前與幾位好友定下了一個約定:如果十二年後還沒有機構能夠接收並發揮他作品的作用,那麼悉數交給他的女兒處理。 昨日,源於這個「十二年之約」的攝影展——「侯登科攝影回顧展1978-2002」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和越眾歷史影像館同時開幕。
  • 「麥客之子」-著名攝影家侯登科英年早逝(組圖)
    《麥客》是侯登科傾其畢生精力拍攝的一部畫冊,它通過十餘年對麥客的追蹤拍攝,記錄了「黃土地上的候鳥」———麥客的真實生活狀態。  一個智慧的人,一個質樸的人,一個倔強的人走完了他匆匆53年的人生。中國攝影界從此少了一個執著於土地的紀實攝影家,許多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從此失去了一位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呼吸共命運的好兄弟。
  • 中國攝影師王添翼獲得洛杉磯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影人在好萊塢闖出一片天地,攝影師王添翼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從中國天津遠赴美國深造發展的年輕攝影師,憑藉35mm膠片拍攝的作品《The Gift》斬獲了洛杉磯電影節的最佳攝影獎,併入圍舊金山新概念電影節。
  • 中國青年攝影師劉迪榮獲LACOSTE愛麗舍攝影獎
    評獎團在80位參加「reGeneration2」展的攝影師中挑選了12名前途無量的攝影天才作為LACOSTE愛麗舍攝影獎的候選人。2010年,LACOSTE揭開了它著名的經典款Polo衫L.12.12的時尚代碼。12名候選人被授予許可,用鏡頭捕捉經典款Polo衫L.12.12,以攝影藝術完美地表現這一件傳奇性時裝的魅力。
  • 2019米拍攝影獎十佳人像攝影師
    2019米拍攝影獎十佳人像攝影師(排名不分先後)僅展示攝影師部分作品#01#·十佳人像攝影師」2019米拍攝影獎從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31日徵稿期內,共收集到 3000餘 位攝影師投稿的84179 張/組照片。
  • 2019米拍攝影獎十佳風光攝影師
    2019米拍攝影獎十佳風光攝影師(排名不分先後)僅展示攝影師部分作品#01#·十佳風光攝影師」2019米拍攝影獎從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31日徵稿期內,共收集到 3000餘 位攝影師投稿的84179 張/組照片。
  • 台州-就此登臺:當代攝影12人—李政德
    國人百態 (文:釋藤)    2013年,李政德的名字在攝影界一下子被很多人熟知,便是因其拍攝的一組《新國人》的照片入選了侯登科獎。此組照片拍攝主要以深圳為主,輻射深圳企業在珠江三角洲以及外地城市的公關活動,講訴了全面進入商業話城市化的中國人的變化。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入圍項目(3)速覽
    多年從事攝影創作,其作品曾在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和其他攝影組織主辦的全國性或國際性的攝影比賽中獲獎幾十項。地點:廣西梧州市)段浩明《山河故居》▌攝影師簡介大連工業大學攝影專業在讀本科生;《山河故居》榮獲第五屆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最佳圖片獎;《山河故居》參加2019第八屆大理國際影會展出;《山河故居》入選《國家地理》攝影大賽2019中國高校賽區
  • 苦難的價值——解讀侯登科留給我們的啟示
    一年多前,我們和老侯在鄭州相聚。那天,老侯特別買了一瓶五糧液,說是要好好喝一回。當三人舉杯相碰時,我們突然頓感傷悲,淚流滿面。老侯特別惱火,說我們掃了他的興。事後我們相互問起原因,都是不知為何傷感。現在想起來,莫非冥冥之中,我們是在感傷別離?
  • 集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
    同樣關注女性的Madame Figaro中文版,沿襲了存在於雜誌基因中的「創作出好的攝影作品」的使命。自從2017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中創立了首屆集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該獎項便獲得了開雲集團「躍動她影」(Womenin Motion)項目的支持,一躍成為中國首個女性攝影師獎。
  • 20位中國攝影師在手機攝影屆「奧斯卡」中獲獎
    2019年7月25日,iPhone攝影獎(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簡稱IPPA)公布了第12屆獲獎作品的18類大項58個獎項中,中國獲獎的攝影師達到了20位,佔總獲獎人數的三分之一。據悉,本屆賽事組委會共收到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師提交的上千幅作品。
  • 攝影師|羅懷學:沉於水底永恆的故鄉,用攝影向它告別
    您的攝影美學來自哪裡? 羅:有,那個年代對我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國內攝影師,如:吳家林、侯登科、於德水等代表那個時代的一批攝影家,他們的攝影作品,把根深深扎在中國的鄉土裡,散發著泥土味和煙火氣,不同程度影響過我。
  • 王拓憑藉作品《審問》摘得第十屆三影堂攝影大獎
    「三影堂攝影獎」旨在以開闊而具有深度的學術思想為基礎,以對當代攝影的獨立認識和判斷作為出發點,在不斷湧現的新潮流和新趨勢中,選取具有獨立精神和藝術潛質的藝術家及作品,對當代攝影的最新動態進行考察、梳理和研究;同時以專業製作、評論、展覽和出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推廣,將中國當代攝影的最新成就介紹給廣大公眾,支持新人藝術家,進而推動中國當代攝影的健康發展。王拓作品《審問》。
  • 2018世界最佳自然攝影獎頒獎典禮在美國舉行 中國作品參展
    11月15日晚,世界最佳自然攝影獎頒獎典禮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華盛頓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史密森學會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為來自世界各大洲的獲獎者頒獎。來自中國上海的攝影師許勇出席當晚的頒獎典禮,他以作品《愛的渴望》榮獲亞洲最佳自然攝影大賽年度大獎及全場總冠軍,這是中國攝影師第一次獲此殊榮,該獲獎作品將在華盛頓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一年。    同時在該館展出的中國作品,還有來自中國內蒙古攝影師丁寬亮的《和諧》,該作品獲得本屆大賽適馬獎,這是自然攝影獎大賽舉辦以來,我國攝影師在該組別中連續兩屆蟬聯特別獎項。
  • 20位中國攝影師在手機攝影屆「奧斯卡」中獲獎|福建|卡塔赫納...
    點擊播放 GIF 0.1M2019年7月25日,iPhone攝影獎(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簡稱IPPA)獲獎作品的18類大項58個獎項中,中國獲獎的攝影師達到了20位,佔總獲獎人數的三分之一。據悉,本屆賽事組委會共收到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師提交的上千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