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忠《在路上》、梁鈞棠《摩託車大軍回家過年潮》、段浩明《山河故居》、商華鴿《生死悲欣》、李洪濤《溫暖陽光永遠守望》、郭國柱《城嶺》、廖莉文《600年大明遺風》、武靖力《中國式網絡生活》、唐寅《浪漫之地》、王聞博《<默碑>廢墟與廢棄工廠攝影》、張幕《故城——古格王朝遺址和周邊居民現狀》。
張建忠《在路上》▌攝影師簡介
非職業攝影人,80年代初喜歡上了攝影,其實按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拍個紀念照。不過,那時候能拍個紀念照的人也不多,更別說自己配藥水、衝洗膠捲、洗印照片了。這個一技之長讓1975年頂替父親入職到醫院做工人的我進入了剛剛建立的醫療科研教學辦公室,作為兼職的醫學攝影人,除了拍攝醫學標本外,平時也會幫助單位宣傳科拍點新聞照片,拿到報社去發個稿,這樣也經常受到老一輩攝影家的指點,對紀實攝影有了初步的接觸。1986年第一次選送作品《生命之泉》入選了全國十四屆國展,作品記錄的是手術臺上醫護人員搶救病人的情景。1987年進入武漢大學新聞系攝影班學習。1989年畢業後受武漢鐵路局文聯的指派帶領基層單位攝影愛好者去湖南湘西創作,在創作期間始終給愛好者灌輸紀實攝影的理念。1990年拍攝紀實攝影作品《樓上樓下》入選第十六屆國展。此後,因工作關係脫離了與攝影有關的工作。2010年從新接觸攝影,2016年拍了三年的作品《不全是苦澀》作為嘉賓被邀請參加了貴州都勻國際攝影博覽會,2013年至2017年五年十次進入大涼山腹地拍攝當地彝民的生活常態,並於2017年9月舉辦《遠山的記憶—大涼山彝民生活紀實》個人紀實攝影展,同時由武漢出版社出版《遠山的記憶—大涼山彝民生活紀實》大型攝影畫冊,畫冊被涼山州圖書館永久珍藏。2018年《遠山的記憶》作品被入選人民攝影報明星攝影家。2019年7月從2016年開始拍攝的紀實攝影作品《武漢人過早》參加在武漢舉辦的題為「漢港印象」攝影聯展。
▌主題闡述
在四川省犍為縣往西的山溝溝裡有一條軌道間距70公分的窄軌鐵路,它是從芭蕉溝至石溪鎮的一條只有19.84公裡的小鐵路-芭石鐵路,上面運行著五十年代末期的蒸汽機火車,往返一趟大約需要兩個多小時。最初它是嘉陽煤礦運煤的小火車,但由於當地沒有通往山外的公路,所以自鐵路1959年建成通車至今50多年來,這列小火車就一直是當地山民和煤礦居民與外界聯繫的唯一交通工具,並承擔著為他們運送生產、生活物資的任務。今天,當我國高鐵總裡程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時,這列小火車依然冒著黑煙爬行在這條鐵路上,山民們依舊坐在那客貨混裝、四處透風的黑色鐵皮車廂中,這條路走了整整50年。
自從2009年12月我國第一條高速鐵路武廣高速鐵路順利通車後,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四橫四縱的高速鐵路大框架已經基本形成,省級高速鐵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2015年12月2日武漢至十堰高速鐵路漢十高鐵正式開工建設,它不僅是湖北省內連通武漢、隨州、十堰的重要區域性快速鐵路,也將是溝通華中與西北偏遠地區、東南沿海的國家戰略大通道。
社會的發展是不可能阻擋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高鐵建設的過程也是艱辛的,建設者們夏頂烈日,冬迎寒風,遠離家鄉,日夜奮戰在高鐵建設的一線上。他們流血流汗,默默奉獻,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揮灑著汗水和辛勤的勞動創造了高鐵建設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路在腳下延伸著,生命的源泉,生活的夢想和目標,以及人生的價值都在這條路上,芭蕉溝裡那列古老而滄桑的黑皮小火車必然會隨著社會的進程而完成它最後的使命。
1959年開通的芭石鐵路是一條只有70公分寬的窄軌鐵路。今天,這列冒著黑煙的蒸汽小火車還在艱難的運行在大山中。拍攝時間:2017.6.7拍攝地點:四川省犍為縣石溪鎮芭石鐵路
蒸汽小火車從山民家門口慢慢駛過。拍攝時間:2017.6.8拍攝地點:四川省犍為縣石溪鎮芭石鐵路
賣豆花的山民在鐵路線上行走。拍攝時間:2017.3.15拍攝地點:四川省犍為縣石溪鎮芭石鐵路
梁鈞棠《摩託車大軍回家過年潮》▌攝影師簡介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梧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梧州市政府門戶網特約攝影通訊員。
多年從事攝影創作,其作品曾在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和其他攝影組織主辦的全國性或國際性的攝影比賽中獲獎幾十項。
▌主題闡述
每年春節前,從廣東到廣西、貴州,321國道上,結集了幾十萬由外來務工人員組成的摩託車大軍,各方面的原因,讓他們放棄了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選擇了321國道,這條充滿艱辛的騎摩託往返路,他們風餐甚至露宿,風吹日曬雨淋挨餓抵寒流汗流血甚至喪命,長途遷徙,為的就是年三十夜的團圓與家鄉親人的笑臉。這些摩託車大軍人員是務工人員的底層,他們承擔著城市裡最髒、最累、最苦、最重、最危險的工作,他們的收入是微薄的,而他們卻為城市的發展起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所在的廣西梧州市就處在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與經濟較落後而勞力資源卻相當充沛的西南地區這兩扇形交匯節點上。穿城而過的321國道就是這批外出務工人員外出和返鄉人員必經之道。我只關注321國道一條公路的一小部分每年就有幾十萬摩託車大軍在短短的春節前後如錢塘江大潮轟然而來、蜂擁而去。全國這麼多各種道路其數量是相當大的。
「摩託車回家過年潮」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過程的特殊現象,這個現象的出現是經濟、政策、觀念的碰撞結果,它也會隨著經濟、政策、觀念的發展而減弱。記錄這段歷史是我們現代人的責任,而我們的拍攝不單為記錄而拍:通過拍攝,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們有意追索這一代人的追求而讓更多的人重視他們、理解他們,體會他們在外打工的苦澀,溶不入城裡的迷茫,被城市認同的渴望;體會他們騎摩託回家的危險和艱辛,體會他們在家的親人留守的無奈與期盼,合家團聚的歡樂。更體會他們節後離別的惆悵。讓他們在發展中找到和得到應有的位置。同時分析「摩託車回家過年潮」的成因和發展也有利於加快或縮短其消失或減弱的過程,使春節前後的人潮趨向合理、理智的範疇。這些雖然不是我們攝影解決得了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藉此向社會呼籲,使人們重視。來關注和記錄這個中國的社會發展與歷史進程中的特殊現象。
我堅持十幾年跟蹤拍攝這個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過程的特殊現象,觀察了它的興起、發展、高潮和減緩。從他們在拼搏的廣東到大山中的廣西和貴州。了解他們的苦與樂、困惑和需求。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黨和政府對回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實施、放寬農民工子女入學入幼兒園和給外來老人各種優惠待遇等,現在每年駕摩託車沿321國道回鄉過年數量已從高潮的40萬輛降到今年的4萬輛。今後還會繼續減少。
從拍攝這個過程中感覺到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懷和祖國建設的突飛猛進,使這個現象正在趨向合理化。
從事繁重勞動的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大多數從事低技術含量、重體力的勞動。他們常常要做一些危險而繁重的工作。雖然又髒又重可是收入卻很低。(拍攝時間:2011年2月。地點:廣東肇慶市)
在街道路邊休息的農民工: 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沒有雙休日,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低下,有的累了、困了,就在街道路邊休息。(拍攝時間:2011年9月。地點:廣東中山市)
321國道上回鄉過年的摩託車:每年春節前幾天,大批進城務工人員的摩託車沿著321國道回鄉過年。(拍攝時間:2013年2月。地點:廣西梧州市)
段浩明《山河故居》▌攝影師簡介
大連工業大學攝影專業在讀本科生;
《山河故居》榮獲第五屆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最佳圖片獎;
《山河故居》參加2019第八屆大理國際影會展出;
《山河故居》入選《國家地理》攝影大賽2019中國高校賽區;
《山河故居》部分照片榮獲第二屆絲路國家青少年國際攝影競賽北京賽區組圖類銀獎。
▌主題闡述
對於從小生活在村莊裡的我來說,童年的記憶都在那裡,這一拆很多記憶隨著房屋消失,有些人可能一夜暴富,但對於上年紀的老人,他們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常聽老人說以前村裡家門晚上睡覺不關都不怕,現在雖然住進高樓中但人與人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現代的發展和代表舊勢力的村莊的正面對抗在我的畫面裡尤為突出。
我生長在黃土高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莊面臨著拆遷,村莊和周圍的高樓交織在一起,很多以前標誌性的建築例如村莊大門,也處於待拆的狀態。在村莊的周圍也就是城市郊區有很多廢棄的共享單車,這些單車方便了村民們的出行,現在卻被集中回收在這裡,我用灰色的畫面,普通視角和航拍視角相結合,展現更全面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與時代變遷的關係。
橋梁修建到村莊前停工,新舊事物的正面對抗
拍攝地點:山西太原
拍攝時間:2019.2
曾今的村莊大門已經被橋梁貫穿
拍攝地點:山西太原
拍攝時間:2019.2
黃河邊上的工人
拍攝地點:山西太原
拍攝時間:2019.2
▌攝影師簡介
曾先後於廈門、北京兩地媒體從業十年,供職於廈門日報、香港鳳凰周刊、中國周刊、壹讀傳媒,擔任特稿記者&圖片總監等職務。特稿作品除刊發於供職媒體,也曾刊發於南方周末頭版頭條、《讀庫》等載體。
攝影作品曾獲得榮譽:
2012索尼世界攝影獎
2011&2012人民攝影金鏡頭人物類銅獎
2014&2016臺海新聞攝影大賽優勝獎
2016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組照類&自然環境類第一名
2017臺北藝術攝影博覽會TIVAC攝影獎評審獎
2018臺北國際攝影節新銳攝影獎
2018年入選索尼中國青年攝影師成長計劃
▌主題闡述(節選)
目擊一次次死亡,我可能是在拍人間最重要的事你,怕死嗎?
我原來在媒體業待過十年。待這麼久不是因為喜歡媒體,而只是喜歡拍照。十幾年來一邊寫特稿,一邊拍照。我境界不高,不是個不求回報的人。能用拍照片來幫人,我是有私心的。
幫人助人,能讓我感到非常開心,同時我也給初生的女兒立榜樣,所謂言傳與身教。此外,拍照片是我最大愛好。拍攝過程本身已經能夠愉悅我。
2018年初,我主動找到福建省助困公益協會,希望做攝影志願者,無償拍攝並幫助白血病患兒籌款。這個協會蠻奇葩,幫助病患籌集的善款,一分錢不少全給患者,不收取管理費。以至於他們去年發不出工資,不得不在六一兒童節開拍賣晚宴籌集糧草。
協會秘書長叫林斌,是一個蠻有喜感的奇人。他原本棲身IT業,因曾患嚴重心臟病,而發願轉身進入慈善事業。他臉皮厚,出門從來賊不走空。曾不止一次向和尚化緣,希望能夠捐出書法作品拍賣,以救助白血病患兒。
我猜和尚當時也蠻吃驚,這麼多年來,沒想到居然會遇到香客跟自己要東西。
從去年5月開始,我開始每月至少兩次往返於廈門和福州的拍攝。每次先去福州協和醫院和孩子的出租屋,然後再去到福建省各地的小山村,查看孩子老家的真實情況。如果一個人家裡還有別墅和豪車,卻利用社會善心發動籌款,一定是不合適的。善良是有成本的,這成本不該用在不合適的人身上。
目擊一例例死亡接踵而來,本不在我的拍攝計劃內。
……
2018年8月5日,福建福清,黃恩雨上完廁所後走到陽臺向外看望,又打算折回臥室。在生命的最後20多天,黃恩雨幾乎沒有下樓的力氣。
2018年8月5日,福建福清,黃恩雨坐在家裡的二樓,身形枯瘦。黃家因為給她看病,幾乎家徒四壁。
2018年8月5日,福建福清,我打算給黃恩雨一家拍一張全家福。全家人剛站定,恩雨忍不住抬頭找媽媽,媽媽低頭吻了女兒的額頭。
李洪濤《溫暖陽光永遠守望》▌攝影師簡介
2010年接觸攝影,現為天津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著作權協會會員,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 偏愛紀實攝影;單幅和多幅作品在全國、省市級、地區多次獲獎;一組《再見馬龍》入圍2018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圖蟲網「思考、文明」攝影大賽等活動多次獲得獎項。
▌主題闡述
加入中國社區志願者已有五個年頭,一直關注他們;天津市濱海新區助殘志願者協會是我加入的第一支公益隊伍。五年了,為了你們,我會繼續守望!
2014年12月21日,當我出現在他們的視野裡,我看到的是特別、純淨和溫暖;五年過去了,我看到的還有堅守、傳遞和希望。
「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世上。」——巴爾蒙特。不知不覺加入中國社區志願者已有五個年頭。2014年12月21日,當我出現在他們的視野裡,我看到的是特別、純淨和溫暖;五年過去了,我看到的還有堅守、傳遞和希望。天津市濱海新區助殘志願者協會是我加入的第一支公益隊伍。為了你們,我們真的願意永遠守望!關注智障人群有你有我!
郭國柱《城嶺》▌攝影師簡介
1982年生於中國福建永春,2005年畢業於南昌航空大學機械系,現在生活工作於廈門。
2012-2013年在紹興《城一店口》雜誌擔任首席攝影師,該雜誌由諸暨市店口鎮政府主辦,大量討論鄉鎮治理以及中國城市化議題。
2014-至今,自由攝影師,拍攝關於中國城市化的大型攝影項目《城嶺》
▌主題闡述
《城嶺》是我作為親歷者對當代中國城市化現象的思考,併力求以客觀、記錄的方式還原所見,使它們能夠成為日後研究者們的樣本和素材。
《城嶺》以反思現代性為基礎,截取的切片是城市化過程中消失的鄉村,分為:《流園》、《堂前間》和《遺物》三個部分,《流園》通過對因城市化因素所廢棄的村莊,進行大範圍田野調查採樣拍攝,奠定作品的紀實性基礎;《堂前間》通過類型化拍攝鄉村熟人社會所特有的空間,由熟人社會瞬間崩塌的景觀現實,指向人們的心理場域;《遺物》對村民所背離的原有生活場所、物品進行肖像式拍攝:窺探他們的內在記憶與體驗。
我在記錄城市化進程的同時,試圖勾連起畫面之外的對抗: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古老中國因血緣關係聚族而居的傳統格局,正在與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現代性所主導的當下進行一場歷史性的角力。
Part1《流園》
《流園》所拍攝的是城市化中農民所遺棄的村落,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將被自然所消化並重新歸還給大地,鄉村與城鎮在急速城市化的當下此消彼長。
近年來的中國,資源向城市集中,這個曾經以農耕文化興盛的國家,如今正經歷著快速的城市化,大量農民快速湧入城市,導致農村和城市都應該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動做岀調整與適應。對於新進城的農民,熟人社會瓦解、地緣關係消失,並且需要適應新的生產方式,地域將對他們的身份重新定義。我作為城市化的親歷者,通過攝影對其進行長期關注,作品《流園》站在城市的對立面通過記錄被遺棄的村莊景觀,對農村的邊緣性進行探討,用可見或不可見的,與都市經驗、消費主義完全對立的觀看方式,折射出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角力。
Part2《堂前間》
堂前間是張掛招貼、平日接待鄉裡親朋、年終團聚的重要場所,作為鄉村私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維繫家族尊卑長幼秩序以及熟人社會裡人情往來的重要紐帶。
2015年1月,這個浙江杭州下屬的小村莊整體拆遷,村民告訴他們原本的生活空間,遷至商品住宅樓。2015年2月,推土機駛進村,莊,這些裝載著村民生活承擔熟人社會空間機能的堂前間被推倒。這組影像拍攝於遷村期間,鏡頭幫助我對這種鄉村倫理空間進行一種類型的審視,不同家庭遺留的生活痕跡卻重塑了我們對往日生活的想像。
據統計,在2005年至2009年年間,中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這個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國家如今正經歷著快速的城市化,平均每天消失20個村莊。
Part3《遺物》
這些被遺棄的物品,是一群被拆遷的村民在離開祖屋時所沒有帶走的東西。
作為私人生活中最隱秘的部分,它們不僅讓我們得以拼湊曾經構成村民日常主體的生產生活內容,也讓我們窺見村民們的內心世界,鄉村慣常的習俗、禮儀以及敬畏神明的信仰。
遺物,是外化的日常生活景觀,但更是村民過去生活的一個結痂。人與土地的關係,因為外力的
介入戛然而止。
《城嶺|流園》|浙江省舟山市嵊山島中心村,2015年拍攝,1995年荒廢原住民500餘戶2000餘人
《城嶺|堂前間》|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灣鎮,2014-2015年拍攝
《城嶺|遺物》|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灣鎮,2014-2015年拍攝
廖莉文《600年大明遺風》▌攝影師簡介
女性,現年54周歲。財務會計管理專業畢業。現在貴陽市觀山湖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在職公務員,從事財務會計管理及相關行政工作33年。
2016年4月開始學習攝影,初步掌握初級影知識。2016年4月開始同時作為同步小康扶貧攻堅駐村幹部到農村開展駐村工作至今,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實踐拍攝,用相機拍攝身邊發生的人和事。
喜歡紀實攝影,喜歡用記錄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拍攝初期我開始嘗試拍攝非遺文化專題。2016年開始指攝並持續拍攝了兩年的非遺文化專題《漫染在畫布上的藍靛——貴州惠水楓香染的傳承和保護》(組圖),於2018年10月有幸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該組圖片(部分)於2019年5月入展在北京舉行的「亞洲世界文化遺產影像展。2019年8月非遺文化作品《漫染在畫布上的楓香染》入選貴州第13屆攝影藝術展。2019年9月圖片《高山古樹茶》被《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選登。2018年-2019年期間有作品入選多類國際攝影賽事,並有獲得優異成績。2019年有多組圖片被《人民圖片網》選登。
崇尚以自由、獨立的方式進行創作。
▌主題闡述
公元1381年,朱元璋為一統大明江山,發兵三十萬收復雲南,在返回中原途中,為防止邊疆再亂,一路進行實行屯兵制,並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實行軍屯,建城戍邊。並「調北填南」,從中原、江南、巴蜀等地調集無數能工巧匠進駐,以讓駐軍建造房屋、開墾田地、繁衍生息。
600多年過去了,歷經了歷史的風雲變幻和戰火洗禮,這些當年軍屯、民屯、商屯的「屯堡人」後代,一方面早已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相融形成了獨有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他們至今依然保留著從中原、江南及巴蜀一帶延續至今的文化習俗,其中「抬汪公」、「跳地戲(跳神)」等已經成為重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隨著鄉村旅遊的開發,屯堡文化正在面臨著逐步消失的現象,比如跳地戲的演員正在逐步老化,為了生存,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外出打工,願意學習儺戲的人越來越少。每一種遺留的傳統文化都面臨逐步消失的事實現象,保護和傳承屯堡文化刻不容緩,用影像的方式去表達和記錄這一切也是義不容辭。
本人從2016年12月開始至今,先後近40次深入安順屯堡地區,以民族影像志的視覺觀看進行詳細的、真實的影像記錄(同時也作了較全面的文本記錄)。記錄了屯堡人生存環境、民間信仰、農耕文明、建築文化、雕刻技藝、生產貿易、日常生活習俗、大眾娛樂、婚俗、喪俗等內容,彰顯了基礎性的影像文獻價值,同時也為屯堡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獨特的視覺樣本。
在這些視覺圖片中,既有客觀、真實存在的靜態表達, 也有人文活動的動態表達,這些大量的人文圖片中充滿了屯堡人的真誠、重情 、厚道、勤勞、樸實、友善等美好品質。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鄉村泥土氣息,漸漸變成了我身上和內心最熟悉和最願意親近的味道。不經意間,我感覺我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我也在經歷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他們那些情義深重的品質,也深深的打動著我、豐富著我的情感世界 ,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向。
用石頭建造的具有軍事禦敵功能的碉樓,窗口既是觀察哨臺又是防禦炮臺,具有600多年的歷史。拍攝於2019年4月,安順雲峰本寨。
較完整的保留有江南民居建築風格的雲峰本寨建築群,全部是用石頭建造並具有軍事防禦功能,和碉樓建造在一起既錯落有致、疏密得當,又兼顧防禦抵敵。現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另一方是近年打造新農村建設的新住房,在新農村的映襯下,古建築群更具歷史感和滄桑感。拍攝於2019年4月,安順雲峰屯本寨。
在集市上買年貨的屯堡人。拍攝於2019年1月安順平壩肖家寨。
武靖力《中國式網絡生活》▌攝影師簡介
1991 年出生於中國棗莊,從 2013 年開始拍攝家鄉。
主要關注中國城市收縮,老齡化,社會問題。
▌主題闡述
關鍵詞:中國東部城市、老齡化、年輕人流失、資源枯竭、城市轉型
好奇與拼命的沉醉虛擬,從夢中醒來,是面對現實,還是繼續沉淪,身邊的中國的年輕一代,是如何在中國的網吧下生活和痴迷的,他們並不是對所謂的科技和學習感興趣,而是痴迷於遊戲和虛擬的自我存在,從此,逃避現實,脫離家庭的一些獨特的群體。
拼命地陶醉。從夢中醒來,面對現實還是繼續沉淪。在中國,年輕一代避免怎樣活的問題,而不是發現自己在最近的網吧。他們不是在學習或成長的自己,只有在虛擬的自己的存在感興趣。
上網的人群有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夜間工作者,也許是服務員,性工作者,也有一些家庭原因走出來的人群,不想把更多的時間在家裡度過。
在虛擬的世界中,成功的遊戲人生,給他們信心,使他們進一步陶醉在他們的遊戲世界。無論怎樣,這都是事實,因此他們的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捆綁一起。
網吧裡充斥著各種吶喊,有沉默。在那裡他們可以玩不擇手段,網絡是虛擬的,很多人在真正的挫折中,但是在網路遊戲中一直備受推崇,因為很多遊戲可以花費時間和金錢可以讓更多人敬拜。
雖然現在更多的遊戲公司是出售「虛擬商品」比如寵物,服裝,首飾,道具,服裝,解鎖……完全的數字欲望,現實中的玩家掏錢為他們自己獲取無窮無盡的欲望。而玩家的身體遭受在屏幕前的無數個小時。
在今天的中國網吧是最大的娛樂場所,因為網路遊戲和流行的地方,具有標誌性娛樂時代。
唐寅《浪漫之地》▌攝影師簡介
2010年9月-2014年4月,本科畢業後進入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南國今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攝影作品《班長為救同學溺亡 英雄事跡感動龍城》獲2012年年度廣西新聞獎一等獎;
2014年5月-2016年4月,於桂林晚報任專題攝影記者,攝影作品《我在暑假當候鳥》獲2014年度廣西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攝影作品《吉普賽的孩子們》獲2015年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小姐妹的「遷徙之路」》被騰訊圖片選入《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並參展2015年第六屆大理國際影會;
2016年5月-2017年8月,國外長期旅行,在馬蜂窩等各類網站和紙媒開設專欄,圖文供稿;
2017年9月至今,於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影像專業讀研;
2018年9月至今,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影像外聘教師。
▌主題闡述
我從很多年前就開始四處旅行,特別是2016年辭去記者工作以後,曾用一年多的時間進行長期旅行,對旅行有較多的思考和理解。近年來國內旅行越發火熱,而我關注到的是人們與出遊相關的業餘生活,它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
經濟發展,人們抓緊放假時間拼命到各種景區「打卡」,也有很多人在各種「美好」的景觀之間打發著時間,我以國內一些江河湖泊為主線,試圖發現一些中國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
在工作之餘,人們總會去希望去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可以是去一座城市,一個景點,也可以完全只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離。我把人們要去的地方稱為浪漫之地。
我看到的浪漫之地,和旅行網站、朋友圈裡的種種美好似乎格格不入,它們荒誕卻又真實,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美好的要求和接受程度,人們工作之餘究竟可以去做些什麼,怎樣的娛樂方式才是自己真正思考過的和想要的。這種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利用方式,反映出當下人們的生存狀態,也是我的作品關注的核心。
我的創作主要圍繞著一些江河湖泊進行,因為這些地方的景觀更直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存。在拍攝時我都儘量不刻意去評判是非,只是藉由這些被人們塑造和遺忘的景觀,去表現一種荒誕中的詩意。
2018年4月29日,廣西龍勝,一群人正在雨天的泥地裡等著觀看一場臨時舞臺上的演出。
2019年7月7日,雲南昆明,人們在飛機模型下乘涼。
2016年02月23日,廣西融水,在郊外臨時搭起的「影棚」裡拍照的人。
王聞博《<默碑>廢墟與廢棄工廠攝影》▌攝影師簡介
2014年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
2016-2017作為工作於海外遊輪,司職攝影師
2018年至今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研究生,導師為朱炯老師
著作有《王聞博/中國當代攝影圖錄》 浙江攝影出版社
▌主題闡述
此系列作品拍攝始於 2012 年,於 2018 年結束拍攝,使用的是 6×7 中畫幅膠片相機與 4×5 大畫幅相機,使用的膠片為柯達 Ektar100 與少量反轉片。
對於此部作品,拍攝的原靈感是來自於我的家鄉,她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立的工業城 市,現早已沒落並留下了大量的廢棄工廠與其它類型的工業建築。我本人對於上世紀八九十 年代具有藝術價值的舊事物較為痴迷,也可以說我是有懷舊、念舊的情感的人;再者作為一 個致力於紀實類攝影的攝影愛好者與學生,種種契機驅使我創作了這部作品集,並在家鄉 部分拍攝完成後輾轉於河南、北京、山東、河北、天津等地,記錄了具有北方工業體系特色 的廢棄劇院、兵工廠、釀酒廠、糧倉、水泥廠、煉鋼廠等地,拍攝底片張數 1000 餘張。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雖然舊式的工業已被現代工業所取代,但作為曾經那個時代的見證,這些工業遺作是不應該被忘記的:一方面它作為人類文明進程的一部分,可令我們反思工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另一方面,這些建築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留下了工業特有的設計美感與對稱,這是值得我們去記錄與研究的。尤其,當它們經歷常年累月的「人為 使用痕跡」與荒廢數十年後留下的「自然侵蝕痕跡」兩者結合後所呈現的樣貌,是帶有人與 自然雙重意志合作下所創造出的藝術作品,在我的眼裡,它們不僅不是破敗不堪的廢墟,相 反而是散發著人性與自然結合的神聖光輝殿堂。
張幕《故城——古格王朝遺址和周邊居民現狀》▌攝影師簡介
雲南藝術學院設計畢業,大學時期開始學習攝影。長年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
▌主題闡述
古格王朝遺址毗鄰克什米爾和古印度五河流域。是藏傳佛教後弘期重要的文化中心。因歷史原因滅亡。而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怎樣依靠這裡特殊的地理環境生存和生活,他們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呢?
以古格遺址的地質地貌和扎布讓的居民為拍攝背景。
古格遺址附近扎布讓和卡茲波林村居民的生活現狀,他們和古代古格王朝有著怎樣的關係?
古格遺址 2019 9攝於古格
春耕 2019 4攝於古格
背石頭的工人 2019 9攝於古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