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者的光榮 | 何志雲:侯登科的攝影和性命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03年2月,紀實攝影家侯登科因病逝世。關於他的紀念文集——《受難者的光榮》一書於2004年10月付梓成書,聞丹青、李媚、陳小波、於德水、李江樹等編輯策劃。全書分為影像留下的意義、友情與往事、侯登科日記節選1983年-1995年、致友人書信和對話錄五個部分。

▌影像留下的意義:多位專家學者對侯登科留下的影像作品展開的價值探討。

▌友情與往事:由侯登科生前好友、學生、家人等親筆撰寫的與侯登科的往事。

▌侯登科日記節選1983年-1995年: 從侯登科1983至1995年的日記中選取了多篇關於其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創作理念等內容的日記。

▌致友人書信: 侯登科與他的友人之間的書信往來。

▌對話錄:侯登科與李波、李媚兩位攝影編輯的對談。

此書於侯登科逝世近兩周年之際出版,既為紀念侯登科先生,也是編者希望為中國攝影界甚至中國文化界留下一個文本——一個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遍性的文本。

是此,作為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組委會(回顧點

這裡

)——

越眾歷史影像館於15年後將此書于越眾歷史影像館·湃客號獨家連載

(往期看

這裡

,於全網公開

。此舉是承載此理念,希冀更多有意從事攝影或研究攝影史的同仁們能從此書中獲得啟發與幫助,讓更多人關注侯登科、關注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關注中國紀實攝影。

(溫馨提示: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將於10月10日結束徵稿,距截止日期還有14天。報名直達點這裡。)


侯登科的攝影和性命

何志雲  (藝術評論家、《中國攝影報》原總編)

​​​在《中國攝影報》供職的那幾年,見過侯登科一兩次,還是他和胡武功在京辦《四方城》影展的時候。影展也去看了,也選了些圖片登在《中國攝影報》上。這些都是公務,還如此寥寥,更遑論私誼?不能是今天來寫這篇文章的理由。

四方城 陝西西安 1996-1997   侯登科攝  (編輯配圖)

但是我對於侯登科卻有一種敬,緣由在於讀過他的《麥客》—關於這一點,我接下來再說——這種敬是我在廁身其間的所謂文藝界裡少有的。去年春節期間,陳小波打電話給我,說侯登科過去了,她連夜要去西安送一送。小波能這麼做,這是小波的為人。我心裡想對小波說的是,侯登科值得她星夜兼程。今年春節又見小波,問起她最近在忙些什麼,她說侯登科過世一年了,幾個朋友一起要為他做本紀念冊,你能不能也寫一點?我心裡想說的,也是「值」。

這就是我不揣冒昧,也不顧有謬託知己之嫌,來寫這篇文字的由來。我說我對侯登科有一種敬,這在我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攝影界工作了近4年,朋友也交了不少,始終就沒有找到過融入感。再是盡心盡力,工作也只是工作,而朋友能交成朋友,那是有了朋友的緣分。我是在進攝影界行走前讀到的《麥客》,當時就有一種敬意在心裡升起,這種敬意恐怕和攝影無關,就像我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館看到他的那張《麥田上的鴉群》,渾身就抖得不行,與我懂不懂油畫一樣沒有關係。

麥客  陝西關中  1982-2000   侯登科攝(編輯配圖)

《麥客》的魅力或者說力量,在於它們是真正屬於民間屬於底層的。這麼說也許會有人不以為然。但我總是固執地存有這樣的偏見: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朝代可以更迭不休,唯有江山歲月和民間底層一起綿延不絕,而且經久不變。那裡才寄託著這個民族的命脈和魂魄。中華民族的藝術,原本也應隨著這樣的命脈和魂魄,養育起獨獨屬於自己的精神。不說《詩經》原來就生於民間,就是放達如詩仙李白、瀟灑如居士東坡、鐘鳴鼎食如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上天入地,出神入化,筆底下一派民間的元氣總是蓬蓬勃勃、沛沛然然,任怎樣也閃避不開;就是後唐李後主,讀他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讀來讀去還是民間滋味。中國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藝術,多的是花拳繡腳,少的恰恰是這份民族命脈所系的民間元氣。

麥客  陝西關中  1982-2000   侯登科攝(編輯配圖)

 《麥客》令我驚異的,就是這股飽滿充沛的民間元氣。對於通常意義上的所謂「歷史」,侯登科是很不以為然的。他這麼直言不諱地鄙夷道:

已有的歷史不外是一些大人物的「家譜」編撰,孔孟之道的「世襲」繁衍,文人墨客的「濟世」志表。明清以降雖有了市井小人的言吐,大都還是演變到光宗耀祖的套路上去了,成了「苦盡甘來」的倫理飾物和道德註腳。

這是「麥客」賜予他的啟迪。因為「麥客」沒有「歷史」!一百來年幾萬幾十萬奔波於黃土高原的「麥客」,一代又一代悠悠惶惶賭著身家性命的「麥客」,居然沒有在「歷史」中留下片言隻語,只有民間關於「下苦人」的口口相傳,為他們留下著讓侯登科有朝一日動情的印跡。可以說「麥客」苦苦地等待了一百來年,然後和侯登科劈面而遇。農民的兒子侯登科於是就匆匆上路了。他帶著攝影機也帶著筆,十多年裡跟著「麥客」流連輾轉於陝甘寧一帶,混跡於「麥客」之中,「恨不得像標本一樣貼近看,放大看,鑽進肉裡扒開看,玩弄著看」。他記錄「麥客」的腳印和汗水,記錄「麥客」的悲歡與辛酸,從「趕場的日子」到「關中行」到「輾轉」,從「收割」到「回程」又到「『麥客』的家鄉」,實際上也記錄著自己的腳印和汗水、自己的悲歡和辛酸,於是「『麥客』家鄉的黃土已厚厚地塵落在我的心靈深處」,侯登科如此感慨道。他當然有理由也有權利這麼感慨。因為侯登科在對「麥客」的追蹤和記錄裡,完成的是他與生而來的宿命。於是他順便解讀了渾不講理的歷史:「有時候,解讀某一歷史或生態現象並不玄奧,直觀或直覺就會頓悟原來如此。」他「見出本來」了—世間萬事萬物,有什麼能夠及得上這四個字的份量!把自己掰開揉碎融進了「麥客」的侯登科,在這一瞬間脫穎而出,猶如黃土高原上突如其來的一聲鞭擊,打響了午後岑寂的天地,侯登科不僅打開了「麥客」的歷史,也打開了作為他的「觀看方式」的攝影,最終直達作為人的自己的性命。侯登科之於「麥客」,猶如「麥客」之於候鳥般翻飛不已的麥田;侯登科之於攝影,猶如「麥客」手中那把須臾不得分離的鐮刀,都成了安身立命並且命系一發的所在。最後,這個曾經遊疑不定的農民的兒子,如此深情地傾訴道:「我生於斯長於斯也將死於斯的這塊土地上的悲哀與希望,即使全部化成絕望,也無法讓我變得無情。」

麥客  陝西關中  1982-2000   侯登科攝(編輯配圖)

侯登科在這樣一種親情裡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自然就接通了他和民間和底層的血脈,一百多年迴蕩在「麥客」中的磅礴元氣,現在就成了他的攝影精神和魂魄。這話換過一種說法也一樣:侯登科於所謂的攝影家和攝影,是直達自己的性命來作安置的。而他的性命,因為「麥客」已經和黃土地融為一體。我說我對他有一種敬,不但因為我敬重從性命深處滋長出藝術理由的藝術家,而且尤其敬重把自己的性命繫於民族命脈的藝術家。性命和藝術和民族三位一體,普天之下,還能有比這更真也更強悍的藝術家和藝術麼?

侯登科就這樣通過攝影在天地間永生。

【連載說明】

1、本文選自《受難者的光榮》,聞丹青、李媚等編,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10。

2、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包括原文配圖和編輯配圖,具體請參照單張圖片的說明。

3、所有連載文章中的作者、編者等相關人物的頭銜或參照原文,或依其最新的頭銜,具體請參照單篇文章的說明。

4、如需轉載,請聯絡本公眾號(ID: YZMoHI)授權。

【相關閱讀】

官宣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將由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開始徵稿

於德水:「侯獎」是民間推動紀實攝影發展的接力

李媚:「侯獎」落戶越眾歷史影像館讓我長籲一口氣

鄧啟耀:「侯獎」的意義在於讓老百姓的生活正式進入影像歷史

楊小彥:「侯獎」回到深圳是理所當然

鄭梓煜:「侯獎」應不懼怕爭議,繼續堅持推動視覺人文精神

受難者的光榮 | 顧錚:關於侯登科的攝影

受難者的光榮 | 楊小彥:他們的歷史

受難者的光榮 | 汪暉:候鳥的眼睛——紀念侯登科

受難者的光榮 | 李媚、於德水:苦難的價值——侯登科留給我們的啟示

受難者的光榮 | 陳曉琦:生命的付與——侯登科與紀實攝影

受難者的光榮 | 李江樹:諍友

受難者的光榮 | 永遠的過去——也算是對侯登科的一種紀念

第七屆「侯獎」作品徵集信息
作品提交:2019年4月9日-2019年10月10日
評審:2019年10月11日-11月中下旬
頒獎:2019年11月底
獨家徵稿平臺、線上戰略合作夥伴:圖蟲網
報名諮詢:0755-83064687
報名直達:圖蟲網「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徵稿頁面

相關焦點

  • 受難者的光榮 | 汪暉:候鳥的眼睛——紀念侯登科
    關於他的紀念文集——《受難者的光榮》一書於2004年10月付梓成書,聞丹青、李媚、陳小波、於德水、李江樹等編輯策劃。全書分為影像留下的意義、友情與往事、侯登科日記節選1983年-1995年、致友人書信和對話錄五個部分。▌影像留下的意義:多位專家學者對侯登科留下的影像作品展開的價值探討。
  • 侯登科攝影獎和從中走出的中國攝影師
    縱覽中國攝影的歷史,侯登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北一隅,他孜孜不倦地行走、拍攝和寫作,以自我實踐的方式呼喚著攝影的真實性與社會性,與志同道合的「陝西群體」一起把中國的紀實攝影推向了一個高峰。2003年,侯登科的生命燃燒殆盡。他給我們留下的影像,講述著一個農民眼中的中國。
  • 「麥客之子」-著名攝影家侯登科英年早逝(組圖)
    《四方城》之一(1997)  以拍攝大型攝影畫冊《麥客》而享譽國內的我省著名攝影家侯登科2月侯登科像一顆星星一樣從此消失在遙遠的天際,而他作品的光芒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我們特刊發幾幅侯登科的代表作,以寄哀思。  《新帽》也叫《成人》,拍攝於陝西鳳翔農村集市上,它通過一個最平常的生活場景,反映了父子之間的骨肉親情。  《出徵》是侯登科和潘科聯合拍攝的組照,它反映的是我解放軍某部開赴雲南老山前線前,臨潼火車站一女青年(中)與上前線的未婚夫告別的場景。
  • 侯登科的一生和他的重要作品
    侯登科(1950-2003),陝西鳳翔人,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坐標式人物,為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尤其是中國當代農村社會所發生的深刻的內在與外在的變化留下了寶貴的紀錄。代表作有《麥客》、《黃土地上的女人》、《四方城》等,以其名字命名的「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是國內首個民間操作的紀實攝影項目。
  • 5月01日:《攝影180年在中國》—侯登科《麥客》
    攝影180年在中國 紀實部分 名家名篇: 侯登科(1950—2003年),生於陝西,為中國「紀實攝影」重要代表藝術家之一。
  • 走進侯登科的 影像世界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媚 2003年,中國著名攝影家侯登科在離世前與幾位好友定下了一個約定:如果十二年後還沒有機構能夠接收並發揮他作品的作用,那麼悉數交給他的女兒處理。 昨日,源於這個「十二年之約」的攝影展——「侯登科攝影回顧展1978-2002」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和越眾歷史影像館同時開幕。
  • 侯登科:講述「他們」的歷史
    2002年8月,我見到侯登科的時候,他幾乎是用奄奄的氣息這樣說。    侯登科的影像在中國攝影界是個異數。1985年,駐臨潼的某部將士開赴南方前線,在火車開動的一瞬間,一個女大學生在送行的人群中哭喊著向遠去的愛人告別。侯登科看到這個畫面,他用照相機拍了下來。那個時候侯登科是臨潼的一個鐵路工人,業餘時間迷戀攝影。他給自己拍出的這組照片命題為《出徵》。
  • 苦難的價值——解讀侯登科留給我們的啟示
    一年多前,我們和老侯在鄭州相聚。那天,老侯特別買了一瓶五糧液,說是要好好喝一回。當三人舉杯相碰時,我們突然頓感傷悲,淚流滿面。老侯特別惱火,說我們掃了他的興。事後我們相互問起原因,都是不知為何傷感。現在想起來,莫非冥冥之中,我們是在感傷別離?
  • 台州-就此登臺:當代攝影12人—李政德
    這樣的影像並沒有嚴謹的構圖,也沒有講究畫面的如何「好看」,色彩鮮豔絢麗、拍攝手法粗糲、生猛,讓其影像在一次次地堆積中產生一種壓抑和極度的膨脹感,這種壓抑是來自這個群體表現出來的迷茫、無序、甚至是庸俗的,所以當很多人面對這樣的影像,內心首先會抗拒、排斥、因為這些「新國人」赤裸裸地把人的外衣給剝了下來,人的面貌變的竟然是如此空虛和不堪,所以當這組作品入選侯登科獎,立即在業界掀起了一股風波
  •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入圍項目(3)速覽
    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入圍項目(3)有:張建忠《在路上》、梁鈞棠《摩託車大軍回家過年潮》、段浩明《山河故居》、商華鴿《生死悲欣》、李洪濤《溫暖陽光永遠守望》、郭國柱《城嶺》、廖莉文《600年大明遺風》、武靖力《中國式網絡生活》、唐寅《浪漫之地》、王聞博《<
  • 「受難者取向」的報導模式合理嗎?
    胡幼偉指出,「受難者取向」的模式真的是最合理的報導模式嗎?所謂的災難新聞,絕不是僅有罹難者悲慘故事的報導。對災難形成原因的挖掘、災民安置措施的關切,以及避災避險方法的指引,才是媒體最該著重的面向。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多天災,災難新聞的處理也已建構出「受難者取向」的框架模式。
  • 「二二八」事件73周年 馬英九再向受難者及家屬致歉
    他再次向「二二八」、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及匪諜審判案件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 馬英九上午出席「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會」,他致詞時說,「二二八」事件邁入73周年,昨天他到「二二八」紀念碑前,緬懷這段傷痛歷史,今天他則參加追思會,紀念這位「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雙重受難者。
  • 王拓憑藉作品《審問》摘得第十屆三影堂攝影大獎
    三影堂由中國當代攝影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榮榮和他的妻子、日本著名攝影藝術家映裡共同創辦。「三影堂攝影獎」旨在以開闊而具有深度的學術思想為基礎,以對當代攝影的獨立認識和判斷作為出發點,在不斷湧現的新潮流和新趨勢中,選取具有獨立精神和藝術潛質的藝術家及作品,對當代攝影的最新動態進行考察、梳理和研究;同時以專業製作、評論、展覽和出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推廣,將中國當代攝影的最新成就介紹給廣大公眾,支持新人藝術家,進而推動中國當代攝影的健康發展。王拓作品《審問》。
  • 柴柴×王徵:攝影沒有成功的通法,只有路徑的不同
    其中侯登科的《麥客》很具代表性,不僅是體現著攝影家個人化的文化視角,題材也是專一化的。《麥客》中「麥客的故鄉」的大部分的照片,主要就出自九十年代後期的西海固,基本都是我們一起跑的。也可以說,西海固作為攝影題材價值的確立,在時間點上是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的,這與我拍西海固之後的影像傳播有關。
  • 光榮造句和解釋_光榮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光榮在教材中的例句:1、營參謀長緊握著黃繼光的手,說:「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2、柜上放置的銅牌,正代表他過去的光榮事蹟。3、考試守紀光榮,違紀作弊可恥。4、浪費用水可恥,節約用水光榮。5、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6、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
  • 翻譯:阿祖萊總幹事2020年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致辭
    Audrey Azoulay,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Commemoration in Memory of the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致辭
  • 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四個時間片段
    攝影在20世紀初發生著巨變,照片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圖書和報刊上,攝影技術的簡化讓攝影者大量增加,世界各地都湧現出許多小眾化、精英化的藝術攝影團體。 陳萬裡和黃振玉於1919年在北京創立了「光社」,組織了社員作品展,並由劉半農主編出版了「光社」年鑑;上海市第一個藝術攝影團體「中國攝影協會」成立於1927年;陳傳林、聶光地和盧施福於1930年成立的上海第二個攝影團體——黑白影社,後來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藝術攝影社團。他們參加了歐美的國際藝術攝影展,並出版雜誌向中國人介紹國外著名攝影家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