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晚報訊 近日,《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了「悟空」號宇宙線質子從40GeV(GeV即十億電子伏特)到100TeV(TeV即萬億電子伏)能段的精確能譜測量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空間實驗實現對高達100TeV的宇宙線質子能譜進行精確測量,該結果的能量上限比丁肇中先生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實驗高出近50倍,比日本科學家領銜的「量能器電子望遠鏡(CALET)」實驗最新結果高出10倍。
質子是宇宙線中豐度最高的粒子,佔比超過90%,其能譜的精確測量對於研究宇宙線物理至關重要。傳統的宇宙線加速和傳播模型預測宇宙線能譜應服從冪律分布。然而,近年的直接觀測實驗(如氣球實驗ATIC、CREAM和空間實驗PAMELA、AMS-02、CALET)發現質子能譜在數百GeV能量處能譜出現拐折,偏離單一冪律分布,這對傳統理論模型提出了挑戰。理論家提出了多種模型理解該能譜拐折的成因,區分這些模型仍有待更高能段的更加精確的能譜觀測。但在TeV及更高能段,前述實驗因測量手段以及測量精度的限制無法給出準確的探測結果,不同實驗結果差別顯著,不能對物理模型給出判別。
「悟空」號衛星除了通過對電子宇宙線和伽馬射線的觀測來間接探測暗物質粒子,還能精確測量宇宙線質子以及核素能譜。與採用同類型探測器技術的日本CALET實驗相比,「悟空」號的電荷分辨能力明顯佔優。
「悟空」號的測量結果確認了質子能譜在數百GeV處的變硬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悟空」號首次發現質子能譜在約14 TeV出現明顯的能譜變軟結構,這一新的結構很可能是由近鄰個別宇宙線源留下的印記,其加速上限即對應於拐折能量。「悟空」號的結果對揭示高能宇宙線的起源以及加速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研製了「悟空」號的塑閃陣列探測器(PSD)。產品順利交付後,承擔了後續的PSD在軌精確標定刻度任務並參與了物理數據分析工作。在軌精確標定任務表明其能夠實現宇宙射線中不同帶電粒子核電荷數(Z)的高水平鑑別,在40GeV到100TeV能段的精確能譜測量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