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說想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看他交的朋友就知道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這句千古名句十分有道理,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完全地分辨出哪些是值得相交的朋友,哪些是需要躲避的壞人。作為父母對待孩子的社交圈總是好奇的,一邊開心孩子有了好朋友,一邊又擔心孩子交了壞朋友,愁白了頭髮,畢竟"汙水定律"影響還是很大的。
"汙水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一杯乾淨的白開水,當有其他雜質混入其中就會使這杯水變成汙水,從而不再純淨。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汙水定律"其實是一種交友法則,謹記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多與什麼樣的人接觸,才能成就彼此的進步,所以父母才會擔心孩子的社交圈。
孩子從剛開始就是一張白紙,是通過父母的教導,學校的教學開始有了自己不同的發展,可是如果孩子身邊有不好的影響存在時,寶寶就容易不自覺學習了不好的習慣,變得難以管教。
我的弟弟跟我談起過他的一個朋友,讓我深刻地感覺到朋友的影響力之大。弟弟的朋友讀書很好,但有點傲慢和看不起人,最喜歡說人壞話,班裡的同學都不是很喜歡他,包括我弟弟。之後因為調座位他們成了前後座,弟弟是個很和善的人,和什麼人都處得不錯,所以漸漸地他們成了朋友,經常聚在一起。有一次弟弟在和家人吐槽別人的時候突然一驚,覺得自己像極了那位朋友,而且是學到了他最討厭的說人壞話的缺點。
這次驚醒讓弟弟意識到自己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了,後來弟弟仍與那位朋友交好但卻不怎麼交流,直到班裡再調座位後弟弟就不與那位朋友相處了。那位朋友對弟弟很好,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們只能慢慢使感情變淡。其實除了父母,朋友是影響自身最大的人了,在平常的密切相處中,我們很容易被人同化,也容易同化別人,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說朋友有時就是另一個自己的原因。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是非觀沒有那麼完善,他們容易受他人影響而不自知,壞的行為三天就能學成,好的習慣三個月都不一定養成,所以父母才會如此擔心孩子的社交圈,但家長不能時時在孩子身邊查驗他們每天遇見的人,那麼我們就培養好孩子的正確交友能力。
1、平時的為人道理不能少
學校教給孩子知識,父母教給孩子做人。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標杆,孩子怎麼定義自己的底線都由父母平常的教導形成的。當孩子擁有自己的底線,並且內心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後,他們在遇到一些道德上與自己不相匹配的人時就會自動遠離。父母需要在平時就經常培養孩子看待事情的思維能力,從而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孩子明白好壞比父母阻止一千次一萬次要來得有用。
2、懂禮貌的人總是受歡迎的
懂禮貌的人會更有親切感,讓人覺得這個人很和善想要和他交好,有禮貌的人也容易獲得他人尊重與欣賞。父母需注意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和孩子不打招呼是兩回事,前者是孩子內心的拘謹使自己對待陌生人會產生恐懼感,而後者卻是孩子沒有禮貌的表現。父母要督促好孩子平常的各種禮儀,這樣不僅是讓孩子有禮貌,也從側面養成了孩子的性格。說話談吐禮貌友善,待人做事溫文有禮都會使孩子吸引到更多優秀的朋友。
3、在孩子安全的範圍內鼓勵寶寶與陌生人交談
寶寶過於拘謹可能是孩子在舒適區呆得太久了,對於陌生的人或環境都會感到強烈抗拒,鼓勵孩子去和陌生人交談一方面是克服心理對陌生人的不適感,一方面是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完成,家長要做到孩子既突破了自己,又保證了孩子的安全。
1、尊重孩子選擇,相信孩子能力
我們不能替孩子選擇只能教給他們選擇的方法。有些父母沒有深度了解孩子的朋友,只是片面地從這些孩子的舉動就來分辨孩子好壞,並義正言辭地要求孩子不能與其來往,這樣不僅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朋友,也會覺得父母不相信自己的眼光,從而起了逆反心理,與家長關係不親近。
其實父母平常的教育已經讓孩子學會了分辨道理的話,那麼大可不必如此慌張,孩子有時候也是很認"死理"的,在這些朋友觸碰到自己的底線時,他們比父母更清楚該怎麼做。就像美劇《靈書妙探》裡女兒艾利克斯原本只是想邀請一些朋友來家裡玩,卻陰差陽錯地變成了多人派對,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的。艾利克斯向朋友抱怨,朋友反而安慰她:"你有一個很酷的老爸,可以理解現在的狀況。不會怪你的。"艾利克斯回應道:"但我會。"隨後結束了聚會,在父親回來之前把家裡恢復原狀。
父母教育得很好的孩子,自己就會明白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所以家長們請記住教好自己的孩子並尊重他們的每一次選擇。
2、關心和提醒會讓孩子更好地交友
有些父母管教過嚴,有些父母卻不管不問,對於一些比較膽小自卑的孩子,父母需要時時地關心問候,鼓勵他們去交友,並提醒教育他們什麼樣的人值得深交,什麼樣的人不需要孩子費心費力。孩子的交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所以不要害怕交友,也不要隨便交友。
3、孩子有時也會被朋友問題困惱,父母需要開解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家人,再來便是朋友,而與人相處中總是會有摩擦產生,所以與朋友的爭吵有時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決定孩子的交友,但也要開解孩子,與朋友相交需共同付出,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但也不會全是對方的問題,在處理相處問題上父母也是需要多多關心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完美。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蒲松齡
朋友的相處之道對於大人來說都是一門大學問,更何況是對孩子來說。我們與好的人相交可以多多學習,而我們與不好的人相處也要多多反思自己。影帝秦昊的媽媽曾經說過:"我們的義務只有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對待孩子的社交圈時,不能去指責別人的小孩,只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並相信自己的孩子。